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学术职业视野下大学教师编制管理的政策选择

主题:大学老师工资一般多少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4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大学教师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大学教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大学教师论文范文

大学老师工资一般多少论文

目录

  1. 一、相似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2. (一)欧洲大陆国家的情形——以公务员地位保障的学术自主
  3. (二)美国的情形——由终身制轨道规范的行业自治
  4. (三)拉美地区国家的情形——缺乏稳定职业保障的市场化趋向
  5. 二、我国大学教师编制管理的制度变迁逻辑

杜驰

(南昌航空大学,江西南昌330063)

[摘 要]大学教师职业本质上是学术职业,对大学教师编制管理的制度变革应超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狭隘视角.我国在借鉴西方主要国家的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管理制度的同时,一方面要对学术逻辑有基本的恪守与尊重,另一方面要对现实国情有理性回应及充分考量,以致力于构建完善的学术职业管理制度,进而避免公共政策选择走入误区

[关键词]学术职业;大学教师;编制管理;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 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 - 5843( 2017 )11 - 0022 - 05

[ DOI] 10. 13980/j. cnki. xdjykx. 2017. 11. 004

随着当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高校被划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大学教师编制管理的政策选择问题亦成为公共政策领域的关键议题.实践层面,北京市丁2015年5月率先制定了《关于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加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该文件明确指出,“对现有高等学校,逐步创造条件,保留其事业单位性质,探索不再纳入编制管理.对现有编内人员实行实名统计,随白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国家宏观政策层面,在2016年1月举办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高峰论坛”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人公开表示,“要重点研究编制创新改革,特别是高校不纳入编制管理后对相关改革的影响”.2016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在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进一步表明,将“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

上述改革实践及政策动议,大致廓清了未来政策选择的基本走向,大学教师不再纳入编制管理有可能全面铺开,但其背后的制度逻辑并未得到清晰厘定.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被视为行政序列中的科层化事业单位且与医院等其他事业单位没有明显分野.但从大学的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主要职能看,其核心工作是围绕知识(特别是高深知识)而展开,并因其重要性被誉为社会发展的“轴心机构”和“动力站”,亦是基于这一认同,国际社会普遍将大学教师职业视为“学术职业( Academic Profes-sion)”.有鉴于此,跳出相对狭隘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视野,从学术职业视角来探讨我国大学教师编制管理的政策选择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相似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从国别比较的角度看,西方国家没有大学教师编制管理这一提法,而是代之以较为完善的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管理制度.按照菲利普.G.阿特巴赫的描述,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学术职业总体图景表现为“相似的世界、多样的世界”.所谓“相似的世界”,是指不同国家教师学术职业管理制度具有相对一致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对学术逻辑的恪守与尊重;所谓“多样的世界”,则是指各个国家学术职业管理制度的具体建构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了对各自政治、经济、文化及历史背景的积极回应.总体来看,学术职业具备竞争力及吸引力的国家,一般均有较久远的学术传统,并在尊重学术逻辑的基础上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职业保障制度,进而成为学术职业管理制度的基石.

(一)欧洲大陆国家的情形——以公务员地位保障的学术自主

德法等欧洲大陆国家学术职业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务员地位,即由国家赋予大学教授以公务员地位来为其提供职业保障,教授的薪酬也根据公务员的工资水准来确定,整个学术系统中教授的工资差别不大;第二,学术自主,即确保大学教授在拥有公务员身份的同时,不受行政干扰进而具备较强的学术自主性.

德国具有久远的理性主义传统,康德哲学曾将理性主义推向历史巅峰.19世纪初期,理性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弘扬,促成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一理念在柏林大学的诞生,进而使德国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发祥地.现代论文范文国家赋予大学教授以高级公务员地位这一制度亦是巾德国首创,这为学者免于生计之忧、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理性探究搭建了稳定的职业保障平台.德国教师学术职业管理制度的显著特点是筛选性极强,教授和初级学术人员之间存在巨大鸿沟,独具特色的“博上(后)一大学授课资格编外讲师终身教职”职业阶梯极为漫长、艰辛且充满不确定性.但是一旦获得终身教职,教授不仅具备崇高地位且依据公务员法享有严格的工作保障.即使发生学校解散、合并,或者研究方向和专业取消等情况,亦应在征得教授本人同意的情况下调任到其他高校任职.在学术自主方面,权力重心在基层讲座,讲座教授是学术事务的实际决策者,而院校层次的决策与管理很大程度上是象征性和仪式性的.此外,德国由各州具体负责本州大学教授的聘任及薪酬事务,教师学术职业管理体现了一定的行政分权色彩.

