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

主题:舆情网络办公室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09

简介:关于舆情网络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舆情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舆情网络论文范文

舆情网络办公室论文

目录

  1. 一、引言
  2. (一)I-Space概念
  3. (二)网络舆情的三维空间构成
  4. (三)信息空间下不同位置的网络舆情要素特征分析
  5. 三、网络舆情监测指标设计
  6. 舆情网络办公室:江苏睢宁:评十大网络事件 公示舆情分析数据
  7. (一)舆情发布者指标
  8. (二)舆情要素指标
  9. (三)舆情受众指标
  10. (四)舆情传播指标
  11. (五)区域和谐度指标
  12. 四、监测指标的量化计算方法
  13. 五、结束语

谈国新 方 一

(华中师大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T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 本文利用I-space(信息空间)模型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和产生根源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它由舆情发布者指标、舆情要素指标、舆情受众指标、舆情传播指标以及区域和谐度指标五个指标群构成,分别展现舆情的地理分布、来源、传播渠道以及舆情内容的性质和受众的反应.同时针对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测及预警预报,研究了不同指标的量化方法,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为更加客观、全面、深入的分析舆情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网络舆情;监测指标;I-space模型

一、引言

网络舆情主要是指以BBS论坛、博客、各种社交网站和虚拟社区等为平台而呈现出来的网民对社会上的论文范文事的看法.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流动性,各种不良内容充斥其间,如果不能对网络舆情加以有效控制、规范以及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的传播将会对国民经济和上层建筑的诸多方面带来程度不同的消极影响.因此,网络舆情的研究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目前,我国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涉及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监控管理引导、网络舆情分析技术研究、网络舆情传播影响与应急管理对策等方面,但对于网络舆情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共识.

国外关于舆情的研究则比国内早很多:欧盟委员会从1973年开始一直在监测会员国舆论的演变,为准备文报、制定决策以及评估工作提供帮助,其调查研究的话题涉及公民职权、社会形势、健康、文化、IT、环境和法律等等②.1981年问世的A-merican Public Opinion Indexol和Index to Inter-national Public Opjnion④(1986-1987)两部著作产生了广泛影响.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舆情变得更为复杂,对网络舆情安全与社会安全方面关键技术的研究逐步成为热点,主要集中在文本数据自动分析、WEB数据自动分析、舆情感论文范文彩分析、人工智能与决策和复杂性社会网络系统五方面.美国论文范文情报局于2005年成立了公开信息中心,每天在全球各个网站、论坛的公开信息中搜集各种各样的军事信息,并分析社会民众对军事领域的相关重要事件所持的态度、看法与观点;美国国土论文范文从2006年开始利用能概述新闻报道中公众意见表达的软件分析民众意愿,把握社情民意的走向⑤.

分析舆情信息本质以及民众所持的态度和观点.主要是对其进行语义信息分析,研究语义/文本倾向性的方法有:倾向性分析与意见挖掘理论⑥、词语语义倾向性判别⑦、词语的上下文倾向性分析、段落文本倾向性分析@.在舆论观点抽取的相关算法研究中,叶慧敏和唐三平总结了用于网上舆论观点抽取的5种算法:简单分类器、基于判别式的分类器、矢量距离分类器、贝叶斯分类器和记分器法@.此外,还有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文本相似度计算,基于这种做法有不同的计算方式:欧氏距离、向量内积、向量夹角余弦、Jaccard相似度@.

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是进行网络舆情的整体态势分析和安全管理的基础.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指标体系,有以下三方面的现实意义:第一,有利于指导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可根据指标来明确网络舆情信息采集的数据来源、地域范围和传播渠道,增强对网络舆情形势的把握度,把握受众的态度倾向,及时判断网络舆情的潜在问题.第二,有利于全面了解网络舆情的发展状况.指标体系的设立,使得网络舆情信息判断更加客观,定性定量相结合可以实现综合分析,以此作为采取预警、响应措施以及决策应对的判断依据,以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第三,有助于维护网络秩序,规范网民的行为,促进和谐文化理念的形成,引领公众追求美好的社会风尚⑩.

由于网络舆情监测涉及的范围较广,如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等,本文对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的研究是针对突发公共事件而设计的,并力求把指标定量化,以保证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考虑到公共性事件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我们提出了区域和谐度这一指标,旨在更加客观、全面、深入的分析舆情.二、信息空间下的网络舆情要素构成分析

(一)I-Space概念

英国经济学家Max.H.BoiSot在研究知识资产的过程中建立了一个“信息空间”(或称“I空间”,即“I-space”)模型@,可编码、可抽象和可扩散即构成I-空间的三个维度.其中,编码程度反映知识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赋予形式;抽象程度则是简化法的一种形式,它是用少来表示多.编码赋予现象以形式,抽象赋予现象以结构.两者共同发挥作用,降低把潜在可用知识转化为知识资产的成本,使知识的可扩散性增强.

