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写作资料 > 文章内容

地球化学论文范文参考 地球化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地球化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09

地球化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地球化学论文范文参考:原生晕地球化学异常分析及深部盲矿预测
  2. 第二篇地球化学论文样文:红旗岭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技术方法研究
  3. 第三篇地球化学论文范文模板:吉林省中东部地区侏罗纪钼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机理研究
  4. 第四篇地球化学论文范例: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5. 第五篇地球化学论文范文格式: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成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

★100篇免费地球化学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为您写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地球化学论文范文参考:原生晕地球化学异常分析及深部盲矿预测

铜绿山铜铁矿床是长江中下游铜铁多金属成矿带典型的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之一,但经四十余年的开采,资源己是中度危机,寻找接替资源,迫在眉睫.矿区面积3.5km~2,存在着大小不等的13个矿体,其中主矿体埋藏深,Ⅲ号矿体在负820米以下,ⅩⅢ号矿体在负1200以下仍没尖灭.通过对矿床成矿规律及地质、物化探异常特征的研究,认为矿床深部及*仍具找矿潜力.

地球化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地球化学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研究生毕业论文、1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地球化学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地球化学论文范文选题

论文从地球化学数据异常分析着手,以aiNet网络模型为基础,研发能够在信息量不足或信息缺失情况下,保证数据的完备性以及精确性的数据预处理方法;以分形理论为指导,研发一套符合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特征,用于求取地球化学元素异常下限并能动态圈定地球化学元素异常浓集分带的数学方法;以独立分量分析理论为基础,研发一套能够在地球化学空间数据体中定量求取地球化学元素组合异常的方法模型.将方法模型应用于铜绿山铜铁矿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资料、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资料,从异常分析结果来看,效果良好,证明了算法模型的可靠性.

热液在成矿前的构造空间中迁移、运动,到沉淀析出有用矿物,并富集成矿过程中,往往除在矿体周边可见到围岩蚀变等矿化的宏观找矿标志外,在矿体*留下有流体活动的微观踪迹-原生晕,应用地球化学原生晕找寻盲矿是有效的找矿方法.论文选取矿区ⅩⅢ号矿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控矿构造与矿体空间特征的关系,蚀变分带与矿体分布的关系,探讨矿床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研究矿区的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结合矿床形成的地球化学背景、成矿成晕的元素组合特点,分析铜铁矿体和ⅩⅢ号矿体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确定原生晕指示元素组合.

采用非线性方法模型研究原生晕地球化学剖面数据特征,整合不确定性找矿信息、深层次提取信息内涵,提取原生晕地球化学单元素异常和组合异常信息,从地球化学异常的角度初步确定找矿远景区.

系统研究深部地质过程以及成矿作用的空间响应,在明确不同深度段原生晕地球化学指示元素异常的基础上,剖析原生晕分带序列和不同成矿期次形成的矿体晕在空间上的叠加结构和矿致异常的空间分带性,构建三维岩体模型、三维矿体模型、三维原生晕异常模型,叠加分析确定不同成矿深度找矿标志,区别深层成矿与浅层找矿标志之间的耦合关系,实现深部盲矿预测.

此外,论文针对多尺度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流程,开展了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工作.系统分为数据处理、图件编辑和专家库的设计与实现三部分.地球化学数据处理部分采用VC++与Matlab混合编程的方式实现,图件编辑部分基于MapGIS二次开发设计实现,专家库部分采用VC++设计实现.

总之,论文以铜绿山铜铁矿为研究区,通过对次生晕地球化学和原生晕地球化学数据应用非线性理论方法的系统研究,结合三维建模技术和构造叠加晕理论方法在铜绿山铜铁矿深部盲矿预测的科研实践中得到了良好效果.

论文的创新点在于:

①基于aiNet网络模型、分形理论和独立分量分析理论的非线性方法能够客观反映地球化学数据的非线性特征和元素间的组合特征,通过在次生晕和原生晕地球化学数据的应用研究,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地球化学数据分析的、新的技术方法体系,

②以往的原生晕地球化学找矿多为定性分析、二维表达,本次给出了一套定量的非线性方法,并制定了基于三维模拟的原生晕地球化学深部盲矿预测工作方案.

