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西口文化”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

主题:民俗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5

简介:适合民俗文化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民俗文化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民俗文化论文范文

民俗论文

目录

  1. 民俗:2012上海家化六神品牌端午节民俗文化活动

(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050000;云南师范大学,昆明,650000)

摘 要:本文是在“西口文化”这样大的文化背景下,对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进行了系统地概括与分析.通过此次研究,挖掘整理“西口文化”背景下的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以促进河曲县体育工作和全民健身的开展,丰富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的理论研究.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结果表明:“西口文化”促进了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如:西口河灯会、高跷、九曲黄河灯游会的形成与发展.西口河灯会的寓意是缅怀、悼念“走西口”的人民;九曲黄河灯游会是河曲人对“出门通顺”的一种期盼.

关键词:西口文化;河曲县;民俗体育

前言

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的一种体育活动.最为典型的是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可能是河曲地方偏远,在“西口文化”的影响下地域特色浓厚,保留地相对较好的原因.其中,突出表现在西口河灯会、高跷、九曲黄河灯游会等.近年来,河曲的旅游业在“西口文化”的品牌效应影响下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西口文化”,了解并研究它.“西口文化”影响下的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的研究有利于河曲县体育工作和全民健身的开展,丰富河曲县民俗体育的理论研究.所以,挖掘整理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并因势利导发展利用它刻不容缓.

1“西口”现象的文化性分析

1.1“西口文化”的含义

“西口文化”主要是指在明清时期,中原内地战乱和饥荒时有发生,由于地缘环境相连之便,晋、陕、冀的饥民和商贩为了求生存、找活路结伴“走西口”,向今包括鄂尔多斯地区在内的内蒙古中西部流亡.在二三百年的人流延续涌动中,由“走西口”引发的草原文化与晋、陕农耕文化的广泛交流,形成了鲜明特色的“西口文化”.[1]

民俗:2012上海家化六神品牌端午节民俗文化活动

1.2“西口文化”的地域界定与范围

走“西口”前期,“西口”主要是指“杀虎口”(今山西省右玉县城北与蒙古交界的地方).清代咸同年间,随着北方边贸政策的变化和清政府对蒙古封禁的放松,“西口”延伸到了蒙古的归化城(大体相当于今天的乌蒙清水河、包头、呼和浩特二市和林格尔县以及武川县的一部分)、山西境内的保德、河曲、陕西境内的榆林、府谷、靖边、横山、神木等地,“西口”一词逐渐泛化.[2]

1.3“西口文化”的特点

1.3.1“西口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性特征

“西口文化”是从明清时期开始形成的,是以“游牧文化”为开端.之后经历了“农耕文化”、“晋商文化”.多年的岁月积累形成了深厚的“西口文化”,它包含的内容特别多,涉及的范围特别广.因此,“西口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性特征.

1.3.2“西口文化”具有中原文化与“西口地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显著特征

人们当初选择“走西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明清时期,中原内地战乱和饥荒时有发生.而“西口地域”存在大面积未被开垦的土地,地势平坦,又有黄河流经,有利于农耕.所以,为了求生存,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中原人选择“走西口”.“走西口”促进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结合.

1.3.3“西口文化”具有经商贸易的鲜明特征

商人在“走西口”过程中作为“走西口”的主角之一,为“西口地域”带去了汉族商业文化,无疑对“西口地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清论文范文始,在多年实践积累中创造了“艰苦创业、吃苦耐劳;勤俭守业、克己敬业;诚实守信、严格管理;尊长助少、团结互助”的商业文化.[3]这种文化是“西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曾激励、鼓舞了无数“商人”,促进了商业长达二白多年的繁荣.

2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的生存现状

2.1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的形式类别(表1)

2.2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的勃兴

河曲民俗的起源要归功于河曲县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河曲县人民为了生存和生活,不断地与不同的环境作斗争,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品类繁多的民俗现象.事实又告诉人们,多姿多彩的民俗现象又通过上层社会有知识的人再创造、再加工后流传到民间,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因而成俗.

而现在,随着我国农村向“城镇化”方向发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现代体育项目发展迅速,广场舞、毽球、柔力球、太极等在各乡镇广场随处可见.加之,近年来,农村经济效益低下,许多中青年选择到城市打工,大幅度的人口流动使得民俗体育活动缺少“表演者”、“继承者”,而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本来就依靠“言传身教”.所以,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令人担忧.

2.3“西口文化”与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

2.3.1“西口文化”背景下的西口河灯会

历史上,河曲县就是一个特别穷困的地方.许多人为了养家糊口就到口外谋生路,于是就形成了很多凄苦的河曲民歌,产生了很多感人的走西口故事.很多走西口的人离开了父母,满腔热血去未知的远方创事业.一路上他们经历了不计其数的挫折,甚至有的人都病死在了走西口的路上.但是家乡的父老没有忘记他们,因此,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西口古渡黄河边举行“西口河灯会”,为他们招魂,悼念他们,祈福未来.

