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析《MomentinPeking》中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

主题:外文文献翻译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06

简介:关于翻译文献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翻译文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翻译文献论文范文

外文文献翻译论文

目录

  1. 一、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
  2. 二、林语堂及Moment in Peking创作背景分析
  3. 三、Moment in Peking中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
  4. (一)称谓语的翻译
  5. (二)姓名的翻译
  6. (三)习俗的翻译
  7. (四)习语的翻译
  8. (五)哲学的翻译
  9. 外文文献翻译:BSHE1201905—医学文献翻译大师—操作视频
  10. 四、结语

孙相飞,卞建华

(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摘 要:通过对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进行阐释,结合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中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比较这两种翻译策略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指出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时,译者宜主要采用文献型翻译;以提高译文在西方读者中的可读性为目的时,宜主要采用工具型翻译.

关键词:文献型翻译;工具型翻译;《京华烟云》;社会文化因素;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 (2011) 02-0192-05

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书不仅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更渗透着深厚的道家文化及儒家思想,对于促进东西方文化理解交流和宣传中国社会风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策略出发,对Moment in Pe-king中的社会文化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和解读,以使中外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和领略到这部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文化感染力,并对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参照.

一、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

文献型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和工具型翻译( instrumental translation)是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第二代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提出的两大翻译策略.文献型翻译就是对源文作者和源语文本读者间在源语文化中的交际所作的“文献记录”( documen-tary record),即译文要让接受者了解曾在源语文化中发生的一次交际行动,它充当了源文作者和源文接受者之间进行源语文化交流的文献,源语文化特色在译文中保持不变,翻译方式无需根据目的语语境作出调整.文献型翻译包括四类:

1)逐词翻译或逐行对照翻译( word-for-wordor interlinear translation).重视再现源语词法、词汇和句法特征,主要用于比较语言学和语言百科全书中,目的是体现不同语言的结构差异.

2)直译或语法翻译( literal or grammartranslation).强调再现源语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词的惯用法,常用于翻译政治人物的讲话、学术文献等.

3)文献学翻译或学术翻译( philological orlearned translation).即直译加注法.常用于翻译古代文献、《圣经》或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

4)异化翻译( foreignizing or exoticizingtranslation).故事的源语文化背景没有改变,给译语读者造成一种陌生感或文化距离感,源文的功能有所改变,主要用于文学翻译.

而工具型翻译的目的是在译语文化中实现新的交际功能,即译文要在译语文化里的一次新的交际行动中充当独立的信息传递工具.翻译本身被视为一种交际活动,而不仅仅是对源语作者与源语读者间的交际行动所作的文献记录.译文根据自身的目的对源文作出调整.工具型翻译分为三类:

1)等功能翻译(quifunctional translation),用于技术文本、计算机手册和其它实用文本,如使用说明、收据、旅游信息文本和产品信息等的翻译.

2)异功能翻译( heterofunctional transla-tion).即源文在文化或时间上与译文读者有较大距离,在新的语境中保留源文功能没有太多意义,译者对源文的功能加以调整,如:将《格利佛游记》和《堂吉珂德》译成供儿童阅读的故事,其讽刺功能对于那些不知道其源文背景的当代读者而言已经过时,因而就被指称功能所取代,说明这是一个发生在异国情调的环境中的有趣的虚构故事.

3)相应功能翻译( homologos translation),即译文与源文功能基本对应的文学翻译,如将古希腊的六步格诗( hexameter)翻译成英语的素体诗( blank verse)等,多数诗歌翻译属于这种情况.

二、林语堂及Moment in Peking创作背景分析

林语堂是我国文学和翻译史上杰出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被推选为国际笔会副会长.他一生著译颇丰,约计50多部,其作品有的被选为美国大学教材,有的被政府高层当作了解中国之必读书目,一直被视为阐述东方文化的权威著述.

在林语堂的著作中,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长篇小说Moment in Peking.在这部小说中,林语堂将中国文化的论文范文精深淋漓尽致地表现给世人,介绍给世界,并使其四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此书于1938年初开始写作,于1939年8月完成.该书是在西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背景下写出的,深刻地刻画了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而当时西方的文学作品严重扭曲了中国的文化,大大影响了中国在西方读者心目中的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林语堂用英文创作了这部小说,目的就是向西方国家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正如其女林如斯所言,Moment in Peking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对于这部作品,西方世界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时代》周刊称其“完成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背景的经典小说”.这部作品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正直、善良和勇敢,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向世人展现中国人民共同抵御外敌的决心.林语堂先生写这部作品主要目的在于让西方人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同时帮助缺乏背景知识的读者更清晰地理解中国的深层文化.笔者认为,按照雅格布逊(Roman Jakobson)“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的分类和曼塔莉(Justa Holz Manttari)对“翻译行为”的界定,林语堂的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可以被看作“夹著夹译”的文化翻译作品.本文将从称谓语、姓名、习俗、习语及哲学五个方面对《京华烟云》中隐含的社会文化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三、Moment in Peking中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

