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全球在地化语境下中国纪录片生产

主题:全球纪录片排行榜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1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纪录片全球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纪录片全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纪录片全球论文范文

全球纪录片排行榜论文

目录

  1. 一、纪录片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越来越市场化
  2. 二、纪录片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日益国际化
  3. 三、纪录片生产与消费的全球在地化
  4. 一、生产模式多元化
  5. 二、作品风格多样化
  6. 三、视点选择上全球与本土相结合
  7. 全球纪录片排行榜:杰克逊纪录片全球同步首映

文 蒋宁平李珉/Text/Jiang Ningping Li Min

提要:随着传媒产业化的加剧和传播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全球在地化成为纪录片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大势所趋.中国纪录片生产为了适应这种趋势,首先应在生产模式上更加多元化,传统大制作、标准化生产、独立小制作各适其位;其次在作品风格上应该多样化,美学追求,科学求知,娱乐休闲,社会行动,理性思考,客观纪实,不应独尊某种风格;作品视点上,应该全球化与在地化相结合:全球选材、在地解读,在地取材、全球观照.

关键词:纪录片 生产 全球在地化 生产模式 风格 视点

纪录片传播的新语境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社会经济环境和传媒环境急剧变化,纪录片创作在这一全新的语境中也显得有些迷乱无措.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文范文宣言》中所指出的,“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传媒产业的市场化和全球化相互借力,也体现出这样一种态势.

一、纪录片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越来越市场化

传媒产业化的核心就是进一步市场化.这一趋势对纪录片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影响至深.纪录片为了更好地发展,不可能与整体媒体环境背道而驰,遗世独立.市场化的优势也逐步显露出来.因为“市场化不仅可以使纪录片日常化,而且可以培养越来越多的、越来越高层次的纪录片观众.纪录片市场成熟,就自然会与国际更好的接轨,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国际纪录片进入中国纪录片市场;同时也必然会有更多的纪录片传播的空间,不但会有越来越多的纪录片栏目,还会有越来越多的纪录片频道”.

当然,任何事物自有其局限.市场话语的垄断和国家话语一样,都可能“封闭了历史的复杂性和非因果性”,“它构成了大众传媒的专制逻辑,要排斥掉多层性和复杂性,只留下线形的因果模式”.但是作为整体环境,市场化仍然是纪录片生产和消费的大势所趋.没有良好的市场支撑,纪录片在传媒产业化的市场环境中就难以为继.尽管不是那么严谨,但我们仍然可以说,在传媒领域中受众即市场.即使是公营制媒体,受众接受程度仍然是考量纪录片的重要尺度.在市场化媒体中,纪录片始终在追寻着更多的受众.美国纪录片人爱德华·德拉内(EdwardDelaney)将纪录片受众进行分层(见图),认为纪录片总是在从上到下追寻着多多益善的受众群体:“从顶端‘狂热’的小群体开始到底部‘不感兴趣’这个更大但也更难达到的群体,作为一个制片人,如果你能锁定金字塔顶部的群体,而同时寻求之下各层,你就在赚钱.”

全球纪录片排行榜:杰克逊纪录片全球同步首映

市场化已经成为当代纪录片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当传媒产业进一步加剧,媒体越来越看重经济收益时更是如此.对受众的追求乃至迎合,与纪录片侧重自我表达的话语方式也会常常产生对峙和矛盾,但这一关系并非不可调和.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自我表达和适应市场、满足观众的矛盾关系中,把握得越来越好.创作理念的这种变化,是影视产业化趋势与影视传媒受众市场变化综合影响的结果”.因此,当代纪录片生产与传播必须处理好自我表达、适应市场、满足观众的矛盾关系.

