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基于文学改编的电影对英美文学教学的辅助

主题:电影文学论文范文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1

简介:适合电影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电影文学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电影文学论文范文

电影文学论文范文论文

目录

  1. 一、引言
  2. 电影文学论文范文:2013-11-24芭莎电影文学盛大发布
  3. 二、文学与电影的关系
  4. 三、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5. 四、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实践
  6. 五、结束语

万永芳

(湖南理工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南岳阳414006)

摘 要:英美文学是高校英语专业必修课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适应形势.基于文学改编电影的即时性及其声光效果能够加强学生与文本原著的互动,通过对文本和电影的双重“阅读”,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启发学生挖掘出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优秀的文学改编电影应用于现代英美文学教学中是一种必然.

关键词:电影改编;英美文学;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10)05-0144-05

一、引言

阿瑟·列文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评论教育的巨变时断言,“网络教育和其他新技术的发展令我们的教育有了无数种选择,课本正在消亡.我们要学会怎样为我们的学生论文范文适合他们的教材,对于那些年复一年仍然在使用发黄的笔记教授学生的人是不可原谅的.”①对于英美文学的师生来说,电影能够改观学习方式,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并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着更直观的认识.然而这种新技术的发展带给教师的不仅仅是激动与兴奋,也有随之而来的精疲力竭、力不从心.我们该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该怎样处理纷繁复杂的电影素材.提供给学生课堂讨论,开拓学生的视野?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够去芜存真,寻找到最适合英美文学课堂的东西.本文将从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与基于原著改编电影作品之间的关系人手,探讨文学改编的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可行性,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帮助学生恰当地运用这种新颖有趣的辅助教学手段.

电影文学论文范文:2013-11-24芭莎电影文学盛大发布

二、文学与电影的关系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人化的现论文范文明.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这种被称为电影的“第七艺术”就问世了.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由无声而至有声又至立体音响,由黑白至彩色,由单一银幕至多种银幕,电影在逐步的发展进程中,逐渐成为融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于一身的与人类生活发生密切联系的崭新艺术.电影问世之初,是以新奇的技术满足吸引群众的娱乐需要.然而,只具备纯娱乐功能的电影“杂耍”、“游戏”时期很快就结束了,电影开始对现实生活进行能动的反映,逐渐具备教育、认识、审美诸多功能并努力将其寓于娱乐功能之中.纵观电影发展的历史,人们会发现文学与电影甚多的“亲密接触”.电影摄影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之初正是自然主义在戏剧和小说中大行其道之时,自然主义倚靠戏剧和小说的情节、人物和戏剧手段的传统对这种新兴的艺术有着直接的影响.意象派诗歌与前苏联默片时代的蒙太奇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譬如说对于具体意象的并置和纪录片式的风格.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如同其它的绘画艺术一样将电影与文学紧密维系.而源自欧洲的存在人本主义运动对战后蓬勃发展的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作用不可磨灭,即反映个人存在基本层面的社会和政治问题.萨特对此评论道,“电影的天性是对大众讲述;它对他们讲述着大众及其命运.”【1】

在如今这个信息资讯发达的时代,经典文学作品的通俗化、流行化倾向愈加明显,而呈包容一切经典文学文本之势的后现代影像文化,将英美文学史上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一一搬上银幕,从古老的英雄史诗《贝奥武夫》,到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到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及至纳博科夫的争议作品《洛丽塔》,上演着夺人眼球的人间悲喜剧.于是电影的文学改编逐渐成为一个令人兴趣盎然的话题.所谓电影改编,借用戴锦华的说法,是“串联起两种以上叙事艺术样式、成就一份迷人的‘翻译’或重述的路径与可能.”而这种改编的原作或蓝本,从广义上说,可以是某段古老的传说或诗行、某出经典的戏剧、某件新闻大事或者某部人物传记等任何文本.但是,狭义的约定俗成的文学的电影改编,指向的则是电影故事片对小说,尤其是对经典长篇小说的“译写”.

