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乒乓球论文参考文献东莞,乒乓球论文参考文献小学

主题:学生教室*啪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1

简介: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学生教师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学生教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学生教师论文范文

学生教室*啪论文

目录

  1. 学生教室*啪:台湾女教师学生发生性关系 女教练被判2年(清晰)

目 录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农村基础教育

   ——师范院校顶岗实习理论探讨等等等等等等 李思殿(1)

   扶贫顶岗支教与教育观念更新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檀庆双(4)

   扶贫顶岗支教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等等等等等等等 罗小兰(8)

   大学生扶贫顶岗支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等等等等等等 赵新平(11)

   论扶贫顶岗实习在培养地理科学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等等等 冯文勇(14)

   扶贫顶岗支教调查报告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陈惠明,王粉恩(17)

   从五台县教育现状看偏远山区基础教育的发展等等等等等等 李常生(22)

   顶岗支教:发展农村教育的有效模式——兼论师范教育改革等等等 梁雪斌(29)

   浅谈对扶贫顶岗支教学生系列管理之一(生活管理的意义)等等等等 杨 源(32)

   浅议扶贫顶岗支教工作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焦丽珍(35)

   潜心教学 不辱使命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康庆业(42)

   扶贫顶岗支教一举多赢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陈金梅(47)

   大学生在顶岗支教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郝晓东(51)

   五台支教工作纪实有感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徐海英(54)

   扶贫顶岗支教调查报告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吉丽娟(58)

   论扶贫顶岗支教工作的"两个有利于"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亢满义(60)

   浅议扶贫顶岗支教的意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程利炳(62)

   扶贫顶岗支教大学生要有十"心"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张丽艳(64)

   扶贫顶岗支教惠泽大学生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岳瑞波(68)

   欠发达地区师范院校大学生扶贫支教的可行性研究等等等等等 赵立波(70)

   提高基础教育教师素质的对策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刘效云(77)

   对我院扶贫顶岗支教工作的几点建议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杨随平(81)

   高等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的新举措——以忻州师范学院"扶贫顶岗支教"为例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张晋苗(83)

   论扶贫支教对师范大学生专业发展的影响等等等等等等等 裴 云(87)

   扶贫顶岗支教的几点思考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韩若霜(92)

   扶贫顶岗支教之我见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杨瑞兰(94)
   对顶岗支教的思考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刘卫平 杨虎山(97)

   加强顶岗支教岗前培训,努力提高支教教学水平等等等等等 张 清(100)

   对抓好扶贫顶岗支教前教学培训工作的一些浅见等等等等等 李彤明(102)

   由顶岗支教浅谈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等等 王建国(105)

   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 积极推行扶贫顶岗支教工作等 张淑清(108)

   关于忻州师范学院扶贫顶岗支教工作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等等等 张志越(112)

   忻州贫困地区教育现状与我院扶贫支教规划等等等等 杨秀平 李瑞瑾(116)

   对忻州师范学院扶贫顶岗支教工作的思考与建议等等等 郝建秀 梁慧琳(121)

   "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再探讨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王 莉(124)

   从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看忻州师院的扶贫顶岗支教等等等等 弓巧平(127)

   利用扶贫顶岗支教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等等等等等等 陈利平(130)

   顶岗支教——师范院校教育改革创新之举等等等等等等等 李斌强(132)

   在实践中践行陶行知思想——扶贫顶岗支教的意义初探等等等等 贾春淼(135)

   提高我校顶岗支教教学效果的思考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王 琛(137)

   顶岗支教要注重增强学生的"三个意识"等等等等等等等 郭 霞(141)

   对繁峙,原平,代县顶岗支教中体育教学现状调查等等等等等 曲葆青(144)

   师范类高校教育理念创新之举措——议忻州师院扶贫顶岗支教工作等 连广平(149)

   扶贫顶岗支教感言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王 鑫(151)

   扶贫顶岗支教的哲学思考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马文秀 马鹏飞(153)

   顶岗支教实习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李雪梅(157)

   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意义

   ——扶贫顶岗支教对我院毕业生就业的促进作用等等等等 张永强(159)

   支教感言——我和我的工作以及农村基础教育现状与农村社会现状调查报告

   之学生学习心理及学习行为情况分析与理性探索等等等等 唐艳峰(162)

   支教感言——我和我的工作以及孩子们等等等等等等等 李 微(176)

   支教感悟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贾少春(179)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农村基础教育

   ——师范院校顶岗实习理论探讨

   李思殿

   今年"论文范文"以来,师范生免收学费和师范院校支持农村基础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两个热点问题,《光明日报》和《中国教育报》多次在头版头条位置对此进行专题报道和评论.忻州师院,河北师大,西南师大等院校在农村学校进行顶岗实习的改革举措对师范院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基础教育,支持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是地方师范院校对国家师范教育制度改革的热情呼唤和积极回应.顶岗实习本质上是一种强化了的教育实习,其组织形式表现为大学生到农村学校的教师岗位上完成一个整学期的教学任务,期间全面承担在职教师的岗位职责.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受大学生欢迎,实习学校得益,地方政府支持的教育实践模式.本文结合忻州师院十年来顶岗实习的改革实践(详见4月16日《中国教育报》),探讨师范院校顶岗教育实习的理论依据及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笔者认为,顶岗实习模式是强化大学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它不仅适用于师范教育,对其他大学的专业实践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师范教育重归免费时代,将为师范院校在农村地区大规模实施顶岗实习创造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

   第一,顶岗实习的认识论基础是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实践第一的观点

   论文范文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发现真理的终极源泉和掌握真理最有效的途径.教育作为认知过程,必须体现实践的主体地位和导向作用,因为"读书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实践是发生在开放体系中的动态变化过程,是促使学生"蛙跃式"学习,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广阔平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更应该自觉地在最大程度上满足青年学生强烈的实践愿望和实践需求,有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而目前国内大学教育的现实恰恰表现为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学习和系统理论讲授,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参与程度差,造成毕业生表达能力欠缺,动手能力不足,创新意识薄弱.笔者认为,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是制约国内高等教育质量的瓶颈,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必须首先在强化实践环节上取得突破,进而引导整体教育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对师范教育而言,要实现教师教育专业化,形成师范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改革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首当其冲.师范院校大学生是职前培养的对象,上大学之前没有做教师的经历,因而他们的教育实践必须到实实在在的教师岗位上进行才能实现培养目标.这与学医必得临床,学游泳必须下水是同一道理.顶岗实习使师范生有机会对即将从事的教师工作建立翔实丰满的感性认识,进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二,顶岗实习的教育理论基础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和师范教育下乡思想

   陶行知先生说过:"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训练老师."师范生将来要做的事情是在基层中小学的教学做,他们必须置身于中小学实际环境,并主要在那里的教师的指导下才能与中小学生共同完成教学做任务.教师职业有其特殊性,必须走上讲台做主角(而不是配角),才能真正把各种教学要素调动起来,实现教学做的目的.如此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顶岗实习之所以能使师范生提前适应教师岗位,有效提高毕业生竞争能力和到农村学校的就业比例,就是在做中学和做中教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顶岗实习也可称为顶岗教学做,是师范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最高形式.顶岗实习构建了师范院校+实习学校的教师教育平台,实现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在培养内容和过程上的融合,符合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师范教育下乡的思想.

   第三,顶岗实习的教师教育理论依据是师范院校培养合格基础教育师资的办学目标

   "合格基础教育师资"的标准是师范生毕业之后能直接胜任中小学教师岗位职责.目前通行的师范本科教学计划只安排6-8 周的教育实习,实习生以见习者或助理教师身份参加,在完成听课,助课和试讲之后,一般每人能讲2-4次课已很不容易,许多实习生根本就没有上讲台的机会. 如此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何以造就一个合格的教师?近年来,部分院校甚至采取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学校的做法,这种"放羊式"的实习其效果更无从考察.显然,师范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课程体系缺失,师范生培养缺乏岗位实践和检验过程.而教师岗位实践应该安排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不能留到师范生毕业之后,否则师范教育就没有完成"合格教师" 培养的全过程,输出的毕业生就是未经检验的社会产品.为此,需要在质和量两方面改革传统的教育实习,实施以全面承担教师岗位职责为本质特征的顶岗教育实习,同时大幅度延长教育实践时间,以培养师范生作为一个"完整教师"的责任心和执教能力.这里,"顶岗实习"即"岗位实习"或"在岗实习".正如学开车必须在司机岗位上驾驶一定的里程,学做合格教师需要经历必要的岗位实践时间.将传统的6-8周教育实习时间延长到一个整学期(20周左右),顶岗授课150-250个课时,经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可能是最短的授课时间要求.目前,国外大学教育学院的教育实习一般也都安排三个月以上甚至一年的时间.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顶岗实习有严格的前提条件.实习前必须完成教育理论学习,见习,模拟实习,试讲等环节并经教师技能考核合格.实习过程中接受师范院校教师和实习学校教师的双重指导,实习之后还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培养.如此完成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才可能达到"毕业即合格", 即可直接聘用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目标.师范院校需要重新整合学科教育和教师教育两个模块间的相互联系,建立以实践教学为核心,以教师能力素质培养为根本特征的师范院校课程体系.为此,师范院校需要更多地向中小学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向综合性大学看齐.

   第四, 顶岗实习的社会学基础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理论和新农村建设的教育文化需求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但其根本障碍在于农村教育文化落后和人才匮乏.目前,多数农村学校的校舍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农民孩子能免费上学,最突出的问题是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由此造成多数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大量流失,甚至出现人走校空的状况.在贫困地区,情况尤为严重,教育问题已表现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城市中小学拥挤不堪,人满为患,而真正需要教育的地方出现教育缺失.城乡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导致农民受教育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选择在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学校顶岗实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矛盾,并为农村学校培养进得来,留得住的后备教师队伍产生良好导向作用. 顶岗实习的主要形式首先是补充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缺陷(如英语及音,体,美教师严重缺乏),其次是顶替部分代教和临时教员,弥补在编教师的显性或隐性流失,同时减轻部分正式教师的代课负担,为他们的培训提高提供可能.显然,只有在师资队伍薄弱的农村学校,大面积实施顶岗实习才是现实必要和真正可行的,在这方面地方师范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学生到贫困地区顶岗实习,达到支教和扶贫的双重目的,发挥了师范院校服务基础教育和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功能.事实上,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农村学校同时也支持了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因而是一举两得的双赢过程.

   第五,顶岗实习的德育论基础是德育的实践性本质

   与专业教育一样,德育本质上是一个实践过程. 德育不能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上,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实践感悟才能转化其内在素质.行教胜于言教,做教胜于说教,就是这个道理.实践证明,大学生带着对农民,对农村,对兄弟姐妹的深厚感情参加顶岗教育实习,与那里的师生同甘共苦,克服困难完成教学做任务,认识了国情,培育了爱心,升华了品德,锤炼了意志,实现了德育和人格进步.仅仅一个学期,他们由稚嫩的大学生成长为从容的中小学教师,这个变化在大学校园内不可能实现.因此,师范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是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教育于一体的综合过程.

   第六,顶岗实习实现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关系的突破

   长期以来,国内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缺乏联系与合作的有效机制,师资培养与使用的距离越拉越大,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学校安排一直是困扰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不解难题.尤为严重的是,师范毕业生对农村艰苦条件下基础教育的适应性越来越差.顶岗实习使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成为师范院校的实习学校,使那里具有长期教学经验的在岗教师成为大学生教育实践的指导老师,同时使大学生的教育实习与农村教师的培训提高形成良性互动.顶岗实习构筑了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密切联系的桥梁和合作平台,为师范院校参与,研究和引导基础教育提供了现实可能,同时为师范院校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可靠参照系统.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建立大规模顶岗实习网和数据库,形成链接师范院校-市县教育局-实习学校的论文范文基础教育网,可以有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使农村教育的理念和质量发生质的飞跃.

   综上所述,师范院校实施顶岗实习的理论依据是充分的,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源于实践第一的大学教育理念,师范院校培养目标及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应该强调指出,大规模实施顶岗教育实习,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是前提,精心组织校内教学是基础,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是关键,安全和经费到位是保障,严格的管理指导则必须贯穿始终.

