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硕士论文 > 文章内容

电气工程概论论文范文参考 电气工程概论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电气工程概论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08

电气工程概论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电气工程概论论文范文参考:规模扩张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研究
  2. 第二篇电气工程概论论文样文:我国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研究
  3. 第三篇电气工程概论论文范文模板: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4. 第四篇电气工程概论论文范例: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5. 第五篇电气工程概论论文范文格式:回归工程实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100篇免费电气工程概论论文范文,可用于电气工程概论论文写作参考研究,为你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提供有价值的电气工程概论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电气工程概论论文范文参考:规模扩张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研究

无论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还是经济体制的改革,都在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大.近年来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严峻化,恰恰表明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大受到了阻碍.追问阻力来自何方,将我们引向了对扩招过程中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探究.因为只有弄明白扩招过程中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基本状况,并找出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才可能找到有效的调整策略,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进而推动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大与实现.

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本研究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高校专业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变化的现状描述,借助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指出扩招过程中高校专业结构的变化,无论专业设置,还是专业内部课程的安排,都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错位与脱节,由此加剧了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更多的不是高校专业设置上不适应市场需求,而是由于专业内部知识结构与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脱节造成的.本部分由第一章和第二章构成.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本部分进一步分析影响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规模扩张的经费来源结构制约了高校对成本较高且社会普遍需要的理工类专业的增设,在有限的收入以及对专业办学成本考虑不多的拨款制度面前,高校更多地选择增设一些低成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来实现扩招,原有专业管理制度中,理论型专业和单一学科专业为主的专业目录,加上其规范性特点,不但不利于新专业品种的产生,而且强化了学科壁垒,加上与专业制度配套的高校教学资源分配制度,分割了有限的课程资源,使专业内部的课程设置难以根据市场需要实现跨学科组合,影响人才知识结构适应市场的需要.此外,在对两所本科院校部分学生选报志愿情况的调查基础上,第五章第一节分析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考生的选择对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在本部分的最后,还指出了独立学院这一规模扩张过程中的“制度创新”,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迅速发展,影响着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和专业结构的变化.

第三部分由第六章和第七章组成.综合前两部分的研究所得,第六章从专业结构变化的事实和影响因素入手,指出当前情况下,顺应规模扩张和经济体制转型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功能扩大的关键,在于将市场力量更多地引入高等教育内部,在拓宽经费来源的基础上,利用办学体制的改革,同时变革专业管理制度,借助办学体制变革和专业分化来推进高等教育的分化,以增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联系.

第二篇电气工程概论论文样文:我国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研究

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是国际体育竞争的需要,是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学科理论及其建设向纵深发展的需要,是高校自身发展及提升学科内涵的需要,也是高校体育学科走出壁垒与困境的需要,所以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通过文献梳理确定研究问题后,首先对体育工程学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厘清学科、学科建设、工程学、体育学、体育工程学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推演出体育工程学的学科属性及定位.体育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应用性学科,它能够涵盖体育学与工程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在新学科发展初期,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科的繁荣,可以打破传统学科归属的限制,先不对其进行明确的学科归属定位.但是,体育工程学科建设要遵循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尤其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应用性学科的发展规律;要以绿色体育、顶天立地作为学科发展理念;要以全面促进人的发展、遵循科学研究规律、满足高层次社会需求为发展逻辑.

电气工程概论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电气工程概论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5000字学校学生论文、3000字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电气工程概论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电气工程概论论文范文选题

对体育工程学科的历史演变进行考察,发现体育工程学发端于日本,并且日本的体育工程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在学科发展初期,由于体育工程学和高校的结合不够充分,反而引起人们对这个学科的研究目的及学科需求产生了质疑,学科建设发展缓慢.国际体育工程学会在英国的成立标志着体育工程学地位的正式确立.英国的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拉夫堡大学等一大批进行体育工程学科建设的高校,有效地利用了国际体育工程学会这个平台,学科建设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国际体育工程学科建设的主要阵地.体育工程学在我国的发展最初是由政府及体育仪器器材协会推动的,体育产业对此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内高校接纳体育工程学科始自于2005年沈阳工业大学体育装备工程专业的招生.目前体育工程学科建设在国内高校还刚刚起步,但显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基于国内外体育工程学科发展的差异,从横向上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意义的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国外选取了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和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国内是目前仅有的三所进行相关本科专业招生的武汉体育学院、沈阳工业大学和聊城大学.国外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的模式与路径、突出应用性的特色以及有效整合学科资源的策略都值得国内高校借鉴.国内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面临良好的机遇,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学科制度僵化、学科壁垒林立、高校自主权不够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滞后等困境.

