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新疆为例

主题:生态环境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7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生态环境耦合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生态环境耦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生态环境耦合论文范文

生态环境论文

目录

  1. 一、问题的提出
  2. 二、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设计
  3. (一)研究假说
  4. (二)模型构建
  5. (三)指标体系建立
  6. 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实证分析
  7. (一)综合评价指数、综合调和指数和耦合度分析
  8. (二)系统耦合协调度类型和时序特征分析
  9. 四、结论性评述
  10. 生态环境:42 拒食野生动物 维护生态环境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新疆五家渠831300)

[摘 要]在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综合发展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函数,对新疆协调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新疆经济子系统和旅游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旅游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波动较大;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下降趋势,2009年后,下降速度加快.经济—旅游—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从低水平耦合期到中度耦合期再回到低水平耦合期,系统协调发展的程度处于中低水平,耦合协调类型由经济发展超前型演变为旅游发展超前型,经济和旅游发展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环境破坏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

[关键词]区域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度耦合协调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通常也会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因此,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同时,做到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成为各地区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地区,地域辽阔、气候生态多样、自然景观奇特、人文环境特殊,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2000年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深入和对口援疆计划的全面展开,新疆的旅游业和区域经济均得到了迅速发展,综合实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新疆旅游产业比重逐年上升,2011年统计年报数据显示,新疆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8%,成为新疆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然而“高生产、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给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带来严峻的考验,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开始制约经济和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研究新疆2000年~2011年经济—旅游—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揭示新疆经济、旅游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对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增长长期动态平衡,实现新疆区域经济、旅游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协调发展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改善为标志,体系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的特点.协调发展的核心是生态与经济相协调,围绕这一课题,国内外学者展开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在国外,KonstantionBithas和PeterNijkamp提出在不确定信息下,利用专家知识系统进行环境—经济协调模型的建模方法.Boulding将系统方法应用于经济与环境相关性的分析,旨在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能循环利用各种物质的“循环式”经济体系.Norgaad提出协调发展理论,认为通过反馈环节在社会与生态系统之间可以实现共同发展.在国内,袁旭梅等从“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协调的角度,运用非平衡系统理论对自组织与组织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大系统理论,提出复合系统协调控制与管理方式.白华对区域“经济、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机理作了分析.曾嵘阐述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复杂系统的结构特征,各子系统之间内在协调机制及系统发展过程.冯玉引入协调度概念描述了区域PREE系统发展的协调程度.孟庆松对复合系统的协调度模型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复合系统具有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的双重特点.学者关于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协调发展理论与机理的陈述上,对某一特定区域内具有区域特色的子系统间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和发展程度的动态演变趋势研究成果较少,张燕、刘定惠和李阳等分别以桂林、安徽和北京为例,研究该地区的“经济—旅游—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基于此,文章以新疆省为例,构建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发展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新疆2000年~2011年“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判别三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即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变趋势,揭示新疆经济、旅游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政府部门合理制定新疆省区域经济、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战略,实现三者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二、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说

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是一个高度复杂、不确定,多层次的开放系统.构成该复合系统的要素间存在多重关联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既有积极的正面影响又有消极的负面影响.

生态环境是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用于经济发展,自然条件越好,人类能获取的资源越多,经济发展的也就越好.生态环境也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对于旅游业来说,是一种有经济价值的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经济和旅游业在发展时,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达到一定程度便构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又会在多方面制约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对其后续发展形成阻碍.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会使一些风景区失去吸引力而被游客所遗弃,最终导致该地区旅游业走向衰落.生态环境破坏会提高经济活动的成本,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必然会占用一部分资金,使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经济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业提供保障和支撑.经济发展可以给环境保护提供雄厚的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使得加大改善环境投入成为可能.此外,经济发展可以改变资源粗放利用方式,降低消耗,增加产出,逐步淘汰高污染产业,发展污染小、技术含量高,耗能少的产业,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因此,经济发展可以提高人类保护环境的能力,对环境保护和环境质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可以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增强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和吸引力.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就越高,参与旅游活动的可能性就越大.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居民将产生国内旅游动机;达到4000~10000美元时,将产生国际旅游动机.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决定着该区域居民的出游能力和该区域近距离旅游市场的大小.另外,经济环境是旅游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旅游资源的精品开发、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旅游市场占有率、旅游政策落实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可以认为经济环境是提升旅游竞争力的刚性条件.

