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朱熹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

主题: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9

简介:关于对写作教育读书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教育读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教育读书论文范文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论文

目录

  1. 一、朱熹关于教育作用的认识
  2. 二、朱熹的教育方法
  3. 三、朱熹读书法
  4. 四、朱熹的通识教育观及启示
  5.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唐河县第20届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演讲比赛一初中1207班杨沛达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摘 要:作为宋*学代表人物的朱熹,从培养儒家正统的封建社会所需人才出发,提出了一整套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他的教育思想中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培养封建道德思想的消极内容已被历史所扬弃.然而,他把读书(应当可以看作是语文教育)作为格物致知的主要途径,从自己的实践和前人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许多积极的因素仍然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尤其是其中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对于今天的教育仍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关键词:朱熹;教育;通识教育;启示

一、朱熹关于教育作用的认识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他从“理”一元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等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焉.”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善性,就必须“尽人伦”.所以他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他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学者学此而已.”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为时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他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弊,人材日衰.”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道德教育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今天看来,仍对我国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朱熹的教育方法

朱熹把《中庸》上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当做教学过程,并认为“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在教学过程中,他提出了如下几项教学原则和方法.

一是主动和适时地启发.朱熹很重视学习的主动性问题,他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别人不能代替的.依他的看法,做学问主要靠自己主观努力,以积极的态度去掌握知识或寻求真理.既然这样,那么教师起什么作用呢?他说:“指引者,师之功也.”他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占有重要地位,但终不能代替学生的作用.教师只是做一个“引路人”,在学生开始学习时给予引导指点;在一个阶段学习完结时,检查学生学习是否正确,是否有成效,给予适当的评价、证明和裁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一同商量.在商量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启发.朱熹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也不是消极等待学生自发地出现主动性,而是靠教师积极主动地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他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使无疑者有疑,使有疑者无疑,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合起来,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见解.

二是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所谓“勇猛奋发”,是指在学习开始时,动员全部精力,以勇猛奋发的精神去学习,应如士兵在开始战斗时,抱着有进无退、有死无生的决心一样.他说:“圣贤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拨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功夫.若半上半下,半沉半浮,济得甚事?”他又把学习比做炼丹、煎药、推车.炼丹开始用猛火,“微微火养教成就.”“譬如煎药,先猛火煎,数百沸大滚,直涌坌出来,然后却可以慢火养之.”“如推车子,初推确用些力;车既行后,自家却赖他以生.”这就是说,开始学习时,应动员全部精力,以勇猛奋发的态度去做学问,才能克服客观的困难和主观的惰性.但以“猛火”之后,再用“微火养之”譬喻,并不等于说以后的学习可以松懈下来,所以,他又提出了“温故时习”的原则.依朱熹的看法,“时习”是重要的.他说:“人而不学,则无以知其所当知之理,无以能其所当为之事.学而不习,则虽知其理,能其事,然亦生涩危殆,而不能以自安.习而不时,虽日习之而其功夫间断,一曝十寒,终不足以成其习之功矣.”这就是说,如果不学习,就不能获得必需的知识技能;如果不随时复习或练习,就不能巩固其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如果不随时复习或练习,就不能收到复习的功效.他认为那种只知机械地重复旧闻而不能触类旁通的人,是不能当教师的.朱熹这种强调学习既要勇猛奋发,又主张持之以恒;既重视时习温故,又不忽视探索新知的思想,对我们的现代教育仍是有启发意义的.

三是笃行.朱熹继承了儒家关于笃行的思想,在教学上重视行的作用.他说:“徒明不行,则明无所有,空明而已;徒行不明,则行无所问,冥行而已.”他的意思是说,知而不行,其知为空知;行而不知,其行为冥行.所以,知行应该是并进的,不可偏重或偏废.如果从发生的时间上说,致知在先,力行在后;但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上说,致知为轻,力行为重.所以,他说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行为重.不但如此,他还进而提出知识是靠实践来加以检验的思想,这些都是深刻而极富启发的.

四是博学与专精结合.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博学是指什么呢?他说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为学修艺治人,有多少事在.如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军旅、刑法,皆是实有用之事业,无非自己本分内事.”朱熹是重视博学的,他以盖房子为例认为博学就是打好宽厚坚实的基础.没有广博的基础就难以专精,仅只有一般性广博的知识而不专精,那也不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所以,他强调治学贵专而不贵博.

