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我国资源型城市环境污染损失的经济其补偿政策

主题: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3

简介:关于对写作环境问题经济损失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环境问题经济损失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环境问题经济损失论文范文

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论文

目录

  1. 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14-3 论文范文在沟通与性差异上形成与协调 婚姻越做越错到婚家问题及经济损失

雷仲敏

(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266061)

摘 要:介绍了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特征,分析了资源开发地区环境经济损失和补偿,提出了一种环境损失经济补偿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开发;环境损失;经济补偿;环境政策

中图分类号:F222.33 文献标志码:A

我国资源型城市由于其特殊的人口、资源、环境特征,在我国现行体制和政策条件下,其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从理论上正确认识这类城市的资源环境特征,客观评价分析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对其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对其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环境损失及其价值的空间转移进行必要的经济学分析,从制度和政策两方面寻求解决这类城市环境问题的出路,不仅有助于从理论上认识这类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问题,而且对解决这类城市长期存在的资源保护与环境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政策决策价值,特别是对资源开发接替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无疑有着极为深远的战略指导意义.

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特征

生态环境特征

生态条件的脆弱性.许多资源开发地区往往又是生态条件十分脆弱的地区,如山西省许多大型煤炭生产矿区、陕北神府煤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准格尔煤田等.这些地区气候干旱、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植被稀疏、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及荒漠化十分严重.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无疑进一步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扰动,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从空间生态、地表生态、地质生态3方面受到立体性的全面破坏.

环境问题的多样性.资源开发地区特殊的产业结构,使得其环境问题也表现出与其他各类地区所不相同的多样性特点.一方面,它要承担与其他各类地区所一样的由于资源消费利用而产生的环境负担外;另一方面,它还不得不承担资源在开采、加工、转化、运输等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负荷.一方面,它面临着由于大气污染所造成的空间环境问题和由于污水、废弃物排放所造成的地表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它还不得不面对地下矿产资源开采所造成的土地塌陷、地下水系破坏等地质环境问题.

影响范围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地域空间范围内环境问题形成的区域化,即开采产业大多分布在广大农村,加工产业则分布在大小不同的城镇,产业分布的这一特点,使区域环境问题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在地域空间上连接为一个整体;二是环境问题的时间积累效应,即由于资源的开采、加工及转换不是在同一时点上发生的,产业链的客观存在,把发生在不同时点的环境问题在时间上进一步联结为一个整体,而某些废弃物如煤矸石、煤泥等多年的累积,某些化合物如三四苯丙芘等在地下水环境中的长期存在,均使环境问题在时间上进一步积累延伸.特别是地质环境问题,如采煤所引起的地下水系破坏,由于其特殊的生成条件,往往具有不可逆的特点,因而,其生态与环境影响将更为持续和长远;三是环境破坏的立体化,即地下开采所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地面加工排放的污水、废弃物对地表环境的破坏,大气污染对空间环境的破坏,出现因产业延伸所造成的由地下到地面、再进一步扩展到空间的立体性环境污染.从而使这类地区形成了区域化的持续性整体环境恶化格局.

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14-3 论文范文在沟通与性差异上形成与协调 婚姻越做越错到婚家问题及经济损失

经济发展特征

所处地位的特殊性.能源与各类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资源开发地区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条件,使得其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通过大规模的能源资源开发,为全社会提供优质能源产品,客观上承担起能源供给基地的重任;另一方面,它通过能源工业发展,建立起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经济结构,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可见,能源资源开发地区所处地位的这种双重性,使地方政府在进行宏观经济决策时必须正确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一是能源开发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数量、品种、质量需求的关系,即增强地区能源工业发展后劲,确保地区能源工业在行业水平分工竞争中的优势;二是能源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即保障地区范围内不同产业的均衡发展,增强地区经济在产业垂直分工竞争中的能力.

产业布局选择的局限性.能源资源特殊的地质赋存条件和空间分布特点,使得能源建设项目在进行生产力空间布局时面临着十分有限的选择,无法像其他工业项目那样在生态环境、交通设施、水资源、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优化比选,许多能源开发项目往往不得不建设在环境容量十分有限的地区.这也在客观上进一步加剧了能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度,恶化了区域范围内的空间环境,增大了环境综合整治的难度.

