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社会转型对农村籍大学生的成才影响

主题:农村大学生的悲哀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8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农村大学生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农村大学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农村大学生论文范文

农村大学生的悲哀论文

目录

  1. 一、学习生活方式概述
  2. 农村大学生的悲哀:农村大学生为挣学费深山中采野生灵芝 找买家
  3. 二、心理现状讨论
  4. 三、就业形势分析
  5. 四、应对策略
  6. (一)强化综合知识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7. (二)完善高校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
  8. (三)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
  9. (四)增强农村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贾婕

(太原科技大学华科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摘 要: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有着与来自城市不尽相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根据当前社会条件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通过分析在这个特定历史阶段下农村大学生在学习方式、生活模式、心理健康、择业就业等方面受到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就农村大学生的角色调适性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转型;农村大学生;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 (2010) 02-0185-04

时下,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转型是一个包含了丰富内容的概念.在这里.社会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突变行动,而是一个较长时段的发展过程,是由一系列社会转折的不断继续而产生的,是在一个社会母体内经历长期与不断的变迁所导致的社会结构性的转变,这种结构的转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概言之,社会转型是一个包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结构性转变的长期的发展过程,社会转型使得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的转变,由此引发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社会生活乃至社会心理结构、思想观念以及精神准则等的全方位的彻底变革.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逐步进入了深刻的体制转型、社会结构变动和社会形态变迁的特殊历史时期,尤其是在新的世纪里,这种变革和转型以前所未有的步伐向前发展,从经济领域扩展,已经深入到包括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几乎所有的领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在经历一个深刻变化和重塑的过程.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每年从农村考入大学的学生占有高校录取学生数的相当比例.如何理性地认识和把握转型期高校农村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在成才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使他们成为适应转型期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需要的、具有良好心理素质、正确价值观念、现代思维与行为方式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不仅是高校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论文范文解决“三农”问题各项政策的具体体现,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满足社会发展人才需要,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历史性意义.

一、学习生活方式概述

在目前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过渡的转型时期,社会领域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方面已经或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在生活方式上突出表现为生活方式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以及开放性等特点,但同时也呈现出了物质消费腐朽化、精神生活庸俗化、生活内容贫困化和闲暇生活感性化等消极表现.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在校期间的日常学习和课余生活方式也必然因此而受到影响与冲击,呈现出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状态.

农村大学生的悲哀:农村大学生为挣学费深山中采野生灵芝 找买家

大学期间的学习方面,学生们虽然仍以课堂学习为主,但学习的内容、方法、地点、环境等自主性更强、选择余地更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观念思想的不断更新,高校教育的教学改革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高校办学资源的扩展与丰富,如多媒体技术的推广、网络的普及、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实验设备的更新、实践教学的现实同步化、图书馆藏书的迅速增加等,都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学分制的逐步推行、学生选修课的多样性、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等也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曾经一度埋头于题海训练,专注于老师填鸭式手把手教育方式的、不十分注重学习能力培养的农村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普遍感到不能很好适应大学教育的灵活学习方式,认为当前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能力不能满足农村大学生学习的需要.正是由于在农村大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和理解上的种种偏差,造成了相当数量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一定程度上极大损害了农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果的转化.

在学习之外的生活上,各高校进一步扩大了食堂的布点,饭菜的价位、品种、质量进一步增多,而体育锻炼的设施、场地、器材等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这本是改善办学条件、更有利于促进同学们学习的好事,但经济上对家长的极大依赖性和生活上要求独立的矛盾给农村大学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苦恼.农村大学生走出家门独自进入大学,更加希望自己在生活上自立自主,经济上自食其力,为父母减轻一些经济负担.而作为学生又不可能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大部分仍需要家庭支持.他们看到父母长辈们为了筹措学费,生活中省吃俭用并四处借贷,而自己却无能为力,不能不在精神和心理上有所负累.因此校园物质生活方式的极大丰富在给广大学生带来更多选择便利的同时,也使农村大学生出于经济考虑,感到莫大的内疚和不安.另一方面,社团的组建或参与、种类繁多的各种活动等都影响着学生们参与学校组织、管理和建设的力度,学生的课余生活方式也进一步趋于多样化,如看电视、听广播、阅读报纸、上网冲浪、学生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空间、自由度及权利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但是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是靠父母辛勤劳作、节衣缩食所积攒的基本生活保障,他们虽然也向往有机会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但在经济压力面前,他们只能沉默或选择放弃.