   扶贫顶岗支教与教育观念更新

   檀庆双

   我院的扶贫顶岗支教工作已搞了10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引发了种种议论和争鸣.在这种情况下,及时进行认真的总结,特别是理论的论证,是十分必要的.我感到,扶贫顶岗支教工作触动了旧的教育体制和旧的教育观念,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和思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

   这涉及到教育的内涵,功能和宗旨,核心是如何正确认识教育和社会的关系.大家都知道,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问题在于如何认识社会的需求.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教育也形成了一种计划教育,高校按照国家的统一计划要求,完成了上级安排的计划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了人才.高校与社会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上,与广大用人单位的社会基层只是一种间接关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家计划部门来考虑和决定,办什么样的学校,设置什么专业,招多少学生,用什么教材等都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决定,高校无权过问,因而也不必要考虑这些问题.但鉴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复杂,多变,地域等各种条件又不同,计划教育并不能及时灵活有效地服务于社会,解决社会人才的供求矛盾,因而形成了高校严重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问题.

   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性质有争论),应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教育本来是来自生活实践的,后来只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垄断和影响,才逐步脱离和远离了社会生活.以后的整个教育发展史就是一个教育从书房,书院逐步走向社会的历史,是教育与社会生活日益紧密联系的历史.社会实践性成为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教育必须与此相适应.因此,我认为,高校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直接和社会相联系,变计划教育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当然,教育不能完全企业化,市场化,但必须主要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必须考虑人才产品的"花色品种","适销对路"和实用质量.一所学校办得好坏,固然有许多考核指标,但最根本的是社会的满意程度,最标准的衡量尺度是社会实践.一切硬件软件建设,最终必须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扶贫顶岗支教就是这一变革的大胆尝试.它在暂时不能根本改变计划教育体制的情况下,主动同社会联系,积极为社会服务(社会再不是一种间接而抽象的概念),同时以社会需求,社会反映为根据,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人才产品,随时匡正调整改革自己的教育和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陶行知先生当年对旧的师范教育极为不满.他说:"中国的师范学校多半设在城里,对于农村儿童的需要苦于不能适应.城居师范生平日娇养惯了,自然是不愿到乡间去的.就是乡下招来的师范生,经过几年的城市化,也不愿回乡服务了.所以,师范学校虽多,乡村学校的教员依然缺乏.做教员的大有城里没人请才到乡下去之势."因此,他认为"中国今日教育最急切的事,是旧师范教育之如何改造."他提出设立师范教育宜顾全农家子弟,师范教育要下乡去.陶先生的这些思想,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

   农村教师的短缺和低素质靠什么来解决?靠计划强制分配,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条路走不通了;靠高工资,高待遇去吸引,这涉及到众多矛盾,也不可行;靠人的思想觉悟,毕竟先进是少数,且不能持久,也是不现实的;靠社会的自然发展,一是远水不解近渴,二是城乡教育不平衡,农村教育滞后的问题难以尽快解决.因此,除了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外,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城市教师的定期支教,以及大学生的短期轮岗.在这方面,我们先走了一步,希望为全国形成统一的制度提供经验.

   从高等师范教育来说,也有必要加强和中小学的直接联系和有机衔接.过去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同志不了解现时的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因而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大学应该了解和把握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学的知识范围,学生特点,教学条件等.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加强大学教育教学,有目的地掌握所学所教的知识.扶贫顶岗支教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二是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知识观

   教育是传授知识的手段,这一点应该没有歧义.问题在于对知识的内涵怎么理解.传统的思想把上学叫做念书,上书房,也就是把知识等同于书本.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中国古人有"无字之书"之说,认为不仅有字之书是知识,无字之书也是知识,而且是很重要的知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论文范文特别重视无字之书的学习.他把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书本知识和实际知识,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他在抗大的一次毕业典礼上说,社会也是学校,一切要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书也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无字之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他认为只有感性知识或只有理性知识,都不算完整的知识,一个人从小学读到大学毕业而没有参加任何实际活动,还没有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的任何部门去的人,很难算是一个完整的知识分子.要变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参加到实际工作中去.这些论述是很有道理的.

   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在社会最基层,生活第一线获取知识.这也是符合辩证法的.

   当然,我们并不是否认学校的功能和书本知识的作用,只是强调要重视知识的全面性,实践性.扶贫顶岗支教就是让学生在农村第一线,教育第一线去体验社会,学习社会,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形成完整的知识,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

   三是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人才观

   人才观和教育观有内在的联系,但不完全等同.人才观是教育观的引深和具体化.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有什么标准与特征呢?从总的教育讲,他们应该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从高等教育讲,他们应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等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这些要求概括了人才的三个主要特征.第一,全面发展;第二,创新精神;第三,实践能力.这就是当代人才观的主要标准.这一标准强调了人才的综合素质,与传统的人才观有着显着的区别,这就是全面性,创造性和实践性.全面性反映了对人才的方向要求,创造性反映了对人才的时代要求,实践性反映了对人才的实用要求.

   过去,我们对人才的理解往往偏重于智力因素,而忽视其思想性,创造性和实践性,这是和计划经济,应试教育的影响分不开的.是不是人才,不是看你学了多少东西,考试成绩怎样,而是看你的工作态度和效果,看社会和群众对你的反映,一句话,社会实践是检验人才的根本标准.对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你要愿意当教师,特别是愿意到山老贫困地区当教师,并且以创造性的劳动培养出农村欢迎的人才,国家需要的人才,这才说明你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合格的人才.创造性是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科技发展速度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单纯继承和重复先辈的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历史的经验和我们实习的实践证明,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并不完全一致,"高分低能","中分高能"的现象就是明证.这种分数与能力的差异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我们应该从中把握人才形成的规律性,特别是研究非智力因素对人才形成的影响.扶贫顶岗支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锻炼人才,提高人才,检验人才,研究人才的机会和平台,为人才的全面性,实践性,创造性发展给予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四是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教学观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成败.科学的教学观可以从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去把握.从内涵来看,教学可分为德,智,体,美等诸方面;从外延来看,高校的各项工作包括教学都有一个共同的宗旨即育人.所以,高教法规定高校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过去,教学的通俗叫法称之为"教书",这反映了人们对教学内涵的片面理解.按照这种理解,教学在内容上往往被等同于智育,形式上往往局限于课堂讲授,标准上往往体现为分数和升学率.这种理解显然是落后的.

   教学应该把人才形成的主要因素作为教学的任务范畴.人才的形成主要有三种因素,即思想,心理,知识.素质和能力则是三种要素的结晶和归属.因此,教学的任务就是以素质和能力为核心,从思想,心理,知识诸方面进行综合培养.而这一任务既是个理论教育问题,更是个实践锻炼问题,离开实践是难以完成的.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要合一,做决定学,学决定教,教学做又必须以实际生活为中心.这是很正确的.

   那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传统的教学观主要是教知识,而现代的教学观则主要是教方法,包括学习方法和实践方法,换句话讲就是教能力.人们经常争论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这二者既相统一,又有区别.所谓统一,反映在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提高能力,知识本身是能力的基础和重要因素;所谓区别,是指知识不等同于能力,生活中的"高分低能","中分高能"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

   为什么要把方法能力放到这样重要的位置?这是由学习的目的和时代的特征所决定的.学习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而现代社会的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在校学到的东西远远不能满足人一生的需要.这就决定了教学必须把方法和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根据顶岗实习的实践和我的体会,师范院校学生特别要重视"三法"的学习和训练,这就是管法(管理方法),教法(教学方法)和学法(学习方法).管法是教学的保证,教法是教学的关键,学法是教学的基础.三法结合,才能使教学收到实效.作为一个教师,没有科学的管理就没有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正常的教学秩序;没有科学的教法,学生就不能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没有科学的学法,就不能适应和满足教学的需要.从教法来讲,又应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开发智力为*,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实习在教学中的作用应特别重视.在观念上,应把实习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应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把实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经验具有系统性.我们过去虽然也有实习这一环节,但时间较短,登台机会少,接触社会和学生也不多,难以获得系统的经验.扶贫顶岗支教使学生独立完整地承担一个岗位的教学任务,可以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教学规律,使其实践能力得到较大的锻炼和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三个关系:一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二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三是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通过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以明确教育的目的,通过树立科学的知识观以明确教育的内容,通过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以明确教育的标准,通过树立科学的教学观以明确教育的途径.这就是坚持扶贫顶岗支教的主要理论基础.

   从政策上讲,党的教育方针是我们扶贫顶岗支教工作的根本依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指出了我们的方向.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奠基性工程,地方师范院校就是要把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作为我们主要的服务对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决定了我们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原则和方法,在第一线任教就是师范生的生产劳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我们的培养目标和标准,只有在社会的大风大浪中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总之,教育的本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应该搞扶贫顶岗支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搞扶贫顶岗支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要积极地扶贫顶岗支教,教学的实践性原则决定了搞扶贫顶岗支教是题中应有之义,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我们需要搞扶贫顶岗支教.

   在坚持扶贫顶岗支教这一总的方向的前提下,我认为今后要进一步注意处理好教学任务与顶岗实习的关系,实习者与工作者的关系,专业对口与实际需要的关系,社会效益与办学效益的关系,体验落后的农村教育和学习先进的教育典型的关系等,使这项工作更加科学完善,收到更好的成效.

   最后,谈一下关于扶贫顶岗支教的提法.省陶研会的调查报告中加了"实习"二字,我认为是正确的,重要的.这涉及到此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我认为实习是此项工作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顶岗是实习的途径和方法,扶贫支教是实习的客观社会效果,是实习的副产品和连带功能.我们搞这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传统实习的改革和深化,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这项工作虽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扶了贫,支了教,但它并非是我们的主要目的.如果丢掉实习,恐怕与在校生的身份不符,也偏离了我们的工作重心,所以还是叫顶岗实习为好,这样不仅在文字上更为简洁,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此项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扶贫顶岗支教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教育系 罗小兰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教师教育正面临着巨大转型.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目前,我院积极贯彻和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我省《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全面启动了扶贫顶岗支教工程,为教育教学改革创设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为了适应基础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实现学院的办学目标,如何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构建新型教师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真正提高教师素质,已成为当前所面临的重要而现实的问题.

   一,现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师培养都是由师范院校来承担,师范院校也只有一个专业——"师范专业".忻州师范学院和其他大多数师范院校一样,在传统教师教育体系下,教师培养一直采用混合式的培养模式,即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增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三门课程和一次教育实习,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相混合,这种教师教育体系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整个学科教育和教师教育的质量.

   1,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教育性和人文性不足

   课程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离开了课程,教师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的教师教育课程,过分强调教育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能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属性,在课程设置体制当中,也没有考虑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衔接性.人们一般都认为,具备一定的学科文化知识就能胜任教师职业,而无须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忽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因此,学生从教前普遍是只有理论知识,没有教师技能,师范类学生总共学习三门教育类课程和一个月的教育实习,就要胜任教师职业,而非师范类的学生只要集中上几个学时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也就可以拿到教师资格证,就目前的教师职前教育来看,毕业生都存在一些共同缺陷,即缺乏实际教学能力和经验而使工作适应期延长.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不仅使师范生的从教素质受到严重影响,而且教师入职门槛降低,给教师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

   2,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空,繁,旧,教学方法单一. 不仅远离培养目标,也脱离了教师教育自身特点和基础教育的实际

   目前,师范类院校使用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教材大多是一个固定模式下的统编教材,而且知识老化,结构单一,内容空洞抽象,缺乏教育教学前沿性动态与信息,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严重脱节.许多师范生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也不了解,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更是一无所知,当然不可能知道所学知识与实际的相关性和在实际中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因而不能迅速适应中小学的教学工作,教师培养只是"半成品",严重影响了教师教育的声誉.