(一)称谓语的翻译

传统的中国家族结构比西方国家要复杂的多.在古代,儒家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三代同堂、四代同堂对中国人来说再平常不过了.正确区分并使用称谓语是了解和融人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汉语中,怎样称呼丈夫的姐妹和兄弟,怎样称呼妻子的姐妹和兄弟,都是一门学问.但是在西方国家,很少有整个大家族居住在一起的情况,因此英语中少有相应的称谓语.比如,“uncle”一词既可以指母亲的兄弟(舅舅),也可以用为称呼父亲的兄弟(伯父、叔叔).因此,在称谓语的翻译中,根据社会文化、社会语境的不同进行区分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这个段落里.林语堂提到了所有确天亲属的称谓.

“the complicated science of nomenclaturefor different gradations of kinship among the pa-ternal and maternal uncles and aunts. Laternaluncles&,acute, wives, maternal uncles&,acute, wives, paternalaunts&,acute, husbands, maternal aunts&,acute, husbands,sisters and sisters - in - law of the aunts bothpaternal and maternal, children of the sisters ofthe aunts, both paternal and maternal, and ever-y possible variation of cousins and nephews andnieces and nieces&,acute, husbancis. "1 1“

(许多父系母系方面亲戚的称呼,如舅父、姨父、伯父、叔父、舅母、姨母、姑母、婶子、姐妹、姑表姐妹、堂姐妹、表兄弟、姑表兄弟、堂兄弟、外甥、外甥女、侄子、侄女,还有这些人的子女称呼等.)

林语堂在翻译这一套称谓系统时,采用文献型翻译,努力保有这些习惯用语的声音效果,使西方读者感受到异域风情.当读者们大声朗读这些词语时,他们会感觉像在读一个中国故事,使其能够了解一些关于中国称谓语的基本知识.

例:“Like Mulan, she called Mr. and Mrs.Yao Father and Mother. Mulan called herTachieh (eldest sister) and so Mulan herself,although the eldest daughter, was called ErhHsiaochieh (number two daughter), and Mo-chow was called San Hsiaochieh (number threedaughter) in the household.”[IO]

上例中的Tachieh、Erh Hsiaochieh和SanHsiaochiech在汉语中分别指“大姐”、“二小姐”和“三小姐”,林语堂先是通过音译使文章保存了中国的称谓音效,产生了一种异国情调,此为文献型翻译.而后在括号中加以注释,使西方读者了解其代表的人物的身份地位,进而对中国家庭成员间的称谓有所了解,该效果是通过工具型翻译实现的.为了真实再现中国式家庭中的成员关系,林语堂颇具匠心地采用文献型翻译,让读者身临其境;括号中的注释采用工具型翻译,帮助读者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两者的结合使称谓语这一复杂的中国社会文化元素在外国读者脑中呈现出清晰的框架.

(二)姓名的翻译

姓名是每个独立的社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中国,姓氏连接着文化遗传,每个名字又都蕴含着特有的意义,因此姓名对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更像是一个代表,有着独特的内涵.林语堂先生在翻译名字时采取了加注的文献型翻译策略,既避免了文化内涵的流失,又加强了读者对主人公性格的了解.

例:“Mulan (magnolia) was the name of aChinese Joan of Are, celebrated in a well -known poem, who took her father&,acute,s place as ageneral in an army campaign for twelve yearswithout being recognized and then returned 论文范文ut on rouge and powder and to dress as awoman agaln.”

(“木兰”是替父从军女扮男装保家卫国的奇女子花木兰的名字.)

此处,“木兰”这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如果没有林语堂先生的解释,对外国人而言就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名字而已,达不到原文通过名字表现人物个性的目的,此为工具型翻译.而通过用拼音介绍名字这一文献型翻译策略,不仅真实地向外国读者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典故,而且对人物的理解也会更准确、更深刻.

(三)习俗的翻译

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也反映在人们之间的问候语上.林语堂先生采用文献翻译表达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习俗,使读者根据上下文了解到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社会利益,也传播了中国人民以礼为先的优良品质.

例:“Lin begins the letter with&,acute,Lifubends his head&,acute,(greeting). Brother, you aresailing with the long wind over the ten thousandmiles of w论文范文es"&,acute,”

例:“Sister Mochow bows to you.”

“bend one&,acute,s head”意为顿首,“bow”意为鞠躬,是当时中国人见面时普遍使用的问候方式.林语堂先生采用文献翻译策略将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顿首”,“鞠躬”生动地表达出来.为避免引起误会,林语堂先生还加注说明以示“顿首”的特定含义.此处也是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结合的典型译例.

