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中学生科技年度

主题:小学生课文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4

简介:大学硕士与本科课文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课文学生方面论文范文。

课文学生论文范文

小学生课文论文

目录

  1. 小学生课文: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朗读课文 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册,是根据教育部2000年3月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试用本)语文第十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本册教科书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倡导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并根据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设计,编排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帮助教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教材,现对本册教材作如下说明.

   一,教材的编排

   本着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本册教材精选课文,将课文分为精读,略读,选读三类.本册共有课文32篇.精读课文16篇,略读课文12篇,选读课文4篇.此次修订,对课文进行了大幅度的更新和调整.保留了原教材20篇课文,新选了12篇内容丰富,时代感强的课文.其中《阿里山的云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桃花心木》《乌塔》《"诺曼底"号遇难记》《金色的论文范文》《理想的风筝》《最后的辉煌》《放弃射门》《鲁本的秘密》《遨游太空的五星红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及古诗词等是新选入的课文.

   本册教材对课文的编排,围绕训练重点设计了一个大体的序,注意训练的整合性和训练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将课文分为8组,每组一般3—4篇课文,在每组课文之前安排了"导 读".在每篇精读课文的前面安排了预习,在后面编写了"思考·练习",在略读课文前面安排了"阅读提示".在每组课文之后编排了"积累·运用".本册设2个重点训练项目,它们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按一定顺序写》,分别安排在二,五组中.

   每组教材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1导 读.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前.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组成,提示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之前对整组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2课例.包括课文,预习或阅读提示以及思考·练习.

   课文.所选课论文范文调内容的思想性和语言的典范性,适合学生阅读和老师教学,每组中的课文在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的联系.

   预习.预习的要求在四年级的基础上略有提高.要求学生先读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阅有关资料等.

   思考·练习.安排在每篇精读课文之后.一般出3—4个题目.一些课文后安排了选做题,用"△"标明,供学生选做.增设选做题,体现了教材的弹性和课内外结合.

   阅读提示.安排在每篇略读课文之前.阅读提示从激发阅读兴趣入手,一般提出一两个思考问题,侧重在理解内容,提示阅读方法或引导学生从阅读的文章中扩展开去.

   3读写例话.安排在一组课文之后,是对训练重点的概括和归纳小结.调整后的训练重点,减少了总量,简化了头绪,使重点更为合理,更为实用.这些训练项目,体现了试用修订版大纲精神,突出了语文学科的本身特点,突出了在训练中对语言的理解,感悟与积累;同时又突出了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本册例话,分别就读和写的某一点说明了训练什么和怎么训练.安排训练项目的两组,要围绕训练项目进行读写基本功的训练.没有安排重点训练的组,要注意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读写基本功,使教学前后衔接,环环相扣.

   4积累·运用.安排在一组课文或读写例话之后.每个"积累·运用"大致包括以下四项内容: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有的安排了"实践活动".本册的"实践活动"分别安排在第二,八两组中.

   原教材中每组之后的"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这样做,体现了教学观念的转变,教材中不再安排字,词,句的单项训练,而是在整合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综合素养.和原来的"基础训练"相比,"积累·运用"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第一项"读读背背",侧重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第二项"阅读",通过阅读成语故事或其他短文,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第三项"口语交际",旨在交流互动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第四项"习作",适当降低了作文教学的要求,减少了命题作文,增加了想象作文和写应用文的比重,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实用的作文能力;"实践活动",目的是拓宽语文教育的渠道,使语文教学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语文综合能力.

   "积累·运用"中安排的阅读短文与课文,习作与课文之间的内容和形式,有一定的联系,"积累·运用"内部各项训练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这样编排,有利于发挥整合的优势,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

   由导 读到积累·运用,体现了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由上一组教材到下一组教材,体现了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训练过程.

   本册教材识字量为225个,其中要求学会的160个,只要求认识,不要求会写的65个.要求学会的生字只安排在精读课文中,在课后的方格和书后的生字表中标明.会认的生字分别安排在部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用横条标明.课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均随课文注音.生字用圆括号,多音字用方括号标明.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教材编绘了多幅插画.这些插画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陶冶爱美的情趣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画,把使用文字教材和图画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教学要求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论文范文,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习225个生字,其中160个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会认65个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要求会写,也不作为考试的内容.

   4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按要求预习课文.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要继续培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提高阅读的速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提倡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领悟课文的一些表达方法.

   6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本学期课外阅读不少于20万字.

   7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并能转述.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讨论问题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能简要复述课文,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说话有礼貌.

   8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内容比较具体,有一定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后感和缩写课文.练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教学提示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和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始终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低,中年级训练的基础上,应提高其训练要求.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特别是那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把对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思考·练习的教学.

   修订后的"思考·练习",题目简要实用.注意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一些题目具有整合性,开放性和扩展性,加强了课内,课外的结合.有些题目还体现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提示了学习方法.修订后的"思考·练习"删掉了原来一些繁琐的理解课文内容和孤立进行词句训练的题目,从整合的角度,把理解内容和语言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朗读,背诵,增加了自由度,许多课文,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背诵的部分.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修订后的"思考·练习"这些特点,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中的问题,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到读书,作文的方法.课后安排的选做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教学时不要作统一要求.

   3要加强朗读,默读训练.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上一定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相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默读也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在独立阅读和思考中培养阅读能力.

   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一般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略读课文的教学,着重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教学略读课文,教师更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要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一般不要逐段讲读,不要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可以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三)读写例话的教学

   读写例话重在提示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同时担负着指导阅读或习作的任务.读写例话属于独立阅读性质,可以由学生自学完成.指导学生学习读写例话,可以让学生先读读例话,知道例话在读写的哪一方面作了提示;然后联系本组的精读课文,对例话中提示的阅读或习作方法进一步加以理解;最后联系自己的读写实际,说说从例话中得到的启发与体会,重在引导学生把从例话中学到的知识用于今后的读写实践.

   (四)积累·运用的教学

   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后,训练内容与课文有一定的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一部分:读读背背

   本册8组安排了2次名言警句,2首古诗词,2次成语和1次对联,1次"三字经"节选.教学"读读背背",重在引导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了解中华优秀文化,能够熟读成诵.教师千万不要讲解具体含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引导讨论或适当点拨.

   第二部分:阅读

   在每个积累·运用中都安排了阅读短文训练.教学时可凭借短文后面的思考题,让学生明确阅读要求,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并试着回答这些问题,最后交流,讨论.指导学生阅读短文时,注意将训练的重点迁移,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三部分:口语交际

   本册在"积累·运用"中安排了6次口语交际,分别是"春天的发现""交流读书收获""介绍一种家用电器农机,农具""发现朋友有了缺点,该怎么办""介绍少儿节目""怎样过'六一'".安排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在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时,要从启发兴趣,激发说话的论文范文入手,使学生产生说话的愿望,知道怎样去说.要加强说话通顺,连贯的训练,使学生把话说得清楚明白.要体现学生间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体现交际性.口语交际的训练仅靠积累·运用中安排的几次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要采取多种形式,面向全体,使人人都有训练的机会,从根本上扭转重读写,轻听说的不良倾向.

   第四部分:习作

   本册安排了8次习作训练,分别是写对春天的发现和感受,记一件后悔的事,介绍自己的好朋友,记一件成功的事,学写建议书,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自由习作,给长辈写一封信.指导习作,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打开思路,不拘形式自由表达.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人,事,物,激发他们大胆想象,展开联想甚至幻想,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地运用教材,创造条件使学生无拘无束地放开来写.

   第五部分:实践活动

   在第二,八组各安排了创办班级图书角,召开成语故事会两次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应该成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是课内语文学习的扩展,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活动的教学不必受课时的限制.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应该因地制宜.教师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教材中的安排仅供参考.

   各地教师在使用六年制第十册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的过程中,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告诉我们,以便在修订时加以改进.

   目录1论文范文2

   2*〖〗阿里山的云雾5

   3词两首9

   忆江南

   渔歌子

   4*〖〗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13

   积累·运用一16

   5白杨20

   6桃花心木23

   7*〖〗乌塔27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29

   积累·运用二31

   8跳水35

   9*〖〗"诺曼底"号遇难记38

   10月光曲40

   11*〖〗金色的论文范文43

   积累·运用三47

   12古诗三首51

   游园不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3养花54

   14*〖〗理想的风筝56

   积累·运用四59

   15田忌论文范文63

   16*〖〗晏子使楚66

   17赤壁之战69

   18*〖〗冀中的地道战73

   按一定顺序写77

   积累·运用五78

   19黄河象82

   20琥珀84

   21*〖〗最后的辉煌87

   积累·运用六91

   22丰碑95

   23*〖〗论文范文在花山98

   24飞夺泸定桥100

   25*〖〗夜莺的歌声104

   积累·运用七107

   26放弃射门111

   27*〖〗鲁本的秘密11428小音乐家扬科118

   积累·运用八121

   选读课文使用说明及课文简介

   123

   附教学设计举例126

   带*的是略读课文第 一 组

   本组有四篇课文,一个积累·运用.四篇课文都是写景状物的.其中两篇精读课文:《论文范文》描写了春天里小论文范文活泼机灵的外形和优美的飞行姿态,表现了小论文范文的可爱;《词两首》描绘了江南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眷恋之情和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略读课文两篇,或描绘了阿里山云雾的精妙绝美,变化万千的奇观,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或描绘了青海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惊异与赞美之情.

   教学本组课文,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景色的优美壮丽,受到美的薰陶;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的,体会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还要指导学生注意积累词句.

   建议本组教学用11—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各用2课时,略读课文各用1—2课时,"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和阅读用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包括讲评).

   1论文范文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描绘了春天里论文范文活泼机灵的外形体态,特别是在春光中飞掠和憩息的优美画面,着力写出了它"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充分表现了小论文范文的可爱.

   这篇课文描写细致生动,感情充沛激越.选编这篇课文,除继续体现"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提高阅读能力的训练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从作者对春天里的小论文范文的描写中,体会论文范文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难点是体会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本课在这方面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写论文范文的外形,主要写它最具特征的羽毛,翅膀和尾巴;写羽毛,主要写颜色和光泽(乌黑发亮);写翅膀,主要写姿态(俊俏轻快);写尾巴,只是抓住它最具特色的形态(剪刀似的).写飞行,用"斜着身子","掠";写矫健,用"一转眼"表现迅疾,用"横掠","沾"突出敏捷;写憩息,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把它比喻为五线谱上的音符,真是贴切而又传神.正因为作者抓住了特点,才把小论文范文写得栩栩如生.这都是与作者善于观察分不开的.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俊俏,聚拢,增添,五线谱,音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论文范文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准备一张飞翔着的论文范文的挂图或投影片,并准备第一段,第三段有关内容的幻灯片各一张.

   2教学导入.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日观察所得的印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论文范文的形象,然后,引导学生按预习提示默读课文,并思考问题:论文范文是什么样子的,它飞行时有什么特点.默读后回答.教师可出示幻灯片,帮助学生掌握要点:

   小论文范文的特点

   羽毛—乌黑光亮

   翅膀—俊俏轻快

   尾巴—剪刀似的活泼机灵

   第二个问题,学生回答可能不得要领,教师可启发学生找出描写论文范文飞行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归纳它的特点,然后出示幻灯片:

   论文范文飞行时的特点

   (天空中)斜着身子,掠过,唧唧

   (稻田—柳下)一转眼

   (湖面)横掠,沾

   > 矫健敏捷

   课文重点段落是写论文范文飞行和憩息的两段文字,如果说第一段写论文范文外形部分是一个精彩的开头,那么第二,三段就是一幅生动的动态的"论文范文春景图",可以引导学生看插图,体会论文范文的活泼可爱和为春天增添了乐趣.看图可依照课文描绘的顺序,先看自然背景,再看论文范文的活动.