二、纪录片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日益国际化

对纪录片的生产、传播与消费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另一个因素是网络电视传播技术,包括IPTV,基于P2P技术的视频传播,视频分享网站,手机电视,视频下载,这些传播方式全部都能突破传统影视的地域限制,成为全球化的传播方式.这既是对纪录片传统影视传播方式的挑战,也是其新的发展机遇.人们可以非常方便地通过网络电视把纪录片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共享.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截至2010年12月,国内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2.84亿人,在网民中的渗透率约为62.1%.与2009年12月底相比,网络视频用户人数年增长4354万人,年增长率达18.1%.对网络电视受众的专门研究也发现,面临传播电视收视与网络电视收视的权衡选择,当有条件通过普通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多数人选择“两种都会收看,但网络电视收看会减少”(占44.70%);其余依次为:“两种都会收看,但网络电视收看不会减少”(占36.18%);“只收看普通电视,不再收看网络电视”(占10.11%);“不再收看普通电视,只收看网络电视”为最少(占9.01%).可见网络电视的冲击是巨大的,而且其影响还会随着网络电视技术的发展和受众收视习惯的养成进一步加深.特别是电视纪录片播出平台和市场境遇在当前传媒产业化进程中被进一步挤压时,纪录片这种小众化、个性化的影像形态,在网络电视这种以“拉”(pull)而不是“推”(push)为特点的媒介中,显示出更强劲的适应力和生命力.在这种收看方式的转换中,尽管在一时一地,纪录片的受众数量在减少,但由于其传播的全球性、受众自主性,即使是“狂热”群体,也将具有很大的规模,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纪录片受众群体,而且这个群体的品质会远远高于传统传播方式的受众.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录片生产也不需要像传统电视主导时代那样去迎合某种观众,因为它们的受众遍布全球,来自于不同国度、民族和文化背景.

三、纪录片生产与消费的全球在地化

在全球化浪潮中,全球自由流动的资本、技术、商品和服务往往被认为是对本土文化潜在发展的威胁,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这是必须面临的挑战,也必须从中去发现发展的机遇,因为“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里,没有可以被隔绝的地方,这个世界已经没有远方的乌托邦,到处都有资本的论文范文,人类的体验是越来越趋同而不是相反,这已是大势所趋.恰恰因为这样,也许我们更需要重视的是对自己历史和现实的感受,怎样让我们的口味不被‘麦当劳’化,还能保持住对这个世界以及中国的独特理解:属于自己的理解”.对纪录片而言,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即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上,“因此,需要一种基于平等尊重所有文化的新的国际平衡.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提议就代表着一种适当而具体的回应,它是围绕浸淫着本土文化的现实各方,诸如民间社团与城市政府之间的合作而构建.不管怎样,各个层次的国际合作政策,总是以重视相关各方的文化认同而起步的,其目的是把这种认同作为成功的因素,而不仅仅是需要忍受的条件”.(10)全球在地化既是一个社会过程,也是这一过程所体现的思维或观念系统.

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认为文化的差异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区隔因素,尽管并不可能像他所说的将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那样危言耸听.经过多年的全球化与在地化的发展及其争论,单一的全球化趋势并没有多大的进展,而退回到在地化趋势却越来越明显.由于全球国家(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异非常大,单一全球化的产品和营销往往并不成功,在全球化意义下实施在地化策略,是对各种差异,特别是文化差异的最佳策略.特别是当下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全球在地化成为真正的可能.

全球在地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可以使地域文化真正地全球传播和共享,在这种全球共享中,地域文化的群体也能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英国文化学者约翰·汤林森指出:“当世界主义者们选择日常生活方式时,他们就需要在感受自己本地的生活世界的同时,经常地体验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而在体验更广阔的外部世界时也经常地感受自己身处的本地生活世界.”(等纪录片的全球传播不可能成为一种“超然于本土文化之上的旅行”,它必须有自己文化的“根”.因此,全球化背景下应该“给予世界某些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和地方社区的日常生活在广播和电视节目(包括新闻和娱乐节目)、电影和全球文化产业所有其他部分中以更多的空间和正确的表征”.(12)当今时代纪录片传播的重要定位就在于全球化与在地化的结合之中.

生产模式、作品风格与视点的变革

中国传统纪录片生产以大制作、专题片占主导地位,强调长镜头、同期声的客观纪实风格受到过度遵从,同时局限于本地、本国的取材和视点,都成为我们在全球化纪录片市场中的软肋.那么,中国纪录片生产如何适应全球在地化的趋势呢?