早期重要导演格里菲斯的允诺:“首先,我要让你们看见”,及早期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茨的宣告:“可见的人类”,使得电影或者说是故事片,这一蕴含巨大潜能的结合,在一系列的偶然和创造中,发展成为一套叙事“语言语法”,尽管“不是因为它是一种语言方才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而是因为它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才成了一种语言.”法国电影理论家罗伯特·葛利雷则明确地表达了对于电影作为一种媒介的仰慕之情:“不是电影的客观性,而是主观形象领域的可能性让人们兴奋不已,他们不是将电影看作一种表述的方式,而是一种自然的、最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探索文学最为契合的方式,即不仅仅是丰富的意象,更是声响——各种嗓音、不同的噪声、纷繁的氛围、各异的音乐——以及最重要的,能够同时呈现两种感官:视觉和听觉的可能性.”作为最为流行的大众文化样式,电影成功地在社会功能和文化消费的层面上取代并不断排挤文学,然而,作为一种新鲜事物,一种“年轻”(相比较文学而言)的叙事艺术,尽管其有着无限广阔的素材和资源,却因其单薄而短暂的叙事传统不得不本能地选择效仿的对象:文学作品.更为关键的是,电影内在的消费性、娱乐性、商业性等特质决定了其表现手法更趋于写实性,其仿效、继而借重的最重要的艺术、叙事样式就是小说,尤其是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现实主义小说对于生活的真实再现、对于人物角色的现实描绘都给电影改编带来了便捷路径,正如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所说,现实主义小说提供了某种被“暴露癖式的情节所遍布”的时间、叙事成规与惯例,或者如美国著名导演希区柯克所说,是“剪去了琐屑片断后的人生”.

然而,每一次电影对于小说的再创造揭示的又不仅仅是小说及其源起的时代和文化这一个层面,还有电影改编的时代和文化的叙述.文本已经超越了巴赫金称之为“伟大的时代”(great time),正在经历一种令人惊异的“回归”(homecomings).巴赫金认为,每一个时代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重读过去的作品,一部经典作品的历史的生命就在这种社会和观念的重读中得到延续.我们由此能够得知,电影改编也是一种“重读”的工作,只不过是通过一种全新的胶片和话语对小说原作的重新诠释,并给予了小说可视、可听、可感知的形式.每一个电影镜头透露的不仅仅是改编作品的内蕴,也包含了重读那一瞬间的话语.

由于文学历史长河散落了如此众多璀璨作品,电影的文学改编自然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议题,“一个艺术花园中的小径交叉之处,一个社会文化舞台上的合唱或日重唱之所”,也使得我们今天有幸能够获取如此众多的“视觉化”文本,为我们的英美文学的课堂增添了新鲜而富有活力的教学素材.

三、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我国高校外语院系的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本科高年级阶段必修的专业核心课,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大纲》明确要求英语专业学生必须阅读、欣赏、理解英美文学原著,并强调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在提高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主要介绍和选取英美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由于文学史料纷繁复杂,名家名作争奇斗艳,文学流派各有所长,使得工作量之巨之琐碎在所有其它专业课程之上,这些经典作品大多在语言和长度方面对英语专业学生形成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无法传递如此大量的信息的,而且常常还会陷入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竭,学生听得头昏脑胀、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影视文学作品的出现让英美文学课程有了更多种讲解和学习的途径.

首先,电影是兼有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特性的视听艺术,是兼有时间艺术、空间艺术特性的时空艺术,是善于用分解和组合的方法,在运动中表现事物运动的艺术.心理学对人类记忆特点的研究数据表明,成人大脑通过听觉约能记忆语言材料内容的15%,通过视觉能记忆25%.而同时通过听觉、视觉与自身实践能记忆65%的内容.古书《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意思是说,学习和记忆如果不能动员五官参加活动,那就学不好,也记不住.这说明远在2000年前我国古代人就已经认识到读书学习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口念,用手写,用脑子想,这样才能增强记忆效果.@如果我们利用电影进行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话,就能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同时刺激学生的神经系统,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记忆率,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和实践化,能极大地促进学习者文学知识的建构.电影包含有大量有声的与无声的、有形的与无形的社会、文化和文学知识,而文学作品改编电影更为明显地通过声光化电克服文本本身的语言障碍,传递着种种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信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论文范文与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即使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在长时间大量的阅读和消化与短时间视觉和听觉的感官享受二者之间,能够让学生自行做出选择的话,那也一定是后者没错.