第二篇地球化学论文样文:红旗岭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技术方法研究

红旗岭矿床是我国的第二大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该矿床的地质特征、镁铁—超镁铁岩体的时空分布规律、成矿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成矿机理,深化了红旗岭铜镍矿床的成岩成矿机理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各种找矿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首次系统阐述了同类型矿床的找矿技术流程.

红旗岭铜镍矿床位于兴安—蒙古造山带东部,中朝准地台与天山—兴安地槽区之交汇处.红旗岭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呼兰群变质岩系,茶尖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下二叠统寿山沟组碎屑岩系.北东向辉发河深大断裂诱导出的北西向断裂是该矿床的控岩控矿构造,也是主要的导矿和容矿构造.

红旗岭铜镍矿床包括红旗岭和茶尖两个矿区.红旗岭矿区由3个镁铁—超镁铁岩带组成:Ⅰ岩带包括1号、7号、3号、2号和32号等含矿岩体及33号、23号等不含矿岩体,其中多为多岩相岩体;Ⅱ、Ⅲ岩带岩相相对简单,未发现工业矿体,且Ⅱ岩带岩体普遍具有片麻状构造.茶尖矿区由3个岩带组成:西部超镁铁质亚带分布有8号和9号岩体;后水—茶尖—南水镁铁—超镁铁质亚带分布有1号、2号、14号、10号、5号等岩体;和平—齐家—上富太镁铁—超镁铁质亚带分布有3号、6号、7号岩体等.其中含矿性较好的岩体主要有1号、9号和新6号岩体.红旗岭铜镍矿床成矿岩体均形成于印支期.茶尖矿区的成矿岩体年龄略早于红旗岭矿区,显示了成矿岩体形成时代具有由西南至东北逐渐变新的趋势.

成矿岩体的岩相组合主要有3种型式:1号岩体型、7号岩体型和3号岩体型.1号岩体型为辉长岩相+辉岩相+辉石橄榄岩相+橄榄二辉岩相,含矿岩相为橄榄二辉岩相;7号岩体型为二辉岩相+辉石橄榄岩相,两相均为含矿岩相;3号岩体型为辉长岩相+含长角闪辉石岩相+橄榄二辉岩相,含矿岩相主要为含长角闪辉石岩相.红旗岭矿区各岩体橄榄石和斜方辉石均以富镁为特点,橄榄石均为贵橄榄石,斜方辉石En一般在80%以上.成矿岩体单斜辉石主要为顽透辉石、普通辉石和异变普通辉石,化学成分变化大,尤其是单斜辉石Di端元的比例变化最大.成矿岩体角闪石均属于钙质角闪石类,化学成分变化大.

成矿岩体岩石化学成分变化大,表现出岩浆强烈分异的特点.红旗岭1号岩体的镁铁比值(m/f)为2.69~5.99,平均为4.79,Mg~#为73.40~85.89,平均为82.31;7号岩体的镁铁比值(m/f)为1.01~5.03,平均为3.75,Mg~#为50.49~83.84,平均为77.44;3号岩体的镁铁比值(m/f)为0.74~5.11,平均为2.98,Mg~#为42.76~83.84,平均为72.58.成矿岩体总体成分均属于铁质超基性岩.

成矿岩体U、K、Pb含量相对富集以及Nb、Ta含量的相对亏损是本区成矿岩体固有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岩浆演化分异无明显关系.Nd稳定同位素显示,成矿岩浆来自亏损地幔.Sr、Os同位素等研究显示成矿岩体均具有明显的地壳物质混染,而成矿岩体中发现的捕获锆石为地壳物质混染提供了直接证据.综合研究表明,岩浆来源应为亏损地幔,并受到明显的地壳物质混染.


https://www.mbalunwen.net/hqx/78997.html

稀土元素、铂族元素研究显示,成矿岩体经历了明显的岩浆分离结晶作用.红旗岭1号岩体和3号岩体成矿作用以就地熔离为主,7号岩体以深部熔离为主.分离结晶作用和地壳物质混染是促使硫饱和而发生硫化物熔离成矿的主要机制.成矿后期热液的叠加改造对矿化的再富集有一定的作用,甚至局部(如7号岩体深部)存在富PGE的热液脉状矿体.岩体强烈蚀变以及闪长伟晶岩、石英—硫化物脉等广泛分布是成矿岩体重要的地质标志之一.

