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文学到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乱世佳人》改编的艺术

主题:论文范文祥子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31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文学作品电影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文学作品电影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文学作品电影论文范文

论文范文祥子论文

目录

  1. 一、文学与电影的美学特征简析
  2. 二、《肖申克的救赎》的主题传达
  3. 三、《乱世佳人》的人物塑造
  4. 四、由文学作品到电影的改编原则
  5. (一)拒绝刻板
  6. (二)故事为本
  7. (三)摆脱媚俗
  8. 论文范文祥子:文学院微电影大赛作品《正青春》

明桂花

提要:电影从最早的杂耍式、奇观式的视觉呈现,逐渐发展到当下类型百花齐放、内容多姿多彩,原因就在于电影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与文学作品产生了紧密联系.在文学浸染下,电影不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手段,同时也是人们表达思想、体会世界的重要媒介.从文学到电影,也不仅仅是简单艺术形式的转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涉及到电影创作者如何理解文学作品,并将其解码再编码之后呈现给观众.艺术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别往往导致很多电影作品失去了文学作品原有的韵味,同时又有一些电影作品成功改编了文学原著,甚至扩大了文学作品的知名度.因此,本文将以《肖申克的救赎》《飘》两部经典美国小说以及据此改编的奥斯卡获奖电影为例,从不同角度探寻由文学到电影转换中的美学价值,以期为我国电影艺术事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美国小说《肖申克的救赎》《乱世佳人》

经典文学作品是经历时间洗礼的人类文化宝藏,其往往具备深刻的人文思辨价值,凝集了前人的智慧,可以说经典文学作品就是一片肥沃的园地,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上开出自己的花朵.对于电影来说,这块园地就显得尤为重要.于电影创作而言,讲怎样的故事和怎样讲故事是同等重要的问题.实际上,讲怎样的故事正是电影发展以来一直存在的难题,如果单纯依靠原创剧本来供应电影制作显然不切实际,因此文学作品因为其人物、故事架构的完整性、深刻性、流行性等等原因,而成为电影剧本来源的最佳选择之一,经典好莱坞时期,大量的西方文学经典名著被改编成电影,并在世界范围产生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经典文学作品被拍成电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愈发紧密起来.从文学到电影,两者表现形式及展示媒介各不相同,但文学与电影都有着迷人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通过电影的生动诠释,文学作品能够以更直观的方式向受众群体展示其思想内涵.在文学作品的浸染下,电影也具有了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欣赏价值.从文学到电影的改编有很多失败作品,但通过探讨《飘》《肖申克的救赎》等经典电影作品的改编之路,我们或许能够深入感受文学与电影结合而产生的美学意蕴,并且进一步讨论电影改编中所应当具备的基本质素.

一、文学与电影的美学特征简析

从叙事符码来看,文学与电影作品之间有着鲜明不同:文学以文字语言的组合作为表达和传递信息的方式,而电影则利用影像和声音达到传播目的,媒介手段的差异决定文学与电影无论是在故事叙述、思想传递还是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文学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文字,文字是用于沟通及交流的抽象符号.相对而言,构成电影的影像元素则更能够带给受众群体以直观感受,相对于文字而言,影像与其所蕴含的意义更具有一致性.因此,媒介手段的差别使文学与电影的艺术表现语言有显著的差别,各自的美学优势及局限性也有差异.于文学作品,文字外在指向及内在含义能够有极大差别,提供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而影像不能任意更替其通过外在指向而传递的思想内容,更多的通过画面、对白等来产生意义.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在艺术表达过程中,两者发展出不同的叙事法则,文学需要借助修饰进行艺术补充,电影则通过表象活动的“变异”进行内在思想的传递.

正是基于文学作品与电影在语言上的差异,导致了二者叙事手段的区别.文学作品的创作能够借助多种不同修辞方式来,电影的创作则通过蒙太奇、多样的镜头语言来达成意义的多样处理.客观而言,文学作品的修辞方式以及意境构建相对于蒙太奇的处理手段而言更为复杂且自由.文学作品能够搭建抽象性的、可无限延长的时间框架,叙述情节的复杂及比喻等修辞的引入并不影响总体美学效果,而如果在电影制作过程中使用同样修饰手段则将破坏其完整性,因此,由时空因素结合组成的电影艺术采用的修饰手段无不迅速有效,相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对情节的叙述单纯、紧凑、条理分明.从产生、接受角度来看,文学作品由单独个体创作产生,更为自由的创作空间为个体发挥创造了条件;电影则由集体共同制作完成,加之商业、资金、市场等因素的影响,电影在美学个性的凸显上不及文学作品.

