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对经济交往视域下民俗文化生态的展望——维吾尔族民俗文化为例

主题:马嵬驿民俗文化村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3-12-19

简介:大学硕士与本科民俗文化文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民俗文化文化方面论文范文。

民俗文化文化论文范文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论文

目录

  1. 二、经济交往的选择与
  2.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2012上海家化六神品牌端午节民俗文化活动
  3. 四、结语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166(2009)10-0022-05

随着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经济转型引发了一场重大而深刻的文化变迁,这场文化变迁使民俗学研究迎来一个空前活跃与繁荣的时期.民俗旅游的开发、民俗产品的热销,对民俗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面对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交往一体化与民俗差异化已成为衡量民族文化研究的尺度.一体化带来了文化的趋同性,差异化突显了民族的特殊性.在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元格局中正是这种趋同性与特殊性的交流对话,使民俗文化中最精彩、最活跃的生命要素得以弘扬.经济一体化不需要民俗文化的吞没或同化,而需要民俗文化的整合与互融,在多元文化的兼容中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可以说越是交往的对话越需要文化的差异.只要民族间的差异存在,人类社会存在,民俗作为文化中的组成部分就不会消亡,它将伴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延续,并始终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一、经济交往与民俗文化生态

经济交往是时代趋势的使然,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交通旅游行业的兴起、工商金融资本的积累使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相对缩短,人际网络的快速建立为经济交往提供了可能.物质生活的丰富与经济交往的频繁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消费论文范文,为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精神需求,一部分与经济联系紧密的文化产业逐渐走向市场.通过市场经济杠杆的衡量选择,不同资源的配置趋于合理,以无形文化成本作为投资,文化产业对知识产品、道德产品、文娱产品等精神产品的开发,使附加在文化产品中的潜在文化价值以资本的形式快速增值.当文化交易的双方在交易中维护了各自所追求的智力价值、道德价值、*价值、信仰价值时,文化消费亦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并在人们消费份额中的比重愈来愈大.

经济交往与民族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经济发展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交往为民族文化的传扬提供了展示差异的平台.新疆有关文化产业的数据证明,经济交往对文化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2007年,全区共有文化产业机构12 052个,从业人数38 203人.具体到文化市场,2007年,全区共有文化经营单位10 385家,从业人员25 058人”[1].以旅游业为主,“2007年,新疆入境游外汇收入1.62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192.92亿元.”[2]由此可见,民族文化产业在经济交往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仅扩大了就业渠道,而且直接带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在经济交往中,专注于地方经济及民族经济的资本回报势必会造成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平衡必然导致冲突,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问题的症结归之于经济交往的冲击,只不过经济的迅速发展使许多问题凸显出来,如文化产业的相对滞后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文化设施的相对落后不利于长远规划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相对滑坡不适应开发创新的发展,保护措施的相对欠缺不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等等,而这些不平衡的表现又直接影响着民俗文化生态的运转.比如维吾尔族虽然涌现出一些优秀的民族企业,如阿尔曼、伊合拉斯、壹俐绮商贸公司等,但其中还没有实力雄厚的大型文化产业的运营者,规模小、资金少、科技含量低的状况极大地限制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进程.没有经济资本支撑的民族文化在与强势文化的竞争中定然处于劣势,而文化的输出与引进的不平等必然使文化生态的天平发生倾斜,文化生态的混乱无序则是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顺利开展的最大障碍.

此外,人才储备不足,技术创新不够,竞争意识欠缺等亦限制了民族文化产业对传统民俗开发的能力.如维吾尔族织毯业、制陶业、民族工艺品的制造、传统民族食品的加工等均面临不同程度的机遇挑战,工人技师培养周期长、手工产品制成工期长加之日生产能力低,使很多作坊式的民族企业不得不放弃一些到手的订单.如号称新疆芭比娃娃的纯手工布艺产品日产量仅为100多个,连国内市场尚且难以满足,更不要说大批量的订单了.再如第一个走进“乌洽会”的“阿布拉馕”因为没有注册商标,外包装标识和产品配料表,多次丧失走入现代市场与大型企业合作的机会.

