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职称论文 > 文章内容

文化素质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文化素质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文化素质教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6

文化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文化素质教育论文范文参考: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
  2. 第二篇文化素质教育论文样文:数学文化与人类文明
  3. 第三篇文化素质教育论文范文模板: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4. 第四篇文化素质教育论文范例: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5. 第五篇文化素质教育论文范文格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研究

★本文收集了100篇免费文化素质教育论文范文,都是免费优秀的相关论文范文,可以做为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写作相关范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文化素质教育论文范文参考: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

本文是在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视野里来研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设计问题.总体上,本文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为研究的基本原则,以系统的分析方法为主线,采用实证、比较、文献分析、历史研究、理论论证等手段,主要探讨课程设计的基本问题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的理念、方法论及基本要素,并在其基础上提出“领域综合”的课程设计理念及设计模式.

本文共分为七章,在研究的逻辑结构和体系上,主要表现为:理论分析—实践经验的总结—比较研究—理论论证—结论.具体的研究框架为: 导论:在这一部分主要是简述该课题研究的缘起、思维的基本思路、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章,课程设计的概念内涵及基本问题.本章的研究任务主要是探析课程设计的基本内涵,分析和探究课程设计所必须关注的基本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析出课程设计的三个基本层面:理念层面、方法论层面和要素层面,为我们研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作理论性铺垫和分析框架上的设定, 第二章,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的实践探索.在这一章中,我们主要是分析我国高校在实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中所形成的四种课程设计模式,分析其合理性,并指出这些不同的设计模式目前所存在的以及进一步所必须研究的问题, 第三章,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评析.在这一章,我们对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与我国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行差异性比较研究,以明确我国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自身规定性;然后分析和探究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最后评析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典型模式课程设计;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计模式、斯坦福大学等“分布要求”课程设计模式、圣约翰大学“名著型”课程设计模式, 第四章,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的理念.在这一章主要是探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本质、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为我们构建合理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作理论上的和思想上的铺垫, 第五章,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方法论的理论探究.在这一章,我们主要是分析和探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模式构建的原则性框架及方法技术的理论探析, 第六章,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要素的理论探究.在这一章我们主要是分析这一课程的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和组织及前设性和后置性课程评价的指标体系问题, 第七章,结论:“领域综合”: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的理论设想.在本章,我们主要是依据对上述各章的分析来提出“领域综合”课程设计这一设计理念和模式,并对“领域综合”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及设计“领域综合”课程所应该关注的基本问题作出了分析和探究.

第二篇文化素质教育论文样文:数学文化与人类文明

文化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且含义极广的概念,千百年来,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等一直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却始终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大家都满意的定义.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为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所继承的最经典的文化定义是泰勒给出的描述性定义,即“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而国内学者比较认同的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即为文化.

文化是人类知识与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具有子文化的、随着历史进程不断传播的复合整体.而数学是人类创造的非自然的产物,凝聚了人类的知识、意识与经验,在传播、影响、融合的过程中发展,具有文化的所有特点,所以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文化.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率先提出了数学文化观,从新的立场为数学哲学研究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近20年来,数学文化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与数学文化相关的研究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按照现代数学研究,数学文化可以表述为以数学科学为核心,以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内容等所辐射的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动态系统,其基本要素是数学及与数学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数学文化研究开展以来,数学的抽象、确定、继承、简洁、统一的文化属性和渗透、传播、应用、预见的功能特征被挖掘出来,数学的艺术性也深深吸引了人们的眼球.然而这只是数学功能的外显式表现,数学文化研究表明,数学的起源、发展、完善和应用的过程对于人类产生重大的影响,既包括对于人的观念、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包括在人类认识和发展数学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探索精神.

逻辑思维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是人所以能进行逻辑思考原因,而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逻辑思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演绎或推理的过程,而演绎推理得以实现的前提是人们在意识中首先形成抽象的概念,即把概念从实体中抽象出来.

在早期的人类文明,数学的创始之初,人类就已经学会了思考数字并进行运算,而这种数的抽象概念的形成仅仅是逻辑思维的第一步,更有意义的是人们在数字之间建立起来的逻辑关系.当人们在数的概念之间建立起某种逻辑关系并确信这种逻辑关系的可靠性的时候,便开启了逻辑思维过程.在这一意义上说,逻辑思维始于数学,而逻辑能力也是通过数学培养起来的.当人们有能力在概念之间建立逻辑关系的时候,便意味着人们已经为自己构造了一个由概念组成的纯思的世界.数学为人们展现的是由诸多与实体分离的概念组成的纯思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任何结论都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与数学的逻辑本质相似,思想也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品,在思想的世界里,人们所获得的任何认识和结论同样依赖于逻辑推理.故而在东西方思想文化史上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凡是数学发展水平较高的民族,其思想文化的逻辑程度也相对较高.