但是,电影拥有其独特的美学构成形式.在用影像画面构成的作品中,画面是电影进行故事叙述、形象塑造、情感传递的必要方式和基本手段,电影能够不仅利用画面手段实现场景再现,且能够以艺术加工的方式增加更深层次的意义.换而言之,电影的视觉感知能力不仅是信息传播手段,同时也为受众者带来了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电影作品的视觉感知通常是以对颜色、光线、明暗及构图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利用实现的.正是基于电影以画面为主的艺术表达特征,电影为受众者带来的感知具有直观及确定性,这是文学作品无法比拟的.电影通过影像、声音为受众者展现形象,直观真切,信息传递无需*转换,过程简单,受众者的视觉与感知属于同一事物;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为受众者展现形象,借助抽象、概括的符号激发受众者既有的思维形象,以语言为*,将抽象符号转换为形象感知.尽管文字能够对人物及环境进行细致入微的叙述,在准确度及迅捷性上依旧不及电影画面.

可见,文学作品与电影所呈现的不同的艺术特征,多是基于其艺术语言自身的差异所致.文学作品与电影在使受众者“看见”的过程中,电影通过视觉而文学作品通过思想赋予受众者概念感知,这也是文学与电影的本质区别之一.然而,从另一方面讲,过于浓厚的确定性及直观展示使电影有了不可避免的强制色彩,审美单一而缺乏变化,观众在接受过程中拥有的想象空间受到了很大压制.在这一方面文字就有了更大的论文范文性,文字是对具象事物的抽象表达和概括,在性格、经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接受过程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对文学作品的感知是间接的转换,其复杂性为受众群体开拓广阔的想象和理解空间.

二、《肖申克的救赎》的主题传达

从结构来看,文学作品与电影都具有主角、情节及冲突三种叙事元素,主角塑造是否触动人心、情节安排是否扣人心弦、戏剧冲突是否合理有序都是文学作品是否具有改编价值的重要衡量标准.文学作品《丽塔·海华丝及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性格温和却不乏坚韧:在随时可能殒命的情况下依旧冷静提出免税建议,每年写信向议会申请图书馆拨款,凭借一把小凿子最终重获自由,极为深刻地描绘出了主人公艺术形象.在情节安排上,主人论文范文迪被冤入狱,在监狱中遭遇他人威胁、为狱警和监狱长提供金融“帮助”以改善生活、遇到证明自己清白的机会却被典狱长通过各种方式阻挠,一系列情节都是主人公重获自由的阻碍,加之安迪最后终于越狱成功获得自由,就构成了故事中的巨大戏剧冲突.对上述元素的满足使文学作品有了被改编成电影的艺术和美学价值.

文学作品的关注重点往往在对人思想及情感的描绘上,戏剧冲突往往被融入在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之中,对人物行为动作描绘并不细致,即所谓文学作品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受众者脑海里.相对而言,电影制作则需要将重点放在对外界情境的关注上,需要通过影像画面为受众者讲述文学作品中以思想情感变化而表达出的情节,电影人物的动作表现更重于思想情绪.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学作品用文字挖掘人物的内在情感而电影用影像表现情节的外在变化.

据此,将((丽塔·海华丝及肖申克的救赎》进行影像呈现,就必然要面临对原著故事的相应改编.文学作品将安迪打通出狱通道的时间设置在1967年,并安排其在九年之后真正逃跑,以此推测出猜想,为读者带来了更大的畅想空间,而通过电影的展现则很难将猜想变为合理现实,于是改编后的电影将这一情节删去,将主人公获得自由的时间定在1967年;文学作品中同样也叙述了狱中其他犯人的命运,以此突出越狱这一行为的危险性,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如若将此类支线情节全部改编进电影之中无疑会引起剧情拖沓等不必要问题,因此,电影对原作内容进行了选择、删减、合并等处理,安排不同事件并构建起严谨合理的故事框架,用同一故事为观众展现了另一种不同的美学展现魅力.

论文范文祥子:文学院微电影大赛作品《正青春》

但在对剧情做相应的改编之外,文学作品亦或是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都以希望与励志这一深刻主题为受众者带来了心灵上的震颤.无论是在文学还是电影作品里,主人论文范文迪始终怀抱希望并坚持着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为狱友争取啤酒、播放《费加罗的婚礼》、教授狱友知识,在被束缚的环境中也不放弃对自由感觉的寻找,坚持自己的追求并为他人传播着希望,实现了自我和对他人的最终救赎.可见,原著主题的精髓在文学和电影作品中都是需要承继的.

同样,在表现主人公的形象上,对其所呈现出的精神品质和美好人格,电影作品也做到了良好的延续.影片中,安迪这一形象的塑造对生活在高压社会中的人们带来了灵魂上的精华和启示,其对希望抱有的坚定信念正是人们缺失和需要的,具有相当的正面价值.生活中总有无法避免的挫折与苦难,而陷入其中的我们则需要寻找和坚定前进的方向,为生活重新注满希望.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过于追求物质利益为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迷惑和困苦,安迪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对广大读者和观众是一种经典的励志,环境的恶劣并不能阻止人们前进的步伐,坚持希望、坚持智慧的追求,成功总会出现,作品创造的美学价值对受众者思想观念的重塑具有重要意义.