法国尽管有巴黎大学等历史极为久远的传统大学,但其高等教育结构与国家功利主义思想引导下的社会结构现代转型密切相关.18世纪末,大革命时期国民议会所颁布的《达鲁法案》以及19世纪前期拿破仑论文范文大学制的创立,有力塑造了法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并影响至今.法国公立高校终身制教师均具有公务员地位,在《公务员条例》的总体框架中,大学教授分属丁公务员的几个不同类别,其招聘是通过“竞试( concours)”在全国范围选拔的,成功者由教育部长(正教授则由国家总统)任命,其教育行政管理具有很强的巾央集权色彩,这一点与德国差异甚大.但是法国大学教师同时又具有较高的学术自主性,教授白主被宪法、法院确认为一条基本原则,任何试图对学术职业引入行政控制的行为都可能被起诉至行政法院,该法院有权取消行政部门或学校做出的学术聘任或晋升决定.现实中,学者一旦在某一所大学受聘为教授,那么他便成为整个法国大学的教授,如果他想到另一所大学去工作,其调动一般是不容阻挡的.

(二)美国的情形——由终身制轨道规范的行业自治

美同学术职业管理制度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终身制轨道( Tenure),一般在副教授这一级别给予终身教职,而助理教授及研究助理为非终身制,这是美国教师学术职业管理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第二,强大的学术行业白治,“美国大学协会(AAU)”“美周大学教授协会(AAUP)”等非政府专业学术团体为学术职业的行业白治提供了强大的制度规范.

美国高等教育系统是学习与创新的产物.其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大学理念源自德国,但又于19世纪末期在约翰·霍普斯金大学首创出研究生院这一机构,进而将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理念推广落实到研究生层次.终身制轨道是美国教师学术职业管理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有学者观察到,“没有终身制的大学是一个怪胎,几乎所有的研究型大学(97%)以及公立四年制院校(99%)里都建立了终身制”.与德、法等欧洲大陆国家通过公务员身份为大学教授提供职业保障不同的是,美同学术职业终身制是由“美国大学教授协会( AAUP)”这一民问专业团体促成,该团体并非立法及行政机关,其发布的《关于学术自由和终身职位的若干原则的1915宣言》先后于1925年和1940年进行过两次修改,所倡导的基本原则是“通过设置终身制轨道为大学教师排除外在压力以确保学术自由”,这一原则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并起到了很好的规范效用,最终成为美围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管理制度的基石.另外,“美国大学协会( AAU)”等院校自治团体就办学水准、同行评议、专业评价、学术道德等方面制定了全面系统的行业准则,从而为学术自治的有效运行奠定了制度根基.总体来看,美同学术职业管理制度尤其终身制轨道是学术界行业白治的产物,这迥异丁欧洲大陆国家所构建起来的极具政府父权主义色彩的职业保障制度,但是其对学术逻辑的恪守与维护,则与欧洲大陆国家具有异曲同工之效.

(三)拉美地区国家的情形——缺乏稳定职业保障的市场化趋向

作为后发增长型地区,拉美国家学术职业管理制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职业稳定性差,安全保障程度低.这体现在全日制教职岗位数量不足以及薪酬水平低下等方面.第二,学术传统欠缺,重视对欧美国家学术职业管理制度的刻板复制与选择性模仿,但是缺乏对学术逻辑的恪守与尊重.由于普遍面临教育财政紧缩、全日制岗位不足以及工资偏低等问题,许多教师不得不同时在几所大学获得*合同或设法在同一大学承担几项不兼容性的工作任务,导致所谓的“超全日制教授”( ultra-full-time professors)或“计程车教授”(taxi-professors)广为流行.此外,低效率、官僚化、无序的市场化等学术职业“拉丁美洲化”( Latin Americanization)问题极大困扰着拉美地区国家.

墨西哥学术职业制度近年来的改革基本以模仿论文范文样板为主,“当高等教育决策者描述某个值得仿效的大学模式时,他们就试图依据不同世界的某些大学的情况作出一般性的概括,似乎这些大学的特质就是所有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典范,但却没有考虑其他国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不能任意复制的决定性因素”.对论文范文学术人员而言,近年来的终身岗位变得越来越少,据墨西哥公共教育部《改进教学人员质量计划》( PROMEP)所作的统计,“全国范围内仅有35%的学术人员签订了全日制合同,8%的学术人员签订了非全日制合同,*学术人员的数量则超过一半,占到57%”.由于财政紧缩及问责制的推广,“大学教师的聘任现状造成了工资收入极不稳定且支离破碎,教师群体在经历多年的职业生涯之后,其收入仍然需要听从各种定期评估和不确定性预算的摆布,苛刻的市场化问责使学术职业成为一种可量化的计件工作”.学术职业当前的变革,是在缺少学术洞察及有效的政策来保证整个系统的合法地位和社会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的.由于对社会转型缺乏深刻理解及不具备广泛群众基础,其改革前景依然难言明朗.