产业结构的粗放性.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往往推动了地区产业结构的迅速演进,形成以能源资源采掘业为主导,以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等高载能工业为主体的地区产业结构体系.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现实,又使得地区范围内的二元结构迅速形成,以国家投资为主体、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与民间投资为主体、技术层次低、规模小的乡镇集体和个体企业并存.

资源开发地区环境损失的经济分析

多年来,国内外有关学者对区域开发和经济建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其价值分析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吉林省所做的森林生态环境决策的论文范文效益分析、贵州省自然环境资源破坏的经济损失研究、辽宁省工业固废物污染的论文范文效益分析以及北京、沈阳、重庆等城市对大气污染经济损失所做的分析等.山西省有关专家对全省环境污染经济损失做了初步分析,国内有关专家对我国环境污染做的经济评价,以及沈阳、天津等城市对大气污染经济损失进行的分析等.然而,由于各自分析计算的理论、方法、范围及统计口径均不相同,因此,其结果也有着较大的偏差,从而为比较分析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具体分析能源资源开发地区的环境损失之前,有必要从理论和方法上对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进行探索.

环境损失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正确分析评价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首先要对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污染经济损失的范围做出科学的划定,其次是应用环境经济学的方法将环境损失进行价值化处理.近年来,国内许多环境影响分析都借鉴国外经验,采用了论文范文一效益分析的工具来进行,甚至有专家建议,环境影响分析均应严格建立在论文范文一效益分析的框架内.所谓论文范文一效益分析是一种常用的项目决策和政策评估方法,它通过对投资项目论文范文和收益的计算分析,经过比较,选择净效益最大的方案以供决策选择.环境投资项目论文范文一效益分析的程序一般为:环境功能分析一建立剂量反应关系一分析不同方案的环境改善程度一计算各自的环境效益一计算各自的论文范文一不同方案论文范文效益比较.论文范文一效益分析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恢复论文范文法、影子工程法、人力资本法、支付意愿法等.需要指出的是,环境损失的价值化处理存在多方面的局限性,一方面,许多环境损失事实上是无法简单进行价值化的,其经济价值的评估显然仅仅只是冰山一角,另一方面,环境损失特别是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需经过若干代后才能显示出来,而生物链的波及影响则更是一个极为复杂并难以计算测度的问题.因此,无论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就区域开发特别是能源资源开发地区的环境影响评价而言,其经济分析在理论上必须能够正确回答下述3方面问题:

第一,环境损失的计量内容及范围.在这里,传统的环境经济分析工具论文范文一效益分析方法遇到了第一个挑战.首先,具体建设项目的论文范文分析内容较为简单,它只要在项目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将有关转移支付的内容剔除即可,而区域环境经济损失分析则面临着是整个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问题:其次,具体项目的效益分析可通过其实施之后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的计算来求得,而区域环境经济损失的分析则是一种负效益分析,即它所研究的对象是区域范围内众多企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外部不经济的计量评价问题,是研究区域整体开发所产生的环境负效应;再次,论文范文一效益分析的结论主要用于项目取舍决策,因此,它一般需在两个项目以上进行比选,而区域环境经济损失分析则面临的是一个具有明确行政区划边界、财政收支体制和经济核算体制均与其行政区划密切相关的空间,其分析目的和结论是为地区政府在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上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因此,简单采用论文范文一效益分析的方法是难以构建其空间分析框架的.

可见,对区域环境经济损失的分析而言,其更关心的是区域范围内国民财富的增加或减少,因此,其分析内容和范围至少应考虑下述几方面:一是各种污染物排放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可用论文范文一效益分析的具体计算方法来计算);二是能源开发(勘探、剥离、采掘)直接与间接的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损失:三是区域环境保护的投入,包括:环境治理论文范文、环境建设论文范文、环境补偿论文范文、环保产业发展的投入论文范文等:四是上述投入的社会机会成本以及由此而出现的生产要素重组带来的社会总产出的减少;五是在考虑时间效应条件下,上述损失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贴现.可见,在上述5方面的内容中,前两个因素导致了国民收入的减少,第三个和第四个因素增加了国民财富的支出,而最后一个因素则反映了环境损失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见,这些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是区域范围内国民财富的一种负增长.