   课文中有些写得很精彩的句子,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如:"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一句,把春天花开草长,万木齐发的景象比喻为"赶集似的聚拢来",充满热闹欢快气氛.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农村赶集的盛况:人们从四面八方拥向集市,摩肩擦踵,熙熙嚷嚷,一派热闹景象等,使学生较深切地体会到这一比喻的好处.有的句子很讲究炼字,如"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了开去",一个"掠"字,写出了论文范文飞过水面时,飞得很低,距水面很近,简直就是从水面上拂了过去;随即又一个"沾"字,写出了论文范文身体并没有触着水面,只是尾尖偶尔挨了一下水面,足见论文范文的轻捷灵巧了.量词的选用也很讲究.如"蓝蓝的天空,电线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如用"几条","几根",太实,显不出电线的细,蓝天的旷亮;而用"几痕",则真切地表现了细的电线在空中的隐约可见,似有似无,这与落在它上面的音符似的论文范文虚实相生,相映成趣.

   有感情地朗读是一个训练重点,教师要抓住对小论文范文的喜爱,赞美的感情基调进行朗读指导.可采用教师范读,放录音等方法进行示范.要让学生多练习.不必过多讲解朗诵的技巧.

   3课外可让学生写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短文.可引导学生在课文第二段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增补和细化:该段写了春天的细雨,微风,花,草,还可以写小河,池塘,天空,田野等,启发学生抓住特点进行描述:如写细雨,其形态是什么(如"星星点点","牛毛","洒落"等);人们的感觉有哪些(如"湿润","清凉","泥土气息"等);写田野,麦苗,树木,可写闪光的绿叶,枝头的鸟鸣,随风摆动的枝条等.

   四,参考资料

   郑振铎(1898—1958)现代着名作家,学者,社会活动家.生于浙江省永嘉县,原籍福建长乐县.1919年参加"五四"学生运动,与瞿秋白创办《新社会》杂志.1921年同茅盾,叶圣陶等人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3年主编《小说月报》.1931年任燕京大学教授.抗战时期留居上海,与许广平等刊行《鲁迅全集》.抗战胜利后创办《民立》周刊.解放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文物局局长,论文范文副部长.1958年10月17日出国访问途中,不幸因飞机失事遇难.他的着作有《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文集》等.

   论文范文一种候鸟,体小,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像剪刀,背部黑色,肚皮白色.常在人家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是益鸟.在我国,春天飞到北方,秋到南方.

   2*阿里山的云雾

   一,教材说明

   本课写的是阿里山最负盛名的美景奇观——云雾,写出了这里的云雾造成的那种丰富多姿,变幻无穷,神秘诡谲的美,表达了作者对阿里山的喜爱之情.

   课文在交代了观赏阿里山云雾的地点之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阿里山云雾景观的美.先说没有风的时候."阿里山的千山万壑,全都笼罩在朦朦胧胧的云雾中",这是从整体上看到的景象."有些地方等令你产生翠峦直插云霄的错觉"这个长句子,讲的是细看各个地方所看到的四种不同的景色."碧绿的千山万壑和朦胧的山间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讲的是云雾静止时留给作者的一种整体感受.再说起风之后,"山风劲吹,只见云雾在山间翻滚,奔涌,升腾,追逐",这里讲的是起风之后,云雾变化的几种基本形式.云雾的变化,必然引起景观的变化;云雾变幻无穷,景观也变幻无穷,所以作者称这时的云雾为"诡秘的魔术师".云雾和景观到底是怎样变化的,课文最后一句"它令原来图画似的景致等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感受阿里山自然景观的美,知道阿里山是祖国宝岛台湾的风景区;二是使学生领悟本文在写景方面的一些特点,并领略课文的语言美.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姊,诡,匿,愕"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阿里山云雾景观的美,领略课文的语言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建议

   1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主要应该是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由于本课是一篇写景散文,语言很美,因此,主要应该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景物的美,在朗读中领略语言的美.

   2教学略读课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起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教师的作用还体现在组织,指导学生的阅读上.教学本课,可通过充满论文范文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范读,阿里山风光图片的展示等,引起学生学习论文范文.接着,可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明确提示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课文较短,可让学生多读几遍.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基本上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之后,可围绕阅读提示提出的几个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3交流,讨论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并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应使学生领悟以下几点.

   (1)没有风的时候,阿里山景色的总的特点是"千山万壑,全都笼罩在朦朦胧胧的云雾中",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但由于云雾的浓淡不同,云雾所处的位置不同,不同的地方景色各异.课文描写了四种类型:在云雾特别浓的地方,云雾把一切都遮蔽了,看不见天,看不见树,也看不见高山和深谷;在云雾较淡的地方,山上的景物看起来"影影绰绰"的,"有如笼着轻纱一般";有些地方,云雾停留在山谷下面,山谷就像"茫茫的海洋",而山谷上面的山峰自然"有如浮在海面的蓬莱仙岛";有些地方,云雾漂浮在上面,把山峰的上半部挡住了,会使人产生碧绿的山峰"直插云霄"的感觉.

   (2)起风以后,云雾的基本特点是像一个"诡秘的魔术师",在山间"翻滚,奔涌,升腾,追逐",从而使万山苍翠"时隐时现,时深时浅,时远时近".

   (3)作者为什么会对阿里山的云雾产生"莫名的惊愕与喜悦"呢?可以想象,作者的眼前本来是一幅像"精妙的山水画"一样美丽的风景,而突然滚滚的云雾涌来,"淹没了眼前的一切",那幅"精妙的山水画"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怎能不使人感到惊愕?可仅仅过了瞬间,浓云密雾走了,那美丽的山水画又展现在面前,"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这样的变幻,怎能不使人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惊愕与喜悦呢?

   4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比较适合学生朗读.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阿里山云雾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从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文中处处透露着作者对阿里山云雾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朗读时,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心融进课文描绘的意境中去,仿佛自己正在欣赏阿里山云雾的美丽景色,自己也像作者一样被阿里山云雾的美景所陶醉,产生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阿里山云雾的静态美,朗读时,要心态平静,语调平缓,语速稍慢,有声有色地读出阿里山云雾的静谧之美.第三自然段描写了阿里山云雾的动态美,朗读时情绪要随云雾的变化而变化.第二句中的"翻滚,奔涌,升腾,追逐",要读得重些,有气势,让人仿佛看到云雾的变化.读第四句时语速稍快,让人体会到阿里山云雾的变化之快."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一句要读得稍微慢一点,好像自己已经陶醉在阿里山云雾的美景之中.

   5本课安排了4个要求认识的字.在朗读课文时,要注意这几个字读准了没有;也可以提出来让学生认读一下.如果有一些对理解课文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学生不懂,可让学生自己查字典,词典,也可略作提示.下面的词语解释仅供教师参考.

   无所谓:在本课是"说不上"的意思.由于浓雾遮蔽了周围的一切,所以说不上哪里是天,哪里是树等

   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

   黛绿:墨绿.

   蓬莱仙岛:神话传说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地方.

   翠峦:翠绿色的山.

   云霄:极高的天空;天际.

   诡秘:行动隐秘,不易捉摸.

   拂袖:把衣袖一甩,表示生气.

   飘忽:轻快地移动.

   四,参考资料

   阿里山位于台湾省西部嘉义县境内,一般海拔3000米以下,风景秀丽.有林涛,云海,樱花三大美景和塔山断崖,千年古木等奇观,其中有株红桧树龄超过3000年,被称为"阿里山神木",扬名世界.

   姊妹潭阿里山风景点之一.姊妹潭有大小两个天然水池,分别为姊潭与妹潭.潭水清澈,常可见底.雨季水深2米左右,潭中建有两座相思亭,有木桥与岸相通.

   3词两首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是我国古代的两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第一首,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眷恋之情.第二首词,前两句写自然景色,后两句写景中之人—渔父,而这个渔父本身又是风景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物与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雨垂钓图".

   学习这两首词,一是通过对江南美景描写的欣赏,培养学生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使学生对词这种文学式样有初步了解.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对词中所写景象的想象.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3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三,教学建议

   1古诗词的教学,忌逐句串讲.可先让学生自读,看注释,提出问题.对一些文言词,可以启发学生查字(辞)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教师适当订正,补充.如"江花""能不忆江南""箬笠""蓑衣""不须"等.在学生大体了解词的意思后,让学生说说词与古诗相同和不同之处.比如: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每首词的句子不一定是偶数;有一定的韵律.然后可引导学生想象两首词所描绘的景象.第一首要启发学生抓住两句直接写景的句子展开想象,把诗句还原成画面;第二首可对词中所描绘景物适当重新组合,人物的行为和动作,与景物的描写可以不按原文描写的顺序,根据自己的想象,调整顺序后再表达出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根据原文,补充进有关内容和自己的想象,但不是原文的翻译.

   第一首描绘的景象是:太阳快升起来了,天边是通红通红的朝霞,江畔是大片大片鲜艳的红花,红花被朝霞映照得火红火红的,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天上的朝霞,水中朝霞的倒影,江岸的红花,一片火红鲜亮.而那一江春水,它的颜色像蓝草一样青绿,整个江水犹如晶莹碧透的翡翠等.第二首描绘的景象是:春风轻轻地吹着,细雨地落着,薄雾迷蒙中可清晰地看见远处的山,天上飞着几只白鹭.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候鳜鱼长得正肥.江中漂着一叶扁舟,船头上坐着一位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垂钓的渔翁.

   2这两首词的教学,不要停留在词句表面的理解上,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作深层的思考.如第一首,可让学生想一想,作者早已离开江南多年了,为什么还要如此思念江南?第二首,可引导学生想一想,词中那位渔翁,为什么在这样的一个雨天还不回家?作者如此思念江南,是因为江南的风景实在是太美了,以致离别多年,还使人魂牵梦绕,流露出作者对自己在江南那段生活的怀念和留恋.(白居易在任杭州,苏州刺使时,筑堤浚井,为人民作了不少好事,人民对他也很有好感.他离任时,"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见刘禹锡《白太守行》)后一个问题可从两方面来回答:一是江南的春雨是"斜风细雨",是那么柔和,不影响人们在野外活动;二是词中的渔翁自己也被这景色陶醉了,或者说,他压根就不是为了钓鱼,而是为了欣赏这绝美的雨中景致.所以"斜风细雨不须归."可以组织学生对上述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允许有不同的意见.必要时,教师可提供一些背景资料.

   3古诗词的教学要重视朗读指导.形式要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安排不同形式的朗读,随着对内容深入理解,逐渐读出感情来.

   四,参考资料

   张志和(约741—775)唐代词人.字子同,号玄其子,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县)人.年十六,举明经.献策于肃宗,令待招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坐事贬官,后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称烟波钓徒,着《玄真子》三万言.述《太易》25卷已佚.今传《渔歌子》五首.

   词词产生于唐代,最初称"曲子词",是民间创作,到中后时一些文人也开始创作词,经过五代到宋,词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牌(如念奴娇,西江月等等)是各种词调的名称.

   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渔歌子》就是写渔父的,《忆江南》就是写对江南的回忆.但是,后人所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其内容就和渔父,忆江南无关了.词牌既和词的内容相脱离,有的作家就在词牌之外另注明词题,例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有在词牌下作一小序.如辛弃疾《摸鱼儿(淳熙己亥)》,词牌下有小序:"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五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有的词牌与词的声情无关,又与词的内容无关,所表示的仅是词的句式,平仄和用韵.起初,只是以某一词牌的代表作品为模式,按照它的句式,平仄和韵律来创作词.后来,就有人把各种词牌的句式,平仄,韵律标出来,编成词谱,供他人照着填写,所以创作词就叫作填词.

