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职称论文 > 文章内容

肿瘤内科护理论文范文参考 肿瘤内科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肿瘤内科护理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7

肿瘤内科护理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肿瘤内科护理论文范文参考: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研究
  2. 第二篇肿瘤内科护理论文样文: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
  3. 第三篇肿瘤内科护理论文范文模板: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的探索性研究
  4. 第四篇肿瘤内科护理论文范例: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
  5. 第五篇肿瘤内科护理论文范文格式:晚期癌症患者生命意义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本文收集了100篇免费肿瘤内科护理论文范文,都是免费优秀的相关论文范文,可以做为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写作相关范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肿瘤内科护理论文范文参考: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研究

背景:临床实践是决定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 MNS)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MNS研究生今后能成为某一专科或专病领域的高级实践护士的重要阶段.由于我国MNS教育刚起步,国内尚无可供借鉴的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招收MNS的院校各自按照对MNS临床实践培养的理解,在临床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实施存在较大差距,有的甚至与本科生实践教学无明显差异,导致我国MNS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为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符合国情和护理人才发展规律的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是我国MNS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的:了解和分析国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临床实践培养情况,找出我国目前MNS临床实践培养环节存在的不足,探讨MNS的临床实践能力构成要素体系;探索临床实践培养环节的组成及运行规律;提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构建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并验证模式中提出的MNS临床实践教学策略对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有效性.为我国MNS临床实践培养提供较为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促进我国MNS教育质量的提升.

研究内容与方法:

1.中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的比较研究:应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对中美4所大学护理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的临床实践培养进行深入剖析,了解各院校临床实践的具体实施情况.应用比较研究法从临床实践各环节要素出发,对专业方向、临床实践目标、临床实践安排、临床实践内容、临床实践教学指导、临床实践评价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MNS临床实践培养与国外的异同及存在差距,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构建提供依据及方向.

2.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构建研究:①应用文献研究法提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②应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制定相关的调查问卷,调查全国15所护理院校的MNS研究生,了解学生期望通过临床实践学习达到的实践能力及对临床实践过程的看法;通过对我国6所大学护理学院及临床附属医院的13位护理教育和临床护理专家的深度访谈,初步了解专家对MNS研究生应具备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实践培养目标、实践内容、实践方式等的看法,为构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奠定基础.③应用文献研究法、模式研究法,提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并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构建MNS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

3.MNS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策略研究: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法,对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中提出的基于认知学徒制的MNS临床实践教学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该教学策略对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结果:

1.MNS临床实践能力概念、内涵及特征:MNS临床实践能力概念,即MNS研究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以医学、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为指导,全面考虑服务对象包括个体、家庭、社区的健康需求,有效地解决临床或专业服务范畴内的复杂护理问题,并为其提供适宜、经济及高质量的健康服务,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和行动能力.MNS临床实践能力的内涵,是由多种能力要素构成的集合体;灵活运用系统知识的能力;侧重于在多变的护理工作情境中有效解决临床复杂护理问题的能力.MNS临床实践能力的特征,MNS临床实践能力的运用是植入到不同的临床工作情境之中,具有情境性特征;MNS临床实践能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连续体,具有动态性特征:MNS临床实践能力需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具有可评价性特征.

2.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在模式中的逻辑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核心价值,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是MNS临床实践培养目标建立的理论指导,能力本位教学理论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环节要素构建提供了基本原则,个性化教育思想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环节要素构建提供了基本要求,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学习环境提供了基本理念.

3.MNS临床实践能力构成要素体系:该体系主要由临床实践动机、临床一般实践能力、临床专业实践能力、临床情境实践能力4个基本构成要素组成.其中临床实践动机包括实践兴趣、成就动机、实践压力;临床一般实践能力包括护理基本操作技能、交流沟通与协作能力、科研能力、教育能力、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临床专科实践能力包括专科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专科护理操作技能;临床情境实践能力包括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临床决策力、临床执行力.

4.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由临床实践培养目标、临床实践内容、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临床实践考核、临床实践保障机制5个实践环节要素构成.各环节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临床实践培养目标是导向性要素,临床实践教学过程是进程性要素,临床实践评价是检验性要素,临床实践保障机制是依托性要素.根据我国生源不同的特点,形成了适用于两类不同生源的临床实践模块.

5.基于认知学徒制的MNS临床教学策略研究证实:该策略有助于MNS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对激发MNS研究生临床实践兴趣和调动MNS研究生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并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教学策略的应用模型.

