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纲要”课社会实践选题的“意识”

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0

简介:关于社会实践纲要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社会实践纲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社会实践纲要论文范文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论文

目录

  1. 一、问题的缘起
  2. 二、多层次的“问题意识和导向”
  3.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曹琪社会实践视频_标清

(上海金融学院 社科部,上海 201209)

摘 要:为了更好地进行“纲要”课社会实践的选题,要认真对待学生在“问题意识”方面面临的四种情形,指导老师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解决学生的“问题意识”缺失,大致上,坚持乡土导向、专业导向和兴趣导向,会有助于学生“纲要”课选题时“问题意识”的培育.

关键词:“纲要”课社会实践;选题;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5-0155-02

收稿日期:2015-08-30

作者简介:陆月娟(1966-),女,江苏苏州人,教授,从事高校思想理论工作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一种开设不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上都还存在着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其中,“纲要”课的社会实践是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社会实践中问题最大的是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问题的缘起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对进一步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效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功能性和价值性.所谓功能性就是指获得一种知识,例如,获得一些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知识,不过,这一方面虽然不是思政课的强项,也并非是毫无作为.特别是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样含有一定历史内容的课程.不过,思政课最为重要的是要注重其价值性,其中“进头脑”即是要求学生真正理解、真正坚持其主流意识形态.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社会实践是实现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手段.那么“纲要”课的社会实践应该寻找问题意识呢?

二、多层次的“问题意识和导向”

心理学告诉我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考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考是肤浅的思考,甚至是没有思考.因此,具体的实践活动,总是涉及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方式、实践活动等要素.同样,在“纲要”课的社会实践中,同样存在着这些实践因素,不过,最为关键的是要考虑“纲要”课指导老师需要做什么;学生“问题意识”面临的问题有哪些;有什么好的导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实践主体在认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而出现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甚至困惑的心理状态,说得直白些,就是学生心中有疑问,并且还有特别强烈的愿望去探究、解决这个疑惑.

在实践主体方面的认识方面,通常存在着一个误区,以为实践主体只是学生,因为在“纲要”课上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但这是一个误区,在实践主体方面,应该包括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老师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形成一个“双主体”的结构.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坚持“纲要”课社会实践的“双主体”地位,其实践效果是很好的.既然坚持“纲要”课的“双实践主体”地位,那么,两个主体都分别应该具有“问题意识”.

对于“纲要”课的社会实践来说,教师需要有一个问题意识,那就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实践.这一问题需要具体地细化,要具体到某一个方面,分阶段地、多层次设想问题.例如,对于“纲要”课社会实践一个重要环节——选题问题,就需要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细致地思考,其中,大致需要完成如下的工作:熟练把握教材;紧跟社会热点;厘定选题的大致范围;对实践目的的合理安排;把握对这一选题范围的资料支撑情况;对学生心理的把握;征求学生意见,确定实践题目.通过这样一些步骤,学生“纲要”课社会实践的题目导向就能够得到很好的确定了.

对于“纲要”课的社会实践来说,学生更加需要有一个问题意识,有一个问题导向.但是学生的问题意识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种情形:一是无疑可问.二是不知道怎么问.三是不愿提出问题.四是不敢提出问题.

在这四种情形中,第四种情形比较容易解决.学生不敢提问题,主要是因为教学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不够频繁,没有能够创设良好的互动环境和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这样情形之下,社会实践老师要引导学生、创设一个平等、论文范文的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构筑师生之间通畅的沟通、交流、对话的平台.只是师生之间的关系熟络之后,“不敢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出现最多的问题是学生找不到问题,出现无疑可问以及不愿意提问的情形,即上面的第一种和第三种情形.“纲要”课社会实践的普遍情况是,学生组成小组,进行社会实践,实践的结果是最后没有得出任何结论.就是像是写教科书式的,不回答任何问题,只是粗浅地描述一些事实.这样的社会实践结果事实上没有达到学生的目的.在“纲要”课社会实践上,出现学生无疑可问的原因大致有:一是学生对“纲要”的内容不感兴趣,看不起思政课.二是虽然对“纲要”的内容感兴趣,但是由于学生对内容接触不深,对其中的问题不敏感,从而出现无疑可问.三是学生思想“懒散”,不愿意进行深入思考.这里主要是学生对于思政课的态度问题,因为学生认为思政课就是意识形态教育课,获取不了什么知识,所以学生就不重视思政课,自然,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也显得较为懒散.