虽然经济交往中严格的交往规则为民俗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机会,但是符合规定的民俗文化在经过市场的淘汰选择后,往往会丧失一部分还未开发的无序潜价值,而这些无序潜价值恰恰是民俗文化焕发活力的源泉.如旅游消费将批量生产的维吾尔族花帽、英吉沙小刀、加工粗糙的玉石器件当成新疆土特产的代名词时,丰富的民俗产品已被简单的器物符号所代替,民俗产品中能参与经济交往对话的种类亦被随之固定,随着时间的流失,那些远在民间且又有着很高民俗价值的事物由于得不到开发,挤不进主流文化场域,渐次会被人们淡忘甚至消失,如和田地区的桑皮纸制造、洛浦的印花布等便面临着失传的境地.那么经济交往中的选择行为该如何维护民俗文化生态的和谐,文化生态又该如何引导经济生活中的选择朝于已有利的方向发展呢?

二、经济交往的选择与

民俗文化生态

经济交往的选择是开发民俗文化的前提,民俗文化生态的发展和演变决定于经济基础,并随着经济交往的选择而改变.譬如,为跟上经济选择的快捷步伐,方便食品悄然改变着维吾尔族传统的饮食结构与消费观念,功能齐全的餐饮服务也使都市维吾尔人把许多重要节庆活动由庭院挪至装饰富丽的宴会厅.为符合经济选择的美观新颖,受世界时尚服饰潮流的冲击,维吾尔族年轻人脱掉了传统民族服装,有些甚至去掉了头顶的花帽和方巾.为顺应经济选择的集约便利,维吾尔族农村“阿以旺”式的民居建筑被城市空间中的高楼大厦所取代,很多在庭院开展的休闲活动被移至广场和宴会厅.为满足经济选择的消费虚荣,维吾尔族婚嫁习俗中高级轿车取代了传统马车,西式豪华婚纱代替了传统礼服.为达到经济选择的同步娱乐,论文范文、NBA挤换了维吾尔族民问的“帕卜孜”(一种类似曲棍球的运动),刁羊运动.

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民俗文化生态,作为一种开放性的运转体系,其形式与意义的变迁是使其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在经济交往中,借鉴与融合使旧的民俗形式被赋予新的民俗意义,而新的民俗意义又使旧有的民俗形式发生适应性的改变.如在科学知识的普及下,虽存在着维吾尔族妇女麻扎求子的行为,但这一行为已失去了原先的神秘色彩,现在的游人捧一捧圣贤麻扎土,更多地是作为寻求心灵安慰、祈求幸福吉祥的手段.可见,民俗文化生态的完整统一并不会因为形式内容的变迁而动摇.

经济交往使许多民俗活动的原始意义被隐没,沉积到民俗的隐文化层中,但其显文化层中的活动形式还是能间接反映出民俗传承的文化意义.如维吾尔传统的巴拉提节,其中燃烧的油葫芦虽被蜡烛、火把和现代照明所取代,具有赎罪意味的祷告也被诱惑的美食和欢乐的庆祝所掩盖,但其中深层的救赎与新生的文化意义通过欢庆与美食的形式,通过人们对节日的溯源,又被曲折地表达出来.这里,经济交往的选择加深了表层民俗文化与深层的对立,对立则加速了表层向深层的转化,而转化使民俗文化精神内核的积累速度加快,由于精神文化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因此,在经济交往的选择进程中,民俗文化生态运行的稳定性不是被削弱而是被强化.

此外,经济交往的选择可促使新民俗文化的不断生成.近些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西方重要节日,以及新疆各地区为发展经济而设置的名目繁多的文化节与民族文化融合又催生出新的民俗文化.新民俗文化既是经济选择的产物,也是对现有民俗文化的丰富,当然新民俗文化的生命力需要时间的考验.譬如新疆各民族群众既过春节,也过古尔邦节,既过元旦,也过肉孜节,物质产品的丰裕满足了人们过节的需要,虽然每个节日的文化渊源不同,但是在共同的欢乐中,快乐成了节日所要传达的首要任务,以快乐为支点,各民族文化以不同的方式达到一致的庆贺.可是乌鲁木齐的服装节、吐鲁番的葡萄节、和田的玉石节、库车的龟兹艺术节、若羌的楼兰红枣节等能否成为当地重要的民俗节日,还需时间的证明.因为“民俗文化,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比较潜隐不露的一种社会文化规范” .新民俗若想融人民俗文化,成为文化生态的组成部分,只有健康向上,经过集体认同的肯定,符合民族文化背景,遵循文化生态的运行法则,才能从新风良俗的文化事项上升为隐在的文化规范,若为举办玉石节而不顾玉石产地的狂采滥挖,为媚俗悦众或为推销商品而巧立文化节日的做法,显然不能使新俗具有长久的文化生命.