第二,环境损失计量分析的时间边界.环境损失的时间边界究竟如何界定,这里显然有3个时点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分析基期的确定,二是如何分析看待基期之前的历史时段,三是未来贴现的时间选择.上述问题对项目的论文范文一效益分析而言显然并非难事,因为项目评价仅关心的是项目实施以后的效果.因此,用论文范文一效益分析方法是难以构建其时间分析框架的.目前,国内许多环境损失的计算分析大多都是以年度来进行,即选择某一基期,分析计算截止到该基期某地区、某要素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总损失,并进而计算环境损失占基期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样计算分析显然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首先,环境破坏及其危害的形成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环境问题的出现,从根本上讲,是在一定时间内人类对环境的扰动超过了环境自身的自我修复能力而形成的,有些环境破坏的损失危害是在当年可以显示的,如大气污染,而有些环境破坏的损失则是历史累积的结果,如各类固体废弃物,水库水环境和地下水质等.可见,年度环境损失经济分析仅仅是将两类不同的环境问题进行了简单加和.其次,环境污染的存量是历史上各年度经济增长的产物,其经济损失理应从经济增长的历史存量中扣除,当年的环境污染是经济增长增量的产物,将历史累积的环境污染与当年新增的环境污染混为一体,显然难以看出环境问题形成的历史变化规律,难以分析环境污染经济损失的变化轨迹.再次,至于贴现期的选择,除项目评价的投资分析外,区域环境损失经济分析一般均未能考虑,因为,这与分析者的分析目的密切相关.如果要分析环境损失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影响时,只要将这一损失在未来时间段内进行贴现即可,但贴现率的选择确定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第三,环境损失补偿的责任主体.对这一问题的分析,论文范文一效益分析方法是无能为力的.传统的环境经济分析一般都是建立在经济学的外部性分析理论基础之上,即从分析环境损失所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人手,通过强制性手段(如征收排污费、环境税等)、市场化手段(如排污权交易)等将外部成本内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实现污染损失的经济补偿及环境问题的综合整治.然而,在我国现行体制和政策格局下,资源型城市由于企业外部不经济性的普遍存在,其作为一个区域发展的整体,这种微观经济单位经济活动的不经济性已经演变为一种区域范围内的整体内在不经济,从而使外部分析理论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在这里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这种挑战具体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一是多年来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约束下,能源原材料产品的论文范文长期低于其价值,企业难以通过公平合理的市场等价交换实现其对生产过程损耗的补偿;二是由于资源型城市的环境问题是多年积累的产物,污染负荷大,历史欠账多,即使企业采取一定措施,消除了现有的污染源,但对大量历史所遗留下的污染积累,仍然难以解决其责任主体问题;三是区域范围内环境问题形成的复杂性,不同产业部门、不同产业环链、不同能源产品在特定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下,造成了区域范围内环境问题形成的交叉性,这便使如何向众多责任人分摊治理论文范文、如何使用这些论文范文来解决不同污染源等问题变的更加复杂.

事实上,由于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未能将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纳入企业的生产成本,能源产品的成本严重不实,一方面,使能源开采企业的利润出现虚置,另一方面,也使能源开采企业创造的价值和效益通过区域之间不等价的市场交换被转移到区域外部.也就是说,由于体制和政策的作用,资源型城市以严重的区域内在不经济,将其资源和环境的价值以表面上平等而事实上并不平等的市场交易行为在空间上进行了转移.是以资源型城市严重的内部不经济,换来了能源消费地区的内部经济性,换言之,就是能源开发区域以牺牲自身的资源和环境,将其中所隐含的经济性向能源消费区域进行了空间转移,这种转移既是当代人利益的流失,又是涉及后代人利益的区域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流失.可见,从区域开发的宏观环境经济分析角度来看,其结论与微观经济分析恰好相反,是在产生区域内部不经济性的同时,带来明显的区域外部经济性.因此,区域范围内的环境损失补偿,特别是对那些环境污染严重、历史欠帐较多、治理压力较大的资源型城市的环境损失补偿,用外部分析理论和污染者付费原则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那种简单地将企业外部不经济内在化的措施也是于事无补的.

事实上,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可采用两种理论工具,一是以区域为对象的宏观环境经济分析理论,二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其政策基础则应建立在“受益者付费的原则”之上,即通过规范的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将历史所形成的、以市场形式所完成的区域外部经济性,逐步通过政策手段进行再转移,完成对这类地区的环境损失补偿,从而,借助微观上的内部化和宏观上的外部转移支付两种政策手段,才能使这类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

资源型城市的环境损失补偿

环境损失补偿的理论分析

对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损失进行合理必要的补偿有着充分可靠的理论依据.这无论是马克思经典经济理论还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都对此有着精辟的论述.

