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经典论文 > 文章内容

中学生论文摘要怎么写 中学生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中学生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6

中学生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控策略研究
  2. 第二篇摘要范文: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证研究
  3. 第三篇中学生论文摘要: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
  4. 第四篇中学生论文摘要模板:中学生学业拖延的问卷编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5. 第五篇中学生论文摘要怎么写: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程度、原因与对策——基于全国中学生学习状况与课业负担的调查
  6. 第六篇摘要范文:中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个别差异研究
  7. 第七篇中学生论文摘要范文: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8. 第八篇中学生论文摘要格式: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
  9. 第九篇中学生论文摘要:中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我国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研究

【100篇】免费中学生论文摘要范文,为你的摘要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中学生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摘要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控策略研究

本文旨在研究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动机调控策略的使用情况及其和英语成绩的关系.采用问卷的方式对105名高中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并使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学生对八种动机调控策略的使用频率均达到中等或较高水平,女生对动机调控策略的使用频率高于男生,八种动机调控策略中,除后果设想之外的其他七种策略均与英语成绩正相关.

第二篇摘要范文: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证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这说明人的本质不在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而在于对提升生命质量和探索生活意义的精神追求.人们对道德生活的向往正是反映了这样一种精神诉求.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个体在思想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经由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方式而形成的自身内在的基本素养和心理品质,它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整体素质的核心与灵魂,在个体的素质结构中起着价值定向的作用.中学生正处于从未成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身心发育急剧变化,思想道德素质正处于形成过程当中,极不稳定,可塑性强,是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对于他们的一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客观地认识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探讨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教育建议,为当前学校德育改革提供指导.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当前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等途径,界定了思想道德素质的涵义,探讨了思想道德素质要不要评价、能不能评价、能不能量化评价、如何评价等理论问题,厘定了评价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指标,并根据评价指标编制了《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问卷》(试测问卷).《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问卷》(试测问卷)包括四个一级维度,即:自我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集体的关系和与社会的关系.每个一级维度又包括五个评价指标,其中,自我关系维度包括珍爱生命、自尊自立、求知进取、实践创新、正直正义;与他人的关系维度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孝敬父母、助人为乐、宽容;与集体的关系维度包括集体合作意识、奉献意识、爱党爱民、爱国意识、热爱和平;与社会的关系维度包括社会公德、权利义务、*法制、节能环保、网络道德.然后,对问卷进行了试测,试测结果表明,除了12道题目与其所属一级维度之间的区分度较低外,问卷其余80道题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测试结果基本满足了主要的心理测量学指标,说明经过修改后的这份《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问卷》具有评价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可以作为当前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研究的测查工具.

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我们分别抽取浙江省、湖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个省区作为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的代表,运用正式的《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问卷》,先后在浙江省、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三省区的30多所中学随机抽取10000多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作为对问卷调查的补充,我们还对三省区30多所中学的200多名学生和160多名老师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初中的性别差异比高中更为明显,女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普遍高于男生;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一学生得分最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降低,初二较高,初三最低;高中生年级差异不显著,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整体上比高中生高;独生中学生与非独生中学生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独生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中学生的,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也存在学校城乡类型的显著差异,城市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最高,城乡结合部学校次之,农村学校最低;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也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发达地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最高,欠发达地区次之,不发达地区最低.通过调查还发现,当前中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整体较高.在思想道德素质的四个一级维度中,与社会的关系维度得分最高,与集体的关系维度次之,再次是与他人的关系维度,自我关系维度得分最低;在20个二级维度中,得分均值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正直正义,爱党爱民,权利义务,热爱和平,*法制,节能环保,尊重他人,社会公德,集体合作,网络道德,助人为乐,珍爱生命,爱国意识,自尊自立,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宽容,奉献,求知进取,实践创新.这一结论体现了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契合时*展脉搏,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敏感而强烈,突出表现为他们在孝敬父母、宽容、奉献、求知进取、实践创新等传统价值观上得分较低,而在正直正义、爱党爱民、权利义务、热爱和平、*法制等凸显社会发展进步趋势的价值观上得分较高.