   附:

   《忆江南》三首

   其一(略)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4*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描绘了高原湖泊青海湖神奇而壮丽的风光,表达了作者惊喜和赞美之情.

   作者着重写了湖水那神奇的蓝,再写从湖边令人陶醉的风光感悟到它的那"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的粗犷质朴的美,最后充满论文范文地介绍了这个"绝妙的世外桃源"和"繁荣昌盛的鸟的王国"以及那满湖欢快畅游的鱼儿.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

   课文的重点难点是理解对湖水的描写和对湖周风光的描写,从中体会到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三,教学建议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可先让学生自读,想想并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青海湖,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认真读一读,再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都是描写青海湖,但描写的景物不同,对每段主要从哪个方面写的,学生可能把握不准.比如学生在读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可做如下引导:作者来到青海湖畔,"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作者虽然介绍了在这幅画卷里是"绿茵茵的草滩",长满"黄灿灿的油菜花"和"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但相比之下,重点写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就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写湖水特别的蓝是重点.因为写草滩是一笔带过的,是一个过渡,而写湖水却用了比较多的篇幅,尽力渲染它的蓝,还点出了湖水如此湛蓝的原因.

   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较难把握,教师可抓住这段的脉络予以提示:①这段开头的"抬眼望去",望见了什么?(草滩美景,山峦,公路,牦牛)②眼前的美景使作者想到了什么?(与曾经领略过的西湖,东湖,南湖,鄱阳湖,玄武湖,昆明湖相比)③作者幻想到了什么情景?(大自然怎样创造了青海湖,这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

   第五自然段,主要通过这个"世外桃源"是"鸟的世界",和湖中说不清有多少鱼,写青海湖丰富的物产资源.

   学生在理清课文的脉络,理解内容后,可组织讨论"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这是对课文内容的归纳,也是对课文题目的关照.要引导学生根据并联系课文的具体内容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的水那样湛蓝,那样晶莹透澈,景色那样令人陶醉;又有各种各样的鸟,在蓝天翱翔,在水面浮游,在草滩栖息;那么多鱼儿成群在水中游来游去,这么神奇,美丽的地方,简直就是扑朔迷离的梦境,置身其中,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现实,仿佛进入梦境一般.所以说: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最后,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并且有感情地读一读.朗读时要把惊奇,赞美,被陶醉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参考资料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63公里,周长360公里,面积450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20米,蓄水量754亿立方米.含盐量6%,矿化度15克/升.古称"西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称"仙海"的.北魏更名"青海".

   湖的四周被巍巍的高山环抱.北面为雄伟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一望无际的湖面上碧波连天,雪山倒映,鱼群欢跃,万鸟翱翔.周围是茫茫草原,湖滨地势开阔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是水草肥美的天然牧场.夏秋季的大草原,绿茵如毯,金论文范文的油菜,迎风飘香,牧民们的帐篷,星罗棋布,成群的牛羊,飘动如云.日出日落的迷人景色,充满诗情画意,使人心旷神怡.

   鸟岛位于湖的西北部.长近500米,宽约150米,近08平方公里.每年五,六月份,来自我国南方和东南亚等地区的斑头雁,棕头鸥,鱼鸥,赤麻鸭,黑颈鹤,鸬鹚等10多种候鸟,成群结队返回故乡,数量达10万只.它们衔草运枝,搬土叼泥,搭窝建巢,产蛋育雏,忙忙碌碌.一登上鸟岛,各式各样的鸟巢密密麻麻,五光十色的鸟蛋满地皆是,令人眼花缭乱.群鸟翩然飞翔,遮天蔽日,甚为壮观,可谓天下一奇.现在鸟岛已设立自然保护区.

   湖中盛产鱼类,有名的是湟鱼,是我国西北最大的天然鱼库.四五月间,鱼群游向附近河流产卵,布满河口,密密麻麻的鱼群铺盖水面,使湖水呈现论文范文;鱼儿游动有声,翻腾跳跃,异常壮观.读读背背

   本次"读读背背"训练的重点是朗读和背诵16个四字组成的成语.编辑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读这些成语,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纠正读音,读的形式要多样,在熟读的基础上,再背诵.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搜集一些有关描写景物的成语.

   阅读

   《中华龙》这篇短文,写的是一块从乱石堆里发现的黝黑的雨花石上有条白色的逼真的龙的形象,因而引起了作者丰富的联想.作者对这块奇石从重量,颜色,石块上龙的图案做了认真的观察和细致,生动的描写;并通过对龙的联想,抒发了民族自豪感.编选这篇课文的目的是:1学习观察事物和描写事物的方法;2培养爱美情趣和对美的事物的观赏能力.

   短文的重点是对图案的描写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难点是由此而生发的民族自豪感.理解为什么称这块雨花石为"中华龙".

   教学时,可让学生先默读短文,自学生字词,短文中涉及到一些历史典故,故事,成语,可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达到理解的目的.在学生默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这块雨花石为什么是一块"奇石",因为它重35公斤,这么大的雨花石"并不多见",更重要的是,它有一条雪白的龙的图案,这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紧密相连的.接着,启发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描写这块雨花石上的龙的.作者描写的顺序是从整体—局部—整体.

   最后,要求学生理解为什么这块石头上有了这个图案,就特别珍贵,而称之为"中华龙"?这是因为作者把它与中国古老的龙的文化联系了起来,龙是中华民族始祖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形象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象征着吉祥,神圣和崇高,龙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把这块雨花石称为"中华龙".

   课文后的思考题要求搜集有关龙的词语,故事,诗歌.现提供以下资料做参考.

   有关龙的词语:龙的传人,龙飞凤舞,龙吟虎啸,龙腾虎跃,龙盘虎踞,乘龙快婿,龙马精神,龙潭虎穴,龙跃凤鸣等;

   有关龙的故事:《叶公好龙》《屠龙之技》《柳毅传书》等;

   有关龙的诗歌:"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当年双桧是双童,相对无言老更荒.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雨苍龙."(苏轼《塔前古桧》).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观察的方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并通过训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如何发现春天的特点,说出春天的景物,练习中提示"请走进春天吧,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美好的春天".这就告诉我们,要把握住春天景物的特点,就要进行细致,全面的观察,从视觉,听觉,嗅觉,心灵各个方面去感受,去发现;表达时,就要紧紧抓住特点,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教学中要注意下列几点:

   首先,要启发学生选好观察对象,进行较为全面,细致地观察,发现特点.比如一所庭院,一座小花园,一片草地,一处田野,一片池塘,一条小河,一棵树,一株花草等等,都可以作为观察对象.观察既要注意整体,也要注意局部;既要注意形状,又要注意颜色,气味等.

   其次,让学生进行口头交流.只要学生能说出事物的一两个特点,内心的点滴感受,并且确实是观察后的发现和心得,都应予以肯定.

   学生在交流了对春天的观察和感受后,要引导学生评一评哪些同学讲得好,哪些同学进步突出,通过评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得失,让每个同学既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习作

   这篇习作,要求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出自己对春天景物的发现和体会.这样做的好处是口语交际为习作做了充分准备.学生感到好写,有内容可写.

   动笔前要提示学生注意下列三点:

   1按照一定顺序写.

   2要表达真情实感.

   3注意把句子写通顺,不要写错别字.

   前两点可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大家评一评,帮助学生选择一个较好的写作顺序;提示学生表达的感情要和所写的内容相统一.本组教材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积累·运用".本组课文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画卷.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想象,感受课文中的美好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是本册教材的第一组,教学中要结合每篇课文的实际,复习巩固学过的重点训练项目"读文章,想画面"和"了解叙述的顺序",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景物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建议本组教材用12课时:每篇精读课文2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和"阅读"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

   1海上日出

   一,教材说明

   课文通过对海上日出不同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课文是按照"我"在不同天气里观看日出的过程来记叙的.全文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日出的景象.图上描绘的是在晴朗的天气里,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的情景.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和想象感受自然景观的壮丽,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二是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顺序.

   教学重点应放在理解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上,难点在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自己观察日出景象,布置观察任务时要明确要求:(1)从日出之前到太阳完全升起来,天空和太阳有什么变化;(2)太阳升起前后周围的景物(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选择高山,大海,河流,树林等)有什么不同.

   2.课文记叙了在不同天气情况下观看日出的过程及日出后的景象,写了四方面的意思.指导学生理清层次可以采取以下步骤:首先从学生谈自己观察到的日出景象导入本文的海上日出;再让学生通过阅读全文找出具体描写日出景象的部分;然后分析首尾段的作用;最后提示学生中间部分包含了晴朗和有云天气里的日出这两层意思.

   课文先讲"我"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次数.本段中"常常","早起"两个词是讲解的关键.段中第二句话中的"天还没有大亮"和"周围很静"都呼应了"早起",又用"只听见""机器的声音"衬托"周围的静".而"常常"则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文中是指"我"为了看日出"早起"是经常性的.正是这样才会熟悉日出的过程,预料("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总得到证实;正是这样才会了解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日出景象("有时候","有时候"),写出特色.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景象,既得益于作者不懈的观察,又与其观察的认真专注分不开,文中体现为第二段的"目不转睛".

   第二,三自然段讲"我"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先写出了日出前天空的变化.从天空是一片浅蓝到出现红霞,这一变化非常迅速,只在一"转眼间";"红霞"给蓝色的天空,大海抹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既体现了海上日出的特色,又将这幅壮观的画面无限延伸,让人感到视野开阔,心旷神怡."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这一句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红霞慢慢布满了蓝色的天空;渐渐焕发出光彩;天空的霞光映在海水中,海天相接,绚丽壮观.

   可结合两幅插图理解领会重点的句子:

   (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先将太阳升起的过程形象地比作"负着""重担",又用"慢慢","一纵一纵","使劲儿"具体描述如何上升,具体的动态又和负着重担的感觉极吻合,强调了上升的缓慢和吃力.将其中包含的科学道理结合参考资料讲清楚后,再来体会作者描述景物是如何抓住特点的.朗读时可想象太阳升起时吃力的样子,使自己的语速语调和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从"慢慢"开始速度要慢,"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儿"三个词语气加重一些.

   (2)"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可结合上句太阳升起时的艰难来理解:太阳尽管很吃力,可仍然不懈地努力上升,一旦冲出海面便发出夺目的光芒.读这句话时语速稍快,在"刹那","夺目","突然"三个词上要加重语气.

   第四,五自然段讲"我"在有云的天气看到的海上日出.理解时可抓住几个动词"透","镶","染"来体会太阳的光芒是不可阻挡的,从而结合背景材料了解深层含义:光明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课文最后赞叹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既赞美了奇妙的自然景观,更惊叹于光明的伟大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光明,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这句话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赞美之情,朗读时语调稍平,语气上体现出赞叹的感情.

   课后"思考·练习"1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要有感情读课文,先得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边想象课文描述的画面一边读.指导背诵时应在学生了解文章顺序并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为了便于记忆,背诵课文可结合文章提纲,回忆日出的过程边想边背."思考·练习"2是帮助学生把握课文重点.回答第一问时,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描写了哪几种情况下的日出,二是分别是怎样的景象.回答具体景象时,尽量用自己的话说."思考·练习"3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会海上日出的壮观和作者用词的准确.指导时可从太阳和阳光的颜色,动态变化以及画面的开阔壮丽入手."思考·练习"4是训练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

   3.课后可引导学生参观关于日出或日落的图片展,加深感观印象;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文章,与课文做比较,提高分析欣赏能力.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日出写下来.