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中,损耗及其补偿的研究与社会再生产的循环过程密切相关,马克思认为,不管生产过程的形式怎样,它必须是一个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要素的价值不断地发生着转移和沉淀,从而使劳动对象的形态和质量都发生着一定的变化,使之具有了新的价值,生产要素不断转移和沉积的过程,也就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不断被损耗的过程.由于生产条件也就是再生产的条件,因此,一个社会如果不是不断地把它的一部分产品再转化为生产资料或新的生产要素,以补偿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损耗,那么,社会生产过程便无法持续进行.生产过程中所损耗的劳动资料,只有在实物形式上为数量相等的新物品所替代,生产过程所产生的价值损耗,只有用新创造的价值来加以补偿,社会再生产才能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由于这种补偿是在由许多单个资本运动而形成的整个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它不是一种个别行为和个别经济活动,而是一种社会再生产的对流运动.这种补偿运动要流经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领域,在运动过程中,通过社会产品的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的转化来完成,它以货币为媒介,从生产到流通,又回到生产.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对补偿问题特别是对以价值转移为特征的经济损耗及其补偿问题进行最系统研究和论述的是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中“补偿原则”的提出是建立在社会福利最大化基础之上的.根据新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帕累托的论证,在既定的生产技术和既定的每个消费者偏好函数条件下,假如任何重新改变资源配置的方法,已经不可能在无损于任何一个人的前提下使任何一个人的处境较前变好,这就意味着生产资源的配置情况已经达到最适度状况,亦即达到“帕累托最优”,这时,社会福利达到最大.“补偿原则”认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收入分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如果某一经济变化使一部分人受益,同时又使一部分人受损,但若受益者对其所得到的利益的估价高于受损者所受的损失后仍有剩余,则表明这一变化意味着社会福利有了增进.事实上,任何一项政策的推进,都意味着一部分人将获利而另一部分人将受损,只要通过相应的政策补救,在给受损者以补偿之后社会仍有剩余,那么便可认为这项政策是成功的,即增加了社会福利.

环境损失经济补偿的政策设计

对资源型城市的环境损失给予充分合理的补偿不仅有着可靠的理论依据而且有着可行的政策实践.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都为保护本国的资源和环境而制订了一系列政策,从资源价值化和环境价值化的角度制定了各种法规,开征了各类税收,以试图解决资源耗竭和生态破坏问题,其中包括征收消费税、支付使用基金、征收生态税(费)、征收意外收益税、征收收入税等.有些是单纯的生态税,有些是在其他税收中加入了生态税成分.在经济手段上,还采取了排污收费、产品收费、押金一退款制度、许可证交易制度、鼓励金制度等.对能源及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治理,则采取由论文范文政府制定相应的扶持性政策,通过论文范文财政的转移支付手段,加强对此类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来完成.

然而,在研究对这类地区的环境损失进行补偿时,还必须从理论上对补偿的责任主体、受益主体、补偿方式及其实现的政策途径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

首先,分析补偿的责任主体.从理论上看,环境损失补偿的责任主体当然是由造成环境污染的责任人来承担.对能源资源开发地区而言,环境污染的责任人应当包括:环境破坏和污染物排放的个人、家庭及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如地方政府环境政策的失误、地方国有企业投资决策等),论文范文政府(如论文范文政府区域生产力布局政策、国有企业的投资决策等).论文范文政府之所以在资源型城市的环境损失中需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是因为论文范文政府往往是资源型城市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特别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论文范文投资为主体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其经营管理、投资渠道、利税上交往往自成一体,这类企业环境破坏和污染损失的历史责任当然应当由其出资人来承担.显然,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对现实的、目前正在发生的环境损失,采取相应的手段使污染责任人承担起环境损失的补偿责任是可以实现的.然而,对历史形成的、特别是在传统体制下所形成的环境危害和因现行政策制约所造成的环境损失,便出现环境污染责任人主体不清晰等问题.可见,对此类问题,如果继续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在实践中是难以操作的.为此,应采取受益者付费的原则来对上述原则作相应的补充.因为能源消费地区在消费能源产品时,便从中得到相应的环境利益,能源产品的环境价值由于历史的、体制的、政策的原因,被无偿转移到这类地区,作为受益方,理应承担起一定的环境损失补偿责任.