其次,电影作品作为一种影院艺术,在叙事的层面上要顾及到观众的视觉疲劳极限,这样就决定了一部影片的放映长度要控制在九十分钟左右.而英美文学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的经典作家和作品不胜枚举,仅仅依靠《英国文学作品选读》和《美国文学作品选读》两门课程的各七十二个课时,是远远无法涵盖如此众多作家和作品的.于是,长期以来的英美文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多为文学名著的节选.这种“语录”式选读,不仅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还给学生在理解原文上造成极大的麻烦和困惑.由于无法在全局上更好地把握教材,教师在处理这些选读材料时,只能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解释句子和单词的意思上,于是英美文学选读课就“异化”为英语精读课.学生更是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对文学作品浅尝辄止,没有阅读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使得阅读量明显不足,这一点在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中有着非常严重的负面效应.而如今,文学改编电影作品在短短九十分钟的时间之内,就能够将大部头的经典文学文本在声音、光影、情境和效果等方面立体地呈现给观影者.影视作品的声、光、时、空优势是文学文本的平面性特征所不能替代的.如果我们结合电影与文本,让学生在整体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去深掘文学宝藏,应该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方法.

再者,我们现今的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所谓的视觉文化,借用尼古拉·米尔佐夫的话,就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视觉文化正力图用声光化电替代一切业已根深蒂固的文化艺术的语言文字符号和印刷媒介,这一切也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新的格局.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事实上人是通过视觉形象,用“脑”在观察世界.在到处都充满醒目、动感、千方百计吸引我们目光的彩色世界中,我们的阅读和学习也需要来一场革命,才不至于感到与多彩的生活相比,传统阅读和学习方式的枯燥和压力.我们的学生都是在视觉文化影响下长大的一代,其感知世界的方式更多的是感官化的具体符号.视觉文化的兴起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外语教学的弊端,也使得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已有的对感知的偏见,树立正确的视觉文化观念,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新的尝试,积极应对新的发展形势,确保更好的教学效果,以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视觉资源符号及表征编码的形象直观性和生动娱乐性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得到充分展现,使学生在获得“视觉的盛筵”的同时,获得更加深刻的“从眼睛到心灵”的学习效果.因此,优秀的文学改编电影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应用于现代英美文学教学中是一种必然.我们目前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握好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对于使用的时机和尺度.

四、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实践

爱德华·塞皮尔认为语言是“装饰我们精神的不可见的外衣,并给予其所有的象征性表达一种预置的方式.而当这种表达具有非同寻常的特色,我们就称之为文学.”如今,这种装饰我们精神的“特色”外衣很有可能将让我们的学生在影院语言中找到.为了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我们需要了解并欣赏电影,我们必须把电影当成我们精神的“特色”外衣来教授.我们选择电影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氛围和一种交流的论文范文,我们要将电影作为掌控大多数写作和评论性的思考行为的方式.人们早在十多年前就认识到了电影在文学课堂上的重要作用:“当代‘文学’的定义应该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不仅是字符的也是视觉的文本.包含媒体的学习当然不应该是我们课堂可有可无的选择,我们必须给学生传达一种超越印刷文本之外的信息.”

然而,为了科学地运用这种新的教学手段,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把电影运用于教学实践之时有必要了解一些本质的区别和前提.首先,我们要让学生了解,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电影和文学也存在不同之处.要将电影与文学作品置于同等的、平行的地位来看待,而不是视之为小说的寄生品或附属品.根据文学改编而成的电影作品乃是一种有别于文学、自成一体的、融文学性与文化性为一身的视觉叙事,它既不低于也不高于文学作品.要将电影看作一种“前文本”( pre-text),正如电影学家埃里克·兰特希勒所建议的,“作为可接受的界限之外探索的起点和理由”._旦人们跨越了文学和电影孰优孰劣的毫无意义的争论,就会避免将电影视为旁门左道的等级制度.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接受两者的各自独立存在,像导演亚历山大·克鲁格描绘的,“这是两种不同的媒介,因此它们能够在不同的领域创造出丰富的表述.”小说侧重于叙述,是私下阅读的个性化的体验:而电影则侧重于影像的传达和表现,多是集体的,受时间和地点限定的观赏活动.电影考虑的是如何将作为文字叙述文本的小说用视觉语言和形象表现出来,它既要保持原著的文学性又要顾及电影特有的文化性.