受经济选择的影响,民俗文化在更深的层次上左右着经济行为.因为经济实现交往的主体是俗民,而俗民是市场的主体,亦是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消费都是俗民的消费,也是民俗文化的消费.所以现今民族文化上的差别已不再使人们受隔绝而陷于经济劣势,相反,它们能形成新的产业化优势,从而使民族文化在经济交往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突破地域局限走向世界,使独具特色的民族经济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譬如喀什是南疆维吾尔族的主要聚居地,喀什大巴扎、艾提尕尔清真寺的宗教节庆活动、有着悠久民族传统的手工作坊都是鲜活民俗风情的集中体现,2007年到喀什的游客达235万人次,旅游收入8.4亿元.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同比上年分别增长了22.40/0和45.8%[4].

实际上,对民俗旅游的开发已经成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文化多样性是民俗文化生态存在的保证,因此,无论是经济交往还是文化选择,还是文化交往中的经济推动,我们都要遵循一条原则,即“文化的个性与独立,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立身之本:消泯了一种文化的特性与形态,就丧失了这个文化群体在人类社会中的存在地位与价值”[5J.

经济交往的目的是变化、发展,绝不是趋于同化.而且“变化本身不一定是消极的.变化是中性的;它既不好也不坏;它可以两者都不是,也可以两者都是”[6].在经济交往的进程中,民俗文化生态一直都处于变化的旅途中,并经历了由初始的相互冲突、对立、差异到相互理解、接受、直至达到认同.随着现代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民间生活方式的转变,那些传统的、以口传心授或以非文字文化传承方式延续的非物质文化形态,正在遭受有意无意的损害和破坏,尤其是受市场经济和商业思维左右的旅游民俗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较大.

在文化已进入多元、多极的时代,在新思维、新观念、新习俗、新时尚的不断产生下,人们拯救和保护民俗传统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因为传统的文化观念与习俗是民族为适应环境、保障生存创造出的集体经验与智慧结晶,它们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休闲价值与社会价值,为了民众自身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为了追求幸福的完美和生活的完美,展现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我们有必要关注经济交往行为中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生态的影响.三、对经济交往中民俗文化生态

的旅游开发与展望

经济交往注重产品价值的增值,而民俗旅游资源是一笔丰厚的不动产.对旅游民俗的开发无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只需维持民族独特的本真生活状貌,满足旅游者寻求“异质文化”的审美意愿与探秘访奇的文化休闲行为即可.关于旅游民俗,我国著名民俗学家刘锡诚认为,“旅游实际上就是民俗旅游.没有一种旅游行为是能脱离开所到地区或民族的民俗文化的.这就注定了民俗旅游将成为未来中国旅游的主潮.民俗与旅游是一对孪生子,民俗文化的发掘是开展旅游的契机和条件”【7J.随着山水风光游、文物古迹游、度假休闲游、田园农家游、民俗风情游等的陆续推出,民俗旅游开发已成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地方经济创收发展的重要项目,但是在经济交往中.利益常常成为取舍民俗资源的标准,尤其是一些落后边远地区,旅游业的介入使质朴的原生态民俗文化发生变迁,外来思想、异族观念、异地习俗的引入使简单、自足、封闭的民俗文化生态的平衡系统被破坏.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一旦外来或移植的文化改变了现有的生活方式,若再想倒退回初始的原生形态是很难做到的,失去的习俗是无法恢复和挽回的,破坏性开发将使民俗传承的锁链断裂,即使民俗博物馆能保留部分民俗实物,但是鲜活流动的民俗是不能被完整再现的.