结论:

1.界定了MNS临床实践能力的概念、内涵及特征,提出了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各理论在模式中的逻辑关系,丰富了MNS教育的理论研究.

2.建立了由4个要素及15个次要素组成的MNS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构成要素体系,为制定MNS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指标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3.构建了由5个临床实践环节要素组成,且体现不同生源特色的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为开展MNS临床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运行框架.

4.验证了基于认知学徒制的MNS临床实践教学策略对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有效性,该策略可作为MNS临床实践教学的优选教学策略之一.

肿瘤内科护理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肿瘤内科护理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5000字在职研究生论文、2500字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肿瘤内科护理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肿瘤内科护理论文范文题目

第二篇肿瘤内科护理论文样文: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

目的:

1.构建既适合我国国情、又顺应护理学国际化、专科化趋势的护理学学科体系,以丰富和促进护理学元理论研究,并为我国护理学科的规范化、系统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不同类型的护理学研究生培养、专科护士培训提供方向性指导.

2.比较不同成熟阶段的护理学科的发展特征,揭示影响护理学科演进历程的关键因素,为促进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提供策略性建议.

方法:

1.应用文献研究法,把握护理学科体系研究趋势,探讨护理学科体系的概念及其内涵,确定学科体系构建策略.

2.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内容分析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体系的知识形态、组织建制现状,归纳出判断学科成熟程度的基本内容,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

3.运用历史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进一步论证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经专家小组会议法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其条目内容.

4.运用理论研究法,从分析护理学科概念内涵切入,确立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逐步推演出护理实践的逻辑范畴及其涉及的学科知识群.

5.运用比较研究法,揭示国内医学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特点,形成构建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本土化参考依据;结合逻辑起点推演结果,依据“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构建由二级学科群、二级学科、*学科或研究方向组成的护理学学科体系.

6.运用专家小组会议法,讨论、修订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辨析各层级学科的内涵差异,澄清模糊认识.

7.运用理论研究法,通过与生态学概念交叉移植,结合“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内容,提出生态学视域中的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及策略.

结果:

1.界定了护理学“学科”、学科层级划分、护理学科体系概念及其内涵,提出学科的四种形态特征(知识、组织、历史、文化信念形态),逐步确立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为“人的健康反应”.由此推演护理实践过程的逻辑*、核心、结果范畴及逻辑终点,提炼出人和环境这两个影响健康反应的关键因素,并沿着人、环境、照护主轴,以健康反应为结局变量,绘制出多维的、立体状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简图.

2.从宏观角度描述了国内外护理学科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及组织建制状况,归纳整理出判断护理学科成熟度的基本维度:理论内涵、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并通过分析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的差距,提炼出各维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初步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

3.纵向梳理了中美两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及文献内容,从中发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社会需求是影响学科体系演进的关键因素,并通过社区护理学的个案演进历程分析得到进一步确证,由此验证了所提出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并经35位专家讨论,逐条修订并完善了条目内容.

4.揭示国内学科体系设置具有内在逻辑主线多维性特点.从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推演,沿着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将护理学科知识划分为“人文护理知识体系”、“科学护理知识体系”.前者继续分为“护理学原理”、“跨学科护理知识”,后者分为“人的生命阶段的护理知识”、“护理诊疗知识”、“生存环境的护理知识”三个知识群,分别涵盖不同类属的护理学次级学科.按照“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结合前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及历史研究资料,筛选出10门备选二级学科,提请27位专家进行小组会议讨论.最后,专家对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的赞同程度均较高.

5.从生态学视域提出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涵盖了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并据此提出国内护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发展策略.

结论:

1.本研究通过总结国内外大量文献中对护理学科本质属性的认识,结合对护理学“学科”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确定“人的健康反应”是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可按照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通过科学性与人文性护理过程,描绘出复杂的、立体型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为护理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2.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揭示了护理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及各学科发展前沿,提炼出影响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归结出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的异同点.研究中所收集到的中美护理学发展史料将对国内护理学历史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3.本研究确立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将为今后的二级学科自主申报设立一定的指引方向,所构建的护理学科体系具有整体性、科学性、兼容性、现实性、扩延性特点,符合我国国情,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4.依据本研究提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生态发展框架,提出今后护理学科体系建设的策略:①巩固学科基本要素,奠定学科发展的深厚根基;②拓宽生态资源,加速护理国际化、制度化进程;③汲取跨学科知识营养,促进护理学科丛林繁荣发展.

