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电影《阿凡达》座会”发言摘要

主题:我们诞生在中国 电影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8

简介:关于电影中国电影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电影中国电影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电影中国电影论文范文

我们诞生在中国 电影论文

目录

  1. 我们诞生在中国 电影:中国电影《盲山》

近来,美国影片《阿凡达》在国内掀起了强烈而持续的观影热潮,出现了连夜排队买票、黄金时段“一票难求”、反复观看、媒体热议等景象,创下了让人惊叹的单片国内票房纪录,形成了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

对于这一现象,有人认为,是影片中逼真、奇丽而唯美的3D画面成为观众追捧的主要原因,数字摄影、电脑特效等高新技术的娴熟运用是影片成功的关键,而自《阿凡达》兴起的数字3D电影有可能对人们的娱乐方式、文化观念及电影产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有人指出,该片显现出的深沉的人文关怀、深刻的现实观照和高远的理想情怀,使影片具有了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而影片展现出的宏大的主流价值观、浪漫的故事、瑰丽的想象和浓郁的情感,正是国产影片值得借鉴的地方.也有人强调,影片导演和创作团队执著于技术创新和艺术创新,默默坚守、潜心创造的“十几年磨一剑”的顽强精神,是影片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电影人应该学习的职业操守.

目前中国电影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正是全国范围内院线制改革、城市影院建设和新技术推广的丰硕成果,为《阿凡达》的热映创造了基础条件.但《阿凡达》的横空出世,确实给中国电影提出了一些需要面对的新课题、新挑战,在诸多方面也带来了思考和启示.为使《阿凡达》的经验和启迪能更好地激励、促进中国电影产业和电影创作的良性发展,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邀请了一批电影艺术家、理论家和评论家,于201 0年1月1 9日召开“电影《阿凡达》启示与思考座谈会”.现将座谈会的发言内容摘编如下,与读者朋友共享.会议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康健论文范文持,以下为本次座谈代表的发言摘 要(以发言先后为序).

张宏森(国家论文范文电影局副局长):

我在看《阿凡达》时,不时思考它能够带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经验和启示,在这里简单跟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电影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品种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3D影片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但它真正成为老百姓的消费目标、真正成为电影市场的中流砥柱,好像是因为《阿凡达》.电影作为一个特殊产品,要和其他文化产品拉开距离,必须要寻找一些电影独特的优势,这就是充分利用最新的电影工业和电影科技成果,强化电影作为银幕、大银幕、巨大银幕的优势,以及在影院集体观赏的这样一种仪式.这次,《阿凡达》集中强调了这样一个概念,强调了电影工业和电影科技的优势.有时候,事物的外在形式可以确认其成活率,或者是生命力是否强大.

无论我们戴不戴眼镜,《阿凡达》都有着特别艳丽的画面,其质感非常强烈,色彩极度饱满,与我们长期以来追求的生活纪实美学的作品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能够做到这种由多台摄影机和大量的人工布光才能诞生我们看到的镜头效果,非常不容易.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不是一种电影美学、电影语言的倒退吗?因为过去我们也是靠大量的人工布光,后来走向真实光,走向自然光.我们必须意识到,在巨大的银幕面前,到底我们应该创造什么样的影像给观众?中国电影可能某些时候存在一个分歧点:我们往往为了一个电影理念的实现,而敢于牺牲电影的画质或者是电影的效果.因此,当我们很多影像呈现在大银幕时,突然发现它不适合在电影院观看,而完全可以用光盘、录像带来观看.所以,在这一点上,好莱坞所追求的这种电影语言的使用,或者是追求摄影机的改造,大量人工布光及设计,可能是对我们已经革命化观念的又一次革命.这次在《阿凡达》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堆积起来的一些视觉奇观.正是因为“奇观”这两个字,它在强烈地征服银幕,在强烈地争夺观众.

