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优秀论文 > 文章内容

农村小学德育论文范文参考 农村小学德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农村小学德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7

农村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农村小学德育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农村小学德育论文范文参考:小学校长权力运作
  2. 第二篇农村小学德育论文样文:“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北京市中小学教育(1949—1966年)
  3. 第三篇农村小学德育论文范文模板:新中国中小学教师法规研究(1949—2000)
  4. 第四篇农村小学德育论文范例: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
  5. 第五篇农村小学德育论文范文格式:校园*智慧论

★100篇免费农村小学德育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为您写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农村小学德育论文范文参考:小学校长权力运作

在今天的中小学普遍实行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下,无论怎么强调中小学校长的作用都不过分.通过上级任命、主动参与竞聘、*荐举等方式走上校长的工作岗位,这只是当上校长的第一步,校长的管理职能能不能得到保障,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能不能得到彰显,不仅取决于校长拥有哪些权力,而且取决于校长如何运作这些权力.因此,对校长如何运作权力的研究应该成为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重要关注点之一.本论文通过对一位农村普通中心小学校长工作样态的实地研究,借助权力的视角,运用谱系学的分析方法,按照“对外”和“对内”权力运作的两个维度,描画了当前小学校长权力运作的基本图景.

小学校长对外权力运作的对象主要包括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生家长,这两类主体对学校教育的需求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分歧之点.校长,作为学校的主管人员,经常在追求“政绩”上“办让上级满意的教育”和在追求“效益”上“办让家长满意的教育”之间摇摆.总体来看,在对外的权力运作上,校长呈现出鲜明的“弱势”特征,是在“为满足上级期望而工作”.对于上级的“林林总总”的通知和下达的各项任务,只有服从、执行和接受,甚至不惜用“编数据”和“造材料”的方式来迎合.偶尔也会耍些不过分的“小聪明”.对于学生家长,由于受现在社会舆论氛围和政策导向的影响,也是以满足和服务为主.

小学校长对内权力运作的对象比较复杂,涵盖学校中的一切.相比较校长对外权力运作中“示弱”的表现,在对内权力运作中,校长呈现出更多的“强势”特征.作为行政上的“首长”,能够充分运用手中的权力,设置学校内部组织机构,评聘考核中层干部,用“工程”的方式推进学校各项建设,采取各种微权力技术管理教师,恩威并用,软硬兼施.作为专业上的“领头人”,能够落实国标课程,开发校本课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建学校文化,虽然有力不从心之处,但也基本上能够把自己的意志和想法掺杂其中,在学校中实现,充分显示出校长负责制管理模式的特征.这些权力运作,既有来自外部力量的推动,也有校长自己主观努力的结果.由此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校长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更加有理由确信校长的素质决定学校的办学质量.

从权力运作的谱系学视角来分析,在对外权力运作方面,由于校长职位的获得和办学资源的来源主要是外控的,主要采取服从、拖、政治修辞等方式来应对.在对内权力运作方面,由于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校长对学校内的人财物拥有较高的支配权,权力运作的方式则更加复杂化、精致化、微观化.由此也形成了当下不少校长的“对内强、对外弱”的“两面派”权力性格.

无论当下的小学校长以何种形式进行权力运作,都是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需要,有些是主观设定的结果,有些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也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清楚地了解小学校长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职业状况,对解决小学校长如何用权,正确处理学校与政府、社区之间的关系,以及校长自身的专业成长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第二篇农村小学德育论文样文:“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北京市中小学教育(1949—1966年)

本文围绕19491966年“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的“无产阶级政治”是指中国*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等,1949年之后中小学学校的设置、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和德育活动等都与“无产阶级政治”密切相连,针对这一主要特征本文分以下六章展开论述:

第一章首先对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理论进行了探讨,从中国古代政教合一的历史传统到近代教育转型时期的教学机构的管理、教育宗旨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理解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发展轨迹.在这样的历史传统下,中国*吸收了列宁主义的教育思想,老解放区和苏联的教育经验,逐渐形成了1949以后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针,在1962年之后教育方针开始强调为“阶级斗争”服务,1964年以后明确指出教育目标是“培养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在“左”倾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二章论述了突出“无产阶级政治”与中小学管理体制的关系,1949年之后建立起从*到地方完整的教育管理体制,并确立了中国*对于中小学的领导地位,在学校内部建立起了校长负责制.1957年反*斗争之后,中国*对中小学教育的领导不断加强,建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不断抽调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到中小学校担任领导工作,由于一部分干部业务水平不高、教育理论不精出现了“党的领导”与“教育规律”之间的矛盾.

