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培训迁移”视角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有效性

主题:培训迁移理论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9

简介:关于对写作培训迁移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培训迁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培训迁移论文范文

培训迁移理论论文

目录

  1. 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回潮”困境
  2. 二、培训迁移理论
  3. 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
  4. 培训迁移理论:教师资格证培训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基础精讲班第10讲学习迁移(2)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闫 琳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回潮”困境展开讨论,通过分析“培训迁移”理论,了解培训迁移发生机制,掌握影响培训迁移因素,找到培训迁移干预策略.在此基础上,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相结合,找到使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培训所学、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行为的方法.

关键词:培训迁移;教育技术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 (2013)35-0039-03

目前,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全国性地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但是,培训的时效性却不尽人意,多数教师在掌握培训知识后,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循规蹈矩,不予以采用.分析其原因,主要为“培训迁移”不足.教师不能很好地将培训所学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与培训迁移理论有着密切结合点.通过分析培训迁移理论,了解培训迁移发生机制;掌握影响培训迁移因素;找到培训迁移干预策略.并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相结合,主要从提高教师本身动机、学校后期工作气氛以及培训本身设计等方面,找到使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培训所学、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行为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效能.

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回潮”困境

据统计,以往的各类培训后,短时间内只有40%的内容可以应用到工作中,而到一年后就只剩下15%.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受训者可能保留和使用的培训内容会越来越少.而且,大部分的时间和金钱的投入回报会很低,因为只有一小部分的培训内容会永久保存,使得大多数培训的效果不尽人意.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中,同样存在该问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是为了使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中自觉地、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效果.但是,很多教师接受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之后,短期内或许还能有意识地应用培训所学,但持续时间不长,就又回到培训前的状态,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这种单纯的知识上的提高,而不是能力上的提高的现象被称为“培训回潮”. “培训回潮”困境在各类培训中都普遍存在,大大降低了培训的实际效果.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涉及的因素更加复杂,“培训回潮”现象也尤为明显,教师能否将培训所学持续、有效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最终决定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实际效益.因此,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应该将工作重点从关注培训本身转移到关注培训后期迁移问题上来.

二、培训迁移理论

1.何为培训迁移

培训迁移是指受训员工将培训所学知识、技能有效地、持续地运用于工作之中.也就是说,培训迁移更多地关注个体在培训中所习得的知识、技能、行为和态度如何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以及经过一段时间后行为是否仍能保持.

2.培训迁移模型及影响因素

Holton在1996年提出的培训迁移理论模型是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通过模型可以看出,迁移动机、迁移气氛和迁移设计是影响培训迁移的三种因素.

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

培训迁移理论启示我们,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的整个过程中,更应该关注整体而非某一部分.尤其在培训后期,关于教师怎样持续有效地将培训所学应用于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培训迁移不只是培训个体绩效的提高,更应该是应用培训所得使组织绩效得到的提高.以往的培训中往往过于关注培训的效果,忽视了培训是如何有效发生的深入探讨.因此,促进提升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迁移能力,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迁移效果,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从关注培训本身到关注培训后的工作实效.

到目前为止,很多人在考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仍然只是考虑“培训什么”,后来进化到考虑“怎么培训”,而关于培训迁移的研究重点则一直集中在对培训设计的研究上.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培训迁移理论告诉我们,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能不能很好地迁移到实际工作中,不仅仅与培训设计本身有关,更与培训后期服务支持、工作环境等方面有关.因此,真正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迁移效果,就必须从整体出发,将培训的重点转移到关注后期工作实效上来.

2.从关注教师知识的提高到关注工作绩效的提高

在目前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仍然没有完善的培训评估体系可以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迁移进行测量.现行评估往往还停留在考试成绩单上,仅仅可以代表教师培训后知识水平上的提高,而不能代表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培训成绩优秀者往往工作一般,而成绩不突出者则工作绩效却很高.长此以往,教师就会失去对培训的兴趣和热情.真正挫伤了受训教师的积极性,使培训效果不尽人意,最终影响组织绩效的提高.因此,必须将关注教师培训后知识的提高转移到关注最终工作绩效提高上来,在工作中鼓励教师使用培训所学,并建立完善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迁移评估体系,更好地激励和约束教师将培训所得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使培训真正产生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效能.