中学生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学生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2500字本科论文、2500字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中学生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中学生论文摘要范文题目

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论的基础上,本文对当前我国中学生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以下教育建议:针对性别差异,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实施因性施教策略;针对年级差异,学校德育方法要注重价值引导,摒弃应试教育,重塑教育的育人目标;针对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差异,家庭要加强亲子沟通,采取*型的教育方式;针对不同城乡类型学校差异,政府要取消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父母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各地政府要净化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针对地区差异,加大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加强在职教师职后培训,实行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

第三篇中学生论文摘要: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

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真的在逐渐下降呢为回答这个问题,研究采用",横断历史研究",这种特殊的元分析方法,选取1992年至2005年间107篇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报告,分析了111925名中学生在该量表9个因子上得分随年代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SCL-90的7个因子均值与年代正相关显著(0.22~0.35),7个因子均值的增加量为0.09~0.22(效果量d为0.06~0.35),这说明1992至2005年间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在缓慢增加,即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缓慢下降.(2)SCL-90的7个因子的标准差与年代间正相关显著(0.19~0.38),这说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再像以前那样趋同,而是逐年变得更为分化.(3)中学生SCL-90得分与社会威胁、教育状况、经济状况三方面的10项社会指标相关显著,这说明社会变迁是预测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第四篇中学生论文摘要模板:中学生学业拖延的问卷编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学业拖延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业任务计划和执行之间的差距,外在表现为时间的不合理利用而没有按时或匆忙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非理性行为,不仅包括学生延迟完成作业,还包括延迟对学习活动进行计划、补救和总结.学业拖延是衡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指标,研究中学生的学业拖延有利于指导中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并能丰富学业拖延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目前对学业拖延结构的理论探讨不多,缺乏适合我国中学生实际的学业拖延问卷,且对父母与学生学业拖延关系的研究较少.因此,编制中学生学业拖延问卷,研究中学生学业拖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是该领域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本研究旨在考察中学生学业拖延的结构、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个案访谈、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等结果,提出了中学生学业拖延的理论构想.根据该理论构想,编制了中学生学业拖延的正式问卷.通过对1095名中学生的测量,考察了中学生学业拖延的现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

(1)自编的《中学生学业拖延问卷》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中学生学业拖延由延迟计划、延迟执行、延迟补救和延迟总结4个因子构成.

(3)中学生学业拖延各因素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现为男生在学业拖延总分及延迟计划、延迟执行和延迟补救上高于女生.

(4)中学生学业拖延及各因素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呈现出初一至高一不断升高、高二骤降、高三又升高的趋势.

(5)流动儿童在延迟计划和延迟总结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流动儿童.父母对子女学习重视程度越高,学生学业拖延总分和维度分越低.父母与子女关系在学业拖延总分和延迟执行、延迟补救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对子女学习重视程度与父母与子女关系之间存在二级交互作用.

(6)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拖延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信任鼓励型、溺爱型、忽视型三种教养方式对延迟计划有直接效应,它们能够预测延迟计划5.9%的变异量;信任鼓励型和忽视型两种教养方式对延迟执行有直接效应,能够预测延迟执行10.3%的变异量;信任鼓励型和情感温暖型两种教养方式对延迟补救有直接效应,能够预测延迟补救10.7%的变异量;信任鼓励型、溺爱型和情感温暖型三种教养方式对延迟总结有直接效应,能够预测延迟总结4.4%的变异量.

第五篇中学生论文摘要怎么写: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程度、原因与对策——基于全国中学生学习状况与课业负担的调查

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它不仅对中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危害,而且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虽然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基于对全国中学生学习状况与课业负担的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学习状况仍不容乐观,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依然突出.其具体表现为:第一,中学生的课业数量过多,导致学习负荷过重,第二,中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平衡,导致课程结构性负担,第三,中学生的作息安排欠合理,休息时间严重不足,第四,中学生的课外学习过多,存在学习来源负担问题.造成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学生自身以及全社会均应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承担责任和义务,为进一步减轻当前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改善中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共同努力.