第三篇肿瘤内科护理论文范文模板: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的探索性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护理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护理教育也形成了从中专到博士研究生的全层次培养体系.但我国护理学还是临床医学下的二级学科,其学科定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和广泛的认同,这就导致了在护理教学和护理实践中的一些乱象,如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当、课程设置不能反映护理学科的人文属性等.将护理学定位在一级学科,可以按照护理学科的特点和临床对人才的需求制定适合护理学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为护理学科培养高层次的科研队伍,这将为护理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合理的学科划分是专业设置的指南,也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学学科体系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与研究.对护理学科体系内部进行分类,是为了科学地反映护理学发展的实际及把握其发展趋势,以加强对护理学的规划和指导,提高护理研究和护理理论的水平,从而更有力地指导护理教育和护理实践.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确定学科成熟所需要的条件,论证护理学定位为一级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针对我国目前护理学科发展的现状和我国的国情,对我国的护理学科进行历史性分析,参照美国的护理学科发展历史及现状,探讨学科发展的动因和条件;根据护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科构建的原则,提出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及研究生专业设置展望,为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及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

本文共分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概论

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的意义、相关概念界定.阐述了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通过综合分析中西方护理学科的发展过程,结合中美两国护理学科发展的动因和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供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借鉴的理论框架.

第二部分:我国护理学定位为一级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护理学科定位为一级学科是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护理学科定位于一级学科,有助于护理学科成员强化学科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推动学科体系的完善和学科理论的发展,形成护理学科的科学的哲学观、思想方法、专业精神,并应用于全面调整护理学各层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各层次人才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具有批判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护理学科创新性人才,发展护理学科合理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护理学定位为一级学科也是护理实践发展的需要.护理学在护理理念、工作性质和工作范畴方面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同临床医学相比,护理学日益呈现出其重视人而不仅仅是重视疾病的本质,护士的工作已扩大到了医院以外的场所,护士的工作范畴已超出了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的范畴.护理实践这些方面的变化,一方面使护理工作者深入进行新问题的研究,需要增加新的知识对问题做出解释和回答,这些知识已不是临床医学所能涵盖的;另一方面,从照护病人的角度,护理实践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也大大提高,实现了与医生合作照护和负责病人,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

护理学科定位为一级学科也是护理研究的需要.目前护理学科的定位一方面影响了护理学科人才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不足以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对护理学科的重视,严重限制了国家、地区和部门对护理学科的投入和资源的分配.

就护理学本身的成熟程度而言,定位为一级学科也有其理论基础,护理学以人、环境、健康和护理作为学科的基本概念框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并显现了与医学的区别.目前护理学的学科体系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随着学科的发展,一级学科逐渐增加,而二级学科逐渐减少,这是学科发展的自然生态.因此,护理学定位为一级学科也是护理学自身发展成熟水平所决定的.


https://www.mbalunwen.net/lishi/095186.html

第三部分:美国护理学科发展历史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护理学科是在南丁格尔的护理理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1850年以前,护理的重点是提供照护和促进舒适,注重于疾病本身而不是整体的病人.1900s后医学的快速发展对护理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医生与护士需要合作,在专业化的医疗环境中的护理实践促进了专科护理知识的发展,护理学科逐渐建立起来.在20世纪50到60年代,美国护理学者意识到了护理科研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大力发展护理科学研究.学科的发展开始重视护理的概念和研究范围、学术气氛和学者的发展.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护理学者开始反思有关护理概念、护理范围和发展知识的适当方法,他们借助哲学的探索方法探讨关于护理知识本质的问题,并且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发展护理知识.在以后的护理学发展过程中,将教育、研究和实践进行整合,发展护理学独有的知识体系是护理学科的重点.研究的重点是护理结局、人和环境的作用及护理哲学,护理学科被充分接纳作为一门科学,护理实践是基于特定知识体系的实践,护理知识被承认作为卫生保健知识的一部分.至此,美国的护理学科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护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也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和多样性的卫生保健领域的独有的知识体系,包括从护理哲学到各科临床护理,以及个体的与护理有关的生理和心理知识.

第四部分:我国护理学科发展历史借鉴

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之初也深受南丁格尔护理理念的影响,19世纪后期,随着教会护理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西方教会人员在中国开办医院和创立护校,为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尤以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资助开办的中国协和医学院护校,开创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先河,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高级护理人才和护理学科的领军人物.