为保证可持续性的经济收益,民俗旅游规划应考虑周全.民俗文化生态的和谐运转要求旅游开发应适度全面,民俗文化的变迁应符合经济发展的步伐.没有一成不变的习俗,尤其是拥有独特民俗文化的地区,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那里的居民也想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不能为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我们责备民族地区的人民,抛弃了传统生活,盲目追随现代潮流,因为我们自己就享受着现代文明的荫庇.

纵观新疆各地州对维吾尔族民俗文化生态的开发,由于囿于资金的限制,基本上是适度有节制地规划.如阿克苏地区提出保护库车老街、全力打造龟兹故地之西域精萃的旅游品牌:哈密地区则加快建设哈密同王文化旅游区及伊吾红色旅游基地;吐鲁番地区依托高昌、交河古城遗址及丰富的葡萄资源,重点开发坎尔井景区、苏公塔景区、鲁克沁镇、吐峪沟麻扎村等民俗旅游景点;喀什地区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念,培育以喀什市风情、小刀和土陶等特色工艺、莎车阿曼尼沙罕麻扎、疏附穆罕穆德、喀什噶里麻扎等精品民俗旅游;和田地区则结合“巴扎新风”的文化教育活动,加快开发“和墨洛”三县一市(和田市、和田县、洛浦县、墨玉县)及策勒、于田、民丰的民俗旅游经济区.

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应使旅游适应民俗文化,而非民俗文化迎合旅游设计.要知道,民俗事项不是因为旅游才存在的,没有旅游文化的介入,淳朴的民风是不会受到异质文化的侵扰.可是被旅游商品化了的民俗事项,当为了利益突出商业气氛并做出迎合商业功能的选择时,其自身已经发生异变,异变会使民族文化吸引游客的独特张力消失,而独特性的消失又给复写与模仿创造了机会,于是复制的人造民俗便代替了原生民俗.形易摹但神难摹,移植民俗与人为民俗的虚假态度很容易被游客识穿,当运作的商业文化失去消费者的信赖与支持时,其显在后果便是销售利润的大幅下降,当收支的亏空继续扩大时,刚刚起步的旅游民俗便会因资金短缺而限入后继乏力的发展困境.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2012上海家化六神品牌端午节民俗文化活动

为此,地方政府应理智对待民俗文化的适度开发,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凭着盲目的热情随意夸大或包装民俗产品,因为破坏性的开发会得不偿失,不仅使前期资金投入付之东流,而且也会使脆弱的民俗文化生态遭到无法恢复的重击.正如布莱恩·阿切尔所言:“如果旅游被引入独特且脆弱的环境和社会,旅游的经济效益必然会被其负面和先前未被评估的环境后果与社会后果所抵消”[8].反之,旅游民俗渐进式的发展可为地方财政带来巨大的收益.如2007年和田地区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3.1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人数7 511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5 368万元f人民币∥.阿克苏市2007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87万人次,比2006年增长2.o%;国内旅游收入5 244万元,增长3.0%.接待境外游客1 188入次,增长36.O% rloJ.

在经济交往中,开发旅游民俗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改善人民的生活.那么该如何开发旅游民俗,才能使旅游经济持续升温.其实,方法很简单,只要遵循民俗文化生态的发展原则和秩序要求,顺应民俗文化生态的内在机制和自调能力,使民俗文化生态做到有序稳定地自我完善即可.旅游开发中的民俗变异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变异有良性变异与恶性变异,旅游开发鼓励民俗文化的良性变异,因为良性变异尊重民俗文化生态自控、自变的运行规律.

譬如阿克苏地区为改善旅游投资环境,丰富民俗旅游资源,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创森”工作,其城周的柯柯牙绿化工程是西北地区惟一可在卫星图片上看到的人造景观.此外库克瓦什防护林与三北防护林体系的持续建设已使阿克苏城市森林覆盖率达40.3%.建成区绿地率达37.6070,绿化覆盖率达39_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2rr12cll].随着森林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美化的城区乡村也为森林生态游、城郊乡村游、民俗风情游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宜居的生存环境不仅激发了本地维吾尔族居民建设家乡的热情,也吸引了游客的视线.为开发沙漠绿洲多彩的文化资源,展现朴实的民风民惰,多浪人家、齐曼扎休闲园、姑墨农家乐等一大批具有浓郁维吾尔族特色的庄园成了游客驻足休闲的乐园.为提高旅游文化质量,深入挖掘维吾尔族精神文化的历史内涵,阿克苏地区重点推出“龟兹文化”、“多浪文化”两大特色文化品牌,并分别在库车县、阿瓦提县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心,加强对维吾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阿克苏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使当地维吾尔族民俗文化获得良性变异的发展,因为旅游开发中游客对地方文化的高层需求,迫使当地必需确立具有独特民族底蕴的地域文化.而在厚重的民族历史中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对民族历史的整理,民族性与民族心理也得到不断地强化,同时民族精神与民族认同在民族情感的升华中被凝聚,民族精神是民俗文化生态运转的核心,而民族精神的巩固无疑增加了民俗文化生态抵抗恶性异变的能力,即使是经济交往与合作的频繁冲击,民俗文化生态依然能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