I-space是一个对信息特性进行表述的框架,在该框架下位于I-space不同区域的信息有不同的特性和含义,其中最重要的四个区域分别是采邑、宗族、官僚和市场.采邑区位于I-space原点附近,这里包含的是非常原始态的消息,其环境也是个人化的,难以分享.但是采邑区同时也是最富有创意的区域,大部分创意思想都是从采邑区诞生,然后逐步走向I-space的其他区域.宗族区位于I-space的右下方,宗族区内是小范围扩散的信息,信息扩散的条件是有共享的信息环境.官僚区位于I—space左上方,这里的信息具备了扩散(或称“参加交易”)的一切条件,但是受到人为的控制,可用作交易对象的信息产品如软件或商业机密等就是位于官僚区的信息.市场区位于I-space右上方,这里是信息自由扩散的区域;信息不仅具备扩散的条件,而且可以不受控制的扩散甚至被鼓励扩散.信息从市场区向下移动参与学习与创造的新一轮循环.

(二)网络舆情的三维空间构成

网络舆情实际上就是一种信息传播,因此符合I-space的特征.下面分别从I-space的三个坐标轴来讨论网络舆情的三维空间构成,以便了解网络舆情的内涵及其表达形式,为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1.编码维空间.就互联网信息而言,编码的程度是用来衡量信息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计算机识别,它包括对视频、图像、文字、音乐等其他媒体信息进行编码.而本文对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的研究是针对文字信息设计的,主要考虑文字编码和语义编码,即识别舆情信息内容和网民的言论.由于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与传播是通过网民的参与实现的,他们的地域位置、参与程度、看法态度等信息也是可以编码的,具体反映为IP地址、点击率、支持/反对率等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往往直接反映了舆情的影响力和关注度.

2.抽象维空间.对网络舆情触发源事件的概括与描述就是一个抽象过程,也是一个信息化的过程.抽象程度越高,越容易被网民理解,其影响程度也就越大.舆情的抽象程度与舆情发布者综合概括能力及文学水平有关.从监测方面看,就是要提取舆情信息,并通过对舆情信息主题的合理分类,明确哪种类型的社会危机或矛盾更容易引发群体事件.提取后的舆情信息也需要描述,描述越简单就越抽象,影响就越深远,如西藏“3·14”事件、“论文范文事件”如雷贯耳,家喻户晓.

3.扩散维空间,用于衡量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积,即被公众接触、了解和接受的程度.舆情的传播途径可以分为门户网站传播,论坛社区传播、个人空间传播和人际传播(如通过实时聊天工具、邮件等传播).在传播速度和权威度方面,门户网站新闻高于论坛社区,论坛社区高于人际传播;媒体权威度越高,消息的真实度就越大,对公众的影响力也就越大.

(三)信息空间下不同位置的网络舆情要素特征分析

在三维空间下的网络舆情,在不同的区域也有不同的特性.

1.采邑区.我们把这里的信息定义为舆情触发源区,它包含两方面的信息:一是引发舆情的社会因素,如贫富差距、社会安定、宗教信仰、社会各阶层和各群体的利益性冲突、由贫困导致的社会问题以及区域和谐程度等等;二是舆情发布者,发布者发布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因为其主观因素往往会扭曲原始信息,并且如果发布者在网络中有相当的影响力,那么其个人意见要么具有煽动性,要么具有引导性或启发性.舆情从采邑区产生,然后逐步扩散到I-space的其他区域.

2.宗族区.这里是只能在小范围传播且具有共享性的信息,如论文范文群聊、局域网内部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在一个特定群体内部被消化掉了,因而不会引发社会舆论,造成社会危害.但是群体的意识形态和隐藏在背后的社会思潮是值得注意的.

3.官僚区.这里是受到人为控制的信息,严禁对外传播,如个人的隐私和*等.这部分信息不会扩散,因而也不会引发社会舆论.

4.市场区.这里是舆情自由扩散的区域,扩散速度快,分布广泛.网民针对某一舆情各抒己见(即进行信息交换、学习与创造),推动舆情进一步发展,这样新一轮信息循环产生了;回到采邑区,舆情背后隐藏的信息逐渐被挖掘出来,网民的态度观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舆情的焦点也可能随之改变,最终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改变整个事态的发展过程,如“河南王帅事件”.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突发公共事件引发舆情的信息过程是一个从采邑到市场的过程,即从事件发生到形成一个有多方参与(舆情信息发布者、受众和媒体)的社会舆论.在这个过程中,原始信息会发生变化,往往被放大或扭曲,少数人会恶意扭曲信息,激起广大群众的负面情绪,直接影响社会正常秩序乃至国家安全,如西方媒体对“3·14”的歪曲报道.由此可见,对于突发事件的相关报道和相关信息,如果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控制信息的传播渠道,直到信息消失在采邑区,就可以在该舆情点爆发前后把安全隐患降低到最小程度.