   四,参考资料

   巴金现代着名作家,原名李芾甘.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贵族家庭.1927年赴法国留学,1928年底回国.回国后,从事创作和翻译工作.1934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抗战期间,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解放后一直从事文学创作.他先后创作了《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等长篇小说和数量可观的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着名的语言艺术大师.

   五四运动后,巴金开始接受新思想,萌发了"离开家庭,到社会中去,到人民中去,推翻现在的社会秩序,为上辈赎罪"的进步思想.1923年5月,巴金离开家到上海求学,目睹公园前"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更加意识到:国家需要主权,人民需要自由.1926年秋,他应进步人士之约,决定去法国寻求救国真理.

   1927年1月15日早晨,巴金同几位有志青年乘邮船从上海出发,2月20日到达巴黎,在海上历时37天.巴金对祖国充满了深沉的爱,为国家民族的不幸遭遇而担忧.在漫长的旅途中,巴金常常清晨起身凭栏观看日出.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光芒四射的红日喷薄而出,这自然界的伟大奇观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他把旅行见闻整理成《海行杂记》39篇,将其中的一篇游记寄给他的哥哥,这就是《海上日出》,是杂记中的第23篇.

   《海上日出》通过对海上日出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前程的思想感情.巴金在写这篇文章的前几天曾说过:"我看见了种种人间的悲剧,在这里我认识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在这里我身受了各种的痛苦.我挣扎,我苦斗等我下决心做一个社会运动者,要用人群的力量来把这个世界创造,创造成一个幸福的世界".《海上日出》充分体现了青年时代巴金的进步思想和政治信念:新社会要到来,光明要把黑暗驱逐干净.

   "海上日出"蕴含的科学道理为什么"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刚升起的太阳是红的,是因为早晨海面上有大量的水蒸气,太阳光透过水蒸气发生折射,呈现为七色,而红光穿透力强,所以人们只能看到红色."没有亮光"是因为太阳刚升起时光量不大,透过海面上饱含水蒸气的空气层,光线被反射,吸收,能量消耗很多,光线透不过来,所以没有亮光.

   为什么太阳"使劲向上升"是"一纵一纵"的?早晨海面上大量水蒸气被蒸发上升,水蒸气不断向上运动使阳光产生波动现象,所以看太阳时,就产生"一纵一纵"的感觉.

   2夕照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对夕阳西下整个过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夕照热爱,赞美的思想感情.

   课文先写了对夕照的整体感受;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了日落过程,又通过太阳下落时色彩的变化,形象地描绘出各个阶段的特点;最后作者在迷恋赞美夕照景色的同时,又赋予了它深刻的含义.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想象,感受自然景观的秀丽,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二是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应放在感受日落的景象上,难点是理解最后两段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裹上,泻下,红润,杰作,一截,燃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观察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布置学生观察日落景色.为了更好地观察到全过程,可选择地势较高处为观察点.

   2.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夕照的全过程.

   "迷人"是欣赏夕照的整体感受,也是全文景物描写的核心内容.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画出描写夕照"迷人"的语句,反复地读几遍,并谈谈自己初步的感受.应让学生自己多读多体会.自读之前教师应确定阅读目标:(1)轻声朗读具体描写夕照的段落,边读边想;(2)整个夕照过程中,太阳有哪些变化,作者把它分别比作什么;(3)夕阳和我窗外的景物构成了怎样迷人的画面.第二个目标要求学生在自学基础上理清叙述顺序,加深理解.可通过填空形式概括主要内容:开始太阳从杨树上滑落下去,是色的;没有了的光芒,这时的阳光下的房顶化作了,每一片瓦都成了雀跃的;然后,太阳又向下溜了一截,颜色开始泛出,如一般,红色又变深了,成了小姑娘脸上的;一会儿,出现在杨树中的太阳,渐渐变红了,像一只熟透了的;天色越来越暗,太阳却越发的红,宛然一团.最后总结出在夕照的整个过程中,太阳的位置渐渐下降,天色越来越暗,太阳的颜色越来越红.在引导学生朗读并领会比喻句的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想象,主要从阳光下的房顶,夕阳映着钻天杨和夕阳如火将黑暗照亮三个画面,体会夕照如诗如画的迷人景色.

   需要重点理解领会的句子有:(1)"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瓦房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都跳跃着红润的光,变得波光粼粼一般了."这里用"晶莹的湖水"比喻在金色阳光照耀下,整个房顶的景象,每一片瓦都是呈凹陷的拱形整齐地铺在房顶上,镀上了阳光起起伏伏的就像光在"跳跃",整个房顶就像"波光粼粼"的"湖面"了.这句话描述的画面是静态的,但瓦上的光波起伏就有了动感,作者用了"跳跃"一词,更使得画面生动活泼.

   (2)"这会儿,太阳的脸上开始泛出微红;轻轻的,如纱一般."这里"轻轻的"和"如纱一般"都是写太阳泛出的红色很淡,和"微红"的"微"相照应.

   (3)"光带着收获的喜悦从'石榴'里溢了出来,映着钻天杨矫健的身影,在天际形成一幅绝妙的工笔画.""收获的喜悦"是对着前一句的"熟透"的石榴来说的;又圆又红的太阳挂在杨树杈上,柔和的光照得钻天杨笔直高耸的树干和枝枝杈杈显得格外清晰,形状,色彩,明暗的搭配就像一幅"绝妙的工笔画",这幅在天尽头形成的画面能引起人无限的遐想.对这句的理解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试着画出图画来.

   (4)"天空的黑色渐渐漫了过来,几乎要把太阳包住了.太阳则变得越发的红,宛然一团燃烧的烈火将黑暗照亮.我呆呆地望着这如火的夕阳,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一种激动."这几句话描绘出天色越来越暗,而太阳却更红了这样一种特定的自然景象,但从"渐渐""漫了过来""几乎""包住了"几个词中看出黑暗对即将落下的太阳的压迫,而从"宛然一团燃烧的烈火将黑暗照亮"又看出太阳不屈不挠的抗争.(这一句可和《海上日出》中太阳终于冲破云霞跳出海面的句子相比较来理解)所以作者就"感慨"于夕照景色尽管美好最终却要逝去;又为太阳顽强抗争的精神而"激动".理解了这句话,再理解课文最后一段,就很容易了.

   课文最后一段先写了"我"对夕照景色的留恋(一直注视着夕阳远去,直至完全消失);然后又赞美了太阳不懈地为人类带来光明的精神.文章最后一句可结合科学道理和蕴含的感情两方面指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可以这样理解:夕阳落下去了,我很留恋很惋惜,但不失望,因为我知道:太阳在这里落下去,就会在地球另一面升起,太阳无论到哪里都会给人们带来光明.

   "思考·练习"1是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和理解文章内容是相互促进的.带着感情去读才能更好体会文章含义,理解了文章含义,也就更准确地把握朗读时的情感.本课的朗读应注意根据每段描述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的不同,读出各段的特点.如第三自然段,描写夕阳的语句(从开始到"华丽的金黄")应读得舒缓优美;而从"房顶顿时化作"开始,语气应欢快一些,想象着夕阳的活泼调皮.又如第七自然段,一开始就应和上段的欣赏陶醉相区别,语气可加重一些,语速慢一些,"渐渐""漫""几乎""越发"这些词要读得更重一些,慢一些,最后一句要读出留恋感叹的语气.最后一段中的第一句读得慢一些,"渐渐地"要读慢,第二个"远去"渐弱渐慢,"完全"读重一些;最后一句可以用充满希望的语气来读,语速稍快.题中要求的背诵是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根据课堂练习的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思考·练习"2是引导对课文中描写夕阳的比喻句的理解.可参考课堂的填空练习,找出每一段的句子,读一读抄下来,是为了加深理解和积累优美的句子.

   "思考·练习"3是通过讨论,比较在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后,感受有哪些不同.设计此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和感悟能力.感受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从景色本身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感情两方面来谈.

   3.课后让学生将观察到的日落景象写下来,注意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和打比方的表达方法.

   3古诗两首

   一,教材说明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题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

   《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题西林壁》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题西林壁》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选编这两首古诗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或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能背诵并任选一首默写.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教师准备有关天门山,庐山的挂图(或投影片,录像片断等),课文范读录音带.

   2.两首古诗特点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望天门山》借景抒情,诗中有画,可让学生读读画画,读读讲讲.《题西林壁》可采用读读议议,读读演演的方法学习.

   3.学习《望天门山》,可先让学生自己把诗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老师要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以上是第一个教学环节.第二环节,让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短文.然后在班上交流.第三环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4.《题西林壁》这首诗字面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重点应放在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可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探讨这首诗的含义,还可采用采访的方法交流讨论的心得.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么看?是只看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他的优点?还可以让学生举出其他事例,讨论如何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诗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还可以用采访的形式交流.可以让一个学生扮演苏轼,其他人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也可以互相采访,采访的内容是学习这首诗后受到的启发.

   "思考·练习"1是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并能默写其中一首.两首诗歌的内容风格不同,朗读时感情处理也应不同:第一首写壮观之景,抒豪迈之情,读的时候要读出气势;第二首借常见的现象,悟人生哲理,要读得亲切自然.第二首诗朗读时,还应注意重音的掌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下面加点的词要读得重一些,这些词都是每句诗强调的重点,"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在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基础上多读几遍,很容易背诵.默写时,应注意标点符号,可先让学生了解绝句的四句诗都是一个逗号一个句号相间的形式,另外还应注意把字写正确,特别注意易写错的字,如:孤,壁,缘,峰,庐,真.

   "思考·练习"3,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将诗中的道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得到更多启示.启示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应注意,讨论不要偏离课文的内容.

   四,参考资料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时博览群书,以才闻名于天下,不屑于科举.23岁时出蜀漫游江汉洞庭,金陵扬州.婚后留居湖北安陆,又移居山东.41岁时应诏进京,后因权贵陷害离京,又漫游齐梁,东鲁,幽冀,隐庐山.后因安史之乱中做了永王李的幕僚而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卒于当涂(今安徽).李白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与杜甫齐名,称"李杜",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巨大影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省).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被贬至岭南的惠州(今广东惠阳)和极远的儋州(今海南儋县).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四大家"之一,诗词成就也很高.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也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题目中的西林指西林寺,位于庐山东林寺西,创建于东晋年间,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后有着名的唐建千佛塔.

   4*迷人的张家界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通过描写张家界迷人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课文内容紧扣题目中"迷人"一词:先说游览张家界之后的总体感受——仙境般迷人;然后通过奇山异水的描写和张家界在世界自然遗产中的地位,具体表明了张家界的迷人;课文的结尾和开头相呼应,强调了这里确实是迷人的人间仙境.

   选编本篇课文的意图有:1.使学生通过文中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美;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习按一定顺序表达的方法.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句,感受张家界迷人的自然景色,增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建议

   1.教师课前可准备一些介绍张家界自然景观的风光片,或以风光片为素材,根据课文内容,制成课件,帮助学生感受张家界自然景色的迷人,或帮助指导朗读.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的题目"迷人的张家界"揭示了文章描述的中心,本课的学习应该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可以分析课题为切入点,以阅读提示为学习步骤.让学生根据课题猜测作者所写的内容(都应围绕"迷人"和"张家界"两个词语展开).然后将学生的猜测归纳为两个问题:一是张家界的迷人表现在哪些方面;二是张家界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结合阅读提示将整个学习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张家界的迷人.可以先找出具体描写张家界景色的段落(除了第一自然段和倒数第一,二自然段),再看看其中的每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观,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归纳.课文先描绘了张家界迷人的奇山,秀水,然后讲这里珍稀的动植物和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

   第二步引导学生理解段首句的作用.可通过一个问题将这两个步骤衔接起来: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出课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山峰?让找得快的同学说说快的方法.学生应该很容易抓住两段的第一句话.再让他们说说这种句子的作用(提示全段的主要内容).然后找找下文中还有没有位于段首,提示段落主要内容的句子.找出后再引导学生将第五,六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加以比较,得出: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除了具有中心句的作用,还承上启下,揭示了张家界的奇山秀水和其间生存的珍稀动植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到这里,对题目中的"迷人"就了解清楚了.