根据造岩矿物地质温压计,估算红旗岭成矿岩体橄榄石结晶的开始温度为1400~1500℃,主要成矿岩体二辉石共结温度为1000~1200℃.成矿岩体冷凝固结温度略低于不成矿岩体,与成矿岩体普遍挥发性组分较高有关.成矿岩体的成岩压力为3.7~6.2kb,深度为12.3~20.7km.成矿温度为300℃~500℃,成矿深度与成岩深度相近.

研究表明,与岩浆硫化物矿床有关的镁铁—超镁铁岩群均产出于板块边缘带、槽台边界或造山带中深大断裂旁侧次一级断裂中.矿化较好的镁铁—超镁铁岩群在1:20万水系沉积物中常具有较明显的Ni异常,且Ni/Co高;但对矿化程度较低、岩体规模较小的镁铁—超镁铁岩群Ni、Ni/Co的指示效果不明显.在中比例尺的航磁中,镁铁—超镁铁岩群常位于条带状、线状以及串珠状的负磁异常带中或正负异常的分界处.

镁铁—超镁铁岩体与大比例尺高磁异常、重力高值圈闭以及Ni、Co、Cu组合异常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表明高精度地磁、高精度重力以及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是寻找镁铁—超镁铁岩体的有效方法.而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评价是筛选成矿岩体,寻找矿体的最佳途径.瞬变电磁法是铜镍硫化物矿体定位的有效手段,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和地电化学法对铜镍硫化物矿体定位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综合研究提出的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找矿技术流程分为战略选区阶段、岩体定位阶段、岩体评价阶段以及矿体定位4个阶段.战略选区阶段:通过构造背景分析、区域化探异常分析以及航磁异常分析等确定镁铁—超镁铁岩体分布远景区;岩体定位阶段:通过高精度地磁、高精度重力以及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圈定镁铁—超镁铁岩体;岩体评价阶段:对镁铁—超镁铁岩体的含矿性进行评价,选出成矿潜力较高的镁铁—超镁铁岩体;矿体定位阶段:采用瞬变电磁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和地电化学法联用对深部矿体进行定位.

第三篇地球化学论文范文模板:吉林省中东部地区侏罗纪钼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机理研究

吉林省中东部地区是我国重要内生钼金属成矿区,继新中国成立初期发现超大型大黑山钼矿床以来,近十年来再度相继发现并勘探了季德屯、大石河大型斑岩型钼矿,福安堡、一心屯、刘生店、东风等中型钼矿以及小型钼矿6处,并发现30余处矿点、矿化点.截止2008年累计探明资源储量200余万吨,已成为我国第二大钼矿资源地和被关注与研究的热点地区.为了深入揭示该区钼矿的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本论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展了各类钼矿床的矿床地质、流体性质、矿床地球化学和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深入揭示了成岩成矿时代、成矿专属性、动力学背景,反演了成岩成矿机理,建立了成岩成矿模式和动力学模型,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进展如下.

1.通过对研究区各类内生钼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将该区内生钼矿床划分为斑岩型、接触交代热液型和中温热液石英脉型三种成因类型.斑岩型钼矿床矿体主要呈不规则状、透镜状,产于二长花岗(斑)岩或花岗闪长(斑)岩的岩体内,围岩蚀变主要有钾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及碳酸盐化等,矿化经历了石英-黄铁矿阶段(Ⅰ)、石英-磁黄铁矿-黄铁矿阶段(Ⅱ)、石英-辉钼矿阶段(Ⅲ)、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Ⅳ)和石英-碳酸盐阶段(Ⅴ)五个阶段.中温热液石英脉型钼矿床矿体以脉状为主,产在花岗岩的断裂体系中,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和钾化等,矿化基本经历了无矿石英脉阶段(Ⅰ)、石英-辉钼矿-黄铁矿阶段(Ⅱ)和石英-碳酸盐阶段(Ⅲ)三个阶段;接触交代热液型钼矿床矿体以脉状、扁豆状和透镜状为主,产于花岗岩岩体与古生代地层接触带上,围岩蚀变主要为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矽卡岩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硅化等,矿化基本经历了干矽卡岩阶段(Ⅰ)、湿矽卡岩阶段(Ⅱ)、石英-辉钼矿阶段(Ⅲ)、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Ⅳ)和石英-碳酸盐阶段(Ⅴ),即:两期五个阶段.三类矿床之间具有明显的时空性,常构成斑岩或中温热液石英脉-接触交代成矿系统.