一、生产模式多元化

最近几年纪录片创作领域有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那就是大制作、标准化与小制作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大制作一般是指那些投资巨大、制作精美的作品.纪录片的大制作应该包括三大内涵:一是大题材.电影大片不一定是大题材,而纪录片大片必须是大题材,小题材不可能创作出纪录大片.比如《故宫》、<,敦煌》,这样的题材也只有纪录大片才能够符合题材的要求:历史厚重、气势恢宏,如果是小制作肯定难以契合的.就这一点来说,纪录片大片首先是题材决定的.第二是大投资,大制作纪录片往往成本非常高.第三是精制作.纪录大片要求制作技术上非常精致,比如高清摄像,高质量的后期处理、动画合成等,注重画面的质量和美感.《故宫》和《敦煌》都采用高清技术拍摄,运用CG技术,画面的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纪录片的标准化生产常常体现为纪录片栏目化运作.纪录片栏目作为比较固定的纪录片播出平台,在纪录片整体发展中意义非常重大.但是纪录片栏目对节目量的需求很大,而且有既定的风格、时长等,只有标准化生产才能满足其要求.近年来市场化纪录片的生产大部分是属于这种小规模、标准化的作品,商业化的叙事技巧日渐娴熟,在受众市场上受欢迎程度与日俱增.

与此同时,随着DV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纪录片生产已经不再专属于小部分媒体专业人员,而向普通公众打开了大门.影视途径已经像原来的日记一样进入人们的普通生活,可以随时记录生活、表达思考,而且这种个体化的小制作独具魅力.有了现代网络化的传播渠道,这些作品也不再局限于私人记录,而具有了大众传播的潜质.在标准化生产中,“由于播出时间的限度,所有作品都被迫剪裁成统一长度,并且因为制片人审片标准的划一性,纪录片在选材、结构、剪辑上的模式化特征极为明显,压抑了个性化、风格化的生长,致使大量平庸之作充斥荧屏”.(13)而小制作的作品以本土文化为依托,以当下现实为参照,跳出了栏目化纪录片的模式化生产.许多的精英纪录片都属于这种类型,“所关注的对象不是大人物,也不是重大事件,更不是社会时代聚焦的热点,大多处于文化和地理的双重边缘地带,有些飘浮在历史的上游.全速冲击经济的多数人几乎没时间,也没心情倾听这些偏僻又遥远的声音”.

中国纪录片的这三种生产模式各有优缺点.我国传统大制作纪录片主要问题在于宣传管理所带来的投资渠道、发行渠道单一,选材面过窄,作品风格单调;而标准化生产的纪录片叙事技巧和选题策略跟国际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目前真正在国际上取得一定影响的还是独立小制作纪录片,但是其中因素也很复杂.中国纪录片创作管理的重点应当是使这三种生产模式各适其位,生产出来的作品都能进入国际市场并占据一席之地.

二、作品风格多样化

为了适应全球在地化的发展趋势,纪录片作品在风格上应该多样化,美学追求的,科学求知的,娱乐休闲的,社会行动的,理性思考的,客观纪实的,都应得到发展.中国纪录片领域中,客观纪实曾一度占据垄断地位,甚至走向了某种极端,“错把原始当纪实,误以‘毛边’唯真实.镜头上有意晃,故意长,呆板跟,音响杂,弃灯光,弃脚架,不以力求精致为律己,反以颠覆精致为得意”.(15)这类风格的纪录片作品,乃是由当代纪录片对说教专题片的反叛基础上,发展到了另一个极端.这类作品画面质量不高,信息含量不大,拖沓冗长,与国际纪录片潮流大相径庭.近年来,我国美学风格、科学风格、娱乐风格和理性思考的纪录片逐渐出现,但仍然太少,而社会行动类的纪录片几乎处于缺失状态.在美国,像迈克尔·摩尔(《科伦拜恩的保龄》、《华氏911》、《神经病人》,摩根·斯普尔洛克的《超码的我》,以及查理斯·福格森的《监守自盗》,这些作品无不是针对社会焦点问题而进行理论思考,表达现实批判,甚至代表着一种社会行动.2011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监守自盗》直击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将矛头对准美国金融界的高管,学界的经济学家,以及政府部门.纪录片受众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纪录片生产势必适应这一趋势,“从原来的纪实风格纪录片一统天下的局面,转而走向风格多样化的局面;从只关注老少边穷的弱势群体,转向对整个社会不同阶层、特别是普通阶层的关注;从关注生活表象、外在故事性,转向对生活不同层面、尤其是内心层面的关注”,各种风格样式的纪录片都应该受到重视.