   3,教育课时比例偏少,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据统计,我国教师职前培养中教育理论课和教育实践课的比例为5-6%和3-4%,远远低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平均水平(20%和10%).一项问卷调查显示,92.5%的教师在大学四年时间,既没有学到教师技能,又没有学会与学生沟通,并且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只有7.5%的教师认为在大学里掌握了备课的基本方法.我在与扶贫支教的学生进行交流时也了解到,当前学生在支教中,最大的困难不是学科知识不足,而是教师技能有限,尤其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学生沟通等方面感到有困难.由于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了解甚少,面对多个年级和不同年龄层次学生一起上课的复式教学,很难设计,监控,不知如何进行教学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仅仅是书本上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却很少结合实际进行实践活动,而且对教育课程普遍不重视,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完即忘.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只在于传授书本上的概念,规律,原理,教过就行.加上教材本身也重理论轻实践,使学生感到学不学意义不大,把教育课程视为是"无用,多余和浪费时间".最终导致教育课程的教学不能满足职前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直接影响了教师培养质量.

   因此,要实现教师教育专业化,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适应农村基础教育的需要,必须改变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长期以来存在的偏重教师未来教授学科知识,忽视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方向的倾向,注重教师职业实践,育人的根本性质,实现教师教育从以知识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改变教师教育课程强调学科本位,结构单一,脱离实际,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结构综合化的设计,使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与农村中小学现实教育生活实际相联系.

   二,关于我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设想

   教师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实现办学目标,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要前提.因此,为了构建适应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对现有教育课程做如下改革:

   1,调整教育课程结构,丰富教育课程内容

   课程设置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中心环节,为了实现我校的办学目标,培养出合格的服务于基础教育的高素质师资和人才,我们必须针对当前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和教学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对教育课程进行结构性改革和课程体系调整,精选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把教育课程置于农村教育发展和扶贫支教的背景中进行设计和调整,拓宽教师教育的路径,把教师教育课程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找准职前和职后课程的衔接点,在考虑课程的传统性,稳定性和继承性的同时,根据农村中小学教育实际迅速做出反应.在考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可增加小型化,专题化,案例化教学,以保证信息的时效性.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丰富教育课程内容,如可开设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社会学专题,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件制作,名师个案分析,中小学生心理学等公共选修课程或讲座等,为学生掌握教师应具备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提供平台,真正为学生从教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应用基础.

   2,加强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突出教师教育的"临床"性质

   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是高师教育多年来一直存在的突出问题,在高等教育阶段,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但注重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合格人才具有决定性作用.因为理论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各种能力和素质的形成都离不开实际操作过程,特别是作为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教师职业, 实践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应把教育实践贯穿于职前教育的全过程,与理论教学交错进行,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要定期到中小学开展教育见习和实习活动,有条件的话,见习可深入到农村中小学,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中小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可采用分散训练和集中训练的形式,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竞赛活动,强化学生教学技能;也可开设教师技能特色课,如教师口语,心理辅导,课堂教学技巧,班主任工作艺术等辅导班等,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实际应用—理论反思—实践总结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启发,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既培养了教学能力,获得了应有的的前置教育经验,又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3,理论联系实际,构建一体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由于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必须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因此,要结合农村和学校的实际与教育教学对象的特点,构建教育理论,教育专业,教育技能,教育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要加强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立足服务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扶贫支教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未来教师应该具有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专业*以及自我专业意识等,在此基础上,把教师教育课程分为四个模块:① 教师教育通修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儿童与青少年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方法等;②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以语文为例)如语文教学论,语文教学法,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语文学习心理,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等;③教师教学技能课程,如教师技能训练,教师口语训练,班主任模拟训练,心理辅导训练,试讲训练等;④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如教育实习,扶贫顶岗支教,教育见习,社会调查,教育教学研究等.其中第一个模块是必修课程,其余三个模块是限选和任选相结合,但是对于各专业的学生具有相同的要求,即都必须完成这四个模块的学习任务,获得相应的学分,否则不能从教.

   参考文献:

   [1] 刘岸英: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的基本走向[J],教育探索,2002(7)

   [2] 顾明远:教师教育的传统与变迁[J],高等教师教育研究,2003(5)

   [3] 钟秉林: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师范教育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3(6)

   [4] 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大学生扶贫顶岗支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政史系 赵新平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论文范文论文范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定位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论文范文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种提法表明,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建设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诸方面整体发展的问题,其中,乡村教育(特指学校教育)作为乡村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薄弱环节,在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文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乡村教育问题应成为"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乡村教育作为乡村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子系统,一方面,它通过在乡村普及义务教育,成为实现社会流动和社会平等的有力工具;另一方面,乡村教育作为乡村社会文化的子系统,在乡村社会内部发挥着提供价值基础和社会整合的功能.作为社会整合系统,主要表现在乡村义务教育方面,通过社会化的功能,使得广大乡村儿童顺利地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教育作为价值系统,主要表现在乡风民俗方面,良好的乡村教育是形成文明乡风的根本途径.良好的乡村教育对于整合乡村的社会资源,最终实现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从根本上讲,如果没有一种适合中国乡村社会环境的新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不可能建设起来的.目前,我院开展的大学生扶贫顶岗支教活动,是乡村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一,乡村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十五"时期,普及乡村义务教育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中西部乡村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据论文范文统计,2004年,全国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已达93.6%,初中毛入学率达94.1%.但总的来说,乡村教育的整体水平还非常落后,乡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仍十分严重.其问题主要有经费不足,师资不够,辍学,失学率居高不下等.比如,经费方面.税费改革后,国家取消了乡统筹,乡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乡村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转移支付资金.2004年,论文范文财政投入的乡村义务教育各类专项资金达到10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72%.但即便如此,现有的国家教育投入与乡村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之间还有很大的一个缺口;再如,在教师方面,我国很多地区的乡村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乡村教师的学历水平偏低,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很不合理,所学与所教不一致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调查表明,中国乡村学龄儿童的辍学率令人堪忧,有的地方辍学率已达6.67%,还有的地方高达10%,很多地方出现了"普九"反弹的现象.①另外,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推算,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1亿人,其中18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为1982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适龄儿童不能及时上学,"超龄"上学现象比较严重,在失学的12—14周岁的流动儿童中有60%的已经开始工作,"童工"问题突出.这表明,我国乡村适龄儿童的辍学和失学问题,已经超出教育的范围,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②乡村教育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可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剖析.从历史的角度考虑,乡村教育落后的原因可追溯到清末民初.此时,尽管是乡村教育初步发展期,但伴随着"新学"教育制度的逐步实施,政府愈来愈偏重城市而漠视乡村,使得城市教育渐次发达,而乡村教育的发展无异于小脚女人走路,这是乡村现代化发展步履蹒跚的历史原因;从现实社会分析,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强化,特别是近年来,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城市而言,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矛盾更是日益突出.城乡教育投资极不均衡,再加上社会精英集资兴办的众多民办学校的冲击,使各乡镇中学明显萎缩,处于边缘化状态.一些好老师通过各种渠道向城市学校和民办学校(待遇好)流动,乡村学校由于各方面资源的贫乏,留不住高学历人才,即使由本村考出去的人也是硬在城里打工,不愿重返故里从事教育.

   二,大学生扶贫顶岗支教是乡村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我国是农业大国,更准确地讲是农民大国.以原平市为例,2005年,全市人口为485635,其中乡村人口为293114,占总人口数的60.36%.乡村教育的落后,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一大瓶颈.③如何使相当数量的乡村人口,都能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是乡村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我院作为一所师范类地方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是我院办学的指导思想,师范类大学生热情上进,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实施教育扶贫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对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掌握和运用也较为熟练.这一群体参与乡村教育,不仅能缓解乡村教育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而且随之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带入乡村教育(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这无疑对进一步深化乡村教育改革,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大学生扶贫顶岗支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涉及乡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而精神文明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民受教育的程度,以及乡村教育的水平.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乡村教育一直处于迟滞落后状态.这一状态如果不加以改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很难建设成.提高乡村教育水平,有很多途径.像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对乡村教育实行大幅度的倾斜政策,包括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帮助新富阶层增强社会责任心,将其积累的资金,用于家乡教育等.当然,大学生扶贫顶岗支教也是其重要途径之一.我院从1997年以来实施扶贫顶岗支教,一直至今,取得很论文范文绩.今年又派出1100多名本专科师范生,奔赴原平,代县,繁峙,五台和忻府区五个县市进行扶贫顶岗支教,受到国家教育部的高度评价,并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其间,五县市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目前已取得很论文范文效.当代大学生是文明传播的使者,扶贫顶岗支教既帮助受援学校解决师资缺乏和教学质量偏低的问题,实现教育扶贫,或者文化扶贫的目的,而且通过参与乡村教育改革的实践,也会增强对民情,村情的了解,以及培育乡村情结,重新确立新的就业理念,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扶贫顶岗支教作为我院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意义不仅仅是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院的办学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重要步骤,就是要实现由传统农民向现代新型农民角色的转变,使农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最主要的是提高乡民的素质,提高乡民受教育的程度.扶贫顶岗支教正适应了这一要求,是新形势下,乡村社会发展为地方院校提出的新任务.

   注 释:

   [1]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75页.

   [2]同上,第475-476页.

   [3]所引材料由原平市教委办公室主任郭清才提供.

   论扶贫顶岗实习在培养地理科学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

   地理系 冯文勇

   扶贫顶岗实习是忻州师范学院实行教学模式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规定在校高年级师范类大学生要用一个学期到农村中学进行扶贫顶岗实习.这项工作不仅对于扶持薄弱地区农村教育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在大学生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因而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从顶岗实习学生反馈的信息和实地调查结果看,该项改革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培养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我国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代地理学存在并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能够满足国家的需求.解决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生态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彻底消除贫困等一系列重大国家需求问题,需要包括地理学,地质学,环境学,生态学,大气科学以及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在内的多种学科大量介入与交叉.地理科学的边缘性和交叉性特点非常明显,全面准确地界定地理学的研究领域,确定未来发展的目标,综合集成应用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其发展方向,是现代地理学面临的又一个巨大挑战[1].这对高校地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模式提出了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新要求.

   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以地理系统思维和地理创新能力等为主&

学生教室*啪:台湾女教师学生发生性关系 女教练被判2年(清晰)

#30340;综合素质,即要"学会"有限的课本地理知识,也要"会学"无限的课外地理知识,学生不仅是学习者,而且应该是实践者.因此,学生所受到的完善的综合素质教育应该是:"教师引导+自我教育".同时,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给地理科学提供新的课题,促使其不断发展与完善,反映在教育方面,就是要求教学计划不断发生变化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而教学计划的变更具有滞后性,所以还面临许多的问题[2].其一,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没能反映出地理科学的特点及发展方向.人地关系是当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它处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汇点上,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综合性的特点.而我国综合性大学地理系,学生一入学就按专业上课,单科独进;高等师范地理系的专业课程设置则明显地表现出重自然,轻人文,以及自然地理学课程总学时过多的特点,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多在六门以上(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气象学与气候学,地貌学,水资源与水文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以及动物地理学等),而除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以外,人文地理学分支课程(如人口地理,城市地理开设数量少且课时所占比例小.其二,现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失去了本身所应具备的专业优势.按专业计划上课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狭窄,反映不出地理学的综合性及优势,而高校地理系的课程多而杂,就部门自然地理学的课程学习而言,所获得的部门知识与气象学院,水利学院,农学院等毕业的学生相比较,又有很大的差距,而地理学本身的理论性的东西和实践的能力学生却学不到.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很难在社会实践中发挥自己应有的力量.同时,也使学生感到忙碌几年,学到的只不过是一些缺乏地理特色的基础知识和区域知识,究竟什么是地理学的理论,综合性,什么是专业特长,到学生自己毕业也没弄清楚.有的学生总结为"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大学学习三部曲,最终效果是"考完扔笔记,浑身一身轻(清)".其三,学生的实践能力严重欠缺.在比较滞后的教学计划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脑子里只有一些零散的专业术语,动手能力差,基本技能弱,实践能力严重地缺失.这些缺点在毕业就业的面试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在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做好学生野外教学实习,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无论自然地理学,还是人文地理学的野外实习都涉及众多课程,实习内容很多.但近年野外实习所需交通,食宿和门票等论文范文大幅度上升,而各高校对口所拨经费非常有限,加上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比较紧张等原因,在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够进行实习的情况下,只能缩减实习时间,缩短实习距离.如此,必然造成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实习范围等明显不能满足野外教学实习的正常需要,影响野外教学实习的效果,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计划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和落实.