阿根延高等教育法律规定个人可以通过公开竞聘获得学术职业并参与大学管理,竞聘成功者可以获得一个7年聘期的相对稳定的工作.一名教师只要取得一次成功的竞聘,那么在下一个7年任期的竞聘中就很少失败.但是近年来随着聘任方式的改革,目前越来越普遍的聘任方式是一学期或一年合同制,大学聘任很多*教师,那种典型的全日制身份教师已所剩无几.根据阿根廷教育部的统计数据,“高等教育系统中只有20%的教授(含正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和9%的讲师(含一级讲师、二级讲师和论文范文讲师)持有全日制岗位合同”,全日制教职数量比例之低令人震惊.为此,许多教师同时就职丁几所大学,实际上他们已不再“归属”丁任何一所大学,学生也多采取半工半读的方式,这是目前阿根廷高等教育系统最主要的特征.除教育财政这一困难外,由于政治党派的控制在高等教育领域不断增长,党派纷争的影响也是阿根廷学术职业需要面对的难题,学术职业改革需要赢得来自更宽社会领域和各个部门的广泛支持.

二、我国大学教师编制管理的制度变迁逻辑

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端丁晚清洋务运动及变革维新,受救亡图存的国家功利主义思潮影响,缺乏对学术传统的培植与守护.早在1895年京师大学堂初创之时,管学大臣孙家鼐在《议复开京师大学堂折》中即奏明:“今中国京师创大学堂,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民国时期,内忧外患、极度动荡的社会格局使昙花一现的规范学术建制无法真正得到培植与守护;建国后,以苏联为模版所建立起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将高校改造为行政序列中的科层化事业单位,其指向理性探究的学术传统进一步被削弱.归结起来看,我国当前的大学教师编制管理制度变革,是在高校行政趋向明显、学术传承相对薄弱这一前提下推进的,这有别于欧美发达国家学术职业具有久远学术传统这一背景.为此,在大学教师编制管理制度变革中,强化并恪守基本的学术逻辑,是避免陷入类似拉丁美洲化改革误区的题巾应有之义.

但是从公共政策演进的实际路径看,目前的制度变革逻辑面临错位之虞.我国高校人事编制管理制度始于1950年各级编制委员会的成立,长期以来对高校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一直到1985年原国家教委所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人员编制的试行办法》中仍明确规定,“国家审定编制,教师具有干部身份,人员经费由国家核拨”.随着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特别是90年代后期高校大幅扩招以来,政府教育公共财政投入没有及时跟进,高校在国家编制紧缺的情况下开始自行设立部分“流动编制”以弥补师资之不足,进而形成了“编制内”和“编制外”的双轨制教师聘任制度.当前,伴随经济下行及紧缩的政府财政预期,高校编制管理进一步面临全面取消的可能.按照伯顿·论文范文的“政府高校市场”这一高等教育公共政策分析框架,我同大学教师编制管理过去几十年的变革历程,表现出由“政府”一极推向“市场”一极的趋势,政策选择五疑带有明显的市场化逻辑.