   张家界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回答这一问题可结合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张家界的"美学价值"在课文中具体表现为自然山水的美;而"科学价值"具体指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然后围绕题目的"迷人"一词总结全文.

   第三步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他们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读,要根据每段所描写的内容,读出各段的特色.第二自然段要突出感情的变化:第一句语气平淡些;第二句话在强调"不料""刚""转""突变""顷刻间""托""神奇"几个词的同时,读出惊奇的语气;第三句以后要读出赞叹的语气,还要注意句式相同的句子,要在声调高低语气强弱或语速快慢上加以区别.另外,第三自然段要读出气势,第五自然段要读得舒缓优美.为了使学生深入地感受张家界景色的迷人,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播放张家界的风光片,在奇异的画面前,在优美的乐曲中欣赏,体会.

   四,参考资料

   张家界市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地处东经109度至111度20分,北纬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间,属中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C.市境总面积9 563平方公里,辖永定,武陵源两区和慈利,桑植两县.全市总人口153万,其中69%为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

   张家界市,因张家界风景区而得名.1979年,原大庸县辖区内的张家界举世罕有的自然风光被发现并得以开发利用.1994年,为便于树立张家界的整体形象,开拓其旅游市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国务院批准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

   张家界市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风景区,天子山自然风景区三大景区构成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不但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之一,而且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82年,张家界被命名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之后,市境内的天门山又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1986年,中国第一条漂流旅游线在市境内的茅岩河开发推出.至今,全市又新增省级风景名胜区三个(茅岩河,九天洞,天门山).全市被列为省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多达500平方公里.此外,普光禅寺,玉皇洞石窟等若干名胜古迹,以及贺龙,杜心五等名人故居亦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还有当地古朴的少数民族风情和那惊心动魄,神秘莫测的民间武术硬气功,更是令中外旅游者津津乐道.

   读读背背

   这里选编了描写自然景物的五副对联.目的是:1.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让学生从小对对联有所了解;2.大致了解对联的内容;3.背诵这些对联,积累语言.

   可先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认识生字,然后指名读一读.读的时候老师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自由朗读,集体朗读,分组朗读基础上,可以采取比赛形式背诵,看看谁背得快.

   阅读

   《大理三塔》描写了云南着名的景点——大理三塔.选编这篇阅读材料的目的有二:一是了解我国风景名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二是在学习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中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后,了解按空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这篇短文先介绍了大理三塔的位置及周围环境,以环境的优美衬托出三塔的美丽;然后具体描述三座塔,先详写了大塔,再略写了位于大塔西的两座小塔,这一部分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最后以大理三塔的价值总结全文.

   学习时将重点放在课后第1题上,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看图,初读课文,了解大理三塔间的空间关系及文章以空间为顺序的写法;其次,根据图画,结合课文的具体描述,用自己的话说说大理三塔的样子.

   口语交际

   设计这则口语交际训练的主要意图是:1.培养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2.介绍风景或名胜时,按照顺序,抓住特点;3.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生介绍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介绍的内容可以是名胜,也可以是家乡并不出名的一处风景;二是仪态要大方,要讲普通话;三是作为导游,要按照游览的顺序讲清楚,最好能讲出特点(可以是景物的特点,或地形地貌特点,还可以是风景或名胜的历史,传闻,轶事等等);四是带着热爱和自豪的感情来讲.

   进行这项活动时,可以参考以下步骤进行:1.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家乡风景,名胜的材料,老师,家长尽量为学生搜集材料提供方便,学生自主确定介绍哪处风景或名胜;2.确定游览路线,这条路线最好既便于介绍又方便游览;3.最好列出说话提纲,并提前练说,做好充分的准备;4.要求学生介绍之后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5.其他同学听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对没讲清楚或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要提出来.另外,教师可根据自己班里的实际确定主题.如果班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可以将主题定为"比比谁的家乡美".如果学生大都是本地人,可以定为"我爱我的家乡".

   习作

   设计这次习作的主要意图是:运用在课文中学过的观察方法,观察景物,养成观察的习惯;运用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进行作文.

   对于这篇习作的要求有:1.选一处景物,可以是校园中的,也可以是别处的景物;2.对所选景物进行观察,要按一定顺序,仔细地观察;3.把观察到的内容按一定顺序写下来.4.作文的内容要具体.

   对于写景文章,从确定写作对象到进行观察再到写成作文,每一步都很重要.建议采取以下步骤进行:首先,选好要写的景物,最好选择有特色或容易写出特色的景物.其次,观察前想想按什么顺序写,明确观察顺序,观察角度和观察方法.例如想写校园中的花坛,既要从远处看,又要从近处观察,还要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观察.观察时一定要认真细致,调动多种感官,还要能进行想象,尽量使观察的结果丰富多彩.最后,将观察到的内容按顺序(时间,空间顺序)写下来.

   第 二 组 导 读

   本组有三篇课文,一则读写例话,一个积累·运用.三篇课文的内容都是有关育人的.其中两篇精读课文,借物喻人,赞美了献身西部的建设者,说明了人需要经过磨炼和考验才能成材的道理;略读课文,通过"我"和一位14岁,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德国小姑娘的交谈,表达了"我"对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意识及其能力的见解.

   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从中受到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懂得做人的道理.

   建议本组课文教10—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各用2-3课时,略读课文用1-2课时;读写例话用1课时;"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和阅读用1课时,口语交际用1课时,习作用3课时(包括讲评).5白杨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讲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论文范文的胸怀.

   文章按照"望白杨→说白杨→希望孩子也成为白杨"的思路,先写这位父亲从西去列车的窗口望着荒凉的戈壁滩上生长的高大挺秀的白杨"出神",再写父亲给孩子讲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的品质,结尾以"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与"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的形象相互映衬,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选编本篇课文的目的,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西部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崇高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

   二,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有条件的可让学生访问老一辈的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老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阅读有关的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艰苦的生活,劳动环境,建设者们开发祖国边疆的豪情壮志.

   2.本文借助叙事来展现人物精神,阅读时,先引导学生了解事情的梗概.可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下列问题:①本文写了几个人物?②在什么地点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弄清楚了这两个问题,就基本上掌握了文章的框架和大意.

   课文对大戈壁的描写,突出了它的荒凉景象和恶劣的环境.教师可在此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对当时新疆的戈壁作适当补充:比如冬季异常寒冷,夏季白天高温难耐;茫茫一片,没有水,很容易迷路而渴死;大风起时,飞沙走石,遮天蔽日,连大沙丘也会移动位置等而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里,沿铁路线却有成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这些白杨树不畏烈日严寒,抵挡着风沙,守卫着千里钢铁运输线,它是多么坚强的"卫士"啊!学生对环境的恶劣有了比较深切的了解,才有可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像白杨树那样的人的高尚情操.

   爸爸谈论白杨树的话是课文的重点.可先启发学生归纳这段话里所表达的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是坚强不动摇,"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然后把爸爸和白杨树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讨论并理解"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句话的含义.从这句话的"也"可以看出,爸爸不仅是在介绍白杨树,更重要的是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这里所说的"表白着自己的心",是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而触景生情,以白杨树勉励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像白杨一样坚强不动摇.说杨树,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边疆建设者,是借物喻人,也是托物言志.

   课文最后一段话可从两方面引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提问,二是联系上下文.爸爸在介绍了白杨树后为什么"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小学生课文: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朗读课文 风

34;?他沉思什么?(老一辈如何把白杨树的精神传下去,使孩子们也成为戈壁上的白杨树?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是老一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后引导学生读下文,并思考: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是表面的联系,接着再问"为什么看到这个景象嘴角就浮起微笑"?启发学生思考树和人的关系,其含义是,孩子们在爸爸的教育,关爱下,会像小树一样,在艰苦的边疆经受锻炼,成长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实现他的愿望,所以父亲笑了,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论文范文胸怀.

   本课对父亲的神情和变化的描写也很有特色,应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第一次"出神"和"沉思",是看到了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顿生感慨,想过去,想自己,想千千万万和自己一道建设边疆的战友,是看树思人;第二次"微笑",是听孩子们关于白杨树到底是伞还是什么树的争论,对孩子们的天真幼稚,绽开了慈祥的笑容;第三次谈白杨树,"严肃"起来,是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四次写说完杨树后又陷入沉思,是从树想到子女,想到未来;看到白杨树后又"浮起一丝微笑",是对事业后继有人的欣慰的笑.

   本文含义深刻,要通过加强朗读帮助理解.在指导朗读时,对重点段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练习朗读的方式可多种多样.可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爸爸神情的变化;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和稚气来,要注意哥哥和妹妹的不同个性特点;爸爸说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

   对要求背诵的部分应指导学生在课内完成.做到熟读成诵.

   3.课后可让学生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等活动,了解西北大开发情况,并组织交流.为了使学生能抓住要领,可让他们就下列内容选择一两点:①西部的范围(所包括的省区)及自然条件;②工农业建设,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的发展状况;③过去和现在人民生活情况.

   四,参考资料

   袁鹰(1924—)当代作家,江苏淮安人.原名田复春,又名钟洛.1945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新民报》记者,编辑.解放后历任《解放日报》编辑,《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等职.着有中篇小说《年青的时候》,儿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散文集《第十个春天》《风帆》,诗集《花环》《袁鹰儿童诗选》等.本文选自《风帆》,有改动.

   戈壁蒙古语音译词,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指一种地面几乎全被砾石所覆盖的沙漠.在我国西部的一些省区,都有大片的戈壁.

   6桃花心木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写一个种论文范文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文章先写乡下老屋旁的大片空地,被人租种桃花木树苗,树苗尚小;再写种论文范文育苗却没有规律,使"我"非常奇怪;接着自然引出种论文范文的一番道理,使"我"从中悟到了育人之道;最后写树苗已经长大,种论文范文不再来了,证实了种论文范文道理的正确.文章中心突出,内容含蓄,寓意深刻.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领会作者的见解,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阅读能力,并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种论文范文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体会到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汲水,枯萎,依赖,一旦,锻炼,优雅,勃勃生机"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种论文范文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即让学生默读后,思考并回答课文预习提示的问题"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想表达什么见解",为下边深入学习打下基础.第二步,按预习提示,"把课文中写给树苗浇水的句子划下来,想想种论文范文这样做是不是有道理等".从课文中我们知道,这位种论文范文给树苗浇水"没有规律",使"我"觉得奇怪,但他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归根结底,是为树木今后的成长着想.懂得了这个道理,才会理解种论文范文的做法,原来他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心中有数;似乎是懒懒散散,实则从从容容.第三步,从中悟到育人的道理,并理解"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含义深刻的话.以上三个步骤,可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讨论的方法,使学生逐步从具体的事情中,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课文中有些比较难懂的词语和句子.比如:"不确定".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可以引导学生举一些例子帮助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也可从反面谈谈一些人被论文范文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最后进行总结:为什么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往往会"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再如:"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这句话紧承上文,是指"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会因所处的环境的艰辛而变得深刻.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比如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炼更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感情的表达,比如:桃花心木可以"长成几丈高",而眼下所种的树苗才"仅及膝盖",确需精心管理,但种论文范文却显出一副漫不经心,懒懒散散的样子,这使"我"疑惑不解,这部分就要读出奇怪的语气;种论文范文的一番话,要读得成竹在胸,语重心长;"我"的感悟一段,充满生活哲理,要读得沉稳而又洋溢着论文范文.课文的背诵,是让学生背自己喜欢的部分,既不要加以限制,又要做必要的引导.使学生所背的内容既是学生所喜欢的,又不是无关紧要的部分.