2.矿床的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揭示,斑岩型钼矿床以气液两相和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为特征,各矿化阶段的均一温度分别为>420~400℃、360~350℃、340~230℃、220~210℃、180~160℃,盐度依次为>41.05%~9.8%NaCleq、38.16%~4.48%NaCleq、35.78%~4.49%NaCleq、7.43%NaCleq、7.8%~9.5%NaCleq;接触交代热液型钼矿床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少量含CO_2三相包裹体,各矿化阶段均一温度分别为>337~280℃、260~200℃、190~101℃,盐度分别为>18.5%~9.3%NaCleq、20.5%~9.98%NaCleq、22.9%~7.33%NaCleq;中温热液石英脉型钼矿床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各矿化均一温度分别为>330~300℃、280~170℃、160~120℃,盐度分别为>12.07%~8.81%NaCleq、9.86%~3.37%NaCleq、9.21%~4.63%NaCleq.

3.将流体测温与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分析和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相结合,进一步揭示斑岩型钼矿床的初始流体为富CO_2和少量CH_4、N_2、H_2S的CO_2-H2O-NaCl多相岩浆流体体系,成矿晚期有大气降水混入;中温热液石英脉型钼矿床成矿初始流体为H2O-CO_2-NaCl多相岩浆流体,成矿阶段亦有大气降水加入;接触交代热液型钼矿床初始流体为中高温、中高盐度含CO_2、少量CH_4、N_2的H2O-CO_2-NaCl岩浆流体,主成矿阶段有大气降水混合.初步得出斑岩型钼矿床含矿流体成矿过程发生了强烈的流体不混溶作用;而中温热液石英脉型和接触交代热液型钼矿床流体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混合作用.

4.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研究区钼矿床的成岩成矿主要发生在200~165Ma之间;其中,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发生在186~167Ma,与成矿密切相关的花岗岩为花岗闪长(斑)岩和二长花岗(斑)岩,成矿发生在岩浆演化期后(189~167Ma);中温热液石英脉型矿床成矿作用发生在176.4Ma,成矿与中侏罗世二长花岗岩岩浆活动关系密切;接触交代热液型矿床形成于196.6Ma,成矿与早侏罗世岩浆活动、庙岭组碳酸盐类岩石及碎屑岩关系密切.

5.上述与成矿密切的花岗杂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与斑岩型钼床有关的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为高硅、高铝、富碱、准铝质/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系列(SiO_2等于62.59~73.5%,Na_2O等于2.61~5.38%,K_2O等于3.03~5.74%,K_2O/Na_2O等于0.81~2.17,A/CNK等于0.92~1.22,A/NK等于1.14~1.64),富集Rb、Ba、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弱的负Eu异常、强烈稀土分馏为特征(其∑REE等于100.42~154.27ppm,LREE/HREE等于10.91~16.52,(La/Yb)N等于1.49~14.56,δEu等于0.85~1.08);与中温热液石英脉型钼矿床成矿相关的二长花岗岩为高硅、高铝、富碱、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系列(SiO_2等于76.47~76.6%,均值为76.54%,Na_2O等于3.15~3.17%,K_2O等于5.35~5.42%,K_2O/Na_2O等于1.68~1.72,A/CNK等于1.01~1.02,A/NK等于1.12~1.13),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强烈稀土分馏为特征(其∑REE等于91.43~99.22ppm,LREE/HREE等于14.9~15.32,(La/Yb)N等于4.68~7.94,δEu等于0.5);与接触交代热液型钼矿床成矿相关的花岗闪长岩为高硅、高铝、富碱的准铝质/弱过铝质的钙碱性系列(SiO_2等于63.98~71.14%,Na_2O等于4.02~4.76%,K_2O等于2.11~4.29%,K_2O/Na_2O等于0.52~0.95,均值为0.71,A/CNK等于0.99~1,A/NK等于1.21~1.81);富集Rb、Ba、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弱的负Eu异常、强烈稀土分馏为特征(其∑REE等于128.24~159.48ppm,LREE/HREE等于12.8~15.41,(La/Yb)N等于17.26~24.01,δEu等于0.99~1.04).