第三章论述了中小学学校的办学体制,19491952年中国*接管了全部的公立学校,整顿了一部分私立中小学,并新建了一批学校,到1956年接办了全部私立学校,办学体制变为单一的由国家包揽办学.1958年教育大跃进在办学体制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允许工厂、机关、街道、公社、企业办学,出现了很多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农业中小学等学校.在促进教育普及的同时,为了能为高等院校输送“尖子生”,在中小学实行重点校制度,形成了小宝塔的结构.重点中小学的“精英主义”路线与质量低的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农业中小学的“大众主义”路线产生了矛盾,形成了教育的不公平.

第四章论述了“无产阶级政治”对中小学教师的改造和冲击,1949年之后中小学教育的执行者教师一直是被改造的对象,中国*通过讲习会、政治训练班、时事政策学习以及对传统和西方教育思想的批判等方式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改造,目的是将中小学教师改造为具有阶级斗争观念、劳动观念并能够自觉地执行中国*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教育工作者.中国*还让中小学教师直接参加三反运动、忠诚老实运动、整风“反右”、四清运动等政治运动,以达到在运动中接受教育,转变立场的目的,在政治运动的同时进行组织清理,对教师冲击很大,特别是1957年整风运动中中小学教师关于教育、教学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建议和意见都被当成了*言论,很多教师被打成*,1978年之后才被改正.由于中小学教师教育者与被改造者的角色冲突,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异化,使得”文化大革命”中中小学教师首先受到了学生的批斗.

第五章论述了入学、升学领域的“阶级路线”,教育领域通过贯彻“阶级路线”进行了教育权利的分配,中国*所推行的“阶级路线”主要依据是家庭出身,在教育领域的出发点是使工人、贫下中农及其子女成为政权坚实的群众基础,使干部子弟成为中国*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特别是1957年之后对于“剥削阶级”子女教育权的限制形成了新的社会歧视,使得工人、贫下中农的社会优越感大大提升,取得了他们对中国*政权衷心的拥护.但是由于工人、贫下中农多数比较贫困、子女较多、农村教学质量差、升学率低等因素的影响,其子女在高端教育资源的竞争方面事实上处于劣势,使得他们对于这一教育体系有不满,为”文化大革命”中对教育领域的“修正主义”的批判积聚了情绪,而对干部子弟的培养更是通过教育形成了特权阶层,使之成为“文化大革命”时期出巢的第一窝黄蜂.

第六章论述了“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教学和德育活动,中小学学校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在中小学中专设的政治课,是“无产阶级政治”的最主要表现,并且要求在语文、历史等各学科教学中贯穿政治教育的思想和内容.在德育方面,一方面学生走上社会直接参与政治运动、社会活动,另一方面在学校里进行政治学习、参加学校里*、青年团、少先队所领导的各项活动,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引导和教育,以使中小学生形成了符合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特别是在1962年*强调“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之后,教学和德育领域的政治化、革命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经过教学影响和德育熏陶,塑造出的一代青年人形成了与传统文化断裂,并逐渐革命化的鲜明性格.

结语部分对19491966年“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做了反思,针对教育宗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权利、教育体制等问题进行了一分为二的评价.指出其成就在于使工农受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学生了解社会,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并且也纠正了教育中出现的学生负担过重等问题.同时指出其中存在的严重的问题,即过于强调“无产阶级政治”,给中小学生灌输了错误的观点,强化了阶级斗争等“左”的思想等.

第三篇农村小学德育论文范文模板:新中国中小学教师法规研究(1949—2000)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1949年至2000年的51年间,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基础教育事业踔厉前行,走上了一条振兴的希望之途.本文试图完成的任务是:全程聚焦于这一动态的发展过程,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文献法、分析比较法、案例研究法和必要的计量方法,追觅、解析、评述中小学教师法规的沿革轨迹、主要内容、制定实施及其所获成效,探寻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宏观背景下,依法治教、依法治师与教育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机制,以为当代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服务.