   二扶贫顶岗实习在培养地理科学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

   有学者在分析英国高校地理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后认为,目前国内地理学科各专业课程设置中有关研究方法与技术的课程相对较少,学生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方面的训练不足.尤其是由于经费问题,作为地理学科重要基础课程的野外实习已远远不能满足专业学习的基本要求,造成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够,学生缺乏实际工作能力[3].

   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野外实习和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自全国本科扩招以来,各高校的规模发展已经使高校财务负担日积月累,苦不堪言,要拿出足够的经费进行地理科学专业的野外实习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是不可能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是加强学校附近区域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建设,这是符合经济学理性经济人最大化原则的,也是解决实习经费紧张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矛盾的正确选择[4];二是加强力量积极推动扶贫顶岗实习向纵深方向发展,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社会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扶贫顶岗实习中,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学原理的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地理科学专业的特点看,扶贫顶岗实习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以适应地理科学交叉性的学科专业特点.建国以来,地理学科学在中国人文区划,农业区划,资源普查,疆界与民族问题,城市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及国家创新系统,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上做出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速度大大加速,能源,资源,土地,环境,水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都是地理科学大有作为的研究领域.然而,综合集成的研究思想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这是地理科学的交叉性所决定的素质要求.扶贫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不仅让学生在学科专业领域对自己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个体验"知不足"的认识过程,而且能使学生在扶贫顶岗实习过程中强化在解决具体地理问题中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为从事地理教学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扶贫顶岗实习可以促进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地理科学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地理科学的边缘性或交叉性特点以及"3S技术"与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在地理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要求学生要具备地理信息搜索能力,地理资料整理能力,地理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地理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能力.无数事实表明,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能力是"再学习能力",从"学会"有限的课本地理知识到"会学"无限的课外地理知识,其中间环节就是专业实践和专业训练,而扶贫顶岗实习为此提供了一种代价小而效率高的实验平台.因此,扶贫顶岗实习本质上是学校学科专业教育的在不同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延伸.

   三做好扶贫顶岗实习前先期专业实践训练,以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地理科学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

   扶贫顶岗实习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学院领导在组织层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扶贫顶岗实习规划的制定,实习地区和实习点的选择,组织修订教学计划(以修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以及部分基础专业课程),落实岗前培训措施等.对于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岗前准备工作而言,还需要在学科专业教学过程中,注重改变以往教师把大量被自己嚼碎的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的传统教学方法.利用作为地理科学教学的案例教学背景材料丰富的优势,积极加强和推广案例教学法,为将要进行扶贫顶岗实习的学生提供先期专业实践的机会.地理专业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案例教学背景材料,搜集和编写案例并积极运用到课程教学中,为高年级大学生提供一个运用地理学原理进行地理问题分析与综合,实践与探索的平台.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运用与巩固,而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的论文范文,从而实现选修课"提炼"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的作用.这样就为扶贫顶岗实习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创造了有利于学生体验"实践-再实践"的学习过程的条件,同时也为学生的扶贫顶岗实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快速适应实习岗位需要的开端.

   参考文献

   [1]葛全胜,吴绍洪,朱立平,张雪芹.21世纪中国地理学发展的若干思考.地理研究.2003,22(4)

   [2]梁留科,赵新军等.大学地理教育改进的系统分析.许昌师专学报.2002,21(5):94-97

   [3]董玉祥.英国高校地理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及其启示.高等理科教育.2000,(4):39-44

   [4]冯文勇,吴攀升,郑庆荣.关于地理科学专业野外教学实习的几点思考.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3(2):56-58

  

   扶贫顶岗支教调查报告

   代县支教队 陈惠明 王粉恩

   为了切实了解这次支教情况,做好支教学生的各项工作,我们分别从生活能力(7项指标),教学能力(6项指标),社会能力(3项指标)及社会评价(2项指标)四大方面对来代县参加扶贫顶岗支教工作的15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实际收回128份.调查结果如下:

   (一),生活能力

   表1. 学生生活能力调查表(%)

   调查内容

   指标 1,支教前你是否生过炉子? 是 60 否 40 2,现在你是否会生炉子? 是 98 否 2 3,支教前你是否亲手做过饭? 是 65 否 35 4,你现在是否学会做了? 是 90 否 1 5,出入宿舍你是否随手关门? 是 70 否 30 6,你是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费? 是 95 否 5 1,数据

   支教前40%的学生不会生炉子,35%的学生不会做饭.令人欣慰的是通过两个月的支教工作,会生炉子的学生比例可达98%,会做饭的学生比例是90%.数据显示,学生们的生存技能普遍得到了提高.

   2,实例

   选仁中学支教的贾慧,康晓慧两位女同学,刚到支教点时,不会生火,不会做饭,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她们虚心向当地教师请教,两个星期后,她们就可以自己把房子弄得温暖舒适,可以做一些简单的饭充饥.现在她们已能做出一手好菜了,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3,分析

   表(1)显示,通过扶贫顶岗支教使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普遍得到了提高.这一点对于我们当前社会"独生子女"的培养有借鉴意义,更是对"皇帝公主"生活的挑战.

   支教为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创造了机会,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基本技能,深入艰苦的条件,亲自体验生活,这对他们的一生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表2. 生活费调查表(元/月)

   支教前 240 150 300 300 500 400 300 300 500 等 支教后 120 50 100 100 200 200 100 100 200 等 数据

   支教前学生在学校的平均生活费为365元,支教期间平均为258元,平均降幅达29%.

   实例

   在代县阳明堡镇崔庄小学有计算机系支教的庞横强和邱成宪两名同学,刚到这个支教点的时候,由于学校条件差,没有食堂,又雇不起大师傅,于是他们就得自己做饭.由于自己本身的生活费带的不多,生活基本上就是靠学校发的补助.市场上的菜很贵,买菜的花销很大,没过几天身上的钱便所剩无几了.

   为了节约花销,在校长的建议下,他们在校园里找了一块空地,自己种起了菠菜,水萝卜,西葫芦,玉米等.现在,他们已经吃上了自己种的蔬菜,有效地缓解了生活费的问题.我到他们的支教点时,两位同学高兴地说:"支教工作,使我们学会了生活."

   分析

   支教期间学生生活费的下降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消费结构的变化,导致了生活费的下降.在校期间吃饭,买衣服,上网娱乐,谈恋爱,买资料等等,需要大量的论文范文,而在支教期间就只剩下了日常的伙食开支.

   另一方面是许多同学学会了精打细算,会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了.他们亲身体验到农村生活的艰苦,体会到父母赚钱供他们上学的不易,明白了勤俭节约的真正意义,并付诸实际行动.

   (二),教学能力

   表3. 教学能力调查表(%)

   调查内容 指标(%) 1,支教前你是否预习过现行中小学教材? 是 74 否 26 2,你用了多长时间进入教学状态? 低于一周 12 一周 66 两周 17 大于两周 5 3,你认为自己的教学技能突出表现在哪方面? 课堂气氛 30 教学互动 44 准确把握知识点 26 4,你认为最大的教学成果是? 分数 13 自主学习能力 40 应试能力提高 26 其它 21 5,所代课程是否与专业对口? 是 30 否 70 6,你是否在教姿,教态,板书上接受过建议? 接受过 30 没有 70 数据

   支教前26%的学生没有预习过现行中小学教材,22%的学生超过两周才能真正进入教学状态,仅有26%的学生能准确把握知识点,70%的学生所代课程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

   2,实例

   康晓慧是中文系学生,被分配到选仁小学教五年级数学,由于长时间没有接触过数学,根本不知道数学课怎么讲.我第一次去听课时,该同学除了普通话标准外,板书设计,课堂安排都很差,和学生互动时竟没有立刻回答出学生的疑问.针对她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我让她先把课本仔细研究几遍,熟练掌握教材的核心知识点,然后再去听老教师的课,虚心向他们学习.一个月后,我再次去听课,该同学板书设计有了明显改观,教学内容也详略得当,明显感觉她对教材非常熟悉.

   3,分析

   部分同学真正进入教学角色花费了超过两周的时间,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学生绝大部分没有提前认真预习过相关教材,到岗后才开始了解教材,这无形中延长了他们真正进入角色的时间.

   70%的同学所教课程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这要求我们的学生在顶岗之前应提前了解农村教育的现状,预习教材时应全面,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

   仅有26%的同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准确把握知识点,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对中小学教材的熟练程度较差,这会影响教学质量.

   综合上述情况,今后我们应采取措施引导支教学生熟练掌握相关中小学教材.

   (三),社会能力

   表4. 社会能力调查表(%)

   调查内容 指标 1,周围同事对你态度如何? 和蔼 21 热情 62 不关心 17 冷淡 2,工作生活中最不开心的事是什么? 学生不听话 33 学生不完成作业 23 自己讲不好 33 其它 1 3,支教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生活能力提高 17 社会适应能力提高 34 教学能力提高 49 数据

   83%的学生认为自己周围的同志对自己友好,17%的学生认为对自己不关心;17%的学生认为这次支教工作的最大收获是生活能力的提高,34%的学生认为是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39%的学生认为是教学能力的提高.

   实例

   石雁是我院数学系的学生,到代县后被分配到了枣林中学.一个城市的大学生一下子到了农村环境中,工作热情高,急于表现自己的才华,忽视了周围同事的感受,这使同事们对她的工作热情产生了反感,于是在工作中就出现了被"排斥"现象.一次,在枣林中学的例会上,她看到学生们要参加奥数比赛,就提出了举办一个奥数培训班的建议,立刻遭到一位老数学教师的反对,她的心里十分委屈,无处倾诉,直到见到我才向我吐露了自己的苦衷.我知道后,先是宽慰她,然后就问了她一个问题:"如果事先你和那位教师商量一下会是什么后果?"她明白了我的意思,凡事都要和自己的师长先商量,再去做,这是对别人最起码的尊重.等到我下去发放问卷,再次见到她的时候,她冲我笑了,和我聊的更多的是她和同事如何一起工作,怎样开展学校课外活动,同事们在生活上如何关心她.

   分析

   表(4)表明,支教是一次真正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真正地步入了社会.他们可以从现实社会中获得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这些东西丰富了他们的社会阅历,使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因此这次支教经历将会成为他们今后工作和生活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四),社会评价

   表5. 社会评价调查表(%)

   优 良 中 差 1,校方评价 34 60 6 2,家长评价 83 17 1,数据

   94%的支教学生能够得到校方的认可,83%的学生能够得到家长的认可.从总体上看我们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够得到校方和当地村民的认可.

   2,实例

   代县磨坊中学艺术系学生张晓杰和体育系学生王永彪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排练舞蹈,还用手语的形式准备了节目"感恩的心",得到磨坊中学同事和领导的高度赞扬.

   峪口乡高街小学的杨文静(教育系),杜瑞(地理系),工作认真,爱护学生,受到当地村民的高度赞扬.

   3,分析

   表(5)表明社会对我们的支教工作非常认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我院学生的到来缓解了大部分农村学校师资紧缺的现状,尤其是音,体,美和英语专业教师.

   (2)支教生的到来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普遍给农村中小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3)我院学生对支教工作认真负责.

   结束语

   在这两个月的支教工作当中,我真正认识到我院的扶贫顶岗支教工作是一项庞大的,长期性的,系统性的工程.作为一名普通的带队教师,我愿意为此项工程添砖加瓦.希望此调查报告能为我院支教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一点有价值的信息,使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落到实处.

   从五台县教育现状看偏远山区基础教育的发展

   五台县支教队 李常生

   一,五台县情与教育现状

   五台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北起峨岭,与繁峙,代县为邻;南至牛道岭,与盂县接壤;西与原平,定襄毗邻;东以太行山与河北省的阜平,平山搭界.全县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70公里,总面积2865平方公里,是忻州地区面积最大的县.全县管辖: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人民政府,6个镇,13个乡,576个村委会,768个自然村.