6.与成矿密切的花岗杂岩的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与斑岩型钼床成矿密切的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的(~(87)Sr/~(86))i、εNd(t)值分别为0.70404~0.70554、-0.9~2.4,~(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0Pb分别为18.4576~19.2028,15.5623~15.6144,38.2591~38.8874;与接触交代热液型钼矿床成矿相关的花岗岩闪长岩的(87Sr/86)i、εNd(t)值分别为0.70413~0.70474、3.3~3.6,~(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0Pb分别为18.5199~18.6146,15.5698~15.5805,38.3686~38.4782;与中温热液石英脉型钼矿床成矿相关的二长花岗岩的(~(87)Sr/~(86))i、εNd(t)值分别为0.70656~0.70721、1.6~1.8,~(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分别为18.6488~18.6631,15.5884~15.5922,38.6708~38.6762.三类矿床均具有较低的初始锶和高初始钕的特征,表明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经历了壳幔混合作用.

7.将成岩成矿年代、Sr-Nd同位素、含矿流体、物源区属性相结合,进一步厘定斑岩型、接触交代热液型、中温热液石英脉型钼矿床的成矿热动源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流体交代元古代次生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其中,斑岩型矿床成矿过程至少有2种:第一种为早侏罗世玄武质岩浆以底侵作用诱发下地壳熔融形成岩浆房,继而岩浆发生分异结晶作用,形成含矿流体,上升过程中伴随着温压降低,发生沸腾,导致金属元素大量卸载,形成角砾状、细脉浸染状矿体等.另一种是中侏罗世玄武质岩浆底侵引发下地壳熔融形成岩浆房,少部分玄武质岩浆内侵与下地壳熔融岩浆混合,导致含矿流体形成,流体上升过程中发生沸腾,形成角砾状、细脉浸染状矿体等;接触交代热液型钼矿床成矿过程为早侏罗世玄武质岩浆底侵诱发下地壳熔融形成岩浆房,岩浆房发生分异结晶作用,形成含矿流体,在上升过程中与大气降水混合,并与上部古生代含钼的碳酸盐岩地层交代,形成接触交代热液钼矿床;中温热液石英脉型钼矿床成矿过程为中侏罗世玄武质岩浆底侵引发下地壳熔融形成岩浆房,少量玄武质岩浆内侵与下地壳熔融岩浆混合,导致含矿流体形成,含矿流体沿着断裂上升并与大气降水发生混合后,引起流体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改变,从而造成辉钼矿大量沉淀,形成中温热液石英脉型钼矿床.

第四篇地球化学论文范例: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大兴安岭地区以出露大面积中生代火山岩为特征.对于北部地区已有大量的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北部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形成时代集中在早白垩世,只有少量晚侏罗世火山岩;但是对于中南部地区,至今还没有系统的年代学研究.这严重制约了对于大兴安岭地区以及整个中国东部中生代期间地质构造演化过程的深入认识.本文重点对年代学研究缺乏的大兴安岭中南部进行了系统的定年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大兴安岭地区大规模中生代火山岩的岩浆源区、岩石成因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随时代的演化等问题,进而对岩浆作用的构造控制因素、地球动力学本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重点讨论了中生代岩浆作用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事件之间的关系.

依据区域地层对比和岩石组合特征、沉积夹层中的化石资料及火山活动的旋回特征,大兴安岭中南部中生代火山岩自下到上依次划分为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和梅勒图组.其中满克头鄂博组和白音高老组主要由酸性火山岩及相应的火山碎屑岩构成,岩石类型主要包括英安岩、流纹岩及凝灰质岩石;而玛尼吐组和梅勒图组则主要由中基性火山岩构成,包括玄武岩、安山岩及凝灰质岩石.已有的研究认为这些火山岩主体形成于晚侏罗世,但是缺乏高精度年龄数据的支持.只有很少高精度年龄数据报道,而且这些数据只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内,因而不能限制大规模火山作用的时代,即其起止时间及主体形成时间.