   "思考·练习"4: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回答这个题目,可以启发学生从培养对象即受教育的青少年来谈.比如一些家长过分疼爱自己子女,甚至生活上的一些小事也要包办代替,这样,使子女成为只知享乐,不知艰苦奋斗的纨袴子弟,没有生存本领,一味依赖父母,这样的人,是经不起生活考验的.

   2.课外可让学生向父母谈谈这位种论文范文育苗的做法和他所讲的道理,听一听父母的看法.

   四,参考资料

   林玄清当代作家,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一九五三年生于台湾高雄旗山,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一九七三年开始散文创作,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等.

   关于种树之道,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载郭橐驼善种树,是由于他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能够适应树木的天性使它的本性发展罢了),"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移植时像爱护婴孩一样小心,移完后又像扔掉一样不去管它),这种道理和做法与本文的种论文范文很相似,可互为印证.

   桃花心木常绿乔木.树皮淡红色.鳞片状剥落.羽状复叶,小叶4—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春夏开花,圆锥花序,花白色.蒴果大,卵形,木质,五瓣裂.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制作车船,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7*乌塔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写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件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在前篇课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另一个目的就是进一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建议

   1.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读懂课文,要给学生充分默读和思考的时间,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课文通过"我"和乌塔初次见面和晚上的第二次谈话,突出体现了乌塔的自立精神.这种自立精神从初次见面就可以看出来.这个14岁的小姑娘,虽然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但是从"睡得正香",收拾行装,提醒"我"去超市买冰淇淋,矿泉水这些小事情中,给我们留下了一点不胆怯,做事从容不迫,还很有经验的印象.晚上谈话,从乌塔介绍自己漫长的旅途,她的自我保护意识(每到一地先查论文范文局电话号码和经常和家里保持联系);旅游前的准备(查阅资料,挣旅游费);用自己的钱给家人买礼物;就父母爱孩子和允许不允许孩子单独出门的问题与"我"的争论和她的见解;以及在旅游实践中的个人体会这些事情中,我们对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了更充分的了解;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目的是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充分的准备,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才会有所感触,有话可说.

   2.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后,要引导学生针对这些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教师就这些事件的一点或几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讨论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紧紧围绕自立精神而谈,可以就可不可以单身一人外出旅游谈,也可以谈与自立精神有关的其他事情;②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③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讨论不必求得一致.不管学生怎样争论,但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学了课文后并不是要求学生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安全是第一位的,而是要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

   3.课后可让学生把课文内容讲给父母听,听听父母的意见.读写例话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一,这则读写例话主要讲了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如何做到有自己的见解.通过这则例话的学习,学生要懂得,为了使阅读有一定的收获,就必须在阅读中认真领会文章内容,积极思考,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例话以《乌塔》为例,阐明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针对乌塔年龄还小,应该不应该独自外出旅游的问题,列举了两种相反的看法,然后指出"这些想法和看法,因为是自己思考,感悟所得,就是自己的见解".接着,又以《白杨》为例,说明阅读怎样才能有自己的见解,那就是要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最后,文章指出阅读有自己见解的意义,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互相交流,互相启发,阅读就会有更大的收获.

   三,教学这则例话,要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的方法.可采取下列步骤:

   1.理解例话内容.

   教师可在学生自读后,用给提纲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

   思考提纲(供参考)

   ①"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是什么意思?

   ②结合自己阅读实践,说说怎样做到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2.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以上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

   3.课堂练习.

   教师可根据本组课文的内容或者提供一些适合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短文,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阅读,深入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发言,允许有不同的意见,有争论更好.读读背背

   这次训练安排了读背五句我国古代有关学习的格言.第一句是有关勤奋上进的;第二句,第五句是有关学习方法的;第三,四句是关于虚心好问的.

   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读读这几句格言,并通过查字典,辞典,认识生字,大体了解格言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并背下来.还可以鼓励学生课下搜集古今中外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这样做既可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又可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阅读

   这篇文章是根据《庄子·逍遥游》的有关章节改写而成的,目的是:1.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鲜明的对比的表达特点;2.阅读后发表自己的见解;3.学习大鹏宏大的志向.

   教学可分两个步骤:

   第一步,学生自读文章,思考文后思考题.

   第二步,学生讨论,回答思考题.第一题前一问"鹏是一种什么鸟",要抓住三点:①它是由遥远的北海的一条特别大的鱼——鲲变成的;②它很大;③它飞得很远.后一问"它为什么要飞向九万里以外的地方呢",这一问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可能只理解为它很大,很有力量;教师可因势利导:"它想飞",它有腾飞的雄心壮志,有远大的理想,要飞遍天下,增长见识.如果学生仍有困难,教师可提示:它与其他鸟有什么不同?

   第二题,说说"论文范文万里"这个成语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理解,说后,再查成语词典,看和自己的理解是否一致.

   习作

   本次习作训练,要求写一篇记事的文章,即把自己最后悔的一件事写下来.题目中提示了生活中有关几件后悔的事.

   动笔之前,先让学生想想自己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如果有,可以从中选择一件.但更要鼓励学生从自己现实生活中选择有关事例.然后再想一想,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事情的具体经过,事后自己有哪些想法.想好以后,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交流,达到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目的.说后可指导学生动笔写.

   学生如果不愿意写这方面的事,写别的事也可以.

   实践活动

   这次实践活动的意图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做事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此次活动要求创办班级图书角.要求大家捐献图书,包好书皮,同学轮流担任管理员.具体步骤是:1.把图书登记造册;2.设计制作借书卡;3.制定借阅制度.

   教师要对这次实践活动做必要指导.一是要使同学明确办图书角的目的和意义;二是号召大家捐书,从中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三是要对具体步骤加以指导.图书角办好后,还要对学生进行爱护图书,遵守借阅制度的教育,并举办读书心得交流的活动,充分发挥图书角的作用.

   如果班里已经建立了图书角,教师可在原来基础上,让大家出主意,想办法,使图书角办得更加充实,完善.

   没有条件办图书角的班级,可由教师自行设计一次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时间,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不必受课时的限制..

   第 三 组

   本组共有四篇课文,一个积累·运用.其中《跳水》和《月光曲》为精读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与《金色的论文范文》为略读课文.《跳水》和《"诺曼底"号遇难记》写了两位船长在危急时刻能分析形势并当机立断,机智勇敢,舍身忘己,救助处于危险中的人;《月光曲》写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被他们对音乐的热爱,痴迷而感动,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故事;《金色的论文范文》描写了小狐狸一家生死与共的亲情和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学习这一组课文,我们将会感受到美好的情感与崇高的品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教学这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认真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学习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建议本组课文教学用11—13课时.每篇精读课文用2课时,每篇略读课文用1—2课时;"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和阅读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包括讲评).

   8跳水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文章以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为先后顺序,以人们逗猴子取乐,猴子放肆起来为事情的起因;接着写了事情发展的过程:猴子摘走船长儿子的帽子,反过来逗孩子,孩子因猴子的挑逗和水手的哄笑而生气,爬上了桅杆去夺帽子;孩子在猴子的挑衅下失去理智,走上桅杆顶端横木取帽子而步入绝境,最后写水手和孩子都被吓呆的关键时刻船长机智,果断,用论文范文逼着孩子跳入大海而化险为夷.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船长在危急中,冷静,机智和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二是了解作者记叙一件事情经过的方法.

   在通过分析,比较孩子,水手及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不同的表现,在了解事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搜集和积累用来形容情况危急或处境危险的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4.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了解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简况;根据预习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观察课文的插图,想想船长为什么要用论文范文逼着孩子跳海.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可以抓三点:一是从整体上帮助学生理清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二是引导学生了解整个事件中的每一个具体过程;三是抓重点词句体会孩子追猴子时的心情和孩子走上横木时的危险处境,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

   事情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下列几个过程:船员逗猴子,猴子放肆起来;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孩子为拿到帽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

   课文虽然在船长出现之前,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但目的还是为了体现船长的机智,他的正确的思想方法,为了表现他的冷静,果断.因此,在"思考·练习"2提出了"说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危急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当机立断,是因为他善于分析眼前事物间的种种关系,善于利用有利因素.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跳入海中,虽有危险,但因海水的缓冲作用,尚有生还希望.用论文范文逼孩子跳海,是不让他因惧怕而犹豫,因犹豫而拖延时间,拖延时间有可能掉在甲板上,就意味着死亡.在极短的时间里,船长能够做出如此决断和举动,使本无希望的事情发生转机,不能不使人对船长的机智和果敢产生敬佩之情.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如何体会到此"情"呢?一是要引导学生对事件的全过程及当时的环境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二是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句.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孩子气极了","甲板上的水手全都惊呆了","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对这些词句的弦外之音,未尽之意进行想象和理解,体会孩子,水手们的心情.

   3."思考·练习"3是为了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例如,对船长才智和性格的评价;对做事要考虑后果;对开玩笑要注意分寸等学生只要谈得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4."思考·练习"4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词语.课文中形容处境危险或情况紧急的词语有:"摇摇晃晃""吓呆了""心惊胆战"等.教学时可鼓励学生将平时看到的或听到的有关这方面的词语写下来,再比一比谁写得多,写得好.

   5.本文叙事清楚,层次分明.在学生了解了事情的全过程后,可引导学生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的.

   6.本课生字中,"桅",应读wéi,不要读成wěi;"龇",应读zī,不要读cī;"咧"另读liē,如"大大咧咧".

   7.课后可以让学生以"孩子得救以后"为题来续写故事.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专题讨论,让学生说说自己过去遇到危险,困难或不如意的时候是怎么办的,别人是如何帮助自己的,如果今后遇到这类事该怎么办.

   四,参考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着名作家,曾写出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妮娜》《复活》等长篇巨着,极其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出了沙皇政府统治下俄国的社会生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流派中的典型代表,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他还着有中篇《童年》《少年》和《青年》自传三部曲及《哈吉·穆拉特》,短篇小说《舞会以后》等许多作品,对欧洲以致世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世界文坛的一代巨匠.

   9*"诺曼底"号遇难记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诺曼底"号邮船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惊恐混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使船上所有的人获救.而他自己,却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危难时刻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选编本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有两个:一是使学生从哈尔威船长伟大人格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二是培养自读能力.

   本课重点是主要通过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指挥有方,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三,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可在课前准备让学生观看《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等影片,感受海上灾难的残酷性,了解人们面对灾难的不同表现.

   2.学生阅读课文时,要注重朗读指导.从全文看,开头部分介绍"诺曼底"号邮船的部分应该用轻快平和与赞美的语气来读;中间撞船部分应读出紧张危急及混乱惊慌的语气,船长镇定威严的语气;最后一段应读出人们无限感激,崇敬和无比沉痛的心情.