旅游业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也是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分析,旅游行为是指旅游消费者在异地或居住地游憩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的一切消费行为.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异地居民,只要在本区域利用旅游资源进行消费,都会增加国民收入.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能带动交通运输业、旅馆业、邮电通讯业、食品饮料加工业,旅游商品制造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当地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入境旅游能吸引外来经济流动,增加外汇收入,缓解当地的外汇约束,带来新的技术和管理技巧,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机遇,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业因为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而被称为“无烟产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业,必将要求和促进环境的改善,为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市场需求和动力.

(二)模型构建

1.综合发展评价模型构建.运用线性加权法,对区域经济系统、旅游产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各自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

式中,ui为系统第i年的综合的综合评价指数,λij为指标的权重.指标权重采用熵值赋权法计算而得.uij是第i个子系统的第j个指标.为了消除数据的数量级以及量纲的不同而造成的影响,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2.耦合协调模型构建.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以至协同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生延超,2009).耦合度是描述系统或要素彼此相互作用影响的程度.区域经济、旅游和生态环境存在互动发展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将区域经济,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作为三个相互耦合的系统,用时间序列相关数据,定量测量这三个系统的耦合关系和协调度,可以反映城市经济、旅游业和生态环境三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

目前对于协调度的计算有不少学者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及容量耦合系数模型建立多个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即

式中,C3为三个系统的耦合度,、和分别表示为经济系统、旅游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度C∈[0,1]值.耦合度值的变化可分为6类:当C=0时,系统耦合度极小,系统之间处于无关状态且向无序发展;当C∈[0,0.3]时,系统处于低水平的耦合阶段;当C∈[0.3,0.5]时,系统的耦合处于颉顽时期;当C∈[0.5,0.8]时,系统耦合进入磨合阶段,两者间开始良性耦合;当C∈[0.8,1.0]时,系统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当C=1,时,系统的耦合度最大,系统之间达到良性共振耦合且趋向新的有序结构.由于耦合度只能说明相互作用程度的强弱,无法反映协调发展水平高低.因此,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可以更好的评价经济、旅游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为耦合度,D为耦合协调度,T为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a,b,c为待定系数.由于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在耦合协调过程中其相互协调促进作用是不对称的,旅游产业的快速、稳定、协调发展一定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是多样的,旅游业并不是其唯一动力,生态环境在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取a=0.4,b=0.2,c=0.4.

为了更好地说明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的发展程度,对耦合协调度进行等级划分.参考廖重斌的研究,将耦合协调度划分为四类:D∈[0,0.4]时,为低度协调的耦合;D∈[0.4,0.5]时,为中度协调的耦合;D∈[0.5,0.8]时,为高度协调的耦合;D∈[0.8,1]时,为极度协调的耦合.

(三)指标体系建立

为了测量新疆区域经济、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设定区域经济指标体系、旅游产业指标体系和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在考虑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动态性、关联性、可操作性和新疆干旱区特点的基础上,张燕、刘定惠和李阳等学者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成果,在一级指标体系下建立了二级指标体系22项.其中,反映区域经济的指标包括GDP总额(X1)、第二产业占GDP比重(X2)、第三产业占GDP比重(X3)、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X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X5)、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8)等8项;反映旅游产业的指标包括国内旅游收入(X9)、国际旅游收入(X10)、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X11)、国内旅游人数(X12)、入境旅游人数(X13)等5项;生态环境指标包括工业废水排放量(X14)工业废气排放量(X15)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X16)、人均水资源占有量(X17)、水使用效率(X18)、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X19)、土地利用效率(X20)、森林覆盖率(X21)、干旱指数(X22)等9项.原始数据来源于2001-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新疆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新疆旅游统计年鉴》.结果见表1.

