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去主持人化”是一个伪命题

主题:王蓉上节目砸伤主持人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6

简介:适合主持人节目主持人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主持人节目主持人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主持人节目主持人论文范文

王蓉上节目砸伤主持人论文

目录

  1. 一、网络传播的起步阶段就设置主持人了
  2. 二、新的媒介环境给主持人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3. 三、《超级女声》等真人秀节目并未“去主持人化”
  4. 王蓉上节目砸伤主持人:节目主持人来舞林大会 090912
  5. 四、“去主持人化”可能是作者的愤激之词?

【关键词】去主持人化;伪命题;网络传播

笔者是研究语言学的,但很早就因为教学需要,被动也是深度地“卷入”这类论题.在我国,“播音主持”作为一个热门专业,理论建设匆匆上马,出现诸如“播音涵盖主持论”“主持人角色表演论”“主持无艺术”…… 等错误的和有待商榷的观点并不奇怪.亚里斯多德说“学术始于质疑”,如果说笔者有什么值得回顾的东西,则主要是对某些“伪命题”的探讨.如今青年才俊面对新的媒介环境,要有所突破,就要有理论勇气对本学科“传统理论”进行一番细致的耙梳,甚至进行一番有理有据的“清算”,但也不能轻率地甩出一两个判断,进入“伪命题”的循环.

今年《南方电视学刊》有一篇《“去主持人化”——网络时代电视节目的极简选择》,笔者针对这篇文章谈一点看法,与作者商榷.

一、网络传播的起步阶段就设置主持人了

该文作者给“去主持人化”设置了一个前提:“网络时代”.

诚然,网络传播作为一个全新的互动式媒介,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用户与媒体之间的沟通模式,传统媒介的传播形态正在经受考验与挑战,但是“网络时代”也少不了主持人,甚至可以这样说,从网络传播“横空出世”那一天起,人们就探索如何设置节目主持人了.

1999年8月,网络传播刚普及,英国一家网络公司的老板罗伯特先生就“异想天开”创造了一个虚拟节目主持人“CJ”(Cyber Jdkey的缩写),取名“阿娜诺娃”(Ananova),这可能是最早的网络节目主持人,被誉为“一个创举”.这位网络新闻主页的主持人,虽然只是个三维动画形象,却表情生动、口齿伶俐、活泼灵敏,“她”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她”能为你在“网海”中寻找资讯,将处理过的资讯传递给特定的用户.“她”可以出现在电视、个人数据助手(PDA)、手机、家用电器以及你想用来接收的工具上.

这不是孤立的媒介现象.与此同时,香港一家电视台网站推出了宽频导游Icy,其职责是在特辟的网页上,向来访者介绍节目和服务项目.2000年7月1日,亚洲第一个虚拟互动音乐主持人——“丽丽”(LiLi)与观众见面了,这是爱立信公司与MTV亚洲网携手推出的,人们可以随时从网上看到“她”的倩影.

内地也闻风而动.北京于2000年11月出现第一个网上虚拟主持人,名字叫GoGirl,亮相于北京的一个网站(51go.com).这个卡通人物是个活泼快乐的翘着小辫子的女孩子,她有时会打个喷嚏、咯咯笑几声,或向你调皮地眨眨眼.据说她是以“李玟和赵薇”为原型的虚拟女孩.后来,北京电视台在《科技新闻周刊》推出了一个虚拟的男节目主持人,名字叫“比尔·顿”.据主创人员在网页上介绍,这个主持人设计的创意,是将美国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与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结合起来,起这个名字是想赋予主持人的某种性格特征:既有点儿自鸣得意,又总想沾名人的光.

罗伯特先生在网络传播的起步阶段设置虚拟主持人,可以说是对实体主持人带有“后现代”文化色彩的“颠覆”,不失为一个“创举”.但是,虚拟主持人利弊互见:虽然,它一分钟能完成数千条信息的储存和发送,与数千万位“网民”交流,但局限性明显:它不具备人对世界富有个性的感知能力,它没有人的真情实感,无法与人类作真实的沟通,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充其量,虚拟主持人只是一个毫无话语权的信息发布者罢了.

但毋庸置疑的是,网络时代没有把“去主持人化”作为“极简选择”,而虚拟主持人的操控者是实体主持人,它是“新生代”主持人的代言人:正是居于幕后的实体主持人赋予它超人的能力.“阿娜诺娃”们则是幕前与幕后、虚拟与实体二者完美融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新的媒介环境给主持人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当然,网络主持人不仅是指虚拟的三维动画人物,而它在我国似乎有些“水土不服”,出现不久就日渐式微,很快消失了.