   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抓住描写船上混乱惊慌的场面和哈尔威船长的应对指挥来体会船长的形象.抓住描写混乱场面的文字,理解情势的恶化及严重后果,从对环境的描写中,才能更深入地体会到哈尔威船长的沉着机智,威严镇定,富有经验和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巧妙处理的超人能力.面对惊慌失措急于逃生的人们,通过他和机械师,大副的对话,既让大家明白情况虽严重,同时又有足够的逃生时间,不必惊慌.然后下命令,大副有权打死敢于抢在女人前面逃生的男人.体现了他对弱者的关心.同时也是在暗示男乘客不要争抢.这样,对稳住整个局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下达,并特别强调开论文范文打死那些胆敢冲在女人前面的男人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抓住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人们看到惊心动魄的沉船情景时的心情,也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讨论:船长有没有逃生的机会?他为什么要随着轮船一起沉没而不想法逃出来?再回过头想想,当他一开始指挥大家逃生时,就没有把自己算在数内,到底是他忘了自己呢,还是根本就没打算离开这条船?由此体会这位船长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关心着船上每一个生命的崇高品质和伟大情怀,体会他的高度责任感,忘我精神和誓与轮船共存亡的那种决心.

   3.课后可让学生谈一谈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说说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地方最值得自己敬佩.然后把文中"小心翼翼,惊恐万状,汹涌湍急,势不可挡,不可开交,巍然屹立,惊慌失措,镇定自若,纹丝不动"等词语抄写在笔记本上,并理解它们的意思.

   四,参考资料

   雨果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出身于军官家庭的雨果,从青少年时起就十分热爱文学与诗歌,他十三岁开始文学创作,十五岁就因长诗《读书之益》受到法兰西文学院的褒奖.正由于他经历了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生活中一系列的政治变革,所以他的作品也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那一时代的社会生活,对法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主要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历代传说》.

   英伦海峡指英法两国之间的英吉利海峡.西通大西洋,东北通北海.包括多佛尔海峡,长约560公里,最宽处240公里,最狭处33公里.平均水深53米,最深172米.是欧洲最重要的海上运输航道.也是重要的渔场.历史上曾在此发生多次军事冲突和海战.

   10月光曲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中讲述了着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作者借着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的丰富的想象能力;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论文范文来自何处,这一点课文中没有具体的答案,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才能突破难点.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4.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三,教学建议

   1.导入课文时,可选择听音乐,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先听听《月光曲》或贝多芬的其他音乐作品,如《命运》《田园》等;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贝多芬的资料.

   2.生字词,可让学生在预习和初读课文时,根据上下文,查字典和同学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教师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汉字的构字规律对字词进行分析比较.如"幽",从字形和字义的联系上看,"山"里面曲曲折折的地方(两个"幺"),表示深远,安静,还有暗的意思.联系课文看,"幽静的小路",远离人群集镇,又是夜晚,"深远""安静""暗"等意思都包含其中.再如"盲",上边一个"亡",是"无""没有"之意,下边一个"目",没有目,就是瞎子,盲人,这正是"盲"的意思.

   本课着重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其中反映了他思想感情的变化,这种感情的变化与盲姑娘喜爱音乐的感情是交织在一起的.在贝多芬的感情变化到了论文范文的时候,便创作了《月光曲》.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理清事情发展的经过,了解《月光曲》的创作由来,体会音乐家高尚,论文范文的情怀.

   《月光曲》是一篇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好课文.课文写了发生在故事过程中的人物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而且写了故事中的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和想象.任何联想和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有些联想和想象就是由客观存在的事物引起的.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联想和想象,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有效途径.课文中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很多.在教学中,可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辨哪些是看到的,听到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这些事物产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能从中感悟一些联想和想象的方法.

   本课景美情深,根据这一特点,整篇课文朗读应该是徐缓,抒情的基调,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要通过指导,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准确地读出来.比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迫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都应读得恰如其分,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本课要求背诵的部分,可在教学中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想象画面,在熟读完成"思考·练习"3的基础上去背诵.

   "思考·练习"4是积累词语的练习.本课中像"着名的曲子""幽静的小路"这样的词语比较多.抄写这些词语,不仅是积累,还可以使学生从中感悟到这些词语的准确性和形象性.教学时,可鼓励学生再说出一些这样的词语.

   3.可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作品,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说说乐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参考资料

   贝多芬(1770—1827)德国着名作曲家,其父为德国宫廷歌手,他从小随父亲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与作曲.自1792年起,他一直定居维也纳,以教学,演出和创作乐曲为生.后来因为创作上的成就而成为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之一.他的作品,在欧洲音乐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对近代西洋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自28岁起,贝多芬听力逐渐减退,至50岁时双耳完全失聪,但他却一直隐忍着这种致命的打击,坚持指挥,作曲,与命运进行了不屈的抗争.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交响乐九部,其中第三,第五,第六部又称作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再加上第九部合唱交响曲,都是享有盛名的交响乐作品.除此而外,他还有《悲怆》等32部奏鸣曲,5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6部弦乐四重奏曲及《庄严的弥撒曲》等众多作品.

   《月光曲》此曲是贝多芬作于1801年的一首钢琴奏鸣曲.

   莱茵河西欧的第一大河流,全长为1320公里,起源于瑞士东南阿尔卑斯山的北麓,由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入北海,中经奥地利,法国和西德,对上述五国的航运起着重要作用.

   11*金色的论文范文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人与动物之间的传奇故事:小男孩正太郎家的佣人从山里捉回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并和十分同情小狐狸,并偷偷给老狐狸喂食的正太郎建立了亲密信任的关系.后来,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后,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了树林中.课文以生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娓娓道来,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也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读来感人至深.

   课文以时间为序叙写了事件的全过程.1—3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4—18段写事件的经过,19—21段写了事件的结果,课文重点是第二部分.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大自然是论文范文动物的共同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同时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叙事的方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谐相处.

   4.知道本课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三,教学建议

   1.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自己查字典学习生字词,并了解课文内容.

   2.可以由学生讲"我最喜欢什么动物"导入本课学习,或者由老师准备一个动物与论文范文谐相处的故事导入,也可以由本课的课题为什么叫"金色的论文范文",给学生设下疑问,导入对课文的学习.

   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可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把一组几个同学的问题集中在一起,由小组共同想办法解决.比如: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是什么?中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结局怎样?这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老狐狸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狐狸?正太郎为什么能和狐狸建立亲密关系,并得到狐狸的救助?他为什么要放了小狐狸?课文为什么要以《金色的论文范文》为题目?"等问题,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和作者的意图.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描述,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只要学生说得合情合理,都应给予肯定.比如,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论文范文"为题这个问题,就可以从多方面去探讨."金色的论文范文"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论文范文.细想一下,它却有更深一层的含义."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小狐狸一家能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合家团聚,回到树林中自己的家中去,这是最美好,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因而用"金色的论文范文"来赞美这件事;小狐狸一家虽是动物,但它们也像人一样,它们的生命同样珍贵,那回归山林的论文范文正是珍惜生命的象征,这论文范文中,饱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体现着人类美好的思想感情,所以它是金色的;在这"金色的论文范文"中,体现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因此,"金色的论文范文"是对全文的概括,也是对美好,崇高情感的赞美.

   3.课后可以让同学们把自己养小动物的经历和感受写成短文,也可以收集,阅读一些有关珍稀动物的资料,呼吁全社会来保护它们,还可以把这些文章集中起来办手抄报或墙报.

   四,参考资料

   狐狸一种哺乳动物,形状有点像狼,但形体比狼要小一些.狐狸嘴尖面长,脸呈三角形,耳朵也是三角形的,尾巴蓬松且长,毛色一般为赤论文范文.这种动物生性狡猾多疑,常昼伏夜出,以鼠类,鸟类或家禽为食.

   柞树也叫栎,麻栎或橡树,是一种落叶乔木,叶子为长椭圆形,开黄褐色花,叶子可以饲养柞蚕,木材可做家具,枕木等.树皮中含有鞣酸,可以做染料.

   读读背背

   这八句话选自《三字经》,前四句讲了学习和教育对人的巨大作用;后四句讲了父亲和老师教育子女和学生的责任以及对儿童的劝学.读背这几句话,一方面使学生对我国古代的启蒙教材《三字经》有一点粗浅的了解,另一方面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在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时,要先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读顺读熟,不必要求学生对其中每句话的意思都要准确掌握.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可以适当解释,也可以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弄懂意思.由于《三字经》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押韵的,所以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时要特别注意重音和语速,不要读成轻重不分的顺口溜.

   阅读

   《给予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沙漠中迷路后,饥渴已极,几近死亡,面对一壶能救命的水做出的选择:他选择了付出这壶救命水,结果不但自己喝上了甘甜的泉水,还给别人也留下了救命之水.故事赞美了高尚无私,给予奉献的品格.

   这篇短文内容比较简单,但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在阅读时,可先让学生通过自读自学疏通生字词,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短文后的思考题,让学生继续阅读,思考并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如有不懂的问题,教师可做适当指点.

   文中第四段的第一句话"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句子.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从文章叙述中可知,这个人万一把水灌进吸水器吸不出水,他就选择了死,这对一个求生愿望强烈的人来说真是太难太难了.但这个人最终选择了把水灌进吸水器,他冒着危险,到底为了什么?为的是给像他一样濒临死亡的迷路者也能留下一壶救命之水.这个人在生死关头,表现出了高尚无私的胸怀,置生死于度外的品格.

   在阅读讨论中,也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合理想象,比如,这人没有把水灌进吸水器,而是喝了个痛快,后来等,或者他把水灌进了吸水器,却没把水吸上来,于是等,让学生设计各种不同的结局,并加以评价,从中理解人物的品格,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交流读书的收获.目的是:1.激发阅读课外书的兴趣,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2.提高口语表达,与人交际的能力.

   为了使全体同学都能参与,课前可布置学生选择阅读自己喜爱的图书,并根据"口语交际"的提示,提出阅读的要求,让学生做好准备.

   课上交流时,可以先分小组进行.交流的内容,可以提示的内容为依据,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谈,所谈内容不要强求一致,只要能谈出自己的收获,自己的体会和感受,都要给予肯定.交流之前,要提示学生想好表达的内容和顺序,然后小组评出讲得好的和进步突出的同学,在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点评.

   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座谈这次活动的收获.比如,你是否对读书产生了兴趣;你从同学的发言中,学到了哪些读书经验;对课外阅读,你有哪些打算.教师应不失时机,引导学生课外积极阅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习作

   这次"习作"是让学生练习写人,即写自己的一个好朋友.通过具体事例,写出朋友的特点,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中,可先让学生从自己的好朋友中,选择一位,然后,想一想自己和朋友之间发生过的事情,并从这些事情中选择一件.想好后,可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大家通过互相交流,达到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目的.然后,再调整自己要写的内容.小组交流后,教师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在全班交流,特别是那些选材有新意的.

   写和朋友之间发生的事情,学生写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不是以写朋友为主;二是写自己和写朋友平均使用了力量.所以要提醒学生,在写和朋友发生的事情要以写朋友为主,要突出朋友.

   学生想怎样写,教师不要加以限制,要做积极的引导.在评改时,要特别注意发现学生有创意的表达,在讲评时要大力表彰.实践活动

   第 四 组

   本组选编了三篇课文和一个积累·运用.《三首古诗》描写了大自然美丽的景象;《养花》写老舍先生在养花过程中的种种乐趣;《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表现了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追求.三篇课文虽然一是写景,一是写事,一是写人,但都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切身感受,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幸福观和对理想的追求,使学生从中感悟人生,学习正确地对待生活,并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

   学习这组课文,应在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适当地了解写景,叙事和写人的一些方法.

   建议本组教材用10—11课时.每篇精读课文用2课时,略读课文用1—2课时,"读读背背"和阅读用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包括讲评).12古诗三首

   一,教材说明

   《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分别描写了春,夏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美丽景物,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

   选编这三首古诗的意图,一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1.上课前可让学生搜集一些和诗句描写有关的风光图片.有条件的还可找一些表现大自然美丽景象的音乐作品片断.