三、《乱世佳人》的人物塑造

《乱世佳人》改编自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文学名著《飘》,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斯嘉丽在乱世中谋求生存的故事,原著内容超过三十万字,史诗般的壮丽篇章为读者展现了南北战争时期美国社会的巨大转变.电影的改编不可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完全的真实还原,需要在有限定的时间范围内抓住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特色、主要故事情节及思想情感倾向,进而对其进行突出表现.

电影截取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不同时间段进行表现:战前以庄园野宴为场景,突出表现文学作品中对种植园经济的兴盛及当地奴隶主傲慢的描绘,为其随后的战败埋下戏剧线索;战中遵循了文学作品的风格,并未将重点放在对战争的正面展示上,而是通过愈渐增多的伤员、变成废墟的塔拉侧面表现战争给南方带来的毁灭性灾难;战后,主人公斯嘉丽不惜利用一切卑鄙手段谋求生存和新的发展机遇,显示了南方新兴资产阶级的诞生.

尽管同原著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乱世佳人》依旧以文学作品为本源,用蒙太奇的手法构建起了完整而庞大的故事框架,观众在电影中对原著所表达出的伤痛和不屈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感悟.

在人物塑造上,玛格丽特·米切尔塑造的斯嘉丽性格复杂而鲜明,她冷酷自私、爱慕虚荣、争强好胜,同时也顽强坚韧,执著于纯挚的爱情.演员费雯·丽在千余名演员的角逐中脱颖而出,凭借灵动的外形特点和精湛演技将女主角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到了观众心中.这与原著是一脉相承的.文学的创作及接受主体都是人,因此,人物的塑造往往决定了文学作品的成败,而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也就更需要注意人物形象在银幕上的转换.

《乱世佳人》作为当时好莱坞的鸿篇巨著,投资不菲.因此电影也极为细致地用不同衣饰体现了不同阶段女主角的生活状况,用不同光色安排再现书中人物的思想变化,配以节奏变化着的音乐,为观众直观展示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艺术魅力.在这一点上,电影作品延伸了文学作品的文字化空间,用视觉盛宴呈现出电影的独特性所在.

四、由文学作品到电影的改编原则

(一)拒绝刻板

由上述两部成功的艺术作品来看,从文学作品到电影的改编不能一味忠实原著,否则将会损害二者在受众者心中的美学感悟.改编拍摄电影的过程也是独立的艺术创作过程,需要以电影的艺术特征、导演的创作个性及受众者对作品的追求等多种因素为借鉴,抽取文学作品独有的思想内涵和美学价值,大胆创作,使文学作品通过电影展示出新的美学魅力.

(二)故事为本

多样化的视觉特效技术虽然能为受众带来视听感官上的刺激,但这并非电影成败的决定因素.现代技术无疑为电影提供了更加绚丽的展现机会,但如若在改编电影穿着文学的彩衣却一味追求华丽、刺激的感官效应则无异于买椟还珠,或许能够获得短期内的市场轰动和一定的商业效益,但在技术进步的冲击之下必将极快退出人们的视线.以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需对感官追求保持理性,重视故事,重视文学作品中关于对生命、生活、情感的感悟.重视文学本身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深度.

(三)摆脱媚俗

电影固有的商业属性决定其在创制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以商业价值为追求而落于媚俗.如果将文学作品最为引人眼球的招牌,创作大众娱乐性的消费电影,则必然导致失败的结局.生活在快节奏社会中的人们永远没有放弃对生命和存在的思索,在观众内心深处留下深刻印记的永远是能触动其灵魂的作品.由文学作品到改编电影,需要挖掘出深藏在内的美学精髓,展现二者共同的情感诉求、哲学思索和生命关怀.只有不断汲取文学作品带来的艺术营养,电影的创作才能有取之不竭的灵感,才能为文学作品与电影的结合创建出更为广阔的发展道路.

经典文学作品多拥有深刻的社会人文价值,在当下我国电影发展遭遇瓶颈之时,创作者的视野应当更加开阔和开放.从经典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和创作灵感,是避免当下*娱乐化、人文价值缺失直接而又快捷的措施.但是,在对文学作品予以改编时,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承继原著在主题和人物塑造上的精华,同时与时代的价值观和文化潮流予以融合,让经典焕发勃勃的新生命力.

(明桂花,讲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大学英语教研部,161006)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文学作品电影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论文范文祥子引用文献:

[1] 古代文学作品论文范文参考 古代文学作品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2] 外国文学作品论文范文参考 外国文学作品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3] 当代文学作品和文学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当代文学作品和文学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文学到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乱世佳人》改编的艺术》word下载【免费】
论文范文祥子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