   境内山峦重叠,地形复杂.五台山主峰雄峙东北,斜跨西南,势如台阶,由东北向西南逐级下降,由东,西,中,南,北五台组成,其中最低南台海拔2485米,最高北台顶,又称叶斗峰,海拔3058米,素有"华北屋脊"之称.五台山为群山鼻祖,由北台向西南延伸,形成许多高大的山峰.县境内有较大的山峰140座.清水河等河流纵贯全县,使五台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地形.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峰峦重叠,云嶂雾绕,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形地貌.由于社会形态,自然环境及其它诸多历史原因的局限和制约,五台县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群众生活贫困和文化教育不发达的状况.国家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后,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县.

   历史上,五台教育相当落后,人口素质低下.改革开放后,在论文范文,省,市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县人民的团结奋斗,各项事业取得巨大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紧紧抓住发展的良好契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始终把经济发展同教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的发展战略,使五台教育有了长足发展.

   目前,五台县共有中小学573所,其中县直高中4所(五台中学,槐荫中学,豆村中学,耿镇中学),民办公助高中1所(五台实验中学),民办完全中学1所(江北中学),职中1所(苏子坡职业中学).初中41所,其中县直初中1所,民办初中3所,农村初中37所.小学524所,其中县直小学1所,民办小学1所,农村小学522所.全县共有中小学生59902人,其中高中生5481人,初中生18901人,小学生35123人,职中学生397人.幼儿园(班)194个,在园幼儿8380人.全县没有特殊教育班,所有残疾少年儿童都随班就读.全县每年有600余人次的教师和职工参加各类成人自学考试和函授考试,约有150余人次通过成人自修取得相应学历.

   全县共有中小学专任教师3258名,其中高中专任教师有323人,达本科以上学历者有202人,合格率为62.5%.初中专任教师有1201人,达专科以上学历者有959人,合格率为80%.小学专任教师有1650人,达中专,高中以上学历者有1633人,合格率为99%.职中有专任教师37人,合格率为46%.幼儿教师有337人,合格率为30%.

   近年来,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集资办学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全县投资近1亿元,改造了80%以上的中小学校舍,全县有12所中小学购买了498台电脑,有100余所中小学购买了900余台投影仪.2002年11月,五台县的"普九"工作通过省政府验收.从2000年开始,五台县在县直中学实行了后勤社会化服务,台中,槐中,豆中,耿论文范文吸引社会资金700多万元,修建了6栋学生公寓楼,解决了4000余名学生的住宿问题,全县的教育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由于自然,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育现代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再加上教育内部自身的一些因素制约,教育发展的基础,环境和水平与发达地区甚至相邻县市存在明显差异,处于落后状态.

   二.山区农村学校存在问题分析

   据我走访支教学校了解的情况看,目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突出问题:

   (一)经济欠发达,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是山区教育滞后的根本原因

   五台县总人口319593人, 五台县总面积2865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居全省第三位.但山地329万亩,占总面积的77.3%,盆地54万亩,占12.7%,丘陵42.6万亩,占10%.耕地51万亩(其中已退耕还林5.3万亩),基本农田30万亩,人均耕地不到一亩,农业收入微薄,单靠种地难以养家糊口,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中老年人在家闲散,是典型的国家贫苦县.

   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校舍破旧不堪,受传统风俗和迷信佛教等思想影响,宁愿修建寺庙求神拜佛,搭建戏台过会看戏,也不愿修建校舍.在五台县农村,多数学校的布局是:底层是狭小简陋的教室,楼上却是装潢鲜艳宽敞高大的寺庙,教室对面或旁边是一年一度过会唱戏的大戏台,有好多村庄没有教室而是在戏台内上课.一些寄宿制学校,学生吃,住都在教室,没有统一的课桌,多数由学生自己解决,高低大小不一.

   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规定"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即"两免一补". 按照这一通知,目前农村已普遍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对全国公立义务教育不分县镇和农村,实行一体化的财政管理体制,包含了义务教育阶段县镇,农村中小学以及所有特殊教育学校.据五台县2007年公办小学,初中学校经费发放具体发放办法为:农村小学生每年107元,初中每生每年141元,县镇小学生每年148元,初中每生每年182元.学生平均公用经费补助为:农村小学每生每年100元,初中每生每年142元,县镇小学每生每年112元,初中每生每年156元.按学生人数平均发放的办法,主要用于维系学校的基本运转,体现公平性.但这种拨款方式,常常忽略了学生人数少的农村学校.因为这种拨款是在学生人头数的基础上分配的,这表面上看起来很公平,但农村学校本身规模偏小,如五台县,约有50%的学校不到100个学生,10个学生左右的班级相当普遍,一些人口较少的特困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学生外流现象严重,多数为小学一到三年级的混合复式班.按上述拨款方式小型学校收到的拨款自然很少,还要维持日常的水费,电费,暖气费以及其他设施维护开销,在扣除这些之后就没有论文范文用于提高教师工资,购买教学材料和仪器,改善校舍等基础设施.另外,在一些特困农村,由于观念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等原因获取其他公共和私人资金的机会很少.山区学校教育经费仍然严重不足,难以健康有效地运行.

   (二)学校规模偏小,布局过于分散,是制约山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

   受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外出打工等因素影响,在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逐年递减,形成了由初论文范文为小学,由完全小学转变为不完全小学的趋势.在五台县陈家庄,白家庄,高洪口,阳白等乡镇,据本人了解到,一些山村的人口出生率甚至已经出现了负增长,在陈家庄乡的东欲口村,村长介绍说今年全村只申报了5个生育指标,这还是说申报的,到时候出生的还不一定够5个,这就意味着6年以后,全村只有5名(也许更少)一年级学生.白家庄中心校共有小学17所,而复合式小学就有9所.陈家庄中心校共有26所小学,其中复合式小学20所.茹村中心校共有小学39所,而复合式学校有28所.就五台县来说:一村,一校,一个班,一个教师的复合式学校占50%以上,而且人数在10人左右,个别班甚至只有四五个学生.

   生源的锐减,使本来就规模偏小的学校变得越来越小,尤其是远离县镇山村,学校布局分散和生源减少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点多,面广,布局分散,难以管理;学校规模偏小但五脏俱全,带来的是人,财,物的浪费,难以取得规模效益;山区学校本来就先天不足,又因后天各类资源配置比例失调,造成学校原有设备差,需要不断投入与维修,年年投入大量资金维修,年年仍有危房,造成教育资源投入的浪费和不合理,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成本效益低下.课程开齐开全都是问题,更不用说质量.教学点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不高,只能进行不规范的三,四年级以下的教学活动.因而导致了学生流失率增高,巩固率下降.

   (三)教师短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是山区教育落后的关键因素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农村教师队伍编制紧缺,整体素质较低.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的城乡二元制结构,尤其近几年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城乡差距加剧,导致原有农村教师不安心教学,年轻教师流失现象严重;部分老教师提前退休;一些优秀教师通过培训外流或跳槽;刚毕业的大专院校学生都想分配到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加之,现行中小学教师编制与实际教学需求存在一定偏差,编制的硬性规定把"进口"卡死,新教师难以充实到农村中小学.对于不发达的山区,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生源分散,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学生不易集中,存在大量的教学点和复式班,师生比例无法达到省编办的要求,使得这些地区的教师短缺状况更为严重.以五台县白家庄2006-2007年部分小学教职工统计情况为例:

   校名 学生数 编制教师人数 实有教师人数 短缺教师人数 白家庄 129 10 6 4 寨里 142 9 5 4 西头 58 4 3 1 南窑 108 7 4 3 中庄 250 16 6 10 垴上 55 7 4 3 南头 106 8 3 5 野场 57 5 3 2 合计 905 66 34 32 从上表可以看出这八所学校共有学生905名,按正规编制教师人数应为66人,但实有教师为34名,实际短缺教师32名.教师短缺率为48.5%.

   这些学校为解决教师短缺问题只能自己出钱临时聘用教师代教,而这些临时受聘的教师月工资平均200百元,除一个月吃喝消费外,所剩无几,工作情绪不高.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付出的太多,得到的太少."同是教师,同样教书育人,编外教师不仅在工资报酬上与编内教师有差距,而且在目前教育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编外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更少,在很大程度上使他们丧失了很多原本属于他们的专业发展机会.据了解,编制不仅限制了学校教师的数量,还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质量受到影响.有些学校由于编制限制,只能先确保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科目的教学,而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科目就退而居其次.

   (四),教育观念落后,应试教育依然严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障碍

   目前应试教育倾向仍未从整体上得到改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未能得到有效扭转.评价学生,教师和一所学校的好坏单纯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极大加重了学校和校长,教师的负担,有些学校和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把学生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消耗在反复练习,死记硬背上,提高考试做题的熟练程度和精细程度.学生家长文化程度低下,看待问题片面,对孩子的好坏也是单纯地凭借考试卷面成绩,结果是辛苦了老师,劳累了家长,耽误了孩子,扰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往往采取靠拼时间,拼精力,随意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教师工作时间的"非常规"管理措施.根据本人在五台县的调查情况:山区学校并不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和常规的作息时间,过早地结束或敷衍非考试课程,甚至占用或干脆不开设音,体,美,科技等课程;在这些学校的领导者心目中,技能类课程尽量让给主干课程(必考科目),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只重视了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而轻视了学生情感,心理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随意延长学习时间;不给学生过双休日,而是一个月集中休息两天.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这显然是不合情理,对于小学阶段孩子的全面发展而言是有害无益.实践证明,这些技能类课程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潜力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如果新课程改革还是走入应试教育的误区,那么我们就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理想目标.

   三,对农村基础教育不良现状的几点改进建议:

   基础教育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事关千家万户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像五台县这样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口少,居住分散,自然条件差,教育底子薄,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地方财力匮乏,各类基础设施恢复重建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发展教育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要使基础教育事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发挥政府的统筹职能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

   第一,必须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

   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事业,教育经费筹措仍然是一个难点问题.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认真落实已出台的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财力可能的情况下逐步增加教育专项投入,同时要用足,用活,用好优惠政策,拓宽教育经济筹措渠道,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正如忻州地区行署教委主任班羽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要想把贫困地区的教育搞上去,必须全民合力,上下联动."五台县委,县政府大胆创新办学模式,以"政府牵头,集体帮扶,个人集资"为总体思路,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中小学校危房改造热潮,出台了危改资金筹措方案:一要用政府行为在落实危改政策上倾斜一点;二要争取国家危改资金拨一点;三要将农村教育事业附加费资金挤一点;四要依靠机关,企事业单位捐一点;五要引进社会能人集一点;六要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增一点. 实践证明,五台县在加大教育经费,拓宽教育经费筹集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今年,在全县新建改建95所学校,受益学生2.1万名的基础上,将全部完成141所学校的危房改造,受益学生可达到3万余名.

   第二,加快集中教学步伐,统筹利用教育资源 ??? 有位农村小学校长问我是不是山区孩子智力低下,天生愚笨,我肯定地回答:不是.贫困山区孩子们的大脑与现代城市中孩子们的大脑具有同样的功能,只是因为农村经济落后,城乡差别较大,农村孩子智力开发较晚,见识不广而已.我们不能因为教育条件的限制,使山区孩子们的智能潜力得不到早期训练而任其荒芜.这对于受教育者和国家选拔人才来说,都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撼.为此,我们必须采取可行措施,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创造智力发展的条件. ??? 与其每年花费大量的资金为几个或者几十个学生建造新校舍,还不如将有限的宝贵资金集中起来,在各个乡镇范围内建一所中学和一所完全小学,对全乡的中小学生进行集中教学.实行集中办学,一是可以解决农村孩子就近入学问题,解除了外出务工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克服了隔代教育的弊端;二是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在"两免一补"的基础上,五台县还出台了补助贫困学生寄宿生活费的措施,2007年共补助贫困生1594名;三是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独立生活能力,促进新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是可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推行寄宿制集中办学能转变家长的观念,从方便家长转向方便孩子,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时也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从单纯的教学转向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对学生进行生活护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集体意识,社会公德意识;五是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兴办优质教育.???