另外,我们需要学生明白的是,对于文学改编电影的欣赏无法取代文学原著的阅读.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是承载于语言文字之中的,如果学生不阅读原著文本,教师的讲授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法使学生形成源于感性认知的更深刻理解.由于种种原因,许多的学生并未能够按要求做好文本阅读工作,以期通过影视作品的欣赏对原著作品有所了解,结果被导演或演员的“误读”而迷失方向,失去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自我判断力.这种现象与大纲要求的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相违背的.欣赏文学影视作品可以为学生提供了解文学作品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主题等方面的便利,但不能成为学生了解英美文学中作家、作品的主要途径.文本的外延与内涵需要读者自己的亲身体验,在字里行间细细琢磨,才能体会其中精妙所在:影视欣赏只能作为英美文学教学的一种补充、一种教辅手段,帮助师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文学改编的电影作品只能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理解原著文本的一种参考,仅此而已.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以研究性的态度,通过经典文学改编电影的欣赏和文本阅读的比较来不断深入阅读文本,在更高的层次上启发学生挖掘出原作与改编电影的文学和文化内涵.有过英美文学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学生对于文本阅读有畏难情绪,这是因为学生刚开始学习文学就遭遇到最为艰涩的古英语诗歌.这无疑会导致学生对英美文学的“不感冒”.所以,我们要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现当代英美文学经典作品.

然而,想在英美文学课堂上讲授影片的老师就会发现,自己常常要面临一个尴尬的境地:一部90-120分钟的电影要在一堂课内放完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牺牲两到三节课去放一部电影那更是不值的.我认为较好的做法是,在正常的课时之外每周抽出3-4节晚间课,这就足够观看电影和组织讨论了,是一种很理想的方式.一般地说,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可以有三种类型.一是移植型(transplanta tion),即电影尽量忠实于原著,不显露改编的痕迹,只是导演使用不同于小说叙述文本的电影语言.二是再解释型(reinterpretation),即电影对小说进行颇具个性化的解释甚至评论,融合了导演和演员对原著的个人理解与感悟,能明显地表露导演对小说的艺.术加工和创作自由.三是模仿型或再构思型(imitatio∥reconcept ualisation),即电影完全背离原著的故事情节,却又对小说的故事结构和人物进行别出心裁的彻底改写或模铸和反讽(parody/pastiche),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借用小说中的人物,变换故事的时空背景,故意令观众在时空的巨大反差中体味电影艺术的迷人魅力.[14l(P21.2A)我们在有所甄别的情况下,应该要尽量选择前两种作品,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阐述个人对文本的认识,并参照电影编导对原作的理解,从而寻找出各自的审美情趣之不同.