四、结语

在经济交往视域下,民俗文化生态的自调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民俗文化要想获得持续稳定发展还需要可行的传承与保护措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义重大,费孝通先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圉家中心”题词便是“爱祖先血脉,强中华魂魄”,可见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生发的源泉.正如祁庆富先生所说,“传统文化可以变异、创新、重构,但文化遗产却只能保护其原形态,不能重新创造.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可以重构新文化;但文化遗产消失后,不可再生.物质文化遗产如此,非物质文化更是如此”[12].

由于民俗文化具有层垒的特点,新风对1日俗的继承,旧俗与旧俗叠加都需要传递与承袭的维系.传承时的选择或传承场的变更都可造成民俗文化流传的缺失,当其中具有重要民俗价值、文艺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研究价值的文化事象遗失或转换时,保护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便成为抢救的必要途径.如2005年维吾尔族集歌、舞、乐于一体的木卡姆大型综合艺术的申遗成功便证明了新疆政府、文化界专家及各族群众对传承与保护传统民族文化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木}姆申遗成功只是拉开抢救与保护木卡姆艺术的序幕,为了传承和拯救这一濒临失传的艺术宝库,木卡姆歌舞团、木卡姆专业、木卡姆研究中心应运而生,新疆各地州也下拨专项资金解决木卡姆艺人的生活闲难.

虽然保护和抢救珍贵的民俗文化刻不容缓,但是如何做到“既要保护文化事项本身,也要保护宅的生命之源:既要重视文化的‘过去时’形态,也要关注它的‘现时’形态和发展;既要重视文化的价值观及其产生的背景和环境,又要整合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利益诉求;还要尊重文化共享者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等”l”1;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最适用且安全的方法就是,在保护民俗文化中进行经济开发,在经济开发中兼顾民俗文化的保护.

开发与保护是一对矛盾体,合理的经济开发要在对民俗文化生态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滥用民俗资源与经济开发的关系只会加速文化遗产的流失.而且开发不仅仅只限于旅游业的促动,文体科教事业的发展、工农商贸经济的腾飞、金融保险环保的保障以及交通邮电旅游的兴盛都可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创造良好的论文范文空间.

总之,内容和形式极其丰富的民俗文化是一个开放的动态体系,是一个有着生命属性的文化集合体.在经济交往视域下,随着各民族文化交流沟通的频繁,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愈来愈彰显出生命的活力,生态因子、生态元素、生态心理、生态工艺、生态情结、生态文脉、生态取向、生态理念、生态情趣、生态精神等等充溢了民俗文化生态的整个体系.在民俗文化系统内,正如怀特所言“像生物学层次上的系统一样,文化系统有能力发展,也就是说,获得任何能量的力量,也就是利用愈来愈多的能量的能力.因此,文化系统也像生物有机体一样,进行自我繁殖和自我扩散”[14].文化的自我繁殖与自我扩散实际上是文化生态内部的再生能力和创造机制,因此,在经济交往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生态的再生与修复能力,努力呵护这种自发形成的文化生态群落,再不要人为破坏这得之不易的平衡运转.

总结: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民俗文化文化论文范文资料。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引用文献:

[1] 民俗文化论文选题范文 民俗文化论文题目怎么取
[2]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选题范文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如何取
[3] 民俗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民俗文化参考文献有哪些
《对经济交往视域下民俗文化生态的展望——维吾尔族民俗文化为例》word下载【免费】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