建国后,由于各种政治和经济原因,我国停办高等护理教育,将护理教育定位于中专教育,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学术交流中断,这使得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陷入了低谷.*期间,护校停办,护士转行做医生,护理被认为是没有任何知识和技术含量,不需要训练就能做的工作,医院的许多护理工作由家属来完成.中华护理学会在*期间也停止了所有的学术活动,正常的工作秩序被打乱,这严重阻碍了护理学科的发展.

在*结束后,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政策使得护理学科有机会发展新的教育项目和完善专业结构.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自80年代中期恢复后逐步走上了正轨.在这个过程中,护理实践也开始改革,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引进的责任制护理代替了多年的功能制护理,把人看作不仅是生理的人,而且是心理和社会的人,注重与病人之间的沟通和护患关系.90年代中期,由美籍华人袁剑*士来华讲学并引进了一种新型的护理工作形式——系统化整体护理,把人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更加强调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的完好状态.在科研方面,不但实施了系统化的护理量性研究,还进行了大量的护理质性研究,为发展护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提供了条件.

第五部分: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初步设想

纵观我国和美国护理学科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美国护理学科的发展过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而逐渐发展的,由院办护校的建立、大学护理教育、护理研究生教育,到临床护理专业化的发展,护理学科体系逐步完善.我国护理教育已经形成了从中专到博士的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但是学科体系不是很完整,有必要在相关理论指导下构建护理学的学科体系,以指导护理研究生的专业设置,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

对我国护理学科体系的构建,应该植根于我国护理实践,结合国内外护理学科的发展实际,遵循反思性、自主性、科学性、实践性和系统性原则,参考其他学科分类的方法,按照护理学的研究对象——护理活动进行学科分类,按照科学的一般理论,结合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方法,分为基础学科、技术和方法学科以及应用学科三大类,以科学地反映护理学发展的实际及预测其发展趋势,提高护理研究的水平,进一步发展护理学科.

当然,护理学科体系的构建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开放性,可以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增加新的维度和新的层次.这一学科体系的结构只是探索性研究,是否妥当,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第四篇肿瘤内科护理论文范例: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

护理是一门“以人的健康服务”为主的专业,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疾病谱的变化、卫生保健体制革新,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护士队伍从以中专为主体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教育的方向发展.然而,现存护理教育4个培养层次(即,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之间尚未实现无缝衔接的教育体系,由于培养目的、课程设置等原因,高职专科毕业生通过考试、职业资格准入等的学习上升路径被阻断,高职专科护理教育成为终结性教育.这不.仅阻碍了我国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效率,造成了重复性培养的资源浪费,也不利于集约行业及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但是,护理人员职业流动性大、护理队伍结构层次参差不齐、护理教育培养目标单一课程设置不科学合理等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护理教育可持续性发展.

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从护理教育体系角度进行实证研究,并给出策略指导的文章十分有限.为了科学合理地对护理教育发展给出政策性、策略性指导,并保证护理教育实施的质量和效率,需要认真调查、分析、研究和解决护理岗位人才需求和护理教育之间的矛盾,把他们转换成有力的支持力量.

本研究以我国护理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点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国内外护理教育制度和模式比较;了解典型区域护理队伍现状和人才培养需求;分析我国护理教育层次体系、规模与质量、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差距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促进护理教育可持续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思路.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

1、阐述健康的内涵和社会价值、界定护理的概念、护士角色定位和护理教育的起源、探讨了护理教育的特征.

2、护理教育发展相关政策的出台是保证我国护理发展的制度基础.在一系列政策制度的保障下,学者开始关注护理教育的科学性发展,对现有护理教育研究进行了分类归纳.

3、借鉴美、英、日、澳四国护理教育发展经验,从培养目标、教育制度、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四个环节出发,对护理教育发展进程进行剖析,并探讨了四国护理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4、选取全国东中西部20个省市37所开办高职护理专业的院校以及相对应300家教学医院,分别进行护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护理专业教学现状调研,以便为我国护理教育改革提供事实依据.

5、从护理教育层次体系、人才培养与需求适应机制和构建贯通课程体系等三个维度对我国护理教育的改革形成标本兼治之策.