体育工程学科建设以学科知识体系的架构与优化为基础.在解析体育工程研究领域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高校该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从基础论、方法论、工程应用、技术体系等四个方面对体育工程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架构与优化.体育工程学科建设是一个从知识到组织不断循环提高的过程,影响其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学科知识、学科组织及学科软硬环境.本研究以这三个要素为一级指标,结合我国学科评估的一般准则与体育工程学科的特点,设计出了一个对高校的体育工程学科建设进行可行性评估的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与层次分析法进行案例分析.

我国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要以优化学科制度为前提,并要合理运用融政府、产业、高校于一体的三螺旋机制.我国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的具体策略包括:在加强高校优势学科群中建设体育工程学;以学科带头人为中心会聚学科队伍;明确学科发展的目标与内容体系;以项目为突破口构筑学科平台;以专业与人才培养夯实学科基础;大力寻求学科建设合作伙伴并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等等.不同类型的高校应在遵循学科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要结合体育工程学科的性质与发展现状,对该学科建设进行合理定位,取长补短,选择适合本校的体育工程学科发展路径.

该论文有图22幅,表21个,参考文献176篇.

第三篇电气工程概论论文范文模板: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之后,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接近25%,而且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都将呈现出一种全面大众化与区域普及化交织在一起的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要求除了数量的扩张外,关键是办出特色、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特别是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我国高等教育原有单一的培养模式导致的人才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举*技术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扬自己的办学传统和优势,明确提出举办“本科技术教育”、培养本科层次技术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希望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大学、适应社会需要、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道路.

“本科技术教育”在国际范围内各类高等院校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囿于研究时间与能力所限,本研究的对象在境外主要指上世纪60、70年代以来出现在德国的技术学院(后称为应用科学大学FH)、英国的原多科技术学院、日本的技术科学大学以及中国台湾的技术学院(后称为科技大学)等,在境内的研究对象主要指20世纪90年代前后成立的向学生提供本科层次技术教育的新建本科院校.为了研究及行文的方便,本文将此类院校统称为从事本科技术教育的技术本科院校.

回溯历史,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以及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世界上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出现了一批以举*技术教育为主体的高等院校,这些院校特有的办学模式及其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不但满足了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促进了高等教育多元化的发展.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此阶段纷纷设立这些技术本科院校这些技术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有别于其他类型院校的新特点对于我国当前的本科技术教育发展有何借鉴与启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些技术本科院校纷纷在人才培养上向更高层次发展,这对我国的技术本科院校发展又有何启示带着这些问题,本论文对一些典型国家和地区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背景、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尝试通过比较来了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本科技术教育如何开展人才培养,从而更清楚地认识我国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进一步归纳和总结出对我国技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有益的经验借鉴与启示,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本科技术人才的需要.

本文选择的视角是对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拟在研究过程中遵循比较教育归纳法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从“历史视野”、“因素分析”和“个案研究”等层面展开研究.比较分析法贯穿本研究始终,是核心的研究方法,通过纵向的比较来展现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展的时代性、连续性和特征,通过横向的国家与地区间的比较来呈现不同国家、地区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状态.同时还采用了历史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因素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开展研究.

通过广泛的比较、分析、归纳,本研究的基本结论如下:(1)本科技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状况,(2)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高等技术教育逐渐从职业教育、工程教育中分离,形成独立的培养体系,本科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建立在学科专业分列和课程体系分列的基础之上的,(3)本科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自身的基本特质:定“性”在技术,而且主要是高新技术,定“向”在产业,主要是面向先进制造业企业,定“格”在复合,主要体现在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定“点”在实践,主要通过技术实践活动形成技术能力,(4)建立比较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型人才的完整体系是形势发展使然,本科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要充分考虑现代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走向,强化技术基础教育,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营造一种技术教育的氛围,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以产学研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5)高等院校间的竞争一方面越来越导致多样化,另一方面又越来越导致“趋同”,在本科技术教育追求与普通大学本科教育“等值”的过程中,有迷失方向、调转船头的例子,但更有生命力的是继续保持本科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在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分化、相互渗透中保持和提升本科技术教育的品质.

本论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绪论.主要就问题提出的背景、相关概念的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及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进行阐述.