新中国51年期间,中小学教师法规建设经由了发轫、萧条、停滞、复苏、突破直至揭开繁荣时代帷幕的发展历程,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教育管理、教师管理的人治模式逐渐远去,法治模式轮廓初现且日益清晰.对之作一冷静的省察,人们会深切地体认到,中国国情对于教育的法制化进程,既有作为资源所固有的积极因素,也有作为阻力而存在的消极因素,这是人们在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中不能不格外留意的.


https://www.mbalunwen.net/jinri/86508.html
中小学教师法规的内容涵盖面很广,从事务纬度而言,包括教师的管理、教育教学、地位奖惩和进修培训等;从人员纬度而言,包括校长、班主任、普通公办教师和民办教师等.这些内容不仅多方面展现了中小学教师法规建设的历史面貌,而且为各个时期的中小学教师工作提供了权威性的法律依据和保障.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现行有效的中小学教师法规还远没有形成内容全面、上下有序的严密体系,控制执法机构权力、反映和保护作为个人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权利的力度还很不够.

中小学教师法规的制定,在立法主体的设置、立法权限的划分和立法程序的运行上,日臻科学、明晰和健全,成为整个教育法制链条中发展较快较好的一个环节.关于中小学教师法规的行政适用、司法适用和遵守,应该说均有了长足的进展,教师法规的*机制正在形成和强化并呈现出逐步取代行政命令与民间调解相扭合的趋势.共和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小学教师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曲折坎坷、多有变故,后20年则屡现重要转机,获得了稳步有序的推进,总体上体现出特有的演进节律.

回溯、检视20世纪下半叶我国中小学教师法规建设的历程,是为了对这段有特殊价值的历史进行理性的反诘,从中总结、提炼出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藉此筹划其在21世纪的发展走向:构建较为完善的中小学教师法规体系,建立富有成效的教育法律监督机制,注重法律文化建设、增强教育法律意识,实现教师法规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只要所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始终坚定对教育法治的信仰与追求,就一定能够加快我国中小学教育法制化、现代化和世界化的进程,致达理想的彼岸.

第四篇农村小学德育论文范例: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

国家意识是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对国家的态度、情感、认知以及信念、习俗、价值认同的复合存在形式.国家自身也是一种地域概念,它拥有一定的疆域和一定数量的人口,因此,一定意义上说,国家意识也是一种地域意识.国家文化包含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质,对于国家内部各地域人口而言,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有助于对国家的态度、情感和认知的形成,离开对地域文化的情感和认同,国家意识往往也就成了空洞之物.

本研究借用阐释人类学范式,以文本分析法和田野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百年来河南乡土教材的变迁为主线,透过乡土教材文本和本地人话语来阐释河南乡土教材兼具的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的双重文化意义,分析作为补充教材的乡土教材中的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的统一性,乡土教材如何既传承了地域文化,又建构了国家意识.

清末,社会面临转型,国家被迫革新.乡土志是清政府应对生存危机不得不妥协而采取变革的产物.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清末乡土志更多的是为主流价值和国家主义服务的,凸显的是一种国家意识.清政府采取了通过乡土观强化国家观的程式,在培养乡土情的基础上养育人的爱国、爱朝情怀.乡土志的这种功能一直伴随其以后的发展历程.