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下,护理不再是单纯的疾病护理,而是转向“整体人”,涵盖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健康需求,护士的角色也相应地从护理的实施者,拓展为教育者、咨询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等.护理模式转变可以促进护理人员职业发展、实现护理教育自身发展、落实“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

2、医疗改革过程中,护理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健全(涉及医疗机构管理、妇幼与社区、医院感染管理、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等),给护理教育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从国家层面上指明了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发展方向.而有关护理教育的研究内容也有所拓宽,如护理法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培养,各热点领域的研究视角更加贴近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操作层面,更加有利促进护理教育体系的建立.

3、尽管美、英、日、澳四个国家护理教育发展各具特色,但均形成了完善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并且各层次之间的无缝衔接成为其发展的共同趋势.培养目标多元化、教育制度体系化、课程改革市场化和质量监督健全化等共同构筑了西方护理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

4、分析调研数据发现,我国护理教育与专业人才需求存在差距:护理教学尚无统一规范;培养规模大、质量不高;各层次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比较单一;课程设置偏重学科性质与岗位细化不符;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受到忽视;缺乏科学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和体系.

5、为实现“三层多元”的护理教育体系,使护理教育真正成为一种职业类型教育,而非学历终结教育,论文提出了“建立以护理程序为主线、实施全面整体护理为教学标准、相互衔接可持续发展的护理教育层次结构体系.既有高端学术型教育、中间层次技术型教育,还有基础实用型教育,配合各种人文素质培养和在职继续教育,以培养护理行业的决策层、管理者和实施人”的策略思路,并列举了相应的措施:①治标之策:科学制定护理教育“十二五”规划,明确护理专业层次性培养目标,对接岗位任务设置护理课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护理教育质量评价体系;②标本兼治之策: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动态适应机制,完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护理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院校有效衔接合作育人的管理体制,参照国际理念制定中国护理教育标准,积极营造促进护理教育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五篇肿瘤内科护理论文范文格式:晚期癌症患者生命意义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目的]

生命意义的寻求是人一生中重要的课题,生命意义会随着一个人所处的时间、空’间不同而改变,特别是面临受苦与死亡时,更容易遭受寻求生命意义的挫折.晚期癌症患者面对疾病带来的痛苦以及因癌症已无可能治愈,感到死亡逼近时,往往会遭遇寻求生命意义的挫折.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构建晚期癌症患者生命意义干预方案,并利用晚期癌症患者生命意义寻求的质性研究结果修订该方案,再通过专家小组会议法对方案进行认证,从而形成本土化的晚期癌症患者生命意义干预方案,然后进行干预效果评价.从而为提升国内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命意义感、降低其焦虑抑郁情绪和心理痛苦程度,在精神层面提升其生存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1.质性研究

于2012.04.01-2012.06.15间选取此期间入住上海市某*甲等医院中医科符合纳入标准的晚期癌症患者(30名)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质性研究方法之一的“诠释学”作为研究方法了解晚期癌症患者生命意义的寻求途径及寻求挫折.根据“诠释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在利用诠释学方法进行质性研究前必须掌握本研究主题的“前见”.本研究通过系统的文献分析将癌症患者生命意义的寻求途径归为7类:即疾病归因,失落中寻求获得,创造与行动,希望,爱,自我认同,信仰.并据此构建晚期癌症患者寻求生命意义的模型(图2-2),此为研究者所掌握的本研究主题重要的“前见”之一,并根据此模型构建质性研究的访谈提纲.

2.方案构建

参考“内容分析法”进行文献分析,初步构建晚期癌症患者生命意义干预方案,然后根据质性研究结果修订该方案,再选取12名专家通过小组会议法进一步修订该方案,从而形成本土化的晚期癌症患者生命意义干预方案.

3.干预研究

于2012.07.01~2012.12,31间选取此期间入住上海市某*甲等医院中医科符合纳入标准的晚期癌症患者,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Test, RCT)的研究方法,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18名)接受病房常规照护的同时接受本土化的生命意义干预,对照组(20名)仅接受病房的常规照护,选择合适的量表分别对两组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的24小时进行干预效果评价.