综合起来看,我国大学教师编制管理的制度变革,是在两方面因素所形成的巨大张力下推进的:一方面是行政导向下学术传统及学术逻辑的缺失;另一方面是公共财政投入不足背景下的市场化逻辑.这样的制度变革逻辑,偏离了教师学术职业管理所应秉承的基本前提,其具体指向有可能脱离中国的现实同情,从国别比较的视角可简要分析如下:首先,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与欧洲大陆国家有更为接近的制度环境,但是取消大学教师编制管理与德、法等同家赋予大学教授以公务员地位的公共政策思路迥异.欧洲大陆国家高等教育系统以公立高校为主、私立高校几无容身之地,这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以公立高校为主、私立高校处丁补充地位的现状较为接近.另外,德国通过《高等教育总纲法》规定高校具有“公法社团法人”地位,这与中国高校所具有的事业单位属性亦有类似之处.但是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并未通过市场化趋向来变革学术职业管理制度,大学教授所具有的公务员身份为这一群体提供了稳定的职业保障,类似通过收取学费等市场化的政策动议在福利主义施政思路影响下缺乏付诸实施的现实空间.当然,其政策选择的背后是公共财政对教育领域的强大投入,如德国论文范文政府2015年度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已经提升至7%,而反观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长期偏低,直至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赞才首次达到占GDP比重不应低丁4%的政策规定.为此,采用取消编制管理使大学教师不再具有国家干部身份,进而全面引入合同制等市场化改革思路,恰恰与欧洲大陆国家学术职业管理制度所长期恪守的基本准则相背离.其次,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系统制度环境存在极大差别,美同学术职业管理制度与市场力量的密切联系,是在恪守学术逻辑这一前提下进行的,我国进行制度变革时对美国的学习借鉴应持审慎适度的理性心态.美国私立高校先于公立高校产生,以1636年哈佛学院的创办为起点,一大批殖民地学院在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之前即已诞生,而公立高校的大发展则是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赠地学院的创办才开始的.发展至今,美国私立高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已占据重要地位,哈佛、耶鲁、斯坦福、普林斯顿等一大批私立高校均具有论文范文学术水准.从财政基础看,政府公共财政对美国公私立高校的经费投入并无明显分野,公共财政对所有类型高校均有相应的投入.不过同于公共财政的局限,各类高校亦大多通过董事会等运营机构加强与外部社会的联系,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得基金、捐赠、服务、体育运营等多渠道的外部经费支持,表现出对市场力量的借重.而我国公共财政对私立高校的经费投入几乎可以忽略,私立高校除了所收取的学费外很少有其他经赀来源,这导致了我国私立高校的地位和水准与美同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此外,美同学术职业管理制度对市场力量的借重是建立在对学术逻辑的恪守这一基础之上的,美同学术系统所建构的强大专业团体为学术白治的有效实施搭建了完善的制度平台.如“美国大学教授协会( AAUP)”这一学术自治团体所确立的“终身制轨道”,旨在为教授群体提供稳定的职业安全保障以排除外在压力而享有学术自由,这一制度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并成为其学术职业管理制度的基石.而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由于强大的行政导向,去行政化改革本身困难重重,导致学术力量与行政力量相比,地位和作用均被边缘化,遑论以论文范文的学术声誉去规范和完善学术界的整体境况.总之,在一个以公立高校为主体且行政导向明显的高等教育系统中,通过市场化思路来对大学教师编制管理制度进行彻底变革,两者在自洽性方面存在严重冲突,对政策的实效性需有理性反思.

中国高校在特殊语境下被归为事业单位,但其与其他事业单位应有明显分野,大学教师职业本质上是学术职业,编制管理改革应跳出狭隘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变革视野,从构建完善的学术职业管理制度的角度看,一方面应考虑对学术逻辑的恪守与尊重,另一方面需对现实同情有理性回应及充分考量.具体而言,应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首先,一定的职业安全保障是学术职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无论是欧洲大陆国家通过给予大学教授以公务员地位,还是美国通过“大学教授协会”设立“终身制轨道”,其要旨均是给予大学教授以基本的职业安全保障,以使这一群体排除外在压力,能够以不偏不倚的理性精神去从事学术探究.我国大学教师编制管理改革自不例外,取消编制管理之后,以何种形式给予大学教师以相对稳定的职业身份,是必须考虑的关键.如果“政府”这一方不再提供职业安全保障,那么在现实同情下,“高校”“学术团体”“市场”等各方应由哪一方提供这种基本保障,则值得深思.未来的改革,如果一方面保留高校的事业单位属性,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化契约使教师群体丧失稳定的职业预期,其内在张力必将极为紧张,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人才的合理流动亦会因苛刻的制度瓶颈难以实现.为此,未来公共政策选择必须对学术逻辑有基本的恪守与尊重,过度倚重市场力量的改革思路失之偏颇,应将拉美国家改革所陷入的误区当作前车之鉴.其次,中国具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学术职业管理制度变革不能无视同情进行刻板模仿与选择性复制.我国传统上对教育极其重视,教育发挥了人才筛选及促进阶层流动的关键作用,这在大学教师群体内部也有充分体现.林曾对学术职业领域的阶层流动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中、美两国教授群体郁具有从寒门走向论文范文塔的特点,但是这个结论在中国表现得尤其明显”.这表明“学术职业是很多没有家庭背景支持又非常聪明的孩子突破家庭背景局限性的最佳途径之一”;叶赋桂与罗燕基于收入、权力和声望等三个维度对中国大学教师职业进行分析后亦指出,“与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相比,大学教师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正日益边缘化,他们收入不高,工作压力很大,但是职业声望较高,其社会阶层总体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但仍在缓慢下降”.有鉴于此,大学教师职业是中国非优势阶层后代依靠自身努力,在政治、经济领域之外的文化教育领域,实现阶层正向流动的重要领域.如果这一领域的阶层流动机制被阻滞,其影响将远远超过教育系统本身.

总结:这篇大学教师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大学老师工资一般多少引用文献:

[1] 优秀大学教师论文选题 大学教师论文题目如何取
[2] 大学教师评职称论文题目集 大学教师评职称论文题目怎样定
[3] 大学教师参考文献外国 大学教师论文参考文献数量是多少
《学术职业视野下大学教师编制管理的政策选择》word下载【免费】
大学老师工资一般多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