第二,电影的情怀问题.《阿凡达》表现出一种很好的情怀.影片把坐轮椅的主人公放到潘多拉星球去,主人公所有的行动直接对他的现代焦虑构成一种释放、宣泄和颠覆.虽然影片采取非现实主义的笔法,但它很具备现实主义精神.这种论文范文的情怀也需要中国电影来借鉴.中国电影总想在电影当中搞一点特别曲折的人性,但在这种性格途径的追寻当中往往迷路,不知归宿.《阿凡达》这样的电影可能会走向简单化,但是电影首先要完成在情感层面与观众的对接.在此基础上,我们当然希望走得更深、更远、更曲折、更丰富.但是对天赋人权和天赋人性美好直接的释放,比在曲折中找不到归宿要好很多,所以这一点是需要我们学习的.

第三,电影工业和高科技堆积出来的效果能够跟丰富的情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阿凡达》有很多峰回路转的情节,有很多令人拍案叫绝的细节设计,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应该学习.

尹力(电影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从电影发展史看,每一次技术进步都带来了视觉的冲击.电影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后来我们看到水幕电影、动感电影等等,其中很多科技的新玩意只存在于游乐场,到了《阿凡达》,3D技术改变了人们的观影经验,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在电影新技术方面,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做.华龙数字公司从创立以来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我们在数字技术、银幕方面的实践也取得了很多经验.当然,我们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还是巨大的.我听说2009年*票房过亿元的影片有12部,其中《建国大业》四亿多元票房中一亿多元是近十年来没有进过影院的人创造的.相信随着今年更多影片投入拍摄,票房过亿元的影片会更多.去年我去南非了解到,南非电影年产二十多部.当他们听说中国电影年产四百多部时,反复问了几遍,觉得难以置信.面对《阿凡达》,我们应该增强自信.人们走进影院,在感受超越日常经验的视觉震撼以外,仍然需要表达我们时代、表达当下的电影作品,对此,中国电影人不能缺席.

丁亚平(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

第一,《阿凡达》包含的新技术、特有的情节、精致细腻的画面,让人感到影片独特的魅力和跨时代的意义.观众的热情展示了3D电影发展的广大潜力.在不断探索中,中国的3D电影也将能够找到新的创造特点和创造空间.第二,《阿凡达》归根到底只是一部娱乐电影.上映前,有人认为《阿凡达》的出现像以前彩论文范文、有声电影改变了电影历史一样,将会成为电影史上的又一个分水岭.但我并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理智对待.第三,《阿凡达》引起的反响可能不只是电影领域,甚至是对当下整个文化产业发展都有所启示.一部电影就是一个游戏的雏形,一个基础,其后应该带动更多的开发.我们知道国内外游戏产业的规模已经超过了电影产业,欧洲有些国家90%的家庭都有游戏机,他们购买电子游戏的消费已经超过了电影票房和DVD销售的总和.最近有一个资料发布,2009年中国网游产业市场规模是258亿元,其中国产网游是157亿元.中国电影业在这个领域实际上大有可为.黄式宪(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导演卡梅隆拍摄了一部属于这个世纪的“星球大战”.区别于以往,它的主旨在于呼唤宇宙和谐、生态和谐.3D技术确实为银幕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艺术表达的潜力,但它不是绝对的.《阿凡达》能够征服全球靠的是文化软实力,而不在于3D.在这一点上,卡梅隆所创造的价值就在于沉得住气.我们一些艺术家沉不住气,所以会变得很浮躁.200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的电影产业走上了快车道,但是我们文化的负载够不够?文化的力度够不够?这个可以参照卡梅隆来做一个比较和研究.

另外,这部影片本身带有一种杂耍性的意义.从杂耍到艺术要过一个阶段,就是审美.可是我们现在很多作品又回到了靠近杂耍那样的艺术,就是一般的品位,比如小沈阳一摔跟头就是一片笑声,杂耍一下子浮泛起来,真正的人文内涵就不够.在杂耍和艺术之间,我们还有没有一个审美的追求,有没有人文情怀在坚守?这需要我们思考.

陈国星(电影导演):

中国电影在市场开放以后,我们都有更新自己知识和观念的自觉性.我个人还是很虚心地在看能够看得到的这些电影.一个导演,可以迷恋画面、迷恋摄影、迷恋设计,但是一定不能放弃迷恋故事.凡是成功的导演,其长项还是对故事、对人物、对情感的把握.我认识一个编剧曾谈到卡梅隆,说卡梅隆有了这样的成功以后,一定会追求那些影视的奇观,在传统故事很难表现的时候,利用更好的技术来完成他心中的构想.