三、朱熹读书法

朱熹一生读书,毕生致力于治学与教书,对如何读书问题,有很多深切具体的实践体会,并总结出一套自己读书治学和指导学生读书学习的宝贵经验,尤其值得我们借鉴的,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一是循序渐进.所谓循序,是遵循教材的客观顺序与学生的主观能力去规定学习的课程或进度.所谓渐进,是不求速的意思.依朱熹的看法,读书“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则志定理明,而无踩易陵遢之患矣.”朱熹认为,不先从事下学而妄想上达,就是躐等,便沦于空幻;专从事于下学而不想上达,虽未躐等,但沉溺于闻见.前者是不循序而跟进,后者是虽循序而不进,都是不好的,只会浪费精力而不能达到目的.

二是熟读精思.所谓熟读,就是要把书本背得烂熟;所谓精思,即是反复寻绎文义.依朱熹的看法,“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荀子说,诵书以贯之.见得古人诵书,亦记遍数.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可见,读书真正做到“熟读精思”的要求,并非一般所能为的,它需要有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强烈的兴趣等协同作用,同时还要有刻苦勤奋的毅力.

三是虚心涵泳.虚心涵泳,即是以客观的态度,还古书的本来面目,并不执着旧见,接受简明平正的解说,而不好高务奇、穿凿立异.依朱熹的看法:“庄子说,吾与之虚而委蛇.既虚了,又要随他曲折去.读书须是虚心,方得.圣贤说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着心去秤停他,都使不得一灰杜撰.学者看文字,不必自立说,只记前贤与诸家说便了.今人读书,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去将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其有不合,便穿凿之附会.”

四是切己体察.切己体察,即是读书时,使书中道理与自己的经验或生活结合起来,并以书中道理去指导自己的实践.依朱熹的看法,“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如克己复礼,如出门如见大宾等事,须就自家身上体察,我实能克己复礼,主敬行恕否?件件如此,方有益”.他主张致知和力行必须统一起来,才是切己体察的真正内涵.

五是着紧用力.着紧用力,即是以刚毅勇猛的精神去读书,以坚持到底而不懈怠的精神去读书.依朱熹的看法,“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论文范文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今之学者,全不曾发愤.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缓”.这就是说,读书治学,就功效来说,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求速效速成;但从着紧用力角度说,要集中解决一些主要问题,却须发挥一鼓作气、奋力拼搏的只争朝夕精神.

六是居敬持志.所谓居敬,即是收放心,严肃认真与精神专一的态度.所谓持志,即是树立一个具体目标或根据一个特殊问题去书中搜集和整理有关资料.依朱熹的看法,“程先生云,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此最精要.方无事时,敬以自持,凡心不可放入无何有之乡,须是收敛在此.及应事时,敬于应事,读书时,敬于读书,便自然习贯动静,心无不在.今学者说书,多是捻合来说,却不详密活熟.此病不是说书上病,乃是心上病.盖心不专静纯一,故思虑不精.须要养得虚明专静,便道理从里面流出方好”.朱熹认为,居敬持志是进业修德的重要原则,也是读书治学的基本要求,二者必须统一起来.他强调志大意高不能虚远空悬,必须具体地从一事一物做起,从一点一滴地去积累;必须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日积月累,然后才能格一物而万物通,终于达到豁然贯通的目的.

总起来说,朱熹教学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已接触到了教学过程中教学原则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学习的主动性、学与思、学与习、学与行、教与学、博与约等等,也涉及到教学的目的性、积极性、良好开端性、巩固性、量力性、实践性、广博性、专精性等等.他把读书作为格物致知的主要途径,并从自己的实践和前人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许多积极的因素,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尤其是其中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四、朱熹的通识教育观及启示

朱熹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通识教育的民族智慧.