但是,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意味着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出现,也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媒介生态.新世纪以来,被誉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媒介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书籍等均融合于互联网,使网络成为一种“复合媒体”,使其成为迄今为止功能最完整、最便捷也是最受欢迎的传播媒介.

在这样的情况下,电视节目主持人已经不是孤立的存在了,它的作用和样态也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整体而言,随着网络电视台的普遍建立,“两栖型”节目主持人群体在逐步壮大,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传播力”是增强了,而不是削弱和消失了.

最近,我读到广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苏凡博博士发来的一篇论文,题目是《新媒介环境下节目主持人传播力概念的提出与考辨》(拟发表在《当代传播》杂志),他认为“媒介环境变革的情况下,节目主持人作为传播主体,其传播实践、传播媒介、传播平台、受众互动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新媒介环境下,节目主持人传播实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节目中的主持传播,而是越来越多元.”

他还指出:“在新媒介环境下节目主持人传播的内涵和外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拓展.不同节目主持人传播的内容、平台、渠道、受众、手段等都会有较大差别,同一节目主持人在不同媒介渠道上所进行的传播也会有所差别并相互影响……”

情况正是如此.现在电视主持人向新媒体“进军”已是一个趋势.例如比较有影响的《“静”距离》主持人李静(原在湖南卫视)、《证劵无限周刊》主持人胡紫薇(原在北京电视台)等等,以及原央视的著名主播郎永淳等都先后进入了网络媒介——这里确实是一片新的天地,在这个“复合媒体”中,主持人是节目与受众直接沟通的桥梁,给大众传播赋予了人际化的特征,对于促进网络的人性化、生活化有着特殊的意义.

可见,“去主持人化”一文作者认为“网络视频节目兴起是电视节目‘去主持人化’的催化剂”,这个判断是不能成立的.

作者在阐述这个观点时指出:“各大门户网站开始自制节目,各大名人或非名人在网络上主持节目”,人们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人更适合当主持人”,接着又说“一档节目如果没有主持人可能更好看”.

这是自相矛盾的表述.作者的意思显然是:只有传统媒体的主持人才是“主持人”,其他“各大名人或非名人”即使在主持节目,也不能算是“主持人”,这些认知有些偏颇.

笔者认为,这是新媒介环境出现的新气象——主持人出现“泛化”“多元”趋势,它的特点是:选拔不拘一格,人人皆可为之.各大网站都自办特色节目,比如搜狐的《大鹏嘚吧嘚》,培养了自己的娱乐主播大鹏,很有些名气,我们能说互联网的出现“去主持人化”了吗?

现在网络主播(主持人)大量出现,值得关注和研究.所谓网络主播,是指互联网中一档节目或播出单元从策划、编辑、录制、制作、观众互动等一系列工作的主持人.它现在已成为一种综合能力很强的职业.据了解“网络主播”的资格由中国主播行业协会论文范文认证,并颁发主播资格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大师级四个等级.一个优秀的网络主播常常要面对线上数万人、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的观众,据山东广播电视台《小溪办事》报道,山东临沂一位18岁的知名主播,拥有50万粉丝,在4个月时间里盈利14万元.

此外还有播客(broadcast)的出现也不可小觑,它其实是一个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个人电台或电视台.北京一位名叫胖大海的播客,通过一些搞笑视频或评论爆红,凤凰卫视和湖南卫视都做过报道.

由此可见,网络视频节目兴起,不是“去主持人化”的催化剂,恰恰相反,它是主持人“泛化”“多元”的催化剂.

三、《超级女声》等真人秀节目并未“去主持人化”

该文作者在阐述“去主持人化”的演化过程时指出:2005年选秀节目《超级女声》“‘评委’和主持人分庭抗礼、平分秋色”,后来“评委”进化为“导师”,于是“主持人已经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直到2013年选秀节目风靡荧屏,“这场热闹竟然与主持人无关了”.而且“2015年仍有延续之势”,是“迅疾而来的变化”.

但是,恰恰相反,在笔者眼中,这是中国主持人节目理论和实践的进步,而且,在这些节目里,主持人是无处不在的.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厘清“节目主持人”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节目主持人是在大众传播活动的特定节目情境中,以真实的个人身份和交谈性言语交际行为,通过直接平等的交流方式主导、推动节目进程、体现节目意图的人.”⑴

这个概念界定,包括张君昌先生在内的业界学界朋友是认同的.以此观之,《超级女声》中的“评委”、“导师”都可以看作是节目主持人.《开心辞典》里王小丫不既是评委也是主持人吗?包括该文作者后面论述中提到的“嘉宾”都可以看作是没有挂名的“节目主持人”.因为他们都在特定的节目情境中,以真实的个人身份和交谈性言语行为,共同主导、推动节目进程,体现了节目的意图.比如《非诚勿扰》里的黄菡老师,这位社会心理学博士,作为孟非的“助手”,也很好地发挥了主持人功能,只不过我们给了她“嘉宾”的头衔罢了.