其次,分析补偿的受益主体.环境损失补偿的受益人当然应当是环境破坏的受害者.对资源型城市来讲,这种受害者应当包括:环境破坏过程中的直接与间接受害人(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环境治理过程中所影响的直接与间接受害人(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之所以把地方政府也列为补偿的受益主体,是因为:一是,地方政府在改善地区投资环境、保障区域范围内人民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治理区域范围内的大面积环境污染中承担着主要责任;二是,地方政府又是环境补偿政策的具体实施者,特别是对历史所形成的、污染责任论文范文环境破坏受害人不清晰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便不得不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三是,对地区之间、论文范文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环境补偿,只能先由地方政府承担起受益主体的责任,然后再具体在本地区组织实施;四是,对资源型城市而言,环境损失意味着地区国民财富的损失,意味着社会资源存量的损失,由于地方政府是区域范围内国民财富和资源存量的代表者和保护者,因此,也理应成为受益主体.

再次,分析补偿方式及其实现的政策途径问题.就补偿方式而言,在不同的原则下,有着不同的补偿方式.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补偿的方式主要有:由污染责任人直接给受害人以补偿,如采煤引起地表塌陷、房屋受损等,由煤矿给受害人的经济赔偿;由地方政府以收费、征税等形式对受害人进行间接补偿;以排放权交易的方式实现自我补偿等.按照受益者付费的原则,其补偿的方式主要有:由受益者或受益地区直接对受害者或受害地区进行投资性补偿,包括专项、定点、合作、援助等多种投资方式;由受益者或受益地区联合以基金的方式对受害者或受害地区进行间接补偿;由论文范文政府出面,以收费、征税的方式,从收益地区集中起一定的资金,再以论文范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完成对受害地区的补偿.

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

在资源型城市试行建立“绿色”核算体系.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于其存在的多方面缺陷,如其建立的基础是纯经济系统分析,对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资源环境系统未加考虑,没有体现资源价值,没有计入环境污染损失及其损耗;其投入产出核算未涉及存量及其与流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核算问题.对企业而言,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也未将环境资源作为企业的资产进行核算,使企业的发展建立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出现利润虚增的现象.为此,应通过“绿化”CNP和建立绿色会计系统,将资源与环境的真实价值反映在其中,将其作为考核资源型城市和企业的指标,从制度上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同时,还应通过明晰全要素产权,打破传统的生产要素观,把产权变革的目光从资金、劳动力及其他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等领域扩展到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从产权上对其进行加以明确,并根据我国的实际建立起市场化的产权交易规则,通过规范的市场行为和活动,实现此类生产要素产权的有序让渡.在不断拓宽自然资源有偿使用范围的基础上,建立自然资源全过程有偿使用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内涵不仅要包括开采论文范文和附加开发成本,还要包括资源恢复、处理和更新的论文范文.

尽快建立资源与环境损耗补偿的合理机制.能源资源(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会造成资源价值的改变,即产生资源的损耗.如果资源的产权关系明确,成本结构合理,那么,这种损耗可通过能源产品产需双方的等价交换而得到合理的补偿.反之,如果能源产品的价值与论文范文严重背离,那么,能源产品购买地区的经济发展便是以牺牲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当且仅当其全部资本存量(自然资本、人力资本、产品资本)随时间保持一定增长时,其发展才是可持续的.为此,需建立可持续收入的概念,即将资源的折旧也纳入到产品的销售论文范文中,使能源开发主体可通过能源产品的市场交换获得对资源进行补偿的合理收入.这一点可采用用户成本法和净论文范文法,通过对资源总储量、开采量、开采年限、开采成本、资源租金的分析,借助资源总价值的计算来实现.