   2.课文导入可由欣赏品评诗文图片等开始.诗文形象美,意境美,学生读起来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师指导朗诵时要重视体会诗的形象和意境.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教师对词句不要作过多的讲解.读古诗,先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然后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的含义.适当指导学生看注释,理解词语.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诵读,必须读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如《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然后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

   3.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创设具体情境.比如,《游园不值》一诗具有一定的叙事性,教师可以通过描述事件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写的意境.春季的一天,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发,想去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欣赏园中春景,于是便乘兴前往.到了朋友的住处,园门外空地上长满了青苔,主人大概是爱惜这青苔,担心被客人的木屐齿踩坏,所以,客人小心地走过青苔,到了柴门前,轻轻地敲了好久,也没有人出来开门.虽然最终没有等到主人回来带他进园观赏,但从那一枝斜斜地探出墙外的杏花来看,园中此时应该是姹紫嫣红,春色满园了.诗中的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则画龙点睛,是神来之笔."一枝红杏出墙来",这种以小见大,以偏概全的写法,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这比那一览无余,面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因而能极大地发挥读者想象的余地,使诗显得婉转含蓄,耐人咀嚼.

   《饮湖上初晴后雨》前两句写了夏日西湖上乍晴乍雨的奇妙景象,后两句则用*西施的淡妆浓抹来比喻西湖的晴雨天气,认为它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晴揽湖光,只见水面波光闪闪,明艳妩媚;雨观山色,又见水雾迷蒙,飘飘渺渺,是另一番奇景,难怪作者要借着*西施的淡妆浓抹来表达自己对西湖山水的喜爱之情了.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也写夏日西湖的风光,却是另一番景象.因为是在夏季的晴日,而且是在早上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叶荷花作为描写对象,那碧色连天的荷叶和在朝日映照下格外娇润红艳的荷花,使作者觉得它们比任何时候都更美丽动人.《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描写了西湖夏日美景,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其内容,写法,比较来阅读.比如,前者是先叙后议,后者是先议后叙;一写西湖晴雨天气,一写满湖荷花荷叶,但都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另外,启发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进行想象;观察图画;根据诗意,自己画画等方法,都可以用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4.课后拓展可让学生从三首诗中任选一首编一个故事,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景物.可互相交流.

   四,参考资料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是南宋中期诗人,本姓李,祖籍建安(今属福建),后为叶氏后嗣,遂改姓.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县)人.他作为南宋江湖诗派的一员,写下了许多描写田园风光及生活的诗作,其诗长于绝句,写景尤工.《游园不值》是其中最有灵性深得赞誉的一首代表作.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江西吉安)人.进士出身,曾力主抗金,又敢于直言进谏,因而屡遭排挤.他的诗语言清新活泼,想象丰富,具有明快自然,诙谐风趣,生动逼真,富于形象性的特点,被人称之为"诚斋体",世称诚斋先生.他的诗在当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杨万里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今存4200多首,着有《诚斋集》,其中如《小池》《宿新市徐公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一部分诗作深得后人喜爱.

   13养花

   一,教材说明

   老舍先生的散文《养花》是一篇精读课文.通过写养花的过程,表达了养花的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全文按由事到理的顺序,层层递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选编本篇课文的意图是:1.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把事情写具体的方法.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工夫,置之不理,三年五载,循环,自生自灭,一来二去,门道,昙花,秉烛夜游,见识"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预习课文,自己查字典学习生字词.初步了解作者为什么要养花,从养花中体会到了怎样的乐趣.并且收集一些花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回忆自己养花或家庭养花的经历.

   2.课文学习可从学生交流养花知识和乐趣导入,再让学生谈谈读了老舍的《养花》之后了解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见解.

   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先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每一部分的意思.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交待养花的原因和目的;第二自然段讲自己不养名贵花草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养花可以多得些知识;第四自然段讲养花虽然辛苦劳累但有许多好处;第五,六两自然段分别叙述养花的快乐与忧伤;最后一自然段总结了"我"养花的种种乐趣.也可以让学生先说说文中哪一段是总结养花乐趣的.然后引导学生紧紧围绕"乐趣",深入每一部分,思考,并讨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达养花乐趣的,比如有的是从正面,有的是从侧面,有的是从反面.喜忧参半,悲喜交加,付出,收获,养花,使作者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在讨论中,具体地说出养花的乐趣就可以了,不必抽象为"正面""反面""侧面"等.

   这篇课文不仅全文层次清楚,每一自然段的叙写也是极有层次的.如第二自然段,首句先讲"没有奇花异草",后面便分别讲不养这些花草的原因:好花不易养活;看着花生病要死令人难过;北京气候不适宜养南方好花;自己本事还不大,最后一句得出结论:只养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整段文字显得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再如第四自然段先讲"我"要感谢花草,后面分别写为什么要感谢:一是养花使脑力和体力劳动得到调适,有益身心,二是从辛苦的劳动中得到乐趣,三是让人懂得劳动的意义.通过这样细读,就可以让学生明白文章不仅全文前后顺序要安排得清楚得当,每段文字同样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才会清晰明白.

   3.课后拓展,可让学生把课前讲述的各自养花的经历,感受写成短文,或写一写某一种花的种养过程和方法.还可以让学生把课前搜集的有关养花的文章和图片,办一个养花专栏,供大家共同欣赏.

   四,参考资料

   昙花属仙人掌科的一种常绿灌木,原产于热带,因而喜温暖,耐潮湿.其花大而美丽,洁白而有芳香,是一种极具观赏性的花木,我国各地都以温室栽培作为观赏花木.又因昙花总是在夜间开放,且开花时间极短,便有了"昙花一现"的成语,比喻一些事物存在时间极短.昙花还是一种中药,具有清热润肺安神等作用.它的叶状新枝亦可清热消炎,能外用治各种皮肤热症和炎症.

   14*理想的风筝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选编这篇课文,首先是要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其次是学习本文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表达方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难点是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把课文读熟.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不宜过细.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的问题,课上分小组交流.

   2.在学生通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一边指导朗读,一边考察生字词掌握情况.通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本文写的是什么人,课文的主体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刘老师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了解主要内容,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印象.

   在指导学生探讨本文写人的方法时,可以通过几个关键的问题,比如: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一看到这种情景,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让学生明白,文章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并不是闲笔,而是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着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文中写刘老师工作方面的情景时,先以外貌描写介绍了他的慈祥,忠厚和身有残疾的特点;接着写了上课时板书,慷慨陈词,充满感情以及提问,考试时的情景,表现他对工作的极端投入和对祖国,对学生的热爱.后一部分则着重写他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刘老师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对工作和对生活两个方面的事件来表现刘老师的精神风貌?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因为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和对生活的态度是密不可分的.表面上看,刘老师是个爱放风筝,性格开朗的人,深入想一下,又不仅仅如此.他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志,或者怨天尤人,他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作者选取工作,生活两个方面写刘老师,把工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更完整地表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他的完美人格.

   3.课后可让学生以"我最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四,参考资料

   连翘一种落叶灌木,叶子对生,为卵形或长椭圆形,春天开论文范文花,花型与迎春花相近,但要大一些.连翘的茎,叶,果实,根均可入中药,有清热解毒及消肿等作用.读读背背

   本次"读读背背"选择了古代4副对联.意图是让学生感受对联巧妙对偶的形式特点,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陶冶.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侫臣"是题写在杭州岳飞墓前的一幅对联.表现了后人对岳飞的敬仰之情和对杀害抗金英雄岳飞秦桧等奸侫之辈的痛恨鄙夷之意."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是说,因为把所有心思都扑在了报效国家的事情上,所以才常常流出思念亲人的泪水,表现了撰联人以国事为重而常常忍受思亲痛苦的情状;"江河不洗古今恨天地能知忠义心"意思是,壮志未酬之人内心遗恨难消,一片忠义之心唯有天地知晓,是对事业未竟的英雄的一番慨叹和赞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写在无锡东林书院的一幅对联,表现的是读书人既认真读书,又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想恰恰是一个反对.

   背诵对联,可让学生了解它上下句之间两两相对的特点,并抓住这一特点来背.如第二副的"一寸"对"两行","丹心"对"清泪","图"对"为","报国"对"思亲".朗读时指导学生正确划分节奏,把握好重音和停顿.

   阅读

   《风筝》和本组《理想的风筝》有相似之处,都描写了放风筝的情景,但《理想的风筝》借放风筝表现的是身有残疾的刘老师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与执着追求,而本文主要通过孩子们放飞的不同形状的风筝,展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远大志向.前者是以事写人,后者是托物言志,借咏物而抒情.

   在指导学生阅读短文时,首先让学生在自学理解生字词的基础上通读短文,知道短文的重点内容是描写风筝.然后,教师可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什么样的风筝,是谁做的,他们为什么要做那样的风筝,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风筝,表达的是每一个孩子内心最大的愿望,是他们童年的理想,这就明白了"风筝是理想的翅膀"这句话的含意.

   阅读的第二步要让学生明白,本文主体部分通过描写各不相同的美丽的风筝,表现孩子们的美好理想.而且,中间主体部分在每段开头还以"你看""瞧啊"等祈使语气的短句开头,引起读者的注意,也使每段开头在形式上有同有异,整齐而富有变化.全文开头和结尾部分则主要以议论和抒情为主,与主体部分的描写紧密结合,共同表现风筝是理想的翅膀这一思想内容.

   口语交际

   介绍家用电器或农机农具是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这次训练是使学生学习运用口语说明事物.练习提示中第一句话点明介绍对象;第二句话说明可以选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介绍;第三句话提示介绍的内容具体有哪些方面,主要应说清楚哪些问题;最后一句话对交际活动的方式进行提示.

   在交流活动进行之前,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和感兴趣的一样东西作为介绍的对象.第二步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或实际操作熟悉其结构用法等,并搜集一些相关材料,如使用说明,产品介绍或一些说明性的图片,有的小家电可以带来实物.然后,让学生想好要说的顺序和内容.比如,先介绍外形,再介绍功能,最后说明使用方法,应注意的事项或产品的特点等.

   交际活动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要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交流.比如,可分成小组进行介绍,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交流时,可以互相提示,补充,也可以纠正介绍中的不妥之处,最后再评出介绍得好和进步突出的同学.

   习作

   本次习作训练要求学生写自己成功的一件事情.练习提示首先说明成功带给人的益处,然后要求学生回忆自己成功的事件和感受,回忆成功的过程,最后提出练习要求:一是要写清成功过程,二是要写具体.

   在写之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习作训练提示的要求,弄清练习意图.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范文或自己写出范文读给学生听一听,并且评一评,说一说.通过评说,进一步明确要求.

   为帮助学生克服选材的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到的事,无论大小,只要是成功的,都说一说,师生共同评论能不能作为材料使用.材料确定后,再想一想怎样开头,怎样结尾,表达的顺序以及如何抓住重点等.

   第 五 组

   本组共有四篇课文,一则读写例话和一个"积累·运用".《田忌论文范文》一文表现了孙膑善于观察,分析和过人的谋略;《赤壁之战》生动地记叙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火攻在赤壁大败曹军的故事;这两篇是精读课文.《晏子使楚》写了晏子三次挫败楚王想借侮辱他嘲笑齐国的企图,表现了他的爱国之心和出众辩才;《冀中的地

总结:这是一篇与课文学生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小学生课文引用文献:

[1] 课文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教学策略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8000字
[2] 知网查重引用课文部分怎么
[3] 必须引用课文内容查重怎么办
《中学生科技年度》word下载【免费】
小学生课文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