有这样三种说法,《三论文范文拍案惊奇》卖的是生意,《十月围城》卖的是情怀,《阿凡达》卖的是理想.中国电影要有自己的责任感,而不是影像绚丽、仅靠视觉上的赏心悦目满足观众的电影.这是广大观众对于中国导演的一种希望,我们作为导演应该有这样清醒的认识.

路海波(论文范文戏剧学院影视艺术与传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看完《阿凡达》第一点感受是,技术不仅仅是技术,技术是有生命力的.我们应该和技术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对话.卡梅隆这十几年干了些什么?我想他是把电影变成了他情感和艺术创造的组成部分.《阿凡达》在短短的时间里,能够达到16亿美元的票房,除了奇观以外,更打动我们的是真实情感.我们的硬件可以跟西方很快对接,但我们怎么和技术对话,让技术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变成情感的一部分,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阿凡达》让我们思考数字化是将来电影制作很重要的趋势,但是多长时间,到了什么时候,普及到什么程度,是很难预测的.第二个感受是想象力的拓展和我们对于想象力的表达程度问题.《阿几达》中,人物的情感世界、物质世界及其奇幻色彩所达到的真实高度,都反衬了我们自己的想象力不够,这一点是致命的.而且这一点很难补救,根本上来说是教育的问题.总而言之,高中之前我们的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接受欠缺非常大,想象力匮乏再加上软件和硬件方方面面都达不到,电影创作和制作上的差距就拉开了.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胡克(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第一,我个人认为《阿凡达》开创了一种新的美学,可以叫做“阿凡达美学”,它由三种东西构成,即3D.电脑特技或数码特技和巨幕.《阿凡达》把这三项综合起来变成了我们看到的这样一部作品.第二,就美学来看,它解决了一个新美学概念,这个美学就是电影院美学.在传播如此普及的情况下,对电影业来讲,无论怎样传播,首先是要把观众吸引到影院里.所以要建3D影院或者是巨型影院,它的美感是只有在电影院里才能得到.第三,《阿凡达》展现的是奇异美学.这个奇异的世界,因为人们没有见过所以新奇.另外,这种视觉冲击力是在现实中看不到,在一般电影里也看不到的.再一个,美学特性超现实,而这种东西是我们所没有的.“阿凡达美学”也不是完全和过去的传统割裂开的.美国好莱坞发展有三个阶段,经典好莱坞、新好莱坞和全球化的好莱坞.《阿凡达》把这三个阶段的美学进行了整合.第四,《阿凡达》整合了技术、艺术、文化三方面,成为现代的综合美学.能够在全世界行得通的美学就是综合美学,综合美学就是整合各种美学之所长.“阿凡达美学”为什么好?就是把这些美好整合了、变成了一个文化产品,卡梅隆们将这个文化产品向世界推销的时候变成文化商品,这是我们要学的.

张建勇(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当代电影》主编):

我认为《阿几达》最重要的启示还是电影技术革命的意义,也就是说,《阿凡达》揭示了电影已经进入数字技术高度成熟的时代,过去我们对电影数字技术的认识主要局限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区别于胶片电影的介质概念,即所谓数字电影,一个是数字特技.3D电影的诞生距今也不过四五年,应该讲《阿凡达》展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电影数字技术达到的无限可能的艺术效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阿凡达》是一块里程碑不为过.

我非常赞同胡克所讲的,《阿凡达》美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理论的可能性,我们要存电影理论上进行一系列的求新变异的探时.