三、视点选择上全球与本土相结合

中国纪录片应该在视点上把全球化与在地化结合起来,本土取材,全球视野全球取材,在地解读.

以前国际社会更多想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而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特别是经济迅猛发展,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这一发展的深刻背景和深刻影响.中国纪录片有责任担当诠释中国现象,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在一个转型社会中,如果不是刻意把自己的眼睛蒙起来的话,你就会看见这个社会的变化深入人心,我们其实是很难把自己与这样的社会变革分割开来的,它使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重新反省我们的社会角色,和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命运.”(17)这既是中国纪录片导演的责任和命运,也是国外受众对中国纪录片的期待,但从目前来看,中国纪录片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但这种纪录片不能是自说自话,而应该从全球在地化时代跨文化传播来定位.由旅英导演孙书云制作的五集电视纪录片《西藏一年》就做得很好.该片于2008年“3- 14”前后在BBC播出,反响强烈,后来又在许多国家播出,2009年在论文范文电视台播出.作品从全球视角来认识和了解西藏,通过八位普通藏族人一年生活的记录,反映了西藏的社会现实状况.这些人包括妇女干部、乡村医生、饭店老板、三轮车夫、寺庙僧人、冰雹论文范文和包工头.这种题材由她这个具有旅英背景的制作人来拍摄,从全球的视角来展现,具有最广泛的接受空间,也更具有说服力.

即使是传统的中国文化纪录片,也应该站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视角进行解读,立足其历史发展的脉络与当代世界环境,而不是一种文物、文献的展现.这些文物、文献被“灭菌、消毒、隔离放在博物馆保存”,然而,“‘物’的意义就是这样被超时空地凝同住,从而成为精神顶礼膜拜的存在吗?纪录影像的目的只是为了打造一座影像的‘博物馆’让游人(只能)观看吗?近百年来血与火的历史被抽空为水晶玻璃,通过这样的玻璃去看历史,历史也就只能以文物的形式出现,以非功利的审美方式出现了”.可以说,时空立足点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题材纪录片能否契合当今时代.取得国际性影响.

那么在全球时代,中国纪录片如何才能具有自身的特色呢?那就是展现自身的视角、自身的思考、自身的感触,特别是全球取材的纪录片.例如我国拍摄的纪录片《大国崛起》,从中国的视角对世界主要强国的崛起历程进行自己的解读.在全球在地化趋势下,我们的纪录片应该把触角延伸到世界范围,去发现和追问那些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乃至人的内心产生影响、冲突的问题,“纪录片就是致力于这种发现和追问,有了这种意识和努力,题材就在我们身边.而我们似乎更多注意的,是题材的表意符号,欠缺的是如X光般的穿透力”.(19)因此,对全球题材进行在地化的深刻审视和解读,才能让我们的视角真正参与国际文化传播的意义争夺.

(蒋宁平,副教授,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610031;李珉,讲师,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404000)

总结:本论文可用于纪录片全球论文范文参考下载,纪录片全球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全球纪录片排行榜引用文献:

[1] 全球博士类论文选题 全球博士论文题目如何定
[2] 热门全球环境保护论文题目 全球环境保护论文题目哪个好
[3] 全球生态环境类论文题目 全球生态环境专业论文题目如何拟
《全球在地化语境下中国纪录片生产》word下载【免费】
全球纪录片排行榜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