西口河灯会一般会持续三天,连唱三天大戏.第一,举行隆重的仪式,祭奠大禹.因为大禹曾亲临河曲治理河道;第二,僧人诵经,人民大众将裱糊好的河灯放在神前;第三,晚上,人们在西口古渡黄河岸边放烟花炮竹、鸣礼炮.然后将365盏河灯放在木船上.船夫划船,抛锚停立放河灯.365盏河灯代表365论文范文天平安.现在,西口河灯会已经成为该地区一个盛大节日.

2.3.2“西口文化”背景下的高跷

河曲的踩高跷活动可以追溯到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6).现在的河曲城明代称河保营,常驻军800多名.明朝政府为了防止外敌侵略,“每冬水结,调偏(关)老(营)等兵万余,谓之御冻.”为了防止冰上作战滑倒受挫,河保营守军脚绑“高木屐履”训练冰上作战.高木屐履高不足1尺,于是,最初的踩跷形成.[4]

之后,踩跷经历了跑马踩高跷、武举高跷队等.民国初期,高跷表演以娼妓风流人物为主持续了五六年.民国十年前后,河曲人去外地求学的很多,受新思想的影响,大大弘扬了高跷表演.战争年代,高跷作为学校的一项体育运动.后经改造逐渐成为娱乐表演项目.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出于安全因素考虑,高跷这个表演项目逐渐走向衰弱.

2.3.3“西口文化”背景下的九曲黄河灯游会

灯游会是河曲人对“出门通顺”的企盼.过去的河曲地瘠民贫,一位风水先生这样评价河曲:“山是露骨山,洪水往下翻.富贵无三辈,朝中没大官”.由于生存艰辛,所以这里的人流行去内蒙古打工“走西口”,而出门通顺是“走西口”人普遍的企盼.“转”“灯游会”能保一年通顺,何乐而不为?[4]

现在的花灯,制作手法、制作材料、制作模型、制作灯光上都有很大改进,深受民众喜爱,灯游会成为黄河岸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4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与发展

2.4.1充分发挥河曲县乡镇政府的主导作用

对于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和发展而言,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非常重要.各级政府应该给予的经济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各级政府还应该大力宣传、倡导、组织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让“西口文化”之风刮遍每一个角落,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氛围,以充分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

2.4.2提高民众意识

河曲县政府要用各种传媒渠道广泛宣传民俗,让大家了解本地的民俗体育项目.教育部门可以合理开发民俗体育项目这种课程资源,合理引导民俗体育项目进入广大中小学,让我们的孩子们从小就了解这些民俗体育项目.河曲县政府也应该解决民俗体育传人的生活问题,让他们更好地做好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工作.向全社会展示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向全世界展示“西口文化”背景下的民俗体育活动的魅力,让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走出去”,从而促进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与发展.

2.4.3加强理论的研究

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的研究相对不全面、不系统.所以,应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该课题的研究给予必要的资金、人力投入.除了应有的理论研究外,还应该通过现代高科技把民俗体育活动的每一个细节记录下来,这样更形象、生动,有利于促进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的保护和发展.

3结语

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是流动发展的,它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发生变异,都在变异中得到发展.现阶段,人们的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提高,物质论文范文得到极大的满足,对生活质量有越来越高的标准.但是,在当今社会,人们在处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问题上已经失衡,失去了最本质最纯真的东西.因此,人们越来越看重品牌效应,越来越重视文化底蕴.需求促进生产,这是不变的真理.近几年来,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在“西口文化”的品牌效应影响下,知名度提高了,旅游业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人们过分追求经济价值却忽视了它的文化价值,久而久之,使得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与发展出现断截.但是,发展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是一项伟大的工作,其意义与影响更为深远.所以,我们应该沉着冷静,根据现阶段出现的问题积极应对,果断处理.只有这样,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才能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张贵.对西口文化的探讨[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6(7):45.

[2]刘建生,石涛.西口文化:中国文化传统演进中的异化与传承[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2):7-12.

[3]潘照东.略谈“西口文化”的基本特征[J].阴山学刊,2006,19(3):47-48.

[4]刘喜才.河曲民俗[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250-261.

[5]尹国昌,涂传飞.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5):139-142.

[6]陈莉.试论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现实作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3):6.

[7]桑全喜.我国民俗体育的生存与发展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3):134-136.

[8]陈莉.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定位及其策略选择[J].体育与科学,2010,31(1):56-59.

[9]田昌安.开发文化资源,重铸民族精神[J].晋阳学刊,2001(6):47-49.

[10]王铁新,常乃军.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9:133-139.

[11]陶继波,崔思明.山西人走西口选择“归化城”的原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9):61-62.

[12]刘建生,张朋.浅析西口在北路贸易中的历史地位[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4):23-29.

[13]刘清平.西口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2):92-95.

[14]陈红新.发展民俗体育构建和谐社会[J].福建体育科技,2009,28(1):7-9.

[15]王建国.依靠群众传承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N].忻州日报,2012-7-1(002).

总结:该文是民俗文化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

民俗引用文献:

[1] 民俗文化论文选题范文 民俗文化论文题目怎么取
[2]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选题范文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如何取
[3] 民俗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民俗文化参考文献有哪些
《“西口文化”河曲县民俗体育活动》word下载【免费】
民俗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