在完成了自身的逻辑过程以后,探求数学真理便成了数学的基本精神,也导向了人们对于普遍必然性的关注.欧几里得说:“在几何学里,没有专为国王铺设的大道”;亚里士多德说:“关于真理的探索,在一种意义上是困难的,在另一种意义上又是容易的”,由此可见,数学家与哲学家在这一至关重要的一点上是一致的,即真理面前,每个人都有同等的机会,无论是数学真理还是道德真理,只能通过人们的思辨获得.人类基本的思维倾向便是对普遍必然性的关注,而数学的发展使思想家对必然性的探求进入新的境界.人们通过逻辑发现,客观的物质世界所以变化的原因应当通过物质世界本身解释,而不能简单地用神意来说明.西方近代思想家笛卡尔甚至试图在哲学领域通过数学演绎法建立一个具有数学般确定性和可靠性的哲学体系,“带头重建哲学基础”,将哲学重新拉回理性时代,使得人们冲破宗教迷信的藩篱成为可能.可见近代西方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理性主义同样是数学精神融入思想文化领域的结果.

以往有关数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中,人们更多注意到的是数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却很少谈到数学史与思想史之间的联系.事实上,数学的发展与人类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除了帮助人类完成逻辑进程,唤醒人类的理性精神,数学还参与到促进人类思想解放的过程当中.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理性达不到的地方才是鬼魅神怪的领域.人们通过学习和掌握知识来摆脱宗教迷信的束缚、改善生活,源于数学的理性精神的普及过程,就是人们形成理性的生活态度,摆脱精神桎梏,把宗教迷信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驱逐出去的过程,也是人们积累知识,跳出思维定式,创造新思维新生活的过程.

真理诞生总是伴随着曲折的,获得真理的道路也通常是坎坷的.数学史不但向我们展示了数学的发展进程,还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探索真理、奋斗求真的艰辛过往.通过学习数学史,我们看到人类对真理的追求、对超越自身的向往、对智力极限的挑战.这一切都在鼓舞我们后来之人要敢于怀疑和突破,要勇于独立思考,更要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坚持不懈.

一直以来,说到人的文化素质,人们大多以为文化素质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修养,而很少提及在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方面的修养.我们认为,数学素养是人的文化素质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

数学素养是人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养成的基本素质,这种素质在现实的生活中主要体现为逻辑思考的能力与习惯,体现为理性的生活态度,体现为对真理的热爱,还体现为良好的个人品格.就每一个社会成员而言,他们也许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那些高深的数学问题,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也可能不需要很强的数学计算能力,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要他能够理解数学探求真理、尊重真理的客观性的基本精神,对各种问题能以“数学方式”理性思考,善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简化和量化,他在事实上便已经获得了对于人生相当宝贵的东西.也就是说,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良好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态度、习惯,远比数学技能更为重要.在这一意义上说,数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目的出发,我们应该适时调整高等学校数学教学特别是非数学专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从以往偏重数学技能的教学理念转向数学技能与数学素养并重,把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目的,从而,使高等学校的数学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可靠途径.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重数学技能培养而轻数学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远不能适应提高人们数学素养乃至于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需要.在高等院校普及数学文化教育已经势在必行,但是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课程建设上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迅速培养一支能够满足数学文化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把教材建设迅速提上议事日程等.

对于数学文化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依旧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而数学文化教学效果的反馈还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我们试图从自己对数学和文化的理解发掘数学的文化功能,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数学文化及数学教育的研究作出一点贡献.

第三篇文化素质教育论文范文模板: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本论文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以对人文素质相关概念的把握为基本前提、以国内外理论界对人文素质的相关理论研究为思想基础、以国内外高等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经验积累为实践基础,以发掘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特点为主要内容,以提炼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和对策选择为价值旨归,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进行较为深入和系统的再理解和再诠释,构成了本文的研究思路.