3.从关注培训迁移效果到关注如何提高迁移效果

关注培训迁移效果固然重要,但为了回答培训如何迁移及怎样提高培训迁移效果的问题,就要根据培训迁移理论,从培训迁移的影响因素出发,从教师个体特征、学校迁移环境和教育技术培训设计本身等几个方面进行改善和提高,从而使教师将培训所得真正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当中.

(1)激发教师迁移动机.首先,教师应该认清何为教育技术培训.很多中小学教师把教育技术培训理解为计算机培训,还没有领会到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甚至排斥用现代技术手段教学,这些人必然缺乏参加培训的动机.要想激发这些教师的学习动机,必须从内控源人手,让他们知道通过个人努力是可以控制教育教学成果的,新技术的引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这样,他们就容易在工作中应用受训所学.其次,具有良好的职业生涯计划和工作态度也是应用培训所学的必要条件.教师职业是一辈子的事业,所以教师同样要不断在学习中充实自己,不应只关注眼前的利与弊,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中的任何任务的挑战.最后,在培训过程中,教师运用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和使用后带来的回报也都影响着教师培训迁移的动机,这与培训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设计和培训后期学校的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

培训迁移理论:教师资格证培训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基础精讲班第10讲学习迁移(2)

(2)改善工作环境气氛.工作环境气氛也就是理论上的迁移气氛,主要包括两方面:情境和结果.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情境方面包括:学校对教师培训所学目标的设置、校领导和同事对培训应用的态度、学校对教师应用受训所学的设备、资金、时间的支持.结果方面包括:教师在应用培训所学之后得到的反馈,其中有领导、同事以及学生的反馈.因而,改善工作环境气氛的重点首先是学校应该了解教师培训的内容,并对所学内容设置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检验学习效果.其次是校领导和同事对受训教师使用培训所学要采取积极响应的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受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教育技术手段.例如:培训后,教师之间经常讨论怎样将教育技术手段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校领导以听课等形式参与,对于有效使用培训所学的教师予以表扬与奖励.最后,为参训教师提供应用培训内容的机会,也就是工作环境中要能够创造条件应用培训内容.譬如,参训人员接受了应用白板的培训,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能够使用白板教学,那么将大大提高培训效果.

(3)优化培训设计.从迁移理论分析,我们知道影响培训设计主要有近迁移和远迁移两个方面.所谓近迁移指将学习应用于相似的情境中,也就是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的相似性.因此,提高近迁移的主要途径有:与实际工作情境一致的培训内容和培训项目,比如参加了教学课件设计的培训,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尽量使用教学课件优化教学过程;过度学习,如,增加培训的针对性,对参训者进行充足的训练;强调工作任务的程序性,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可以体现为持续性地提供培训的需要、后期服务,等等.远迁移是指通过培训掌握原理,以便能够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培训应该关注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一般原理,这样学员就会在迁移环境中应用这些原理来解决问题.原理理论对远迁移非常重要,如果学员能够理解原理和概念,并且他们有机会将培训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场所,那么,他们在面临新的挑战和陌生问题时,就可能有意识地应用新获得的技能和行为.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研究日趋完善,将“培训迁移”理论应用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可以凸显教师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实用性.本文着重分析了培训迁移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关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的几点看法,希望可以对培训迁移提高有所帮助.从整体性来看,本文缺少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迁移的实证研究,将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予以思考.

总结:此文是一篇培训迁移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培训迁移理论引用文献:

[1] 优秀安全培训论文题目 安全培训论文题目怎样定
[2] 最新超市员工培训论文选题参考 超市员工培训专业论文题目怎么拟
[3] 关于党校培训的论文选题 党校培训论文题目怎么定
《“培训迁移”视角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有效性》word下载【免费】
培训迁移理论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