   第三,鼓励当地大学生深入农村支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贫困地区教师缺额大,教师来源困难.尤其是近几年来,乡下老师想到城镇,城镇老师想到发达地区,青年骨干教师没人愿意留在偏远山区,教师队伍建设困难加大.教师结构比例,专业搭配急需改进,缺编教师大多由学校自聘教师顶岗,加重了学校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自聘教师大部分是高中,专科毕业生,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被拔高使用,从教比较吃力,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又因经费紧张,教师的外出轮训学习,知识更新等工作也无法正常进行,高价聘用外校名师更不切实际.

   目前,要想有效地解决农村教师短缺,优化教师结构,合理规范地按新课改进行正规教学唯一的办法就是鼓励当地大学生深入农村"扶贫,顶岗,支教",充实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教学差距,确保城镇和偏远地区教育事业均衡发展.这方面的工作,早在1997年忻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秋生就带领师院全体师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他们实施了顶岗支教的"411工程",即师院学生4个学期在本校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一个学期到贫困地区农村学校顶岗实习,一个学期返回本校,有针对性地充实专业知识,提高技能.在"411工程"的基础上,从2007年开始忻州师范学院又开始大面积,大范围地推广顶岗支教经验,1108名本科生经培训合格后奔赴晋西北最贫困,教师最短缺的山区农村从事教学.实践证明:"忻州师院的做法,化解了困扰农村教育多年的问题,提高了教学质量".继忻州师范学院之后,北京市又推出大学毕业生支教计划.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 在未来三年,将选送2000余名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实现为北京市农村中小学每校配置两名支教毕业生的目标.

   第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落实新课改方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当前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学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绊脚石.地方教育部门要组织教师学习,轮流培训,开展反思与讨论,把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 其次,要把课程改革和课堂模式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来抓.在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不增加课时,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既要重视语文,数学等主干课程,又要看重音乐,体育,美术和英语等非主干课程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增加知识,拓宽眼界,提高能力,全面地,健康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同时,整体优化课堂教学,探讨高质量,轻负担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堂教学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提倡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多边互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全过程,培养发展学生的参与能力,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第三,改革对学校,教师,学生考核评价制度,促进中小学教育改革向良性发展.对学校考核评价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对学校在教育思想,管理水平,改革的力度,素质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要特别重视对教师的师德评价,要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小学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纳入教师业绩考核,严禁依据学生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成绩唯一依据的做法,引导教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完善对学生素质的全面考核评价.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等进行全面评价.实行小学学生学业等级评价和百分制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建立学生素质全面监测制度,实行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心理等全面素质水平考核评价.积极探索在初中学生中针对不同学科采取不同评价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2006-2007年度中小学教职工,学生情况统计表》,五台县教育局.

   [2]《五台县2007年公办小学,初中学下经费标准明细表》,五台县教育局.

   [3]《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实施情况月报表》,五台县教育局.

   [4]《关于山西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五台县教育局.

   [5]《到农村最需要我们的岗位去》,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16日.

   顶岗支教:发展农村教育的有效模式

   ——兼论师范教育改革

   原平支教队 梁雪斌

   陶行知先生认为,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的根本改造[1].但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教育一直比较薄弱,"顶岗支教"为发展农村教育,改革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堪忧,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但短期内难以改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农村教育事业也取得了显着成绩.但是,长期困扰农村教育事业的一些根本问题依然存在,有些情况甚至进一步恶化,而且短期内难以改变.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状况令人担忧:一是相当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这一问题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已充分暴露出来.二是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农村中小学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较低,经过近年来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虽有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培训质量和其他多方面原因,不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三是农村教师中民办转公办教师多,层层拔高使用的多,有些地方还有相当数量的代教.由于民办教师转正后随即调入条件更好的学校,大批村级小学只好找代教维持运转.再加上缺乏合格师资补充机制,农村学校缺教师时,常用的方法就是高中缺教师从初中拔,初中缺教师从小学拔,层层拔高,结果使农村教师素质越拔越低.另外,大量民转公教师,代教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专业教育,第一学历大多不合格,知识基础比较薄弱,教学能力和水平偏低,而这类教师在不少乡镇和边远地区学校特别是小学占有很高的比例.上述状况的普遍存在,已成为导致农村教育质量整体偏低而且难以短期改变的关键因素.

   二,"顶岗支教"的现实要求和理论依据

   1. 现实要求.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和师范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实施"顶岗支教"的现实要求.一方面我国的农村教育既缺乏大批合格的师资,也缺乏教育新观念,新方法.这种情况短期内难以改变.另一方面,地方师范院校具备支援农村教育的人才资源和思想资源,应立论文范文地区,服务本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同时师范院校教育改革又迫切要求加强师范生的实践能力教育,这就为实施"顶岗支教"提供了现实要求.

   2. 理论依据.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是"顶岗支教"的理论基础.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就对当时旧中国乡村教师的培养表示了深深的忧虑.他指出:"中国的师范教育多半设在城市里,对农村儿童的需要和疾苦不能理解和适应".因为"城里的师范生平日娇养惯了,不能适应农村生活,更不了解农村儿童的需要.往往不愿到乡村去工作.即使从农村招来的师范生,经过几年的城市生活,也不愿回乡村服务了.[2]他主张师范教育要下乡,走乡村师范学校培养乡村学校教师的道路.陶行知先生尖锐地批评了当时旧中国的乡村师范教育"走错了路",不是"从老百姓中来回到老百姓中去",不是"将学到的东西为老百姓造福";而是"教育,农业各干各的,不相闻问"."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作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3].

   "顶岗支教"打破了传统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在校期间,用一学期时间到农村学校顶岗支教,增加了师范院校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明确了师范院校办学的定位,对师范院校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顶岗支教"是对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的在最基层农村的实践.

   三,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对师范教育改革的启示

   陶行知指出:"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4]

   所谓"教学做合一",就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就从理论上将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了教育的重要位置.这意味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他们实践能力的首要条件.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是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之上的.他认为,认识来源于行动,所谓"行是知之始",只有从经验里产生出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而当时的乡村教育只注重传授书本知识,而忽视学生的亲身实践.陶行知便反其道而行之,强调在做上学,在做上教,以做为中心.他以游泳为例,指出游泳是在水中做的事,因此教与学都须在水中进行.然而传统的方法是在课堂上由老师讲解游泳的知识,课外让学生看游泳的书籍,考试时写一篇关于游泳的论文.如果得了60分就算学会了游泳,要是得了100分那就成了游泳冠军.这样的学生真正到了水里,就会洋相百出,因为海龙王是只认本领不认分数的.教与学的效果都体现在做上,只会动口,不会动手,是毫无用处的.不过,真正的做不仅要会动手,而且要会动脑,手脑结合,"在劳力上劳心",才能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

   今天在我们的师范教育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际运用知识的偏向,这就使不少学生会说不会做,实践能力较差.因此,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对当前的师范教育改革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他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强化教师专业精神,培养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适应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顶岗支教"让师范生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农村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锻炼了实践能力.

   "顶岗支教"对缓解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短缺,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半年的基层教学实践,可以锻炼大学生在艰苦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增进对农村教育的感情,巩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为大学生的成长搭建良好的平台.同时,大学生的到来,给贫困地区带去了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顶岗支教"是发展农村教育的有效模式,也是对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陶行知全集(第2卷)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p711 – 712

   [2]陶行知 师范教育下乡运动[J]新教育评论,1926 ,l (5) .

   [3]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p155

   [4]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p173

   浅谈对扶贫顶岗支教学生系列管理之一 (生活管理的意义)

   繁峙县支教队 杨 源

   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生活质量的好坏是关系到一个人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在我这次带支教生来繁峙支教中,因支教点(受援学校)一般分布在条件相对艰苦,文化相对偏远落后的村办中,小学,物质非常匮乏,资金相对不足,条件相对艰苦.物质生活的管理,精神生活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想结合这次来繁峙对支教学生生活管理的实际情况谈谈物质生活的管理和精神生活的管理在支教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我带上来繁峙支教的200名学生刚下到受援学校的时候,因提前多次来繁峙深入受援学校进行调查研究,据我们掌握的实际情况提前和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了多方交涉,再加上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及对具体工作的周密部署和安排,以及下来后对支教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使我们听到支教生一个共同的呼声——同学们对受援学校的情况普遍满意.我们去哪个学校看望学生时,哪个学校的支教学生都对我们表示:"杨老师,我们这次来繁峙支教比我们在校下来前想象的要好."这完全归功于我们事前和教育局联系考察了支教学生下来的受援学校后提前与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协商解决我们支教生下来的生活工作条件有关.我们首先强调支教生所到的学校要有必要的生活设施,比如要求所有的受援学校都必须给支教生准备好床和床垫,洗漱用的脸盆和吃饭用的碗筷,一定要有伙房和大师傅做饭,首先保证吃饱,尽量吃好.繁峙县教育局安排的受援学校做到了这一点,而且普遍做得很好.例如:苏家口中学有我们六位支教生,而校长对支教生的伙食非常重视,不仅给学生做平常的大米,面食而且还有当地的土特产,这样就及时给予了支教生物质生活的满足.又经听课后,对六位支教生的知识和工作能力进行了肯定,其中有五位支教生带的是毕业班初三的课程,而且有三位是主课,给予支教生精神生活的满足.因此支教生干劲十足并与学校领导,学生打成一片,和谐相处,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另外我们的支教学生也虚心地向老教师学习他们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并与先进的教学理念相结合,使学生们对他们的教学非常满意,短时间内收到了学生满意,学校满意,家长满意的良好效果.杨巨才书记来该校考察时,校长说,这次来的支教生工作令他非常满意,各方面都很好.当杨书记谈到今年后半年繁峙没有支教生的学校都争着给教育局打报告想要我们的支教生,而且听到要的支教生数量已超过300多人时,校长立即和杨书记说:"当时分配支教生时其他学校对支教生教学不放心,不了解的情况下我们大胆地申请了五位支教生.支教生来后一看情况很好,又通过杨队长补过来一位.通过进一步的听课我们深感这次的支教生知识渊博,素质很高,有水平,有能力,因此我们才把他们基本上都放在初三毕业班,挑大梁.虽然只有半年教学时间就毕业,我们相信这批支教生会给我们学生一个满意的结果.这一举措在其他受援学校中是少见的,所以后半年的这个学期给我们的支教生至少超过7人."经实践证明支教生的工作到现在为止已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校长的认可,家长的认可,他和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打成一片.所以校长对杨书记表示这批支教生的生活费他们一分不收,县里对学生的补贴,院里对学生的补贴作为学生的零用钱好了.再如:中庄寨学校有我们八位支教生.由于校长一开始就重视支教生的生活,在生活中主食花样比较多,副食在现有的条件下也适当地进行了调整.主食既有花卷,馒头,面条又有包子,煎饼,大米,土特产等等.学生们吃得高兴,当然干劲十足,想方设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现在学生们不仅努力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学生的模范,而且做精神文化建设的楷模,无偿地帮助其他教师代课,批改作业并学校做很多其他工作.例如:出黑板报,主动带论文范文理校园,教学生为人处事的礼节等.使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们在校园中见到老师都恭敬地问"老师好!"学生之间主动用文明语言交谈.这个现象在我第一次来该校看望支教生时感受很深.例如:我去厕所小便时,碰到两个三年级的小学生正要出厕所门,见到我时立刻立正,恭敬地对我说:"老师好!"当我们离开校园时,碰到的所有学生都对我们说:"老师好!"当时我情不自禁地对校长说:"你领导的教师对学生教育有方."没想到校长回答说:"这是你带的支教生来我校后教育的结果,是你们支教生的成绩."我听后感到由衷的欣慰.我们支教大学生还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渊博的文化知识带进了学校,带进了农村,在极短的时间内更换了学校的黑板报,宣传了新的教育理念,宣传了现代文化和创建现代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宣传了支教工作,宣传了知识的重要性等,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氛,获得了全校师生的一致赞扬.该校校长也和我们表示不收支教生一分伙食费,当我们见到分管该校的中心校长时,中心校长表示:在他中心分管的各个学校的支教生伙食费全免.像这样支教生伙食费全免的学校在这次繁峙支教点中将近占50%以上,并正在扩大.