二、心理现状讨论

伴随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深入,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困扰日益加剧.由于在社会急剧变迁过程中,旧的社会规范遭到严重破坏甚至被否定,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非此不可的约束力,而新的社会规范尚未形成最广泛的社会认同,不具备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广大的农村大学生在长期受到的农村传统文化影响的同时,在目前这种混乱的、相互冲突的规范之中,无论心理适应、心理负荷还是心理危机等方面均受到了更大的冲击,尽管绝大多数能够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但仍存在一些不理想因素,主要表现在:①目标暂时缺失的压力.农村大学生能够从相对艰苦的环境中通过不懈努力考入大学,应该说他们的毅力是比较强的.有研究证明,农村大学生在人格特征上的有恒性往往高于城市大学生.然而新的现实境遇却使相当一部分人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心理迷茫,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在中学时期大都将升学视为人生的理想奋斗目标,并葆有坚定的信念,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千方百计予以克服而决不轻易动摇.在通过高考获得阶段性成功后,很多人已经精疲力尽,在饱尝喜悦的同时,身心和意志力都处于松懈状态.在步人大学后,如果学校的管理环境较为宽松,学习上便会暂时失去前进目标,出现动力匮乏的状况.同时学习方法的转变、学习上个人主动性的增强、综合学习能力的要求也使部分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此外高等教育只重目标管理而不过分强调过程管理的特性,又使他们无法及时步人正确的轨道而产生放任自由之感.②学习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农村大学生比城市同学具有更重的心理负担.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广大农村地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依然十分严重,农村大学生的家庭物质条件普遍不如城市水平,特别是偏远落后的山区农村尤甚.在几乎所有的大学校园,总有不少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生活十分艰难,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居高不下的学费,更使得农村大学生难以为继.农村大学生通常将脱离贫困的希望寄托于考入大学,因此他们在中学时代学习和生活的内容过于单调和枯燥.进入高等院校后他们逐渐发现大学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成绩不再是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惟一标准,而自己的知识面狭窄、见识不广、视野不够开阔,因此他们既因经济上的困窘而影响学习,又因学习上的优势不明显而形成更多的自卑,从而使部分贫困农村大学生成为物质与精神的“双困生”.③综合素质弱的压力.物质生活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的发展,农村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物质条件匮乏、文化知识相对落后的环境里,非专业知识极度匮乏,在集体活动中或与其他学生交往时,不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遇到困难时不能得到别人的同情帮助或拒绝他人的援手.日常生活中还表现为做事缺乏必要勇气、经常患得患失、处理问题不够果断、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否认和贬低自己的优势,夸大问题的难度以至不愿在未知领域尝试风险与创新等.

三、就业形势分析

自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将高等教育普及化以来,更多的农村学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压力也日益增大.大多农村大学生,社会资源贫乏,个人综合素质尚不全面,在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农村大学生就业更难”的不利局面.

总体来看,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精神风貌整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他们奋发进取、不怕困难,虽然他们大多数家境贫寒、但他们并不总是抱怨命运的不公,也不消极等待,在艰苦的环境中培养了自立自强、坚韧不拔的优良品格.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他们能较早地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就业目标,在就业过程中积极主动,敢于竞争,表现出一定的优势.有些农村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甚至在毕业前期的关键阶段都坚持勤工俭学,其良好的意志品质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是社会转型期的冲击以及农村大学生自身的一些原因,也使他们在面对就业时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由于体制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分配中掺杂有较多的人为因素,因而在选择就业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公平竞争,使得某些农村大学生感到就业岗位与自己的心理期望值差距较大,对自己的就业缺乏应有的热情,认为凭借个人条件无法得到比较理想的就业岗位,并最终产生不能正确看待自身和认知社会的失望心态,形成灰色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二是很多农村大学生由于之前长期处于农村相对禁锢和封闭的环境下,大多养成求稳的心理,农村生源学生普遍对工资要求较低,但对岗位稳定、工作环境的宽松的公务员等岗位却有较、高的追求,很少有农村生源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工作条件较差、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工作岗位或者是毕业后回农村工作.由于他们的期望值太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存在精英意识,使得原本可以就业并获得个人发展空间的机会也失之交臂.