对人文素质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做出把握是研究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本论文从人文的概念入手,认为人文本身应是人自觉的、应然的、文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以内在的方式实现人之为人的基本目标的关键环节.素质则表达个体的生理稳定性和生成变化性的统一和一致,这种统一和一致必然要通过多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才能达到.在此基础上的人文素质应该是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构成,而如何实现人文素质的提升就要在这三个方面下功夫,总体说来就是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养成人文知识、彰显人文精神、外化人文行为,人文素质教育构成了提升人文素质的基本方式.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系统把握的基础上,还应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首先是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人文素质教育理论的理论基础.其次,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时代依据.最后,高科技时代的若干特点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现实要求.

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把握也需要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和对其反思当中汲取经验.中国的国情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教育模式,在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当中,中国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理念对人文素质等方面有较大程度的强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兴起改变了这一传统方式,但仍有很多富有真知灼见的学者也认识到了一味强调专识,而忽视人文和通识教育只能培养“机器”而无法实现人的真正全面的发展.中国党和政府一直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但建国后特有的时代状况,使我们在一定历史阶段选择了优先发展科技的道路.从九十年*始,中国开始真正探索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及转型的具体道路.这一选择的内在依据是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确立.

中国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起步较晚,相较之于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人文素质改革的历史来说还有很多发展的空间.因此借鉴于国外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已有模式,从重获得经验性指导和启发,对于推进中国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些国际知名院校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在这方面走在前列,它们倡导加强文理融合和交叉,促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推动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融会贯通.这些经验都为中国进一步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中国从九十年代初,党*和国务院也开始探索改变这一教育模式的新路径,北大、清华、华中科大参与其中,他们作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成员,力图探索一条淡化专业、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它们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不同模式,为中国高等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对它们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也是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人文素质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和呈现的特点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人文素质包括十分广泛的内容,如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等内容,自然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也应该将这些内容囊括其中.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是根据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而决定的,在统一的目标指导之下,安排和布置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更好的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则需要一个科学的实践探索过程.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包括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审美素质和环保素质等素质的提高,因此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满足这六大方面的素质教育,从而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展开现实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在把握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伸缩性和综合性特点:前者涉及到高等院校学生不同素质和不同能力的培养,这种素质培养到什么程度、素质提升到什么程度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后者侧重这些课程在共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共同目标之下所彼此之间的层次性、发展性和良性互动就需要其体现出综合性特点.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应该以课堂教育为中心,而课堂中的教育需要课程设置来规定.课程设置就是指在学校教育当中选定的需要讲授的各类课程及其安排和布置.国外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无论从理念、内容还是构成上都体现了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视以及在课程设置上的探索日趋成熟的特征,这一系列课程设置的经验对中国的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中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探索的基础上,中国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普遍架构基本形成,其总体的内容包括:以通识教育课程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主要载体,将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并重.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又设置必修课程、限制性选修课程和非限制性选修课程,使学生在选择课程上既保有人文素质教育的必须性和必要性,又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当中,仍然存在着重专业基础课程,轻人文素质课程的状况.

理论上的探索十分必要和重要,但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在借鉴国外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总结中国人文素质教育几十年来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在对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主体的不同特色把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高等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应该在确立教育理念、加强教学改革和建设、完善政策体系等方面提出新的途径和对策.要正确理解人文素质教育,要把握课程的片面性与教育的全面性、专业课程与人文素质课程、课程教育与文化熏陶等方面在实践活动当中的相互结合达到人文素质教育提升的效果.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为具体实践提供方向性指引的基础上,还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可以从以下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即更新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完善人文素质教育政策、加强人文素质建设改革、探索人文素质教育新途径、建设校园文化等方面加以具体的实施.

第四篇文化素质教育论文范例: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浪潮,正在将人类社会推向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新媒体时代.具备强大传播功能的新媒体日益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其“双刃剑”效应亦日益凸显.新媒体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作出新的概括和解释,这不仅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也是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机遇.本文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学和新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运用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质的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从全新的视角全面论述和阐释了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现实背景、思维转换、话语变革、内容结构优化、载体合力、模式构建和评估机制等内容.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现实背景是双重的:一方面,新媒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工作对象、模式、队伍受到冲击,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和价值观都带来了重大影响和严峻挑战: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技术在信息收集、信息内容与形式、信息传播渠道等方面的重大变革,作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机遇.充分利用新媒体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深入分析产生消极影响的成因,将为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提供依据.

跨界思维是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转换的新起点.本文提出的跨界思维,是指打破固有的框架,跳脱熟悉的位置,用多角度,多视野的看待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新媒体时代,跨界思维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寻找和发现新的交叉点、定位点的一种理性向度,它体现了生成性思维方式的价值实现之要求、人才培养之必须、课程改革之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之诉求,并强调在实践中要做好理论与实践间的跨界结合、学习资源的跨界融合、部门间的跨界组合、教育主体间的跨界汇合和精神文化的跨界联合.