第二章二战后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历史回溯.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三个阶段分析世界上部分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本科技术教育的产生、发展和改革背景以及人才培养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世界范围内本科技术教育及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影响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因素分析.主要阐述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思潮等因素对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影响.

第四章境外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典型案例.主要比较分析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英国原多科技术学院、日本技术科学大学和台湾科学技术大学的办学模式,并从具体的专业入手分析人才培养的基本特色,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发展我国本科技术教育和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借鉴.

第五章我国本科技术教育发展现状分析.在分析我国本科技术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总结我国举*技术教育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经验,同时也提出当前我国技术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六章对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性认识及改革路径.具体阐述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并根据基本规律提出发展和改革我国本科技术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策略性建议.

第四篇电气工程概论论文范例: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近代工程教育始于清末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各类西式学堂,经过140多年尤其是新中国建国以来6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工程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无论在校生规模或毕业生数都高居世界第一位.本科工程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就了大量工程科技人才,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工程科技人才就业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才的结构和质量规格均无法满足社会和产业界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全球化、创新经济、工程复杂性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也给我国的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越来越表现出不适应性.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在工程实践能力、人文情怀、可持续发展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方面尤为欠缺.

实践是工程的灵魂,造成工程科技人才质量不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实践教学不足.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大学四年是参与工程实践、形成工程思维、获得工程经验的最好机会.令人遗憾的是,实践教学作为工程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没有得到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实践教学始终是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在工程教育研究领域,研究者对实践教学的关注较少,更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对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开展系统研究,有助于为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和现实的依据;有助于工科高校教学管理者和工程专业的教师重新认识工程教育,甚至转变看待实践教学的视角;关于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建议,也能对一些具体问题起到指导的作用.另外,关于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标准的探讨,以及为重构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方法提供的相应的理论解释,对于高等工程教育理论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总结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梳理实践教学的理念,构建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在此基础上,更新课程内容、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立足于工程教育的时代要求,从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等五个方面,对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从传统文化、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资源投入等方面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期为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第二部分从工程的本质、二十一世纪的工程环境和教育基本理论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本科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理念.第三部分从标准的内涵与外延出发,分析了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之间的关系,比较了美国、欧洲及我国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制订的背景和内容,提出了我国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修订及工程教育改革的建议.第四部分对本科工程教育实践课程设置的历史情况作了回顾和分析,审视了当前本科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提供了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第五部分对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方法作了研究,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式,符合工程能力培养规律和综合素质形成的逻辑.在很大程度上,它沟通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学文化的变革.最后,本文以“基于真实项目的实践教学”和“基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跨文化合作学习”两个真实的实践教学改革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说明.

第五篇电气工程概论论文范文格式:回归工程实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工程在解决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复杂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世界各国对工程师寄予厚望,对工程教育的改革尤为关注.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是在实现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的转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虽多,但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未来的工程师不能仅靠黑板、书本、公式演算和计算机仿真模拟等方式来培养.课程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因此,“如何改革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成为笔者关注的实际问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表明,工程教育当前正成为新兴的研究领域;高等工程教育的微观层面:“工程学习系统”,即课程与教学,是研究的潜在热点.我国工程教育课程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微观的课程与教学研究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从工程的角度研究课程急需补充”的局限.本研究跨越工程与课程两个知识领域,聚焦于从工程实践的角度研究工程教育的课程.

通过文献综述,本研究提出的核心假设是:“回归工程实践”是当前我国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南针”;中心研究问题是:课程是否需要以及如何回归工程实践.本研究围绕工程观、人才观和课程观的诉求与回应,提出了层次递进的4个子研究问题:①工程教育及课程是否需要回归工程实践;②课程需回归的工程实践是什么样的实践:③当代工程实践对工科毕业生能力有何要求:④工程教育课程如何改革才能满足该要求.

为了深入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应用“战略路径标定法”,选择历史、现实、未来、路径4个视角,各有侧重地回答工程教育课程从何而来、现居何处、意欲何往以及通达之路.研究乘承实用主义知识观,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策略,综合运用历史法、案例法、文本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研究设计,围绕研究问题收集、处理和分析文献资料与实证数据.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是:

(1)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高等工程教育大体经历了面向工程实践的起源阶段、偏离工程实践的转型阶段和回归工程,实践的超越阶段;但我国工程教育偏离与回归的时间滞后于国外.当前,国际工程教育呈现出“回归工程实践”的总体趋势,但这种回归不是复原式的回归,而是螺旋式上升到“整体工程观”指导下的当代工程实践.历史研究说明了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实践的必要性和指向性.


https://www.mbalunwen.net/gui/79377.html

(2)整体工程观视工程为复杂的生态系统,其整体的含义是:工程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大背景中;工程依赖技术与非技术的要索;工程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构思、设计、实现与运行的整个过程;工程项目的实施包括工程前、[程中、工程后的完整阶段.“整体型”工程实践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多样化、综合性、应变性、创新性、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等特征.