四、应对策略

如上所述,社会转型给农村大学生带来了诸多影响,如何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在农村大学生所面临的困难面前给予有益的指导,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各高校在确立自身办学特色,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从现实工作实践出发,高度重视农村大学生这一群体的一[作,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强化综合知识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加强农村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修养,主要从专业知识、社会文化、思想观念及精神准则等多方面整体予以把握,不仅使他们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以应对将来的就业需要,还要让他们树立符合人的本质要求的价值取向,能够以健康的心理状态来面对遭遇到的挫折和现实的不如意,正确看待某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在思想观念上使他们清醒认识到:同城市大学生相比,虽然农村大学生在某些方面多少会有点劣势,但同时亦具有比较多的优势,暂时的经济条件差别和文化素质发展的不全面不是影响成长的决定性因素,也不是制约自身未来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的惟一考量标准,从而帮助他们主动塑造自尊、自爱、自强的人生品格,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将他们打造成符合时代需要的,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合格的社会人才.

(二)完善高校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

农村大学生面对的最主要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经济问题,高校和社会都应该为农村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农村大学生的培养提供必要的帮助,克服他们应对学费等经济生活方面的困难,使之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各高校中已普遍设立多种奖学金、助学金以及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帮困措施,解决了许多农村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今后要在制度和实施上进一步加以深化,以使更多有困难的农村大学生从中收益,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保障,切实减轻他们学习生活上的经济负担.

(三)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

针对广大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现状,重点要加强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专业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人生中社会适应性和自身生存发展这两大基本问题,正确面对生活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成才过程中的各种危机.不断提升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广大农村大学生以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接受高等教育这一重要的成才阶段,从专业知识到个人综合能力都有一个质的飞跃,真正锻炼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为社会进步做出个人贡献的专门人才.

(四)增强农村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在农村大学生就业方面各高校应将重点放在加强教育和正确引导上,使他们一方面看到自己特有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认识到社会的现实性,使他们充分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和发展趋势,指导其进行相关的就业前准备,提供必要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把握就业机会的能力.在为全体毕业生实行就业服务的前提下对农村大学生有所倾斜,主动搜集相关的就业信息,通过各种载体,利用多种渠道增加他们的就业率,同时也不忘正面引导农村大学生走出大城市,到就业条件和环境相对艰苦、但更适合个人发展的工作岗位上去发挥专长,在实践中完成知识技能的现实应用并最终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总的来说,社会转型对于广大农村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有利的一面,而不利的一面也更不容忽视.从农村大学生成才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实出发,积极应对并有效弱化和消除其中的不利因素,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高校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所必须正视的时代课题.立足于党的教育方针和施政理念,在日常管理活动和教学中增加工作的主动性,及时发现和解决农村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为他们创造相对有利的成才条件,培养更多具有专门知识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较为全面的社会人才,需要各高等院校的共同关注和广泛参与.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将对推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社会整体进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难以估量的深远意义.

参 考文献

[1]徐新林.文化差异与和谐再造[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87-91.

[2]李明峻.农村大学生的角色适应[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6 (2):58-61.

[3]夏缤.高校对农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初探[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21 (4):157-159.

[4]杨美荣,河北省3所大学城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2):11 7 118.

(编辑:赵赘)

总结:关于免费农村大学生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农村大学生的悲哀引用文献:

[1] 农村和大学生开题报告范文 关于农村和大学生相关论文范文集2万字
[2] 农村和大学生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关于农村和大学生论文范本2万字
[3] 农村和大学生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农村和大学生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文献5000字
《社会转型对农村籍大学生的成才影响》word下载【免费】
农村大学生的悲哀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