另外在创作队伍上,我们应该有积极的应对.《阿几达》的幕后团队两千多人,其中八百多人是电脑工程师.现在我们整个数字电影技术的人才主要在华龙公司,才几十人,还有几家民营公司,这远远不够.今天中国的技术环境已经具备了条件,问题在于我们确实要以相当的规模来做这件事情.黄军(电影导演):

首先,有人说这部影片看完以后,中国导演就不要拍片子了,这太妄自菲薄了.因为从内容来讲,我们没有像他们所说的落后了五千年,科技的落后也不至于有一百年.第二,美国利用艺术来塑造美国在全世界中老大的形象,这个需要思考.美国人一直在侵略,一直在垄断,但是它的很多电影的主题都是拯救地球.如果地球某一天由于人为因素造成毁灭,说不定正是毁灭在美国人手上.但是他们的电影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所以在这一点上要树立我们的正气.在科技手段上,我们也可以达到细节的亦真亦幻.中国美术馆的一些作品,细化到几根白头发都能够辨认出来.中国完全可以集中各类人才,把电影做得更精细.

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

最初看《阿凡达》的时候,确实有一点震撼.当然一些理论家已经把我们的震撼降到很低的程度.中国电影作品也有让我们兴奋的,但是看到《阿凡达》的时候,我感到我周边有叹息的声音,叹息它超越了我们已有的感官经验,夸张一点说,就是一个新的影像时代带给我们的冲击.对于电影现实真实的职守遭受虚拟世界真实感觉的冲击,是这部影片给我的一个很大感觉,因为3D技术高度凸显了现实世界的立体感.谈到启示,我觉得第一,电影市场不是媚俗屈就,而是引导满足.第二,艺术实践强调积累和创造.第三,艺术创造不是靠山寨模仿,而是靠本性完善和坚守.

我们诞生在中国 电影:中国电影《盲山》

沈东(电影导演):

今天上午看完影片以后有一些震撼.这震撼,除了思想内涵、人文关怀之外,更多来自于技术.《阿凡达》让我们看到技术带来的无限可能性.在很早之前就有一个“谬论”,认为电影会很快消亡.现在的数字技术加上互动就跟电脑游戏差不多.从严格意义上讲,电影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电影,消亡是迟早的事情.看到《阿凡达》,看到数字技术,我觉得我这种“谬论”的实现越来越迫近了.但是怎么把技术的可能性变成现实?就要思考电影到底适合表现什么?电影跟当下的生活有怎样的距离感?另外,《阿凡达》告诉我们,电影可以这样拍,但是绝对不意味着电影必须这样拍,或者是只能这样拍,电影有很多的形态,《阿凡达》等只是其中之一.

张卫(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

《阿凡达》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是好莱坞整体战略的一次突显.我们应对的是与《阿凡达》们争夺中国电影观众的整体战略.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题材美学多元化战略.给《阿凡达》所交的五亿元票房,中国电影观众主要是80后和90后,他们由衷地喜欢富有想象力的超现实影像.而目前*的非现实、超现实题材的作品非常少,所以我们在创作中应该着重考虑中国电影题材美学多元化的问题.第二,实施“模块”系列电影战略.美国电影对世界各国进行文化入侵的办法是“模块”系列战略,所谓“模块”不是简单的类型,它是由一个基本的故事,基本的影像构成类似电脑基本“模块”的东西,然后在这个故事基础上编辑前传和后传,以致后续系列,后续系列中,前传中的人物、影像和故事继续发展变化,诸如《变形金刚》系列、《哈利-波特》系列、《指环王》 系列等,它们已经占据了中国未来电影市场的份额.我们中国的电影企业也开始有了“模块”系列思维.第三,资源优化组合战略.有十多个国家的35个公司的800名电脑工程师、程序设计师参与了《阿凡达》的技术制作和研发,这是资源优化组合的结果.第四,技术先导战略.《阿凡达》技术彻底打败了盗版,再一次牢固确立了到电影院观看的欣赏模式和营销模式.技术先导应分三个层次,1.观念层次,组织电影技术研究所开展全国行业内的观念培训;2.技术合作,用国内资金与国外制片企业联合制作;3技术引进,用国内资金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进入本土电影制作项目等等.第五,少儿记忆前期植入战略.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少年记忆可能左右人的一生的心理需要.现在向《变型金刚2》交四亿元票房的青年观众,正是80年代中期看《变形金刚》动画系列的儿童.有些文章指出,《阿凡达》中的影像设计,大多数都在二十多年来进入中国的动画影像中出现过.所以我们要更快速地发展动漫产业及创作,与外国动画争夺当下儿童的记忆植入,也就等于争夺二十多年后的电影市场.第六,缩短年龄差战略.电影企业中决策电影产品立项的人以50后、60后为主,消费电影的主体是80后、90后.30年的审美倾向和观赏趣味差距使电影的产销存在着差距.我们应该从电影坐产全过程中缩短这个年龄差,应该思考《十月围城》中的李宇春和《三论文范文拍案惊奇》中的小沈阳对于票房的意义.