(3)国外大学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说明了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必要性.国外课程的改革体现了整体型工程实践的部分特点,但其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拓展.国外课程所体现的工程实践特点,对工科学生既有技术能力的要求,又有较高的非技术能力要求.工程课程强调回归工程实践,并没有削弱科学与技术知识在工程教育中的重要性,而是强调课程应寻求理论与实践内容的平衡.

(4)我国大学工程教育从课程设计和实施两个层面看,存在“强调工程科学、软化工程实践、脱离产业需求”现状:其主要问题有:课程目标脱离工业需求、课程结构分离工程能力、课程内容偏离工程实践、学生学习游离中心地位.这些问题与高等工程教育的的工程观、人才观和课程观指导的缺乏有关.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的现状与问题同样说明了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必要性.

(5)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诉求足通过利益相关者代言的.利益相关者对课程改革的诉求点足:回归工程实践是必然趋势;课程应回归到“整体型”工程实践.除了传统的技术能力外,当代的工程师和工科毕业生还应具备较强的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灵活应变、信息、处理等非技术能力.我国工程教育课程现状与社会诉求口标之间尚有差距,课程需通过改革来弥补这些差距.

(6)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应以工程观、人才观和课程观为理念指导,回归限“整体型”工程实践,着重构建“工程范式”的课程.课程应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技术与非技术、线性与非线性的平衡.时间,让学生尽早参与工程实践,进程安排符合实践的认知规律:空间上,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为课程实施提供真实的工程情境:深度上,强调集成的工程知识,体现工程的知识基础性和实践特征:宽度上,强调能力的包容,体现工程的产业性和时代特征.

(7)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应以工科毕业生的“工程专业能力”为重建目标.本研究提出的“工程专业能力”框架,分为共性能力和个性能力两大类;共性能力又可分为技术能力和非技术能力.我国大学可因校制宜地以该能力框架来设定课程的预期学习结果,并参考我国企业雇主对工科毕业生能力的重要性和满意度的分类评价.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应以培养学生的“工程专业能力”为导航,更多地体现当代工程实践的新特点.

(8)课程结构的优化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重构的重点.课程结构优化的方向是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学科融合型、问题融合型、并列组合型和交替组合型4种结构均可实现面向工程实践的目的.课程结构优化的要素应从课程类型、学分比例、进程安排、场所配置和序变能力入手.设想中的“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模型”分为6个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自然科学课程模块、工程大类课程模块、工程专业课程模块、工程实践课程模块和顶峰课程模块.

(9)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经验设计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重构的难点.一方面,要区分工程学习经验的类型和学习者的类型,采取归纳式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要改革学习评价方式,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经验设计的难点在于如何为工科学生的学习提供真实的工程背景、工程问题与产业工作环境.论文最后提供了国内外工程实践类课程的6种教学模式,可作为我国大学工程教育课程面向工程实践的改革参考.

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走向,应当以“整体工程观”为指导,回归“整体型”工程实践,着重构建“工程范式”的课程.工程范式的课程应从理念更新、目标重建、内容重组、结构优化、学习经验设计和教学模式选择等要素进行重构.本研究的新意在于提出了“工程范式”的课程设想、“工程专业能力”框架和“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模型.

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背景下,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为工程教育和大学课程两个研究领域提供知识积累;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研究,提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案例.其实践意义在于,为我国大学工程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学术指导和实证依据.其政策意义在于,为大学管理部门的工程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决策咨询;为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供政策参考.

本论文可用于电气工程概论论文范文写作参考研究.

电气工程概论引用文献:

[1] 电气工程概论论文参考文献推荐 电气工程概论参考文献怎么写
[2] 电气工程概论论文框架 电气工程概论论文大纲怎么写
[3] 电气工程概论论文摘要怎么写 电气工程概论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电气工程概论论文范文参考 电气工程概论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电气工程概论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