第六篇摘要范文:中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个别差异研究

本研究在以往学习倦怠的研究基础上,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从理论上探讨了学习倦怠的内涵、特点、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形成过程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并且采用自编的“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问卷”对中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影响因素的影响大小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上的个别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学习倦怠的内涵.学生对学业没有兴趣或者缺乏动力却又为外部因素所迫不得不为之时,其对学习的有关认识就会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厌倦、疲惫、沮丧、挫折和缺乏热情等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有以消极或者逃避的态度对待学习的一系列行为,这种状态称之为学习倦怠.

第二,学习倦怠的特点.学习倦怠具有感染性、渐进性、相对稳定性、独特性、持久性的特点.

第三,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形成过程.本研究把学习倦怠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偶然失败阶段、经常失败阶段、学习倦怠形成阶段.

第四,中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学业自我效能、外部压力、教学条件、课业压力、成败经历、人际关系这六个因素.其中,相比较而言,学业自我效能和外部压力这两个因素对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最大,而人际关系对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最小.

第五,主要影响因素上的个别差异.中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上存在着个别差异.具体来说,学业自我效能、外部压力、教学条件这三个因素对班级排名二十以后的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比对在班级排名二十以内的学生的影响大;课业压力对初三和高三的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比对其他年级的影响大.在高三年级的学生中,学业自我效能对学习成绩位于班级二十名以后的学生的学习倦怠的影响比学习成绩位于班级二十名之前的学生的影响大;在男生中,外部压力对高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比对初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大;在学习成绩位于班级二十名后的学生中,外部压力对家在农村的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比家在城镇的学生影响要大.

第七篇中学生论文摘要范文: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为了考察身体锻炼与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采用量表法进行了研究,控制了相关变量后的研究结果表明:(1)经常锻炼的高中学生比锻炼不足的高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更加强烈,这一差异表现在两者之间的情感成份和特殊生活满意感上,一次的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没有影响,长期性的身体锻炼可以提高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小锻炼量和中等锻炼量的身体锻炼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增长,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加深,而大锻炼量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增长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呈现倒“V”型的曲线状,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增长,中等锻炼量的效果明显优于小锻炼量和大锻炼量的效果,(2)身体锻炼不仅可以直接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而且可以通过身体自尊,人际关系、人格等*变量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第八篇中学生论文摘要格式: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

社会适应是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以及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学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适应是个体人格成长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的社会适应做科学的评价对他们的发展指导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是在社会适应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一个本土的、标准化的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

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社会适应的理论研究,为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寻找理论依据;第一部分,就中学生的社会适应的概念、结构、功能、影响因素以及与人格的关系等做了理论分析.通过第一部分的研究发现,中学生的社会适应首先是一种心理适应或人格适应,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系统对外在社会环境变化的应对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变化与调节过程,需要一定的心理资源和应对机制.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是在社会适应、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成长起来的,人格发展与适应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影响个体社会化发展和社会适应的主要因素有文化背景、家庭环境、社会压力、网络媒体、同伴交往以及个体的人格特质等因素.在培养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和良好的人格适应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同样这些影响因素也是作为编制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各纬度的重要参照依据.

第二部分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上海中学生为样本,编制一个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并通过量表的初步应用和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社会适应的特点和现状做分析.在第二部分,首先采用访谈、记录和开放性问卷等形式,就社会适应的内涵对中学生及其家长和相关教师进行了质的研究,将他们经验中认为社会适应良好和不良的中学生做了分析比较,为量表编制题目来源找到了主要的事实依据和理论支撑.然后根据理论研究、调查研究、相关量表和个别访谈等确定量表的纬度和测题,编制中学生社会适应的量表.