民国时期,在国民党只是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统一的状况下,军阀混战、外敌入侵、内战不断,各地地方自治、教育自治甚嚣尘上,乡村建设、乡村教育运动此起彼伏.虽然河南省教育厅对学校乡土教材的编辑进行了理想化的阐释,视乡土教材为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但实际中,初等及中等教育的乡土教材编辑很不理想,起步晚,又逢战争,遂不得不搁浅.而在地方自治、教育自治的催生下,河南乡村教育及教育实验区中产生了一批乡土教材,这批乡土教材成为河南民国乡土教材的主体.其主要内容是对民众进行最基本的教育,如识字教育、卫生教育、生计教育等,也包括有公民教育.因此,民国河南乡土教材更多的是从地域状况出发,为河南民众最基本的生存生活需要而服务的一种教育工具,教材最主要的功能是教育民众、振兴乡村,实现教育自治与地方自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这样一个新生的政权,迫切的是要国民树立社会主义的国家意识.在国家政治形势的影响下,五十年代末的河南乡土教材及“*”时期的自编教材具有浓厚的国家意识,政治性、国家政治文化潮流成为教材的主要内容,乡土教材在地域文化的框架中坚定地传达着国家政治主流话语.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成为国家的中心任务,“双基”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受此影响,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河南乡土教材成为学科知识的载体.进入21世纪,随着各地经济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各地发展中的一个重头戏,地域文化自觉意识渐强.河南地方政府致力于中原文化的复兴,河南乡土教材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地域文化宣扬的主阵地.适逢*课程管理体制改革,乡土教材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在河南地方教材与校本教材中诞生了一批地域文化浓厚的乡土教材.但乡土教材并非地域文化的独角戏,地方与国家的不可分割,爱乡与爱国的浑然一体,决定了爱乡进而爱国是乡土教材的一贯使命.乡土教材本身蕴含的文化意义,以及其兼具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的双重文化意义,决定了利用乡土教材进行德育的可能性.目前,河南一些乡土教材的开发就是在德育的旗帜下进行的,乡土教育被视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创新.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走近红旗渠》乡土教材就是把地域文化与德育进行联姻的典范.但是,在现实中,乡土教材面临很多困境,这些困境制约着乡土教材文化功能的发挥.对于河南乡土教材而言,其开发及使用存在着不稳定和短期行为,评价方式也值得进一步商榷;分析制约河南乡土教材发展的因素,典型的莫过于经费的瓶颈和应试教育的影响.

农村小学德育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村小学德育文章 大学生适用: 2000字学位论文、10000字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农村小学德育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农村小学德育论文范文题目

可以说,国家意识和地域文化是乡土教材的双重文化意义,河南乡土教材就是一曲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的二重奏,透过河南乡土教材的历史变迁,我们看到,乡土教材既反映和传承地域文化,又有助于国家意识的建构.本研究进一步指出,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政治形态以及河南人对河南文化的认识对此有一定的影响.

第五篇农村小学德育论文范文格式:校园*智慧论

校园*是校园内部发生的神圣而又具有人文本性的*关系的总和,以及这种关系所蕴育的精神与智慧,它包括校园本身的道德性和校园内教育关系的道德性,其追求的核心价值在于“教育共同体”的教育责任.将校园中的主要关系定位在教育的责任关系,就在于这一责任的落实,同时促进校园中人际关系的关怀性价值取向,尽可能地减弱其庸俗化和功利化倾向.中国教育的现代性是开放的结果,其市场化特征似无法避免,但这不可以成为其抛却关怀精神的理由,更不可以成为其放弃为学生自由人格奠基的基本功能的理由,否则,校园就放弃了*性追求.

对江苏南京市区和苏北农村共9所中小学校的18个班级的调查研究发现:(1)学校道德教育很少从校园*整体的建构角度考虑,更多地关注校园建设的实用功能,忽视了校园环境建设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2)中小学生的校园生活相对比较单调,普遍存在课程学习中心化、学习压力过大、尽可能削减文体活动内容等倾向,这是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捡出率的重要原因;(3)中小学生校园生活远离自然生态系统,也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熏陶,自主的、关怀的意识相对缺乏.看来,我国中小学校现阶段的校园*建设还缺乏人文、自然生态的多角度考量系统,缺乏班级-校园-家庭-社区的整体建构理念,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利于其自由的、关怀的人格品性的形成与发展.调查中也看到较为成功的案例,一些学校努力贯彻爱心教育,促进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和学会生活.

为落实学校教育共同体的教育责任,需要对校园*进行智慧性的、生态性建构,这种建构需要整合和承继中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精髓,如我国古代儒道文化中的合理的*学思想和西方关怀*学思想,培植校园*中的团结、公正、尊重的文化特质.具体地说,在校园*的建构中要坚持多元文化融合原则、系统渗透与整合原则、主体性原则,并采用多种策略与途径,如发挥教学*的促进作用、建立校园文化生活的内容及价值体系、提升教师的道德品性和人文关怀精神、统合多种教育影响以形成具有内部一致性的教育生态环境系统.

关于免费农村小学德育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农村小学德育引用文献:

[1] 农村小学德育论文选题范文 农村小学德育论文题目怎么取
[2]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论文题目集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3]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论文提纲格式模板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论文提纲怎样写
《农村小学德育论文范文参考 农村小学德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农村小学德育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