三、网络舆情监测指标设计

舆情网络办公室:江苏睢宁:评十大网络事件 公示舆情分析数据

通过I-space的网络舆情要素构成分析,我们认为:网络舆情的产生始于舆情发布者,并通过媒体传播,对舆情受众产生影响,而对舆情受众产生的影响力大小又与舆情要素的内容及区域的和谐程度有关.因此,我们给出五大网络舆情监测评价二级指标:即舆情发布者指标、舆情要素指标、舆情受众指标、舆情传播指标以及区域和谐度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又有若干论文范文指标组成,论文范文指标由叶节点指标构成,叶节点指标是指标体系中的颗粒度最小的指标单位,是论文范文指标的计算依据,表1指出了网络舆情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一)舆情发布者指标

舆情发布者指标A旨在衡量发布者引起网络舆情分析者的注意的程度,监测具有号召力的网民,如“论坛领袖”.其中,活跃度A2是根据发帖和回帖的频率来衡量的;价值观A3指的是在网络世界中,从舆情发布者发布的信息中反映出来的对事物的评价和态度取向.

(二)舆情要素指标

舆情要素指标B强调观测舆情的发展过程及生命周期,特别是网民发表意见次数最频繁、最活跃的时期,这也是网民情绪急速积聚的时期.信息主题危害度B3,指通过文本挖掘技术的智能分析,按照一定的标准,得出一个数值表示其危害程度的大小.

(三)舆情受众指标

舆情受众指标C包含四个论文范文指标:负面指数Cl,描述的是舆情对网民思想冲击而产生的负面情绪的程度;受众影响力C2,衡量的是网民的回帖引发的共鸣的程度;参与频度C3,指某一网民浏览或点击、评论某一舆情的次数,监测少数可能企图通过网络传播来制造事端的网民;网络分布度论文范文,指网民的分布范围和密集程度,若某一城市的密集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那么政府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要对该舆情信息给予足够重视.

(四)舆情传播指标

舆情传播指标旨在确定其传播渠道和环节,着重分析网络舆情所处的传播和扩散阶段.其中,舆情扩散度指舆情信息在不同的传播方式中的传播速度.

(五)区域和谐度指标

区域和谐度指标E是从区域差异的视角来考察潜在的社会矛盾,该地区社会矛盾越突出,越容易刺激网民的情绪,它包括:贫富差距、信息沟通、社会保障和宗教信仰.信息沟通E2指的是社会信息传播交流系统,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了解彼此的观点、态度、决策的重要渠道.宗教信仰E4考察的是邪教、民族矛盾与宗教信仰.宗教问题形成后,往往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加大了各级政府行政管理的难度,危害到当地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四、监测指标的量化计算方法

该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的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每一项指标均可量化计算得出.指标的量化计算方法分为四种:语义信息分析、指数计算、频率/密度计算和权重系数确定.其中语义信息分析是智能化网络服务和应用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不是本文研究的对象.

五、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充分考虑了舆情的地理分布、来源、传播渠道以及舆情内容的性质和群众的反映,是为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的建设提供指导思想的评价指标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非物化社会舆情现象的定量、定性分析.

利用爬虫技术对湖北石首群体事件网络舆情进行下载,通过网络智能技术对新闻关键词进行语义信息分析,获取了网民IP的地理分布、各个时间段内媒体新闻报道次数、涉及网站数目、BBS论坛主贴总数、网民跟帖、回复数等数据.取得的一系列数值基本反映出需要关注的信息点,结合地域经济统计数据,初步验证了该指标体系是合理可行的.

本文设计的监测指标体系是针对文字信息的,如何将其应用于网络舆情预警预报系统,并将图像识别技术与匹配方法结合,全方位实时监测网络舆情,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注释

①许鑫、章成志、李雯静:《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3期.

②Euroupe commission Public Opinion. http://ec. eu-ropa. eu/public_opinion/index_en. htm.

③American Public Opinion Fn.dex. Louisville, KY:Opinion Research Service, 1981-ongoing.

④Elizabeth Hahn Hastings and Philip K. Hastings.Index to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1986-1987).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⑤中科天玑:《网络舆情安全相关领域国际上的研发进展》, http://golaxy. cn/solutions/.

⑥Kms-M,Hovy E.‘‘Determining the sentiment of o—pinions.’’In Proc. of COLING04:The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COLING2004). Geneva, Switzer-land.2004. 1367-1373.

⑦张超:《文本倾向性分析在舆情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学位论文,2008年.

⑧娄德成、姚天防:《汉语句子语义极性分析和观点抽取方法的研究》,《计算机应用》2006年第11期.

⑨叶惠敏、唐三平:《用于网上舆论观点抽取的集中算法》,《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年第5期.

⑩薛伟:《网络舆情信息挖掘系统的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位论文,2008年.责任编辑 邓宏炎

总结:本文关于舆情网络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参考文献。

舆情网络办公室引用文献:

[1] 网络舆情论文范文 网络舆情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8000字
[2] 网络舆情论文范文 网络舆情方面有关硕士论文范文2000字
[3] 网络舆情论文范文 网络舆情有关论文如何写8000字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word下载【免费】
舆情网络办公室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