吴冠平(《电影艺术》主编):

第一,看完<,阿凡达》,并没有觉得非常好,也没有想象中的震撼,里面很多东西都似曾相识.这部电影所有的想象力都是来自于我们看过的美国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阿凡达》集合了所有好莱坞奇观式电影的优秀传统,并且这些传统是可复制的,经过市场考验的.由此带来的一个启示是,中国电影有没有这样可以复制的视觉经验?我提这个问题是对于理论界的.第二,在创作上,《阿凡达》实际上非常简单,但是它附着的东西并不简单.我们看到了环境问题、气候问题、伊拉克战争、基因问题等等.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中,居然有如此丰富的现实,这是在中国故事中很少有的.我们总是想找一点奇绝的东西,有时候简单的东西恰恰才是有魅力的,关键是如何表现和反映.第三,产业管理的差异性问题.实际上高科技的东西就是在美国,欧洲没有,亚洲的日本也没有.按道理日本的资本、制度等方面都比我们更有优势,但是在电影史上没有出现可以和美国相抗衡的电影.就是在这样一个现实处境当中,我们是不是能够在我们国家电影的建构,或者是民族电影发展中,看到一种差异性?这个可能对我们产业管理者有一点启示意义.

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

美国电影有一个设立议题的能力,这个我们是没有的.比如《阿凡达》出来之前就设立了一个议题,比如环保.而且议题和议程的设置非常精确,宣传非常正面、非常有效、非常打动人心.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我觉得有两点启发:一是巧实力的运作,巧实力就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的结合,既然我们现在有一定的钱了,硬实力上来了,就应该借力打力,借80后、90后的想象力,发展我们自己的一套想象力.像网络上海量的“穿越小说”这样的新文学资源没有被电影界充分调用,是很可惜的事.二是要有灵活性.中国过去有一些神幻、灵异方面的题材,我觉得可以进一步开发,在题材设置上应更灵活一些.

现在是一个重新起步的阶段.中国电影已经是全球华语电影的核心,但是面对好莱坞要充分发挥我们的巧实力.大趋势跟好莱坞走,小趋势我们要由自己创造,这样我们发展自己的空间可能会很大.陈晓云(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我想补充一个说法,是关于文化创造力的.《阿凡达》从某种角度讲,回到了电影的过去时代,倒不是因为技术倒退了,而是它重新唤醒了我们对电影院新奇的感觉.而且,看来我们必须要重新回到电影院.更加核心的问题是关于人.我们对好莱坞电影确实存在很多的误解,主要就是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这是好莱坞很久以来的传统.由于过于强大的商业力量,往往压抑了我们对这一特性的发现.《阿凡达》的技术很复杂,但是它传达的理念非常简单.高科技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要让非洲人掌握摄影技术非常困难,因为高科技对于美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就是它的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对于今天中国的80后、90后来说,高科技就会成为他们的文化背景.对我们的电影来说,是不是能够找到一种突围的方式,而不是简单的追赶方式?所有的问题是,我们始终走着和好莱坞相反的路子.我们大量的电影跟现实有关,但是最终却远离现实.我们是不是能够找到一种电影与观众的更恰当的对话方式?如果我们找到这种对话方式,也许突围之路是可以找到的.

赵宁宇(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我认为《阿凡达》已经预示好莱坞的某种极端.在技术上,《阿凡达》是全球前35家顶尖特技公司共同加盟的结果,其中包括英国、法国、日本的特技公司.我们发现电影观众对世界秩序和电影秩序的认同是高度契合的,电影票房和技术实力从来成正比,所以反超是不现实的.《阿凡达》的成功会使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加大此类电影的投入,他们必须有更多的技术投入、更多人员培训、更多市场占有才行.当这个极端再次被突破,会出现上世纪60年代的崩盘.《阿凡达》的飙高意味着好莱坞大衰退的开始.我预言照这个趋势发展好莱坞五年内将开始衰退,《阿凡达》将成为一个重大的分水岭.