第一,在通识教育的价值目标选择上,朱熹通识思想从不以词章记诵的知识和百工居肆的工艺技能的掌握作为教育目标,而是以“成人”为目标,强调通过下学上达去实现“君子学以致其道”.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提倡博学广识,认为“君子多识前言往行”才能发挥“备物而致用,立器以利天下”的功利致用,承认工具理性的合理性.但朱熹更注重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的畜德自牧,强调通过“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去认识自然界的“知幽明之故”,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返终”和个体人生的“知死生之说”的客观规律,体验“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大人”的和谐人生的高妙境界,去成就一种知几通变、开物成务、彰往察来、微显阐幽的人生智慧.朱熹这种以日用人伦生活实践的“下学”去“上达”“弥纶天地之道”的价值理性追求是其教育的归旨.它凸显了中华文明一种社会现实的人文关怀,彪炳出中华文明对人的社会性本质的极深研几和道德*至善的高扬,体现了中国通识教育智慧站在“天、地、人”的世界整体视野和哲学高度和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的身心和不同文化间关系的聪明睿智,超拔出一种“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的崇高追求,彰显着一种内在超越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唐河县第20届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演讲比赛一初中1207班杨沛达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第二,在通识教育的价值标准确立上,朱熹在《论语集注》倡导“以义为先”,主张“君子不器”,奠定了现代通识教育理念的基石.朱熹以仁义道德作为权衡通识教育价值选择成败的尺度.所谓“大德不官,论文范文不器”、“君子不器”.君子儒是成德之士,是“知以穷理,廉足以养心,勇足以力行,艺足以泛应,而又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使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外”的“全人”,君子儒的自牧修德不只为了一己之私,而是要承担“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社会职责与使命.因此,君子儒应是具备“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大人”之个体综合素质.朱熹这种“君子不器”,反对单纯“记诵词章”知识灌输和“局于艺”的片面职业性、专业化技能训练的思想,以及以成就个体社会必需的花鸟虫鱼和人伦日用的共同知识、经验与价值观的“成人之道”学说无疑奠定了现代通识教育理念的基石,闪烁出一种超时空的普适智慧与生命灵光.

第三,在通识教育的基本内容上,朱熹以文、行、忠、信“四教”和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及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主,以“三纲五常”人伦教化为重,注重科技与人文统一.在儒家文化中,科技工作者知识与技能没有西方那种基于知识理性、逻辑理性探索的惊奇和纯科学理性精神追求的个性,儒家文化更注重科技知识教育的经世致用目的,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会通和相兼,突出人文科学强调统摄自然科学,自然科学贯彻人文教育宗旨的精神.朱熹的《周易本义》以天人合一哲理为指导,指出“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日月相交错为天文,有文明知礼义为人文,观天文可察时变,观人文能教育而化成天下,天文(自然科学)与人文(人文社会科学)相兼相济才通达、畅通.朱熹这种在通识教育内容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德智合一的协调式教育理念能更本质地反映教育的根本理想与目标应是“人的全面发展”,健全的教育体系应包括人的智力、技能传授和人的德性、体质、审美、心灵或精神等潜质的全面开启的整体、综合性要求,更能有助于为克服人类现代科技理性与道德理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二律悖反”提供一种轴心时代东方文化的通识智慧.

第四,在通识教育的方法上,朱熹突出了学思结合、教学相长、博约相须、知行合一的中庸智慧与境界.朱熹《论语集注》赞赏孔子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的《仪礼经传通解》也肯定了《学记》所系统阐述教学相长基本原则——“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朱熹倡导博学,提出“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当所学.”但为防止驳杂,他又提出“惟先博而后约,然后能不流杂.”在朱熹看来,“积累多时便是博,脱然贯通处,便是约.”博约兼顾,“为学须是先立大本,其初甚约,中间一节甚广大,到末稍又约.”朱熹在通识教育方法上突出的学思结合、教学相长、博约相须、知行合一的基本特征能更科学地适应通识教育是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要素有机结合的发展过程的综合性、整体性、现实性、生成性的要求,也能科学把握通识教育是“为仁由己”的唤醒人的主体性的教育本质,还有助于当代教育摆脱市场化和工具理性膨胀的困境,使大学教育商品化、工具化、世俗化势微而回归其原点再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黎靖德.朱子语类[C].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刘文刚.小学译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4]钱穆.朱子提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5]鄢建江.朱熹《小学》道德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6]刘宝存.创新型国家建设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刘常兴)  

总结:本文关于教育读书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引用文献:

[1] 爱的教育和农村论文怎么撰写 爱的教育和农村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2500字
[2] 爱的教育专升本论文范文 关于爱的教育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3] 情感教育和读书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关于情感教育和读书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8000字
《朱熹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word下载【免费】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