[结果]

1.质性研究结果

(1)析出与晚期癌症患者生命意义寻求途经相关的主题16个,亚主题13个.将所有主题归为癌症患者寻求生命意义途径的7个类别,类别及主题依次为:①疾病归因(自我因素,医疗服务因素,环境因素);②失落中求获得(体味生命真谛,向下比较);③创造与行动(为人处事,制造乐趣,了却牵挂);④希望(信任治疗,安宁疗护);⑤爱(爱人,被爱);⑥自我认同(坚强,包容);⑦信仰(宗教信仰,个人信念).(表2-2)

(2)析出与晚期癌症患者生命意义寻求挫折相关的主题6个,亚主题10个.主题及亚主题依次为:①个体因素(拖累感,担忧,恐惧,自我封闭);②经济负担;③生活变化;④治疗相关(副反应大,沟通问题,求医困难);⑤支持缺乏(婚姻不幸,社会关注低,信息缺乏);⑥癌症歧视.(图2-1)

2.方案构建

(1)文献分析:关于癌症患者生命意干预的文献主要分布于近六年(2006-2012),经文献分析发现:干预方案的模式可概括为“一对一”式与群体式.“一对一”式的生命意义干预方案分别为生命意义干预(Meaning-making Interventions, MMi)、生命意义为中心的个体治疗(Individual Meaning-Centered Psychotherapy, IMCP)及生命回顾(Life Review, LR),群体式的生命意义干预方案为群体生命意义心理疗法(Meaning-centered Group Psychotherapy, MGP)与意义治疗法(Logotherapy).然后对如上干预方案按照干预对象纳入标准、干预模式、干预措施、分组方法、干预者、实施步骤、评价指标、评价时间、评价效果、局限性与改进十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表3-1).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佳的干预方案作为参考依据,再结合临床观察初步构建晚期癌症患者生命意义干预方案,再根据前期的质性研究结果对初步形成的干预方案进行修订,再通过专家小组会议法对方案进行认证后确定本土化的晚期癌症患者生命意义干预方案.

(2)本土化的晚期癌症患者生命意义干预方案:①干预实施者:研究者本人;②干预措施:认识现在(Acknowledge the Present),生命回顾(Life Review),面对未来(Live the Present for the Future),③任务完成方式:依次分三次完成,每次完成一项,每项任务相隔1~2天,时间控制在6天内;④干预效果评价量表:“心理痛苦程度数字评分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晚期癌症患者生命意义量表”;⑤干预效果评价时间:干预前及干预后的24小时(表3-4).

3.干预效果评价

(1)t检验:①组间比较:心理痛苦程度评分、抑郁维度总分、生命的意义与满足感维度总分、苦难承受与死亡接纳维度总分差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即干预组较对照组在干预后心理痛苦程度降低、抑郁水平下降、生命意义与满足感提升、苦难承受与死亡接纳能力提升(表4-3).②自身前后比较:干预组在干预前后心理痛苦程度评分、焦虑抑郁量表总分、抑郁维度总分、生命意义量表总分、生命的意义与满足感维度总分、苦难承受维度总分与死亡接纳维度总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即干预组干预后较干预前心理痛苦程度与焦虑抑郁水平降低,生命意义感总体水平、生命意义与满足感、苦难承受与死亡接纳能力提升(表4-4).对照组求意义的意志维度总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即对照组干预后较干预前求意义的意志高于干预前.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4-5),

(2)协方差分析:两组干预前后的患者的心理痛苦程度评分、生命意义总分、苦难承受维度总分差值的修正均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即,干预组较对照组在干预后心理痛苦程度降低、生命意义感提升、苦难承受能力增强.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表4-6).

[结论]

1.当前,国内晚期癌症患者可通过多种途径寻求生命意义,然而在寻求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挫折.辨识晚期癌症患者寻求生命意义的挫折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本土化的晚期癌症患者生命意义干预方案非常重要.

2.开展国内晚期癌症患者生命意义干预可减轻晚期癌症患者心理痛苦程度程度,对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效果尚不能确定,可提升患者的生命意义感,特别能够增强其苦难承受的能力.经临床研究证实,该干预方案对于晚期癌症患者具有良好的接受性和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3.生命意义干预是国内晚期癌症患者迫切的精神需求.培养相关专业人员开展晚期癌症患者生命意义干预的研究及临床实践非常必要.

关于免费肿瘤内科护理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肿瘤内科护理引用文献:

[1] 优秀肿瘤内科护理论文题目 肿瘤内科护理论文题目怎么定
[2] 肿瘤内科护理论文大纲格式模板 肿瘤内科护理论文框架如何写
[3] 肿瘤内科护理论文摘要怎么写 肿瘤内科护理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肿瘤内科护理论文范文参考 肿瘤内科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肿瘤内科护理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