本文使用锆石U-Pb及全岩~(40)Ar/~(39)Ar定年方法对中南部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研究.对满克头鄂博组的17件样品定年结果表明其形成时代包括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两期,时代范围分别为160Ma-150Ma和136Ma-122Ma,峰值分别为150Ma与135Ma左右,但是有一个样品获得了较老的年龄为173Ma,其建组剖面上两个样品获得的年龄分别为152Ma和158Ma.而10件样品的定年结果表明玛尼吐组的年龄范围为158Ma-125Ma,同样可以分为两期:158Ma-150Ma与137Ma-125Ma,对应的火山作用峰期分别为155Ma-160Ma和125Ma,而建组剖面上获得的年龄为137Ma.满克头鄂博组和玛尼吐组具有相似的年代学格架,而区别在于满克头鄂博组以晚侏罗世火山岩为主体,而玛尼吐组则以早白垩世为主.相比较而言,白音高老组和梅勒图组具有较小的年龄范围,集中在141Ma到124Ma期间(白音高老组:141Ma-124Ma;梅勒图组:134-124Ma),全部为早白垩世,高峰期在130Ma左右,而建组剖面上获得的年龄分别为139Ma和131Ma.结合已有的年代学数据表明,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火山岩主体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介于160Ma到122Ma之间,并且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60Ma-150Ma与141Ma-122Ma,在这两个阶段之间有一个明显的间断(大约10Ma).虽然都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并且火山作用的高峰期都出现在130Ma-120Ma期间,大兴安岭北部和中南部火山岩在年代学格架上仍具有明显的差异,具有不同的火山作用终止时间和不同的岩浆期次.这表明大兴安岭北部和中南部具有不同的岩浆作用过程,反映了深部动力学过程的不同.这些年龄结果也表明大兴安岭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地层划分对比需要重新考虑,本文对连续剖面的定年结果也表明了这一点.而以前划分的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当中包含了不同时代的火山岩,因而将这些不同时代的火山岩划分为一个组是不合理的:同时这四个组在形成时代上具有明显的重叠,因而以前认为的地层上下叠置关系并不存在.对大兴安岭及其邻区中生代火成岩形成时代的统计表明存在侏罗纪和早白垩世两期岩浆作用,前者以侵入岩为主,后者则以火山岩为主.其中火山岩具有自西向东逐渐变新的特征,而侵入岩则具有相反的趋势,即自西向东逐渐变老.二者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岩浆作用平静期,而这个平静期的持续时间从大陆边缘向大陆内部逐渐变小,在大兴安岭地区小于10Ma,而在日本列岛则大于60Ma.另外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在不同地区具有相似的起始时间,集中在135Ma左右,整体上不超过140Ma.

大兴安岭北部中基性火山岩以碱性系列岩石为主,只有少量为亚碱性系列;而中南部火山岩则以亚碱性系列为主,只有少量晚侏罗世岩石为碱性系列.北部中基性岩石在稀土及微量元素上以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以及明显亏损Nb、Ta为特征,可以划分为高Ti和低Ti两种类型,其中高Ti岩类比低Ti岩类具有更高的轻稀土富集程度及较高的P、Ti丰度,富集Ba、Sr:而低Ti岩类以明显的Th富集和P、Ti亏损为特征.中南部中基性岩总体上具有较低但是变化较大的轻稀土富集程度,同样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且具有明显的Nb、Ta负异常.按照微量元素特征可以分为高K和低K两种类型,前者具有较高的轻稀土和Rb、Ba、Th、Sr丰度,具有明显的K正异常;后者则以较低的轻稀土丰度和明显的Ba正异常以及K、Zr、Hf负异常为特征.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表明大兴安岭中生代中基性系列岩石显示地球化学双重性,既有富集特征又有亏损特征,其中北部以富集型地幔源区为主,而中南部同时出现富集型和亏损型地幔源区,表明其源区的不均一性.而Nd、Hf同位素年龄表明富集型地幔的形成与古亚洲洋闭合事件有密切关系.酸性岩类包含两种明显区别的类型:第一类具有较低的重稀土丰度及微弱的Eu异常,微量元素表现出较高的Ba、Sr丰度:第二类则具有较高的重稀土丰度,强烈的Eu及Ba、Sr负异常,这两类岩石被划分为高Ba-Sr和低Ba-Sr岩类.其中第一类岩石主要分布在北区,而第二类岩石则广泛分布在北部和中南部;此外在时代特征上,低Ba-Sr岩类主要出现在岩浆作用的晚期阶段.其中北部低Ba-Sr岩石具有明显偏高的形成温度,而中南部同类型岩石则具有明显偏低的形成温度,这表明北部在岩浆作用晚期等温面明显抬升,而中南部则相反.这也表明早白垩世期间北部和中南部具有不同的深部作用过程.部分晚侏罗世酸性岩石具有埃达克质岩石的特征,表明晚侏罗世期间大兴安岭地区存在明显加厚的地壳.