许柏林(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

我看《阿凡达》的时候想到很多问题.地球变成一个村以后,把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原创性和完整性基本扫掉了,所以我们的艺术很少有完整性.但是这一部《阿凡达》又给我们一点启示,它把技术和艺术整体上实现了一次结合,也可以叫超越,这是在技术上.在思想上,它几乎给我们创造了一部现代神话,它很有想象力.在艺术上它具备完整性,卡梅隆们埋头14年把技术、艺术、思想、人文精神各个方面进行了完整的结合.

在创作上有两句话值得我们引以为戒.对《阿凡达》,大家都承认它是跳出来的,无论是在技术上、艺术上、思想上;我们有一些创作是掉进去的.艺术的辩证法在成全着谁?又在惩罚着谁?

童刚(国家论文范文电影局局长):

我从三个方面谈谈《阿凡达》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和思考.

第一,高新科技的合理运用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影片《阿凡达》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新数字技术的纯熟运用.通过先进的摄影理念,一个存在于导演幻想中的虚拟世界被真实还原到银幕上.这样的银幕视听奇观创造了电影史上的又一个奇迹.据统计,《阿凡达》目前在国内的票房收入已达到五亿多元,其中有2/3的收入来自3D银幕.科技进步引领电影产业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和加速.在当代电影产业面临激烈竞争的背景下,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加强对科技成果的研究与运用,促使电影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生产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第二,主流价值观始终是优秀电影与电影产业发展的生命力.一部影片,如果缺乏深层次的价值体现,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影片《阿凡达》在绚丽的形式包装之下,呈现的依然是为人们所熟知并且遵循的主流价值观:正义、善良、平等,并将环保理念融汇其中.反观在我们自己的一些电影创作中,仍然存在着主题先行、细节生硬等问题,这是需要我们下大力气解决的迫切问题.

第三,对电影创作规律性的把握是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泰坦尼克号》获得巨论文范文功后,没有趁热打铁,而是十年磨一剑.在这十多年中,他等待制作技术的日趋完美,等待电影市场设施的日益完善.这种等待不仅是一部成功作品背后的操作规程,更是现代电影创作规律的生动体现.《阿凡达》的成功经验也再次证明,所有伟大的电影作品必须严格遵循电影创作的基本规律,遵循艺术规律.当前,中国电影产业正处于黄金机遇期,在机遇面前,难免会让人头脑发热,片面追求商业价值,最终导致的却是效益与口碑的双重损失.在此,我们也希望广大电影工作者不为片面的成绩所迷惑,潜心钻研现代电影理论,深入学习和借鉴有益经验,遵循电影规律,大胆创新,扎扎实实搞创作.

最后,在好莱坞影片的强势冲击面前,在承认差距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这里我要举一个例子,自1月4日《阿凡达》上映以来,国内的票房是五亿多元,我们先期上映的《十月围城》的同期票房大致有2000万元,是《阿凡达》的1/25;但《阿凡达》的制作和营销论文范文大致在五亿美元,而《十月围城》约为2000万美元,也恰好是前者的1/25.而《十月围城》的总票房已达三亿元.这说明在中国的市场上,*也有顽强的生命力.中国人更钟爱我们自己的作品,我们的后盾是中国的13亿观众,而这13亿观众中,还有二级市场和农村市场等待开发.只要我们沉下心来,认真打造好作品,中国电影会有无限的空间.

(整理边静)

总结:关于免费电影中国电影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电影中国电影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我们诞生在中国 电影引用文献:

[1] 中国电影论文范文 中国电影类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2] 中国电影论文范文 中国电影类毕业论文怎么写3000字
[3] 中国电影论文范文 中国电影类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5000字
《“电影《阿凡达》座会”发言摘要》word下载【免费】
我们诞生在中国 电影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