   另外在条件比较艰苦的受援学校中,首先做好学生能够吃苦的思想工作,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例如:繁峙县岳岩庄小学地处两山之间,村民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虽然国家体育总局器材中心帮助盖了一所小学但条件也是一般,没有一名公办教师,手机没有信号,当时我们去的两个支教生和我无法联系.好在我们事先和教育局分管支教的领导对这些偏僻的地方进行了协商处理,教育局长赵平生对各学校情况非常了解.他在开学的第二天首先到该校看望支教学生,当即和村里协商由村委出500元给支教生安一部固定电话,并每月出座机费,解决了支教生与世隔绝的情况.同时我们及时带上黄河电视台的记者去该校进行了采访,使支教生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同时得到了改善.支教生干劲十足,以苦为乐,他们不仅努力在校教书育人,而且,还愉快地进行家访,短时间内就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达到了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又如:地处群山环绕的平行关小学,这里曾经发生过平行关大战,林彪的拴马大树还生长在城墙上,当地老百姓叫它"神树".现在老百姓的住房仍是破旧不堪,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农民很穷,再加上地处偏僻村里连贼都没有,村里几乎没有手机信号.也许因为曾发生过平行关战役是国家体育总局扶贫的一所希望小学.我们派去两位外省的支教生.我们看望支教生时,支教生给我们倒的水是红泥水,并说:"这里的饮用水是花六元钱一桶买来的,当地的老百姓买来的水是先满足学校.村里村风很纯朴,虽然条件艰苦但是那里的校长,村支书事先对我们说:'这里的条件艰苦,即缺水又饭菜单调,感谢你们来我们学校教书.'"这句话给了我们支教生精神上莫大的鼓励,所以他们干劲十足.每周上40多节课,同样达到了学校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的效果.再如:地处五台山脚下,群山环绕中的伯强小学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当年论文范文主席4月9日在指挥西柏坡大战路过此地时大雪封山,不能前行所以在伯强住了一宿,下达了对西柏坡大战的指示.伯强小学因学生少,学校经费不足所以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我们派去的两位女生在那里支教毫无怨言,干劲十足,同样得到当地学生,学校,家长的满意.生活中几乎没有见过绿叶菜,都是土豆,早晚只有咸菜,面食.生活费每月只有40元左右,因我们及时看望和当地校长对她们的关心,给予她们精神上的鼓励,才有了上述结果.

   综上所述,我们对支教生生活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支教效果的好坏.我觉得我们对支教生生活的管理有以下情况:我们即没权又没钱,我们主要靠"勤"和"情"字,我们要通过腿勤,嘴勤,勤思考;我们要以情感人,对学生多讲关心关怀的话,对校长要求在物质条件达不到的情况下口头上关心学生,及时地了解情况.勤于思考,及时和有关部门协商,借助他们的权和钱来解决我们支教生遇到的物质生活问题.通过和受援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当地的村委协商及时的把当地的现实情况告诉给学生,使学生有吃苦的思想准备,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克服困难,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自觉自愿地做好支教工作,在山,老,贫困地区接受生动的国情,省情和村情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了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文化素质和教学技能,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缓解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短缺,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会起到很大作用.

  

   浅议扶贫顶岗支教工作

   忻府区支教队 焦丽珍

   农业,农民,农村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是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系统中第二位重要的指标.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造血之源".但农村义务教育队伍的建设及教育质量的提高,已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而农村师资问题成为目前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主要是乡镇年轻教师不愿意扎根农村,农村教师得不到有效补充.教师队伍有一个梯队结构问题.任何一个学校,老,中,青三代结合,相互促动才是最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但是,由于难以吸引到人才,农村教师队伍中年轻的生力军少,多是年纪较大的教师"留守".比如说忻府区庄磨镇的田庄小学,校舍是在2000年左右新建的,学校紧临山下,环境特别优美,整洁,但是这里的教师呈老龄化的趋势,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很缺乏年轻教师,缺乏新鲜血液,缺乏活力,像这样的学校让人不得不为农村教育的现状担忧.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自身的优势来造福忻州人民,于是我院决定在2007年3月8号派出第一批扶贫顶岗支教的学生来到农村,支援忻府区农村的教育.

   从我院第一批顶岗支教的学生到岗,到现在已经过去一个学期的近一半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作为指导教师的我深深感觉到这项工作的重大,同时也感到支教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亟待完善和解决.下面我就自己的看法浅谈一下.

   首先我们在顶岗支教这项工作实施的近两个月时间里,已取得了些初步成效和经验, 具有积极的意义.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对学校方面.

   1, 加强了学生在教育实践环节中的锻炼

   (1)在教学管理方面得到了锻炼.

   我们的学生从记忆起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懂得的只是我们现在是在读师范,将来就业可能是当教师,但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是什么样的?怎么样才能成为一名好的教师?或者说更多的学生认为下来用自己的知识教小学或者是初中那是绰绰有余,根本用不着再进行培训.但是,现在他们不这样认为了.刚开始下来时,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为了弥补学生的教学经验不足,组织我们同学去听有经验的教师讲课,看看有经验的教师是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去教学生.我们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去听课了,但是他们带着不屑的表情,好像很无所谓,一点也不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机会.但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他们懂得了为什么要向老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什么,能够从他们身上吸取多少经验,多少方法.为什么学生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呢?因为,他们在实践教学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不是他们的知识不够教学生,而是管理不了学生.对于上课捣乱的学生没办法让他们安静下来,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秩序,那么教再多的知识也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这些学生们要学习如何管理学生,如何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何创造一个有序的课堂.

   (2) 在教学方法上得到锻炼.

   掌握教学方法是我们每一个当教师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能力.我们的学生在教学方法的理论上,可以说很丰富,但在实践中却并不是这样.学生在最初教一,二年级的数学时,很简单的一个问题,比如就是"5+3等于8" 这样一个问题,也无论如何给学生解释不清楚,有时可能费很大的劲解释完了,但学生大多数不能很好地理解,接受,那么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我们的学生必须学会请教同年级有经验的教师,寻求一种最简洁,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法去教他们的学生.

   (3)社会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我们的学生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不仅从支教中学会了如何教学生,如何管理学生,为他们将来走到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上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学会了如何跟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关系的人进行交流,交往.他们学会了如何协调和同事,和领导,和自己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学会了怎样虚心接受不同的意见或建议,学会了怎样与农村里一些文化素质低,固执己见的家长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让家长们接受我们学生的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方法.他们在实践中慢慢成长起来,逐渐完成由一个学生向教师角色转变的过程.

   (4) 把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

   我们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在最初下乡后,不熟悉教案应该如何写,怎么样才能算是完整的教案,教学环节包括些什么内容,教学过程该怎样把握等等诸如此类的细节问题.但是在当地学校为他们指定的指导教师的辅导下,经过被指导教师评课,指导教研,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摸索后,大部分同学现在备课,上课基本上能做到游刃有余了.比如说,忻府区高城学区的忻口小学开展了"以教学为中心"的"1+1"评课,评教案的活动,我们同学也参加了这项活动,而且成绩还名列前茅,受到当地学校领导的好评.

   2, 加强了学生在工作中的责任心.

   众所周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教育70%~80%在农村.农村既是教育的难点又是重点, 关系到国家教育的全局, 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过去讲解决"三农"问题, 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是党论文范文,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新农村, 基础在教育, 关键在教育, 难点在教育, 重点在教育.现在农村教育面临的方方面面问题, 最突出的是农村教育师资.而在农村由于地区间的差异造成了师资流动的不合理和不公平,城区和环境较论文范文的乡镇师资优裕,贫困而偏远的山村师资匮乏.位于忻府区西面的阳坡学区,是名副其实的山区,这里由于教师严重缺乏,所以合并了好多学校.这里的学生在上乡里的初中时,平均每个人都需要往返几十里的路程,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学校采取都是连续上两周课,再集中休息四天的特殊作息制度.我们支教的学生在最初到达那里时,对学校的这种制度不理解,直到有一天,我们支教的同学为送班里一名有残疾的同学骑自行车走了五六十里路时,他们才感觉到这些年幼的孩子们为了上一趟学是多么的不容易!而当他们到达那位同学的家里时,他们更是被眼前的一切深深地震撼了,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从那刻起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家徒四壁"!在心灵上受到强烈的震撼之后,他们便主动承担起接送不方便的同学的任务,还向学校提出利用周末,业余时间免费为这里的学生补课,他们还直接把自己的电脑搬到学校用来查阅信息,为的就是能帮这里的学生们学到更多的新知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们深深认识,也深深体会到让他们到山区支教,顶替农村临时聘用的素质较低的教师,实在是我们学院`为了缓解忻府区农村薄弱的基层教育,提高农村教学质量的创新之举,同时他们也更深切地明白了他们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身上,肩上所要承担的责任与重负,他们的责任心变得更强了.

   这样的例子多不胜举.在忻府区奇村学区的辛庄小学支教的一位同学,他的父亲不幸在今年4月份时出车祸远离他和他的家人而去了,我们这位同学悲痛之余,还得安慰妈妈.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如果他离开支教学校时间长的话,没有人能替他上课,他的学生也因此会耽误不少课程.于是在家处理完家事后,他就离开悲痛的妈妈,匆匆返回了学校.这种强烈的责任心,让当地的学生和老师深受感动,激发了大家学习,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3,加强了我院和中小学的联系

   大学不仅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地方,而且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地方.忻州师范学院作为忻州巿唯一一所本科院校,通过扶贫顶岗支教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增加了在中,小学实践的机会,同时为我们在教改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数据和改革基础,使我们能更好地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

   4,加强了我院教师和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通过我们学院的支教工作,使我们这些下乡的教师们充分认识到大家虽然同属于教育界,但无论是在工作环境上,还是在工作量上,中,小学教师的辛苦程度要远远大于我们高校教师,使我们坚定了在今后,更加努力工作的信念,为基层教育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师资倾尽绵薄之力.

   同时,我们参加支教的学生们经历了一线教育实践考验, 不仅教育教学能力大幅提高, 而且对山区农村教育的现状有了切身体会,使他们更多地了解了现时的国情,乡情,村情,民情,得到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促进了师德教育的水平的提高.

   二,对农村学校方面

   1,直接缓解和改善了农村师资紧缺的矛盾, 改善了农村师资队伍结构, 提高了农村教育的质量

   学院派205名学生支援忻府区农村教育,有效缓解了受援学校师资匮乏的矛盾, 为其稳定发展实现了可能, 打破了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封闭的局面,更新了当地的教育理念, 实现了大学社会服务和文化输出的功能, 还潜在地提高了受援地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 提升了当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了贫困地区人民对教育的心理预期等.

   忻府区庄磨镇田庄小学的教师大多是民办转成公办的教师,素质偏低且不论,有好多课程,如英语,美术,音乐他们就没法开设.就连最简单的体育都没法上,到现在为止孩子们做得都是最老的一套广播体操.我们学生到了该校后,多年不用的电子琴用上了,最新的广播体操开始在学校里推广.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把最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带到贫困地区,积极带动受援学校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提供,传授先进的教改信息和教育理念,努力帮助贫困地区学校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并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地区,促进了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一部分同学还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入受援学校,帮助制定完善,科学,规范的规章管理制度,使受援学校的管理,教育质量都在逐步地加强.像这样的学校还有很多,我们在这就不一一举出了.

   2, 给农村教育注入新鲜活力和新鲜血液,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成绩

   我们支教的大学生,个个朝气蓬勃,他们掌握着最新的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他们去了山区农村不仅给当地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观点,而且给当地有经验的教师也带来了挑战,他们大部分是初登讲台,但他们有着火一样的热情,对工作认真,热爱,勤奋.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教学生们唱歌,跳舞,做新的广播体操,为他们讲解网络知识,给当地的学生家长,人民群众带来了希望.