大兴安岭早白垩世火山岩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是众多研究者的共识,主要的证据包括区内广泛出露的同时代的A型花岗岩及其他碱性岩石,变质核杂岩和中基性-酸性脉岩群.而岩石组合、区域构造特征以及亚洲大陆边缘广泛发育的拼贴增生杂岩表明晚侏罗世处于挤压环境当中.这表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大兴安岭及其邻区经历了构造环境的转换过程,即由挤压转换为伸展.这个转换时期对应于岩浆作用的平静期.

虽然中南部地区有大量火山岩形成于晚侏罗世期间,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作用的峰期为早白垩世,与中国东部早白垩世大火成岩事件具有一致的年代学格架.这表明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是中国东部早白垩世大火成岩事件的组成部分,即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是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事件的浅部表现.侏罗纪-早白垩世火成岩的时空分布特征表明其形成受到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控制.侏罗纪期间,受到古太平洋板块低角度俯冲作用的影响,形成了侏罗纪具有活动大陆边缘特征岩石组合,造成了明显的地壳加厚.早白垩世期间,由于加厚地壳重力失稳拆沉,拆沉作用造成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从而造成大规模岩浆作用.拆沉作用从西向东逐渐迁移,从而形成早白垩世岩浆作用自西向东逐渐变新的特征.拆沉作用的高峰时期,甚至出现软流圈与地壳直接接触的现象.而拆沉作用同时也造成了洋壳俯冲角度的改变,使其由早期的低角度俯冲转变为现今的高角度俯冲.尽管受到相同的构造因素的控制,大兴安岭北部和中南部具有不同的作用过程,北部表现出明显的岩石圈减薄过程,而中南部则主要表现为岩浆底侵作用,即减薄作用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

第五篇地球化学论文范文格式: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成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

本文以吉林中部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火成岩中锆石的LA-ICP-MS和SIMS U-Pb年代学和火成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锆石Hf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研究区火成岩的形成时代,讨论了研究区不同时代火成岩的岩石组合和岩浆源区性质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最终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研究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区域构造演化历史.

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该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作用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五期:早二叠世(293~279Ma)、中二叠世(270Ma)、晚二叠世(262~255Ma)、早三叠世(249~247Ma)和晚三叠世(222Ma).

吉林中部地区早二叠世发育一套由粗面英安岩、英安岩和流纹岩组成的中钾—高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它们形成于活动陆缘背景,揭示早二叠世华北板块北缘处于古亚洲洋的俯冲作用之下.吉林中部地区中二叠世岩浆作用以含石榴石二长花岗岩的产出为代表,负的εHf(t)值,表明其岩浆起源于华北板块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为同碰撞花岗岩,揭示该区处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碰撞环境.吉林中部地区晚二叠世发育辉长岩—花岗岩组合,辉长岩原始岩浆起源于曾经遭受过俯冲流体交代的亏损岩石圈地幔,花岗质岩石的原始岩浆起源于新元古代新增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该期辉长岩和花岗质岩石构成了典型的*式岩石组合,暗示其形成于早二叠世华北板块北缘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碰撞造山后的伸展环境.吉林中部地区早三叠世二长花岗岩具有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加厚玄武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这种陆壳加厚过程也是一次重要的造山过程,表明华北板块北缘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再次发生了碰撞,古亚洲洋最终闭合.吉林中部地区晚三叠世侵入岩主要由方辉橄榄岩组成,来源于亏损的岩石圈地幔;研究区和邻区晚三叠世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和花岗质岩石构成了典型的*式火成岩组合,暗示它们形成于华北板块北缘和兴蒙造山带最终碰撞造山后的伸展环境.

为您写地球化学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地球化学引用文献:

[1] 优秀地球化学论文题目 地球化学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地球化学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地球化学外文文献怎么找
[3] 地球化学论文大纲范本大全 地球化学论文框架怎样写
《地球化学论文范文参考 地球化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地球化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