例:“She had hoped that the followingspring Pingya could return to Shantung on thepretext of”weeping the gr论文范文e“at chingmingfestival,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hird moon, buthis parents did not approve, because it was toolong a journey and would interfere with his stud-ies.”

此处“扫墓”作为一种社会传统习俗以文献型翻译策略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些文化知识.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代代传承的传统和习俗都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而很多社会文化都是中国独有的,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文化,因此对外国读者而言很陌生.文献型翻译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原汁原味,又将中国文化真实地介绍给了外国读者.

(四)习语的翻译

民间的俗语和习语代表一个民族的集体智慧.在翻译此类语言的时候,林语堂采用了文献型翻译策略,既带异域风情,又符合西方的阅读审美观,同时促进了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如下两例:

This was what is known as“killing a land-scape.”(大煞风景)

To throw a stone at a man after he has fall-en into a welli(落井下石)

再者,尽管文化或者语言上存在差异,人们总会有一些相同的经历,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译者可以采用文献型翻译策略.比如,“树倒猢狲散”在该小说中解释为“As the saying goes.when the big tree falls, the monkeys dis-perse.”意义完全没有改变,同时保留了汉语原有的表达方式.如:

The world&,acute, s affairs, well understood, areallScholarship. Human relarionships, maturelyexperienced,are already literature.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此处即采用了文献型翻译策略.这类译文看起来有些生涩,但是却给读者留下空间去想象和品味.

(五)哲学的翻译

“Moment in Peking”之所以受到国内外读者的欢迎,一方面是林语堂先生对人物、故事情节等的细致勾勒,另一方面是小说中包含了大量的庄周哲学.小说共分为三大卷,每一卷开篇都是引用了庄子的哲学观点.

外文文献翻译:BSHE1201905—医学文献翻译大师—操作视频

例:“To Tao, the zenith is not high, northe nadir low, no point in time is long ago, norby lapse of ages has it grown old.’’①

Therefore all things are one. What we loveis the mystery of life. What we hate is corruption in death. But the corruptible in its turn be-comes mysterious life, and this mysterious lifeonce more becomes corruptible.②

哲学是社会文化中较深层次的一部分.古代哲学是以古汉语的形式记录在档,对熟知本土文化的当代读者而言理解起来也有一定困难.在翻译庄子的哲学观点时,林语堂先生并未将其翻译成古英语,而是使用工具型翻译将庄子的观点清晰明了地呈现给读者,这样大大地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也更有效地帮助译文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哲学.

四、结语

本文对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策略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在此基础上,从称谓语、姓名、习俗、习语及哲学五个方面对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中的社会文化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指出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时,译者宜主要采用文献型翻译;同时结合具体情境语境使用工具型翻译策略,使英语国家的读者更清晰地了解中国文化.我们认为,由于翻译目的明确,林语堂凭借其对中西文化的深刻把握和娴熟扎实的中英文功底,融翻译与创作于一体,灵活采用了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等策略、形成了简洁明了的行文方式和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使其创译作品受到了西方读者的欢迎.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过来的今天,开放的中国需要引进,也需要输出.因此,在保存及传播中国特色本族文化上,研究林语堂“文化翻译”策略的得与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① 曼塔莉避免使用严格意义上的“翻译”( trans-lation) -词,她用一个杜撰的、含义更为广泛的新词“翻译行为”( translational action)来代替“翻译”这个词,以包括各种各样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包括翻译、改编、编译、甚至包括那些不涉及原文与译文的行为,如:与外来文化有关的编辑、查阅等行为.她使用信息传递( message tran论文范文ission)在来指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等各种各样的跨文化转换.把翻译界定为一种“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 Nord.2001: 13)在这种“行为”里·详者像一个根据委托人要求设计“产品规范”( product norm)的专家,生产出符合接受者文化语境特定需要的“信息传递物”.而译作也不再寻求与原文的等值,而只是一份满足委托人需要的目标语文本.(谢天振.2003;Gentzler.2001: 71)

② 1936~1954年,仅美国《纽约时报》一家报纸就刊登林语堂或有关林语堂的文章102篇( Murray,1999).笔者在“雅虎中国”搜索到了林语堂网站,有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网友参加了林氏著译作品的讨论,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表明林语堂作品在西方读者中的影响之大.

(编辑:赵赟)

总结: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翻译文献论文范文资料。

外文文献翻译引用文献:

[1] 翻译学年外文文献 翻译学年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2] 翻译科学参考文献外国 翻译科学外文文献怎么找
[3] 关于翻译美学的论文参考文献 翻译美学外文文献怎么找
《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析《MomentinPeking》中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word下载【免费】
外文文献翻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