为此,需尽快建立地区间合理的贸易协同关系.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均衡现状,国内统一市场建设运行的趋势,均有可能使建立在市场运行关系基础之上的环境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如中西部资源型城市与东部发达地区在贸易结构上的不对等,东部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建立与其污染严重产业的西移,以及东部在发展初期中西部地区以资源、环境、效益为代价而给予的支持,均使得各地区在环境破坏的责任、环境保护的能力、经济利益的分配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而各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科技竞争能力、人才基础等可持续发展方面所表现出的严重不对称,又使得地区间的贸易关系日趋复杂.可见,建立以协调各地区贸易关系的统一规则显得十分紧迫而又必要.从目前来看,这些规则至少要包含如下几方面内容:产权界定和环境税收(解决资源和环境价值问题),产品生态标识,能源合作开发项目的技术、资金、人才支持,污染产业转移的合理补偿,论文范文财政的转移支付等等.

建立规范有序的论文范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制度作为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支柱之一,是论文范文政府在公共性财政体制基础上对地方政府实施制衡的重要财政手段,又是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鉴于资源型城市环境问题欠账较多,历史遗留包袱沉重.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其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具体规定一定时期内向该地区转移支付在论文范文财政支出的比例和递增比例,以确保论文范文财政转移支付的份额,从而形成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重点支持这类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并参照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以法律形式对有关政府间转移支付事宜做出明确规定,使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努力将政府间转移支付纳入规范化的法律轨道上来.

针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严重倾斜,论文范文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手段,促进该类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地方政府所采取的结构调整政策,特别是在一些产业互补、产业替代和高新技术开发领域,论文范文政府更应给予一定的扶持.可考虑在以下投资领域给予倾斜:各种专项资金的投向,包括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掌握的专项资金;论文范文财政发行的国债资金和由财政担保的外国政府及国际金融机构贷款;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无息或贴息贷款和减免税;取消对论文范文财政项目资金的配套要求等.

建立资源型城市环境保护基金.环境基金的来源可以是排污收费(空气污染费和污水排放费)、自然资源使用费(如水、矿产等)、特定产品收费(燃料、有包装的产品)、贷款收还收入,也可以是来自国内外特别是环境受益地区的各种组织及个人的捐赠等,还可以是通过发行环境资源保护债券等.基金的使用主要用于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退耕还林的补偿等有助于扩大基金开支产生环境效益的重大项目,有偿使用,滚动发展.环境基金运营应通过组建规范运作的基金管理公司,按照基金的基本规范去进行.

环境税收政策.允许资源型城市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经验,适时开征环境污染税.环境税是政府为了保护环境与资源而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个税种.根据工业化国家环境保护的经验,开征环境税有利于政府对开发、利用、破坏、污染环境资源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它主要有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行为税和有污染的产品税两种.纳税人分别是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者或生产、使用有污染的产品者:课征对象分别为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和有污染的产品;而计征依据分别为开发、利用、破坏自然资源的程度以及有污染的产品对环境的污染、危害程度.对有利于环境资源的行为、产品,则按照减轻损害的程度进行税收减免.环境税作为一种专项税收,主要用于环境保护,可由税务部门征收、环保部门协助.

建立资源型城市环境建设与生态保护银行,促进金融资本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合理组合和有效运行.环保银行是对环保资金进行总调控的政策性银行,同时又具有商业银行的某些功能,可采取股份制形式,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相关省区和国内外企业及金融机构参加的方式组成.其职能是:*国家和有关地区重点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性贷款和贴息业务.对跨流域、跨行业和大城市基础工程设施投资可通过征收排污费逐步解决,也可通过国外环保合作,努力争取国外资金.实行宽严有度的环保信贷政策,使信贷手段成为环保参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的主要手段.建立论文范文与地方两级金融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基本趋势.客观上看,地方金融专门为地方经济服务,可以将较多的资金投入当地,机构类型、组织形式、业务种类和方式可以与地方经济发展更相适应,并且地方政府可以有较大的调控权,对拓宽地方融资渠道、增强地方筹资能力是十分有利的.建议论文范文以山西为试点,组建涉及清洁能源、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有关产业的跨地区发展的地方银行,为山西环境整治提供可靠的资金来源,也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累经验.

(实习编辑邸开宇)

总结:主要论述了环境问题经济损失论文范文相关参考文献文献

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引用文献:

[1] 热门环境经济论文选题 环境经济专业论文题目怎么拟
[2] 最新环境与经济论文选题参考 环境与经济论文标题怎么定
[3] 热门经济环境论文题目 经济环境论文题目怎么定
《我国资源型城市环境污染损失的经济其补偿政策》word下载【免费】
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