为了说清这个道理,我们再回顾一下世界广播电视史.

“节目主持人”是舶来品,最早设置这个媒介角色的是美国,唐·休伊特定名为“Anchor”.而在美国,主持人率先亮相是在娱乐选秀节目中,比如弥尔顿·伯尔乐(Milton Berle)于1948年创办主持的《德克萨克明星剧院》、埃德·沙利文(Ed Sullivan)主持的杂耍节目《城中大受欢迎的人》,还有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推出的阿瑟·戈弗雷主持的《天才展现》、英国BBC推出的《百万富翁》……这些节目中出现了“Moderator”式主持人.

“Moderator”意为“协调人”“仲裁人”,是美、英等国娱乐、选秀类节目主持人的称呼.从节目内容的选择、节目基调的确定、节目形式的设计、气氛的营造和进程的操控等方面看,他们都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同我国出现的类似选秀节目中的“评委”“导师”“嘉宾”所发挥的作用是一致的,他们都是节目的“协调人”“仲裁人”.

王蓉上节目砸伤主持人:节目主持人来舞林大会 090912

由此看来,在我国的真人秀节目中,主持人不是作者所谓“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他们是以另一种冠名形式一直存在着.

四、“去主持人化”可能是作者的愤激之词?

广播电视的播出始终存在一种“界面人物”.所谓“界面”是指不同物体的接触面,广播电视的“界面人物”是指在节目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传播媒介与受众之间进行联系和交流的*人.这个人可以是播音员,可以是主持人,包括现场记者,不可或缺.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为什么作者要提出“去主持人化”这个命题呢?

或许,该文作者提出“去主持人化”也没有完全的把握:第一,作者把它放在“极简选择”的层面,强调只是一种“临时应变”的策略性选择,并不真的要“去主持人化”;第二,作者不避“悖论”之嫌,在文末一再强调:“电视节目不可能完全‘去主持人’,因为一个媒体必须有属于自己个性的声音……”.

既如此,作者为什么要写一篇“去主持人化”的文章呢?

通读全文,笔者发现此文除了立论有误、阐述不周以外,还隐隐感到作者的某种专业焦虑和愤激.

作者指出:现在的主持人“只靠字正腔圆和少得可怜的思想和见识实在难以征服众人心”,因此“观众会毫无痛感地舍弃主持人”.

由此看来,所谓“去主持人化”可能是特有所指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而且,境况之严峻不止于此.

记得有一篇随笔,这样描述这些主持人现象:“也不知从哪年起,当我们看腻了正襟危坐、字正腔圆的‘老化’主持人,渴盼着充满活力、贴近观众的‘新型’主持人的时候,我们的视野却一下子又被一大群花花绿绿、手舞足蹈的形象所充斥.这些形象一律有着机关论文范文般的语速,小儿多动症般的手势,港台艺人般的语气语调,以及对节目主题内容丝毫没有深入了解的肤浅……”⑵

从这个角度看,虽然“去主持人化”这个命题不能成立,但文章的某些内容还是含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自媒体时代,新技术在社会转型时期对电视节目的强势介入,使原有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判断体系发生动摇,节目主持人的功能、形态、操作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和拓展,当网络主播、网络播客把节目主持得风生水起,点击量不断攀升,我们能适应这样的媒介秩序吗?我们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和专业实力同他们分庭抗礼吗?这确实是我们的新闻教育和传统媒体在职节目主持人无可回避的课题.

注释:

⑴应天常:《节目主持人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27页.

⑵方红:《另一种污染:谈电视节目主持人风格之抄袭》,《现代传播》,1998年第一期.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谢江林

总结:本论文可用于主持人节目主持人论文范文写作参考研究。

王蓉上节目砸伤主持人引用文献:

[1] 节目主持人论文范文例文 关于新媒体硕士学位论文范文3000字
[2] 主持人论文范文 关于主持人相关论文范本2万字
[3] 主持人论文范文 主持人有关论文例文2万字
《“去主持人化”是一个伪命题》word下载【免费】
王蓉上节目砸伤主持人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