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绿意盎然寓教育人——武汉大学绿化历程特色

主题:校园绿化设计效果图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6

简介: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校园绿化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校园绿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校园绿化论文范文

校园绿化设计效果图论文

目录

  1. 校园绿化设计效果图:温泉一中校园绿化纪实

坐落于珞珈山下的武汉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借助其自身的植物资源,经过一代代园林人的引种培育,这里已是闻名遐迩的赏花之地.本文梳理了武汉大学从上个世纪30年论文范文始的校园绿化历程,将绿化与教育相结合,既完善了校园绿化建设,也完善了学科建设,在营造特色校园景观的同时,形成了武汉大学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武汉大学校史追溯至1893年晚清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的自强学堂.1928年在珞珈山带勘察新校址,1929年开始建设,1930—1932年建成以老图书馆为中心,理学院、工学院、学生斋舍三组建筑群为框架的校园.又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和本世纪初四校合并,现已形成占地面积335,67公顷,其中绿地面积249.50公顷独具特色的校园.

建校时,珞珈山一带主体植被为次生亚热带灌草丛,低地则是一片沼泽草滩.当时北坡树种尚存20~30株马尾松,南坡仅有少数柞木、苦楝、榔榆、柘树、构树、朴树、豆梨等.学校成立农场、林场负责校园绿化,据1930年《国立武汉大学周刊》记载:“自经本校勘定为新校址后,即于春天遍植林木,现计植成者,有松苗五十万株,柏树三万五千株,梧桐五百株,洋槐五百株,苦楝五百株,公孙树一百株等”并在珞珈山、狮子山等地撒播栎类(以小叶栎为主)种子,逐渐形成具有亚热带特征的落叶、阔叶及常绿、针叶混交林,改善了校园生态环境.

1930年叶雅各教授从河南鸡公山林场首次引入池杉,栽在东湖边校园内.1949年始,池杉种子先后传播至长江南北及珠江、淮河流域,武汉大学的池杉成为我国繁殖池杉的第一代种源.

1933年在校园东部划出山地21公顷,由叶雅各教授筹办植物园,作为农学院教学、科研的实习场地.当时植物园有种子标本5.0余种、木材标本200余种、植物标本4000余号;有针叶树19种、阔叶树215种,并有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英国皇家植物园、日本农林省林业试验场等惠赠的800多种木本及草本植物.另辟花卉园0.5公顷,繁殖木本花卉130余种、草本花卉60余种及热带观赏植物10余种;苗圃125公顷,为造林、庭院及行道树提供苗木.

1938年日军入侵武汉,武汉大学被迫西迂四川乐山,校园及果园、林场悉数荒废.1946年回迁时将乐山收集的植物一并运回,并从峨嵋山、黄山、庐山、神农架等地及英、美、日等国引进大量种苗.开展植树造林.

武汉大学校园绿化在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及“论文范文”期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松柏园被种植油橄榄,竹林、果园、茶园及名贵花卉、珍稀树种亦难逃厄运.但武汉大学坚持开展绿化工作,重设农场负责校园绿化.钟心煊教授主持制订了《武汉大学调查湖北省植物计划书》,孙祥钟等赴湖北利川、兴山、神农架等地调查植物资源,采集标本,引种水杉、水松、杜仲等特色植物并繁殖后代.这些植物不仅丰富了校园景观,也为推广全国及世界各地提供了种源.

校园绿化设计效果图:温泉一中校园绿化纪实

2001年四校合并,校园毗连.校园绿化既展现了总体特色,又突出了各校区绿化特点.校园绿化系统慨括为:以珞珈山山林为绿心,以各植物景点、绿化广场、水面为绿点,以道路网络为绿线组成的三层次景观结构.

经多年引种栽培,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特点.第一阶段为植树造林,主要是栽培马尾松、香樟、小叶栎、柏类、石楠等乡土树种;第二阶段为发展提高,主要是引种水杉、水松、杜仲、秤锤树等具湖北特色的珍稀、濒危植物及雪松等观赏树木;第三阶段为巩固完善,以引种栽培樱属、梅花品种、蜡梅科、桂花品种及季相变化分明、秋色显著的乔木等,丰富植物景观,完善各专类园.

武汉大学校园绿化以收集本地区物种,营建亚热带林带为指导思想,一建立植物学、林学、园艺学等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建成植物资源丰富的美丽校园.

植物群落与建筑群体有机结合绿化融为大量林带与建筑群体相互依托,构成整体景观.经长达80多年的精心营建,彼此相连,形成或片或带的绿化景观,建筑群体掩映在绿色的海洋之中.以珞珈山为例,从平面分布上看,东头有成片的常绿针叶(马尾松)与常绿阔叶(樟树)混交林,西头有成片的落叶林(栎树);从垂直分布上看,山顶为落叶林(栎树),山腰为落叶与常绿混交林(栎树+马尾松,栎树+樟树),山麓为常绿林(马尾松、樟树).