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实证分析

(一)综合评价指数、综合调和指数和耦合度分析

根据公式(1)和(2)计算新疆经济、旅游与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数,经济—旅游—生态环境综合调和和耦合度,结果见表2.

1.经济—旅游—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时序分析.由表2可知,新疆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数从2000年的0.124增长到2011年的0.819.12年内共增长5.6倍.新疆经济综合评价指数除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外,其余年份均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新疆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新疆旅游综合评价指数与经济综合评价指数具有相近的时序特征,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新疆旅游综合评价指数波动幅度较大.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和2009年的新疆“7·5事件”,不同程度的引起新疆旅游综合评价指数的下降.金融危机和“7·5事件”影响的相互叠加,造成新疆旅游综合评价指数大幅度的下降.新疆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的发展大致可分两个阶段:2000年~2009年,新疆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稳步下降,2009年以后,新疆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下降速度加快,下降幅度增大.

2.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度与综合调和指数时序分析.从新疆经济—旅游—生态环境综合调和指数的变化情况来看,综合调和指数从2000年的0.396增长到2011年的0.537,12年仅增长0.36倍,新疆经济—旅游—生态环境综合调和指数增长速度缓慢,并且2009年和2011年系统综合调和指数出现小幅度波动.分析新疆经济—旅游—生态环境综合调和指数时序特征可知,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利益具有一致性,但与生态环境存在着增长对环境的破坏性与生态环境承载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从新疆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度时序变化情况来看,2000年~2007年,新疆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度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小幅度下降外,其余年份均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并且在2007年达到峰值.系统耦合度类型也从低水平耦合期逐步进入耦合颉顽期;2008年~2010年受世界金融危机和新疆“7·5事件”的影响,新疆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度出现小幅度回落;在2011年,新疆经济—旅游—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出现大幅度下降,耦合水平重新进入低水平耦合期,究其原因,可能是2010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后,援疆计划全面展开,大量企业涌入新疆,新疆成为中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然而,进入新疆的企业多为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工业企业.这必然会给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严峻的考验.从新疆经济—旅游—生态环境综合调和指数和耦合度分析可以发现,虽然新疆政府对旅游产业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效果甚微,综合调和指数并未得到显著的提高.系统耦合度在2000年~2010年有一定水平的提高,但是新疆依然沿用粗放的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大量引入资源、化工型企业,并且对生态环境保护缺乏重视,2011年新疆的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度又重新跌入低度耦合期,政府十多年的努力功亏一篑.

(二)系统耦合协调度类型和时序特征分析

根据公式(3)计算新疆省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D),并根据耦合协调度数值划分出相应的等级(结果见表3).

1.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类型分析.由表3可知,2000年~2007年,新疆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类型为经济超前型,经济和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基本协调,耦合协调类型处于低度协调阶段;2008年~2010年,新疆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类型由经济超前型逐步转变为旅游超前型,耦合协调度类型也由低度协调逐步转变为中度协调,但经济和旅游发展超出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阈值.新疆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依然沿用传统的粗放的发展模式,经济高速发展主要依靠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换来的,经济和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2011年,新疆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类型由中度协调重新转变为低度协调类型,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新疆生态环境破坏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生态环境破坏开始制约新疆经济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时序特征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2000年~2010年,新疆经济—旅游—生态耦合协调度呈现稳步上升态势,耦合协调度从0.256上升到0.421,在2010年,耦合协调度达到峰值.进入2011年,新疆经济—旅游—生态耦合协调度大幅下降,系统重新进入低度协调阶段.从数值上看,2000年~2011年新疆经济—旅游—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数值处于0.256~0.421之间,新疆经济、旅游、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程度始终处于中低水平.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和2009年的新疆“7·5事件”,致使2003年和2009年的系统耦合协调度出现小幅度下降.2011年系统耦合协调度出现急剧下降,说明环境破坏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中低度的耦合协调发展表明资源未得到合理利用,经济效益不高,旅游与经济产值的增加是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的.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同时,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资源基础逐步削弱.并且随着旅游业发展带来的人口大规模流动和社会经济的增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旅游业和经济发展大大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经济和旅游业发展呈现出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四、结论性评述

文章以新疆为例,研究“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在新疆经济—旅游—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发展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函数模型,从“经济、旅游、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系统综合调和指数、系统耦合度和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新疆这一复合系统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动态变化趋势,具体结论如下.