因此,对于“纲要”课社会实践指导老师来说,社会实践的首要步骤就是有疑可问;要让学生有疑可问,避免上面出现的那四种情况,就需要老师有针对性地展开指导.首先,需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对“纲要”课内容和社会实践感兴趣,就必然会专心致志地学习,问题意识就会油然而生.不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一个系统工程,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范围.不过,在“纲要”课社会实践方面,激发学生兴趣是有两个办法的:一是让“纲要”课的内容真正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二是把师生关系弄得熟络、和谐,使得学生认可老师,愿意就“纲要”课的内容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能够产生“问题意识”.因为,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问题意识,一旦随着情感的投入,发现问题就成为主观的需要了.

最后,就是第三种情形,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选题).这种情形在“纲要”课的社会实践中也是十分常见的,甚至可以说是十分普遍.通常的情况有:选题缺乏价值;选题偏于宏观,或者过于微观;选题过于重复,单一;对社会热点把握不够;对“纲要”课的政治性把握不足……学生不善于提问,是学生的通病.此时,“纲要”课的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就需要采取启发式方式,要把学生的思维激发起来,通过引疑、激疑、质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联系,发现其问题.

因此,学生有一个“问题意识”的选题时,需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个社会实践预期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为有一个预期目标,才是有“问题意识”的表现.二是那么你选择这个社会实践题目的前期准备做哪些工作?前期的准备是包括各个方面的准备,如资料、人员、经费等等.三是学生对这个选题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了吗?这个部分,经过近些年的指导经验,发现同学是十分薄弱的?四是具体社会实践的思路,是否有一个明晰的观念?有许多同学没有明确的思路,做一步算一步,其结果可想而知,社会实践的初衷不能实现.五是在选题上,能够察觉到选题的优缺点吗?对选题优缺点的考察,可以帮助同学加深对“问题意识”的理解,也能更好地修正、校正选题,使得在此后的社会实践工作更加好地开展.六是对现在的选题,能够还可以有进一步的改进空间?选题的不断完善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是更加进一步地突出了“问题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曹琪社会实践视频_标清

在“纲要”课的实践客体或者说实践对象方面,我们可以在坚持选题的“问题意识”同时,再注重下面三个导向,这样在“纲要”课社会实践的选题上就会更加从容、更加合理,也容易更好地让学生开展自己的社会实践.

1.乡土导向.所谓乡土导向是指学生在“纲要”课社会实践时,特别是设计选题时,乡土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变量.注重乡土导向,就是把乡土素材融入学生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去.其中,乡土素材包括家乡、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等等方面的资源,如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历等.例如,在上海就读的大学生进行“纲要”课社会实践时,问题就转化成为上海有哪些资源可用于《纲要》课进行社会实践?学生就会在老师的引导下,努力挖掘其资源,例如像上海的红色革命资源、遗迹,如一大会址、各革命先烈的故居等,重要革命历史人物在上海的活动等、上海参与改革开放的重要活动、重要事件等.这样做既可以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家乡、对上海的一种情结,也能更好地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还可以发现,坚持乡土导向,在选题上,其可行性就大大增加了,可操作性也进一步增强了,使得学生对“问题意识”的把握更加容易.

2.专业导向.在大学阶段,学生都开始专业化,因此,在“纲要”课社会实践的选题过程中,指导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学生所学的专业,积极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专业基础上进行社会实践的选题.鼓励学生从自己专业的角度来思考“纲要”课的社会实践选题时,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较为熟络,所谓熟能生巧,其结果是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激发,也使得学生的选题更加合理,更加务实.自然,让学生选择自己专业方面的选题,是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专业的,但这里还需要注意思政课的性质,需要注意到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应该使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政治性和专业性的和谐统一.

3.兴趣导向.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纲要”课选题的最为重要的导向就是学生感兴趣.学生感兴趣,说明学生对这一方面的知识、背景是熟悉的,对于社会实践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也是明确的.换言之,学生感兴趣,说明学生可能对此问题有一定的深入认识,同时,学生在后续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有意愿、有动力去完成这一社会实践课题.但是仅仅凭着兴趣还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进行科学的规划,采取上面所说的各个步骤措施,从而更好地确定好自己的选题,并且按照科学的方法和流程来进行操作,完成社会实践.

总之,在“纲要”课社会实践的选题上,要坚持三大原则:政治性和历史性原则的统一;学生个性化原则和可行性原则.同时,要认真对待学生在“问题意识”方面的四种情形,指导老师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解决学生的“问题意识”缺失,大致上,坚持乡土导向、专业导向和兴趣导向,有助于学生“纲要”课选题时“问题意识”的培育.

总结:关于免费社会实践纲要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引用文献:

[1] 社会实践活动外文文献 社会实践活动参考文献有哪些
[2] 社会实践活动论文大纲 社会实践活动论文框架怎样写
[3] 文化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科论文怎么写 关于文化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5000字
《“纲要”课社会实践选题的“意识”》word下载【免费】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