绿化环境与单体建筑有机结合学生斋舍楼群顺山势而建,植物配置因山势变化而变化.在斋舍前樱花论文范文北坡植有樱花品种10多个,配植紫薇、桧柏、龙柏及地被植物麦冬、红花石蒜等形成特色景观,不仅淡化了斋舍建筑的沉重感,还显现了绿树环抱中斋舍形态的典雅.理学院是较有特性的建筑,,在植物配置时充分考虑到建筑主体外形、穹隆圆屋顶的特色,仅在两侧种植龙柏、松柏,使柏树的尖顶与穹隆圆屋顶在形体上达到互补.并在外层种植球形桂花,与柏树尖顶形成对比,使整个立面更加突出建筑物外形特征,地处火石山的工学院建筑群虽体量较大,但借景于珞珈山林带,仅在建筑群两侧种植花柏,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樱园武汉大学樱花栽培历史可追溯到1939年,当时校园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成为日军中原司令部及军用医院,曾从日本引进论文范文樱花栽在老斋舍南坡,至1946年有28株开花.1958年在老斋舍南坡、理学院前补种论文范文樱花,形成了樱花论文范文.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不断扩大樱花种植面积,加强樱花苗木繁育及养护,使樱园渐臻佳境.

梅园在马尾松、竹类较多的南一楼周围补种梅花、蜡梅,形成“岁寒论文范文”景观,取名“梅园”.上世纪末梅园经改造,以“梅”字景石为观赏中心.近几年又不断补种梅花、蜡梅,使梅园日趋完善.

桂园1958年在狮子山西坡大面积种植桂花,桂园已初具规模.2001年后,在桂园布置中心花坛、景石、桂树小道等,并调整种植结构,使桂园景观效果更加鲜明.

枫园枫园的枫香林是上世纪50年代建苗圃时保留下来的,面积1公顷左右,枫香约800株.1987年枫园开辟的研究生区和2003年新建的文科区相继补种了枫香等秋色植物,更加突显了植物季相特征.

各专类园利用植物的历史文化、季相特征、观赏特性等,通过园林造景手法,启迪师生产坐联想,达到寓教育人目的.樱园中的樱花记载着日军侵华的历史,警示国人,不忘国耻.梅园的“松、竹、梅”景观,鞭策学生应同“岁寒论文范文”不畏严寒,不断进步.枫园中成片的枫香在深秋季节,“霜叶红于二月花”.“植物搭台,文化唱戏”,在“樱花节”期间,学校开展各种学术交流会、赏诗会、体育竞赛等,形成了特有的校园文化;中秋佳节,在桂花树下赏花吟月,别有一番情趣;“金秋艺术节”进行的讲座、表演、交流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武汉大学的校园绿化丰富了校园文化,丰富的校园文化又促进了校园绿化的发展.

大学校园环境应集文化性、教育性、美学性于一体,展现较高层次的人文素质,让莘莘学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灵的净化与思想的升华.校园空间不仅要注意其功能性,更要提升其文化成分,要让无形的精神元素体现在有形的物态设计中,即所谓“精神文化的景观物化”.而这关键是要解决好校园环境设计的“立意”问题,主题要善于表现思想内涵,实现启迪与警示目的.武汉大学校园环境在立意上,以历史文化、科学知识为题材,与校园特定背景相结合,突出教育性与感染力.

武汉大学在校园景点建设方面,修建了不少具有历史文化气息与纪念意义的场所,如“六-一惨案纪念亭”,张之洞、李四光、王世杰、王星拱、周更生、李达、闻一多先生雕像,沉思中的爱因斯坦雕像,百年校庆纪念墙、学科建设纪念墙等.这些雕像及铭文,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一种“见贤思齐”的期待.它们和百年武大的历史建筑共同构成了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每个景点、雕像都有一段故事、 段历程,默默地向人们讲诉着时代的进程,让后人在缅怀往事的同时,感悟到学校精神的真谛.

传播科学知识、宏扬科学精神是营造校园高雅文化环境的一种理念.三峡石、南极石、北极石、SARS纪念碑等利用科研、教学成果营建文化景观,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奋发向上.校园里栽植千姿百态的植物,挂着标有植物学名、特性、用途等说明的标牌,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学习植物知识的场所.这些融科学性、景观性、.文化性于一体的景致,充分发挥了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园林绿化是个历时长、见效慢的事业,培育树苗要十年八年时间,栽植后到发挥较大效益又要一二十年,要获得最大效益一般要到数十年乃至百年之后,因此才有“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句谚语.校园绿化同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武汉大学充分利用高校的学科优势参与校园绿化建设,发挥校园景观的科学、艺术、历史、文化价值等,形成了独有的高校绿化特色.

总结:本论文可用于校园绿化论文范文写作参考研究。

校园绿化设计效果图引用文献:

[1] 毕业设计效果图会查重
[2] 环艺毕业设计效果图如何查重
[3] 毕业设计效果图会查重吗
《绿意盎然寓教育人——武汉大学绿化历程特色》word下载【免费】
校园绿化设计效果图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