从新疆经济—旅游—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的时序变化来看,经济子系统和旅游子系统总体呈现上快速上升发展趋势,旅游子系统的波动较大.生态环境子系统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并在2009年后,下降速度加快.旅游业作为新疆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虽然受到客源地和目的地各种自然环境、社会治安、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剧烈波动,但在总体上是快速发展的,并且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疆旅游业和经济沿用粗放的发展模式,能源、资源消耗大,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严重,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造成新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新疆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持续下降,并且下降速度在2009年后明显加快.

从新疆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度和综合调和指数的时序变化来看,新疆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度数值处于0.143~0.328之间,系统发展关系处于低耦合或颉顽状态.2008年~2011年,系统耦合度数值逐步下降,并且2011年下降幅度增大.目前,新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偏低,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因此,新疆经济发展必须以新型发展模式逐步取代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战略,引进高科技附加值企业,实现集约型的经济生产方式.新疆经济—环境—生态系统的综合调和指数增长缓慢,说明新疆省政府针对新疆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的效果甚微.

从新疆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类型和时序变化来看,新疆经济、旅游、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程度始终中低水平,耦合协调类型以经济超前型逐步演变为旅游超前型.旅游业和经济发展逐步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的状况.造成系统始终中低水平协调、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是旅游业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经济增长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供给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再生产能力与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能力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一方面生态资源过度消耗,造成生态系统结构简化、功能下降;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排放的各种废弃物超过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生态平衡被打破,生态环境恶化.因此,新疆要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应全面客观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想方设法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内发展经济,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关系由制约性向促进性转化,最终实现矛盾的统一,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整体协调.

参考文献

[1]闫敏.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J].旅游学刊,1999(5).

[2]申葆嘉.关于旅游带动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3,18(6).

[3]秦艳.天山北坡经济带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D].新疆大学,2008.

[4]张燕,徐建华,曾刚,吴玉鸣.旅游—经济—生态系统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以广西桂林为例[J].旅游科学,2008(3).

[5]KonstantionsBithas,PeterNijkamn.Environmental-economicmodelingwithsemanticinsufficiencyandfactualuncertainty[J].EnvironmentalSystem,1996(25).

[6]BouldingKE.Theeconomicsofthecomingspaceshipearth[A].InJARRETTH(ed).EnvironmentalQualityinaGrowingEconomy[M].BaltimoreRFF/JohnsHopkinsPress,1996.

[7]HowarthRB,RBNorgaadEnvironmentalvaduationundersustainabledevelopment[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8.

[8]袁旭梅,韩文秀.区域“Ec-R-Ev”复合系统的结构建模[J].管理科学学报,1998(6).

[9]白华,韩文秀.区域经济-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结构及其协调分析[J].系统工程,1999(17).

[10]曾嵘,魏一鸣,范英.人口、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20).

生态环境:42 拒食野生动物 维护生态环境

[11]冯玉广,王华东.区域PREE系统协调发展的定量描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

[12]孟庆松,韩文秀.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0(33).

[13]李阳,魏峰群.基于低碳视角下区域经济—旅游产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12(5).

[14]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5]张梦.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构建与方法选择[J].旅游学刊,2007(2).

[16]赵浩兴.选择旅游业为区域主导产业的合理性问题探讨[J].旅游学刊,2003(1).

[17]花俊,顾朝林,庄林德.外资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地理,2001(6).

[18]吴跃明,郎东峰,张子晰.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及其指标体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2).

[19]陈新哲,熊黑钢.新疆交通与旅游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及时序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6).

(责任编辑:李亚利)

总结:该文是关于生态环境耦合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生态环境引用文献:

[1] 保护生态环境专业论文选题 保护生态环境论文标题如何定
[2] 最新环境与生态论文选题参考 环境与生态论文题目如何取
[3] 环境生态学论文选题 环境生态论文题目怎么定
《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新疆为例》word下载【免费】
生态环境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