话语变革是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新手段.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一要尊重大学生的话语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平等对话意识;二要关注生活维度,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向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回归;三要借鉴网络话语,积极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四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通过主动服务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召力;五要倡导立体化引导,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管理水平;六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增强话语创新能力;七要健全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实效性;八要坚持话语创新发展,努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体系.

内容结构优化是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需要.反思多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历经的发展和调整,大多数是在形式上的,而内容方面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在实践过程中,内容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是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的根本原因.为此应当对其进行主动调整,实现最大程度的优化:在政治教育方面,突出主导性内容;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优化基础性内容;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奠定人文素质根基;在媒体素养教育方面,拓展教育内容结构.

“载体合力”是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生成的路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课程载体方面,打造“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中心”;在物质载体和管理载体方面,建立导航系统和特*站;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丰富延伸校园文化功能;在教育者团队建设方面,打造师生信息快捷传递通道;在载体合力的功能延伸方面,高度重视相关媒体平台建设.

文化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文化素质教育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2000字学位论文、1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文化素质教育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文化素质教育论文范文选题

构建共享社区模式是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需要以“共享”为基本方式,以“社区”为共同体,这种“共享社区”体现了知识共享、生活共享、资源共享和过程共享,是新媒体时代高校的一种道德文化圈,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构建这样一种新模式,是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落脚点.

为保证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的有效运行,建立健全共享社区的评估机制是完全必要的,不仅是正确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运行效果的需要,而且是实现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控制的需要,更是实现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保证.

第五篇文化素质教育论文范文格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研究

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的日益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学范式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主要从文化的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着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含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存在客观的现实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的主客体具有关联性,目标具有一致性,内容具有交叉性,方法具有互鉴性,功能具有一致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融入,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文化素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思想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中都有所体现.西欧、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很早就存在“文化育德”的实践活动,并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育德经验,如高度重视公民政治教育,注重传播主流政治文化,注重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注重教育内容的继承性和现实性,注重教育方法的综合性和渗透性,注重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等.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整体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人生态度、仁爱忠恕、重义轻利等“教化”思想.中国传统“教化”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至上性,注重主体自觉和道德践履,强调情感*和理性精神的统一,坚持贵和持中,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坚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这些内容和方法不仅在传统社会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而且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自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工作,并在实践中注重用文化教育人.这些文化育人思想主要体现在新*主义文化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之中.坚持用文化教育人,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思想文化的引领,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和教育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文化融入难的情况.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融入的影响因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因素有个体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期望、个体的受教育程度和文明素质、非理性因素等;客观因素有地理环境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国际要素、科技要素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融入难的原因包括: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存在泛政治化、泛生活化、孤立化误区,与文化的关系中存在代替论、否定论、困难论、无暇论等错误认识;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解放、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利益观念更加突显、理想信念出现松动;文化发展的主题逐渐由革命型文化转变到建设型文化、领导型文化转变到服务型文化、封闭性文化转变到开放型文化;我国多元文化竞相发展、长期存在,使人们的价值选择出现困惑;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产品生产不足,文化贸易逆差严重,文化安全形势严峻;网络文化的发展导致价值冲突,误导思想行为,导致关系冷漠.


https://www.mbalunwen.net/lishi/090380.html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需要从理念原则、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制度机制等四个方面寻找突破.树立文化融入的理念,应明确文化融入的目的、程度和产物,增强文化融入的意识,找准文化融入的切入点.文化融入的原则包括方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相互补充渗透原则等.扩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融入的内容范围,应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共同导向,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大众文化、开放文化,在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大力生产精神文化产品.创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融入的方式方法,应坚持直接融入与间接融入相结合,营造良好文化环境;推动文化载体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各种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积极拓展文化渠道.建立促进文化融入的制度机制,应建立健全有利于文化融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互动机制和同步发展机制,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融入的动力机制、反馈评估机制以及组织、队伍、经费、制度保障机制.

本文是一篇文化素质教育论文范文,可作为选题参考.

文化素质教育引用文献:

[1] 文化素质教育类论文题目 文化素质教育论文标题怎么定
[2] 最新文化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文化素质教育参考文献怎么写
[3] 文化素质教育论文提纲模板范本 文化素质教育论文框架如何写
《文化素质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文化素质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文化素质教育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