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仫佬族二声部民歌音乐形态特征分析

主题:音乐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2

简介:该文是仫佬族和音乐论文写作参考范文与音乐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仫佬族和音乐论文范文

音乐论文

目录

  1. 一、为何仫佬族民歌只有二声部
  2. 二、为何仫佬族民歌都是徴调式

摘 要:前人对仫佬族民歌的音乐形态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仫佬族民歌只有二声部,均为五声调式徴调式,其中低声部由“羽、徴”两音构成先后持续衬托帮腔(或是支声);演唱形式是二人同声演唱(一是唱高声部主旋律,一是唱低音持续声部),高低声部形成“起”与“随”的关系.这些基本属于一般介绍性的,并没有深入分析形成其音乐特征的原因.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其成因提出新的观点.

关键词:二声部 持续低音 曲式结构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3-0054-04

一、为何仫佬族民歌只有二声部

在学术界,有学者认为是“同当地传统的生产劳动方式和集体歌唱形式有关;因为仫佬山乡的劳动虽一向是男女同工,但各干各的活,各唱各的歌.”[1]还有的认为是“仫佬族多声部民歌属古骆越文化产物,与壮、侗、毛南、布依等民族的多声部民歌同一母体,不仅成因与源头相同,且其音乐形态、表现特征及发展轨迹至明代也一致,仫佬族民歌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2]而民间方面,当地歌手罗周兰、谢耀平和罗国良则一致认为“仫佬族自古来只有二声部民歌的原因是因为单声部感觉唱起来很单调乏味,得有一个是配音,低音是配音的,所以就叫双声部,那个配音还是师傅,主唱(这里指的是上方旋律声部)的还是徒弟,因为好多人会唱山歌但是不会配底音.”同样的问题,壮族、侗族唱二声部民歌的民间歌手们则认为是“因为唱二声部两个人“靠着唱”舒服,单声部唱不好听.”相比之下,来自民间的、本地人的说法也许更为有说服力.因为仫佬民歌演唱形式是对唱的形式,双方对唱的曲调风格基本一致,它的关键点在于唱词的即兴性及问答关系,也就是要现场以最短的时间编出唱词,因此就形成主副角色及辅助关系,两位歌手相互提示、引路、补充及衬托的作用;再则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人来配音.吴振琼和罗周兰曾谈到:一般一个人唱出几个字,另一个人就明白下一个字唱什么了,所以就会形成低声部歌手总是慢一两拍以上才跟进的缘故.)这和仫佬族所记录的民歌歌谱开头“低音晚拍跟”是一致的.另外笔者认为:从仫佬族人的心理审美的角度来看,她们认为两个人一高一低,唱出来的音色更美,感情更丰富;还有就是她们的民歌的“自古唱法”需要两个人才能演绎—主唱和配音(这和采访的观点是一致的).还可以从风俗的角度考虑的是:自古来仫佬人们的耕田劳作男女分工明确,平时在山野田园歇息间双双对歌已成为习惯.另外,仫佬族人走坡对歌的目的是“倚歌择配”,往往很多青年男女是第一次见面的,所以就会涉及到“害羞、介绍、帮唱、壮胆等”风俗问题,当然这只是从生态习俗来联想.当然,这仅是笔者愚见,具体还待考证.

二、为何仫佬族民歌都是徴调式

本文研究的新结论是:形成徴调式风格原因可能是受壮、侗、苗、毛南族为主的周边民歌腔调影响的结果.“中国传统音乐虽然没有完整的‘调式’概念,但是在音乐实践中调式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只有五聲可以作为‘调式’的主音,中国传统音乐调式主音的稳定性不同于西方大小调音乐,其主音的意义通常只体现在结束音上,而且其解决倾向的逻辑性并不强烈,结束音的选择有一定灵活性与或然性.”[3]上文曾提到过关于仫佬族的历史源流问题是多民族杂居的结合、它的民族语言特点是多民族语言的“糅合”结果(比如仫佬族民歌是押脚韵,这和汉族民歌是一致的).要究竟原因,先来看看罗城仫佬族县城的地理位置,仫佬族山乡被壮、汉、瑶、侗、毛南等民族“包围而居”,并深受周边各民族文化影响,促使很多仫佬人兼操仫佬语和当地壮、汉语,但是民族意识还是很强.单从仫佬族没有文字、使用汉文及用“土拐话”唱歌就可证明仫佬族语言腔调会受其他民族影响.下面我们来看看周边这几个主要“邻居”的民歌风格.广西的“欢、比类”“诗类”(即均为土话山歌之意)民歌多是以“徴、宫、羽”为调式主音的,其中徴调式占有主导地位.如:壮族北路区宜州、南丹、忻城、环江等地,桂东北区的柳州、柳江、柳城、象州、鹿寨等地的山歌调式音列大部分以五声性为主,并以徴音为主音居多.见以下谱例片段:

谱例1:壮族山歌《久盼凤凰来》:

谱例2:苗族山歌《芙蓉怠慢牡丹花》片段:

谱例3:柳州山歌《妹你招亲就招我》片段:

以上三首山歌出自仫佬族子自治县的周围,其每一首都有浓郁的五声风格五声音列,音域形态风格极为相似,音域都在六度以内,乐曲结束都有主音上方的二度音“羽音”级进下行到主音的特点,以徴调式终止.那么仫佬族的民歌呢?其调式是否也有相似?见以下三首民歌谱例分析:

谱例4:《洗衣歌》

谱例5:《蝗虫歌》片段

谱例6:《缘于对歌》

由以上图示分析可知,仫佬族民歌都是由五声调式音列构成,骨干音为:徴、羽、宫、商、角.每首歌的音域、上下声部音程对位关系都在六度以内,调式上具有一定意义上的“调式交替”色彩对比,如上方谱例(5-6),旋律的开始总是从羽音开始,后向下级进二度到徴音上持续,最后以上方旋律声部向下级进,由羽音进入徴音,形成二度碰撞解决到同度同音的徴调式终止.低声部由“羽、徴”两音先后构成,与高声部形成衬托帮腔关系二声部.而最重要的是,几乎所有仫佬族民歌都体现了这些特征.那么综合仫佬族的民歌音乐风格和他“几个邻居”的民歌音乐风格,不难发现,他们在调式调性上可谓是相互影响、风格相似.

为什么低声部只有羽、徴两音?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其他文献中并未找到令人信服的论证,当地歌手都说是祖辈传下来都是这样的.但经过系统地分析仫佬族民歌音乐之后,本文提出的新观点是:首先,上文提到过,从地域性的角度来看,广西的“欢、比类”“诗类”民歌多是以“徴、宫、羽”为调式主音的,其中徴调式占有主导地位.离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最近的宜州、忻城、柳州、柳江、柳城等地的山歌调式音列大部分以五声性为主,以徴为主音居多;其中“大二度下行”是这些周边地区山歌音乐特点之一(详见谱例1-4),而仫佬族民歌的低声部恰好全部是羽音到徴音的大二度下行进行.由此可见这一原因与地域性民族间的音乐风格有很大的直接关系.其次,中国民族调式的五个正声是通过五度相生而来的,在中国的民歌中所彰显的五声性风格非常浓郁.从大量的谱例可看出,仫佬族民歌的两个声部在结合时总是以“五度相合”为骨干运行习惯.从民族风俗习惯的角度来看,仫佬族人普遍能歌善舞,对于山歌传唱似乎是与生俱来就会,这正如人们常说的“生在歌乡,开口即歌”,那么长期在这种“山歌熏陶”生活环境中,她们自然养成一种“双双配音”的歌唱技能,而这种“双双配音”即是“五度相合”的习惯.如下图仫佬族民歌的二声部音程关系:

总结:结论:此文为一篇关于音乐方面的仫佬族和音乐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仫佬族和音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音乐引用文献:

[1] 仫佬族论文怎么写 仫佬族相关论文范文资料8000字
[2] 价值硕士论文范文 关于仡佬族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5000字
[3] 民居本科论文范文 仡佬族和建筑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2万字
《仫佬族二声部民歌音乐形态特征分析》word下载【免费】
音乐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