在量表编制过程中,根据标准化的量表编制步骤,从选题、取样、施测等严格按照测验编制的标准进行.量表第一稿题目241道,其中初测有效样本数为7个年级298人(男127名,女171名),量表的内在一致性信度达到.9624,结构效度也比较理想,另外对因素负荷以及与总量表分相关比较低的题目进行了删除,将量表第二稿的测题调整为175道.第二次测试,有效样本为7个年级3595名(男1728名,女1867名),内在一致性信度达到.9705,相容效度和效标效度也达到.65和.68左右,均比较理想.

通过量表的编制、初测和再测等程序,最终确定了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4个纬度9个分量表:即内容特质纬度(3个分量表:人际关系、学习适应、日常生活)、预测控制纬度(2个分量表:行为规范、情绪控制)、心理调节纬度(2个分量表:环境适应、心理预期)和动力支持纬度(2个分量表:心理动力、心理支持).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4因素的结构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达到了验证性因素分析(CFA)的标准,说明量表分为4个纬度、9个分量表的合理性.这样所编制的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信度、效度达到标准化量表的要求,并形成了各年级男女常模,为量表的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通过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编制,发现其社会适应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而是随着年级的变化出现波动.社会适应和智力如果有共同点,那就是它们二者的结构中都存在一个“G”因素(普通因素,或者公因素),结构中的其他因素都与该因素密切相关,“G”因素也影响着它们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中学生的社会适应存在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和校际差异.

编制好的量表在高一年级进行了初步应用,以高一年级6个班级217名学生(男98名,女119名)为测试样本,应用9个分量表对各班级男女同学社会适应性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高一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适应不良的主要表现在行为规范和学习适应性方面.还有,对他们中的2位男女同学做了个案分析,发现量表对个别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有很好的鉴别性和预测性.另外,结合相关问卷调查,发现当前中学生的总体适应是良好的,社会适应不良的比例在8%左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和措施.

总之,本研究通过社会适应的理论研究和量表编制,对当前中学生社会适应的现状和特点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所编制的量表也是一次创新,为研究中学生社会适应提供了较为理想的评价工具.


https://www.mbalunwen.net/jiazhi/75727.html

本研究后续要做的是,对其他年级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和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对常模做进一步的修订,并对量表题目做详细的项目反应理论(IRT)分析.

第九篇中学生论文摘要:中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学校归属感是学生把自己归入所就读的学校,以及由学生和教师所组成的集体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既有对自己学校成员身份的确认,也带有个体的感*彩,包括对学校的认同、投入、喜爱和依恋等,对自己能够成为学校或班级的一员感到高兴,认同学校的教学及其各种发展目标,愿意通过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来促进其发展.本研究在文献综述和心理学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归属感的理论构想,进而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方法编制了中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经过初测并修订最后形成正式问卷,并对问卷的信度、效度进行了检验.用正式的“中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对626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对中学生的性别、年级、在校时间、就读学校类型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初步考察了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特点.另外还对7名中学生进行了访谈,进一步探讨学校归属感的形成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

(1)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由5个维度构成:学校环境、教师行为、学校投入、同伴关系、学校融入,实证模型与理论模型基本拟合.

(2)中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总体及各个维度上,在问卷总分、同伴关系、学校融入和学校投入维度上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年级这个维度上,总体上低年级学生学校归属感高于高年级,在校时间这个维度上,同伴关系维度上表现出不到一年时间的显著低于三年以上时间的.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在问卷总分、学校环境、教师行为、同伴关系、学校融入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同伴关系因子得分是普通学校高于重点学校,其他得分则是重点学校高于普通学校.

(3)中学生学校归属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学校环境、教师言行、校园人际关系.

(4)本研究编制的中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查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工具.