每部电影放映之前,需要先做一个简短的介绍,每个学生都将拿到写有电影演职员名单和获奖情况,影评的节选,以及一篇诠释电影的小文章,这样学生就不必记笔记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电影上.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在介绍影片的语言上,因为这不是一堂介绍电影的课,只是把电影当成一种以学习文学为特殊目的的广开路径的教学手段.在观赏完髟片之后有一个非正式,然而很激烈的关于影片改编的讨论.对于师生双方来说,这都是课堂学习讨论卓有成效的顶点.在观看影片之前,一半的学生已经阅读了英文原著,而另外一半则读完中译本.然而,两群人都可以共同欣赏由这部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学生们能够同时分享和体验观影过程,与此同时,还能够提供给他们一种共同的智力和情感上的经历.在这种非正式的晚间聚会上,学生们会带来在白天正式的课堂上未曾讨论过的关于原著的议题,讨论的中心是对电影改编的成败优劣的评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就播放内容展开争鸣探讨,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见解,启发他们从主题、人物性格、创作风格、表演艺术等各个视角鉴赏、评析作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让他们感受到文学思考和交流的乐趣,有效地实现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事实上,学生们会注意到,导演对原著的处理诠释与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观点相类似,这一点很有必要.正如埃里克·兰特希勒指出的那样,“改编相当于理解的方式,试图从环绕我们的文本的现实内外读出自己见解的尝试,从我们所生活的故事和历史中形成个人话语的尝试.”[15l(P3)就像一位老师能够从形形色色的或多或少带有偏见的视角中寻找廨读文学作品的方式,一部影片不但能够反映一位电影导演的诠释.也能够反映他/她对于作品的“偏见”,这是一种被电影学者达德利安德鲁称之为“置换”( displacement)的现象,即对于原著通过“将其插入一种新的参照框架内的诠释和重演.”【16l(PIS4)根据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改编的电影《喜玛拉雅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故事背景放到了世界屋脊、雪域高原西藏,导演胡雪桦是这样讲述自己的改编的:“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这样的:有莎士比亚的精神,同时又带有自己本体的气质.我在开始的时候和创作人员讲,一定是莎士比亚式的、是藏式的、又是胡式的.这就是我一个基本的宗旨.”【l1㈣’我们知道越是优秀的、经典的作品其实越具意义的不确定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越多地享有想象的自由空间,作品也因而更具文学性.《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王冠上一颗最灿烂的金钢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它可能是改编最多的文学作品.每一次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不仅意味着一次再创造,而且意味着不同时代、不同语境的“重述”.“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非神话所讲述的年代.”[8】∞)于是,我们就可以把劳伦斯·奥利弗的非常忠实于原著昀《哈姆雷特》与之相比较,启发学生深层次地思考,“为什么导演会使用与众不同的、特殊的表达方式?”“作品是如何产生出震撼人的力量的?’’“这种文学改编的移植是否恰当?”等等,一定可以期待一场激烈的辩论.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与改编影片之间的多重互文关系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会让他们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经验中获得启迪,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文学课真正成为启迪思想、开发潜能的人文素质课程.

此外,正如一部无论成功或失败的改编文学作品的电影的上映,都会带动原作的热销一样,我们通过观赏电影提升学生对于英美文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还可以看到一种出乎意料的文学视点的“倒流”,即学生在观看了自己非常感兴趣的文学改编电影之后,他们会重新审视文学作品本身,开始认真地研读、挖掘更深层次的作品内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我发现,一旦学生真正地沉浸到对原作和影片的思考之中,他们的写作和表述就十分清晰,讨论也会更加热烈和深入.我们可以因势利导,拓宽其思路,并适时给予建议和忠告,这对于以后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有着可以预见的效果.

由于各个学校的条件所限,也许教师无法做到额外组织掌生的观影和讨论,然而在教学资源网络信息化的当下,我们能够建立网络课堂,将英美文学原著电影资源挂在网上,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观看,并布置相关的讨论题要求学生准备在课堂上作报告.我们也可以有计划地开设一些如《影片导 读》之类的赏析课程,实现不同课程之间的互补.而且,我们还要教授学生网络查询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并推荐优秀的文学类网站,引导学生登录学术性数据库迅速查询有价值的信息;并在课程开设之初为学生开立书目和电影目录,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在授课过程中,则结合具体章节,事先提出问题,请学生在课后查询相关资料,以备课上讨论或撰写学期论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影的即时性及其声光效果不仅能够加强学生与文本原著的互动.有效地促进他们对文本和电影进行双重“阅读”,而且还能够帮助师生在学习和娱乐之间、充满论文范文的享受和积极的智力参与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一旦开始在课堂上运用文学改编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我们将会发现我们的阅读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为清晰,我们能够交流超越印刷文本之外的更多信息.运用电影教授英美文学的作用真是不可限量,尽管对于其恰当的使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和误区,但是如果运用得当.电影必将成为我们未来最强大且最有效的辅助教学工具之一.

总结:这是一篇与电影文学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

电影文学论文范文引用文献:

[1] 电影文学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电影文学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2] 文学和电影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关于文学和电影方面学士学位论文范文2万字
[3] 文学作品本科论文怎么写 关于文学和电影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2万字
《基于文学改编的电影对英美文学教学的辅助》word下载【免费】
电影文学论文范文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