第十篇摘要范文:我国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研究

论文在两个对比分析,即我国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中知识环节(笔试)与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户外测试)对比,大陆、香港、台湾(中国)和澳门两岸四地初、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地理学与地理教育的价值日益重要的现实,结合我国中学教育的特点:即注重系统地理知识的学习,忽视、轻视学生解决生产生活中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意识缺乏,地理知识学习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相脱节的实际,提出了“地理实践素养”这一概念,并界定了概念.从地理实践经历、地理实践倾向性、地理实践能力及地理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四个维度剖析了地理实践素养的构成.结合地理学科的独特视角与地理教育目标,从掌握地理过程与方法的基本和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价值.

要培养我国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必须清楚我国教育的大环境.学习是学生经验获得和改造的过程.学校教育是人类经验传承的一种特殊方式.学校经验获得不能背离人类经验获得的基础.论文在分析个体经验与隐形知识,集体经验与显性知识的基础上,讨论了学校的出现在提高经验传递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知行分离这一与生俱来的缺憾.学校教育如何减少或克服这一缺憾,实现知行结合论文在系统对经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经验”的概念.“完善经验”描述了经验形成与发展的理想状态下,良性的、优化的经验获得与形成过程.它基于经验之间相互的联系,具有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特点.完善经验的价值取向不是培养“知识人”,而是培养“生活主体”.基于完善经验的教育在改造学生认知经验、行动经验与情感经验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根据我国中学教育的实际,完善经验教育变革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实践素养.在系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现实,作者从地理实践素养的构成、培养途径、培养方法和培养环境创设四个维度建构了现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框架体系.

要培养我国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必须了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现况.二十多年从事和研究中学地理教育,作者对我国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现实状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了量化感性认识,作者针对初、高中各个年级阶段,依据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设计了四套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调查问卷.作者从地理实践经历、地理实践兴趣、地理实践能力(自我认识和实际表现)、地理实践意识五个维度对四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主要在湖北、江西两省11个学校,44个班级发放,发放问卷合计2016份.问卷发放时考虑到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省级重点中学、县市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的平衡,兼顾到学校中的重点班和普通班.对问卷调查的结果用数学统计方式进行归类分析.总体的结论是:在中学各个年级阶段,学生地理实践经历非常少.学生对地理实践的兴趣很高.地理实践能力自我认识的程度值比实际表现出来的程度值要高出很多.学生地理实践意识比较淡漠.结合对中学地理教师的访谈,也印证了问卷调查的结论.

如何培养我国中学地理实践素养作者建构了现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框架体系.重点阐述了该框架体系地三个方面:即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途径、方法与环境.其中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方法是阐述的重点.依据中学地理分类的特点,重点从自然、人文、区域三个角度对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其中自然地理实践素养的方法着重在科学观察的方法,野外考察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和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方法;人文地理实践素养的方法着重论述了人文地理考察,人文地理访谈和调查研究的方法;区域地理初中阶段侧重于认识区域特征的实践方法,高中阶段侧重于探究区域问题的实践方法.

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培养问题,作者结合问卷调查、教师访谈、中外地理教材对比分析、课堂观察、论文资源收集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中学生自然地理实践素养、人文地理实践素养和区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别探讨了自然、人文、区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策略.其中自然地理实践素养的培养策略是基础,也是作者重点论述的部分.人文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是薄弱环节.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将具体的策略和案例结合起来,侧重于尊重学生人文地理经验的形成规律,加强人文地理观察、记录、分析、展示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区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以前两者为基础,初、高中侧重点不同.初中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确定区域方位、辨识区域事象和概括描述区域特征的能力.高中阶段注重以学生身边的区域问题为切入点,以掌握区域实践方法为核心,提高学生解决区域问题的能力.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中学生论文摘要范文资料.

中学生引用文献:

[1] 中学生诚信类论文题目 中学生诚信论文题目哪个好
[2] 中学生方面论文题目 中学生专业论文题目怎么拟
[3] 新颖的中学生挫折教育论文选题 中学生挫折教育毕业论文题目如何定
《中学生论文摘要怎么写 中学生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中学生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