   他们不论带的是主课还是副课,都认真备课,讲课,随时随地辅导学生,使得学生们不仅更重视主课,同时对副课也变得有兴趣学了,他们不仅教会了学生,也教活了学生,学校的整个学习氛围浓厚了,学生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了,同时也促使当地的教师工作态度发生了潜在的变化.

   3,为农村传播科学与文化知识, 改变农村和农民的观念, 促进整个农村的文明进步

   我们支教的同学不仅在当地学校全身心地投入教育,还利用网络,为当地农村的农民传播了许多新知识.

   忻府区高城乡的农民经济主要是靠种植辣椒来发展的,这里的农民种植得多,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往往卖不出去.我们的同学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为当地的农民创建网页,教会了当地农民如何宣传自己,如何把高城乡的辣椒种植业推广到网上,如何扩大这里主打产业的知名度.同时也让这里的农民认识到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改变了他们教育观念淡薄的思想状况.

   总之,在我校支教工作开展以来的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看到学院这一决策的正确性,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认识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学生缺乏教学经验,把握不住教学环节

   我们支教的学生在最初下去的第一个月里,不知道该怎么样教学生,不会备课,更不会讲课.在备课过程中,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备,不知道备课内容包括些什么.在讲课过程中,他们把握不住重,难点,大部分同学语速都比较快,讲课中的语言不能有针对性地运用,造成当地学生接受知识的不完全.在相当一部分学校里,据反映我们的同学不适应带小学一,二年级,并不是他们没有知识,而是不懂得用什么样的方法教,用什么样的语言教,也不明白这个年级学生们学习的重点是什么.

   2. 由于支教学生半年一换,给当地学校带来不少麻烦,也给当地百姓造成一定的不满

   在下乡支教的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下乡的指导教师听到最多的就是要求我们支教的学生改成一年一换而不是半年一换,因为频繁地换老师,造成了当地家长的不满,同时也让学校担心学生会不会因为频繁换教师而影响学习成绩.

   3. 我们支教的学生大多数缺乏教学管理能力

   在学生们支教的这两个月时间里,感到最难的不是他们的专业知识不够,而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管理学生,遇到调皮捣蛋,软硬不吃的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由于不会管理学生,使我们支教的学生在上课时,课堂秩序混乱,有时不得不终止下来,整理课堂秩序,为了此浪费很长时间,耽误了教学进度.

   4. 因于没有绩效考核,所以学生只注重"教",而不注重学生的"学"

   一方面,由于我院没有对支教的学生进行教学绩效考核,所以他们只是带着一腔热情天南海北地教学生,并没有因材施教,没有针对自己学生的基础以及适应段做出分析后教学,往往是超出学生所学的范围,也因此影响了被教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由于掌握不了重,难点,再加上不会教,虽然每节课讲的内容都特别多,但是没有重视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学会了没有,掌握了多少,也造成了学生实际学到的东西没多少.

   5. 由于对"教师对学生影响力"这一问题认识不足,一部分同学并没有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影响了学生,在当地教师和农民家长中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我们支教的学生大部分对工作都很认真,对学生也充满热情,但他们没有意识到,尤其是对带小学一,二年级的同学来说,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态对小学生们的影响是多么重要,有很多同学在穿衣打扮上没有注意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衣着朴素,大方,整洁,而是穿着奇装异服,有个别同学甚至穿着拖鞋就进了教室.还有一部分同学,虽然我们学院在学生下乡之前,就一而在,再而三地教育和要求学生不能谈恋爱,但下去的学生仍不缺乏这样的,他们不是时刻在想怎么能教好学生,给学校带来好的东西,而是一上完课就会"不远千里"地去别的学校看望另外一位同学,这在当地影响很不好.

   6.有部分同学由于缺乏吃苦精神,不去适应环境而是让环境适应他们

   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看到我们下乡支教的同学大部分都是好的,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当地的生活,但也有少部分同学不愿意吃苦,有的甚至不愿意自己做饭,在忻府区庄磨的一所小学校里,有两位学生虽然能够认真地对待工作,但是他们不愿意自己做饭,由于学校太小,学校根本承担不起另外聘一位厨师的论文范文,所以校长亲自教他们做,但他们就是不学,校长给做一顿,他们俩吃一顿,校长不给做他们就干脆不吃硬饿着,就连校门口的小卖部他们都不愿意去买点吃的,而是不断地要求校长给他们找做饭的.他们没有去主动,积极地适应当地生活,而是要求学校为他们考虑,给他们开小灶.

   由于我院支教工作才刚刚开始,为了使它能够从广度,深度上进一步拓展,我认为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并切实解决和完善几个问题:

   1. 支教质量保障的问题

   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要教书育人, 如果不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从长远来说,我们必须把近期效果和长远利益两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要给当地学校缓解师资紧缺的问题,也要保证支教质量, 使支教取得应有的效果.

   学生在实习支教之前, 最好能让学生不仅在学科知识上,更重要的是在教师专业教育上做好充分准备.比如说针对我们学生初下去的一个月里不会教这些类似的问题,可否考虑在他们下去之前提前了解自己将要去什么地方,在哪里支教,代些什么样的课程,教几年级.除了了解必要的东西外,我们还可以聘请当地有经验的同年级老师搞一些讲座之类的活动,比如说,对于几年级的学生一般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教,用什么样的语言教,哪一个年级他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等等细节问题,让我们学生尽可能缩短适应当地生活和不熟悉教学的时间,尽早地把握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和环节.

   2.教学管理能力锻炼的问题

   针对大部分同学没有具体的进行教学管理能力的培养,我们学院一方面可以请老教师给做一些实例讲解的讲座,另一方面还可以进行一些模拟训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将会出现哪些问题,出现了类似的问题一般该怎样解决,该怎样管理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哪些类似的措施,有效减少学生下去适应和摸索教学的时间,加强教学管理能力锻炼.

   3. 教师轮换制造成教学不稳定的问题

   针对我们支教学生半年一换的弊端,我们应采取一些必要的补救措施.比如说提前定出下一批学生的支教情况,可以让这一批支教的学生在6-7月份回校与下一批前来接班的人进行一对一地交流,也可以让下一批接班的同学提前深入到基层去了解将要接手班级,学生和所代课的情况,做好"接力棒"的传接工作.

   4. 高年级专业对口教学的问题

   我们支教的同学代小学的同学基本不用担心他们的知识问题,但对于代初中的同学们来说,他们不是代对口专业的课程,感觉到自己带这些课程有些吃力,有的同学也许自己所代的这们课程正是自己上学时的弱项,因此感到不安,害怕教不好学生,思想压力过大,上课气氛搞不好,自然而然影响教学质量.再比如说,有好多初中学校缺少专业的外语教师,而我们外语系有好多同学被分到小学进行包班上课,造成资源浪费,所以学院应尽量跟当地教育局,学校协商,安排学生代对口专业的课程.

   5. 对下基层支教的学生有必要进行严格地考核筛选和自主选择的问题

   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开展支教的能力,也不是每个学生都愿意开展支教工作.再加上农村基层支教被看作是大学生无私奉献的表现,但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水平,知识储备也不能被忽视.

   我们学生的自身能力良莠不齐是一个客观事实,因此也就出现了有一部分同学不愿付出努力,只是交差了事,因为他们所代班级的成绩不需要与当地同级学生成绩进行比较,当地领导,教师还把他们看成孩子,没有严格地要求他们,当然看不到" 支教"给农村学校带来的效果和生机,也就造成了一部分学校和当地百姓对我们学生的不欢迎,那我们的学生也就有了"误人子弟"之嫌.

   针对这一情况,我觉得我们不仅应该在选拔学生进行支教时,要在各方面严格考核学生,同时可以采取自愿下去的学生这半年要比不愿下去的学生或是差点的学生在学校修课程多几个学分的办法鼓励好的学生下,能吃苦的学生下,有能力的学生下.同时对下去的学生考评要全面,重点是工作绩效—支教后,支教学校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教研风气,教学效果,教师观念等以及所教学生的成绩等.对优秀支教者应给予奖励,对差的给予适当惩罚;再或者和当地政府,教育局协调支教优秀的学生可以在毕业后优先录用成正式教师,这样激励下去支教的同学不仅会带着一腔热情,更会带着一份责任.

   6. 要进一步完善支教学生的请假制度的问题

   当前,我们学院支教规定学生请假须遵照当地教师履行请假手续,但据这两个月来出现在请假方面的问题主要是:(1)我们同学有时会找各种理由向当地校长请几天事假,校长把他们当做孩子似的准假,造成了耽误学生课程的现象;(2)学生向校长请假,有的甚至逾期不归,他们还不让校长告诉指导教师,造成当地校长不得不替他们隐瞒,谎报出勤,造成当地教师对我们学院以及学生的不良看法.基于此,我认为我们应当在请假制度上加一条,让我们学生在请假时,除了要遵照当地教师的请假手续之外,还必须经指导教师同意后,方可请假.另外在消假制度上也必须经过指导教师,这样才能做到严格管理我们支教的同学.

   以上是经过这段时间下乡支教所感受到的和遇到的一些情况,总之,我们的支教工作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是我们师范学院事业新的增长点,需要我们进一步摸索有关支教的内容,不断解决支教中出现的问题,我坚信我们学院的支教工作会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茁壮成长起来的,会为忻州市整个农村教育做出巨大贡献的,也会为全国师范院校支教工作做出一个好的典范的.

  

   潜心教学 不辱使命

   原平支教队 康庆业

   "十一五"时期是农村教育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农村教育要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农村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是,农村师资力量总体薄弱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逐步建立,进一步加强农村师资力量成为发展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建立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新机制,新办法,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逐步缩小城乡教师队伍差距

   作为忻州地区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高校,我院长期以来把扶持薄弱地区农村教育当作一项重要责任,把办学指导思想确立为"培养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掌握中学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文化素质和教师技能,愿意到基层献身党和人民的基础教育事业的合格教师和高素质建设人才".1997年以来,连续9年实施"411工程",组织专科生到原平,五台,河曲等贫困县市的农村中小学顶岗支教,在支教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去年,院党委决定,从2007年起,将"411工程"拓展为全院本,专科学生全部到基层贫困县市的农村薄弱学校扶贫顶岗支教.今年我院选派院本,专科高年级学生310名到原平市基础薄弱的农村中小学和新农村建设试点区学校扶贫顶岗支教半年.作为带队教师,我开始了终生难忘的支教生活.

   一,初来乍到,适应环境

   尽管在临行前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可当真正身临其境时,还是茫然不知所措了.面对着连绵着的大山,看着一座座低矮的房屋,兴奋的心情渐渐冷却.在这块美丽的热土上,生长的并不是富饶,而是让人心痛的贫穷和落后.由于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有些城市不能同日而语.

   (一)我主要负责崞阳,沿沟,中阳,苏龙口四个乡镇十六个学校.其中有五个中学,十一个小学.每个乡镇有一个中心学校,可以说是镇上最好的学校.可当走进这四个学校时,总觉得太空旷了,少了些生机.像苏龙口中学,空空的校园里,树立着一排排的平房,走在校园里,也因为学生太少,而显得校园更大了.听说,这个学校也有曾经的辉煌,还有不少的分校,时过境迁,为何又成了现在这般模样?中心学校便是如此,其他的地道的乡村小学更是存在很多的现实问题,如校舍急待修缮,虽学生早已不在危房里上课了,可现在上课的房间仍然比较破旧,如南村小学,本身就是建立在原先的庙址上,学校的中心位置至今还有个香火不错的"大觉殿".教室的窗户还有很多是用纸糊的,城市里的"窗明几净"在这里却难得看到.黑板是用黑漆刷在木板上制成的,写字时总免不了要蹭上黑墨.大多数的学校,桌椅板凳都很破旧,有些桌子早就没了抽屉,凳子也还是很久之前的长条凳等这种物质上的差距是比较明显的;课堂教学设备缺乏,农村教育还处在比较传统的教学阶段,比如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农村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有些学校竟没有一部公用电话,支教学生与外界的联系就只能靠手机了;操场体育设备严重缺乏.这十六个学校操场都比较小,基本上没有任何体育设备.在门框上钉个破筐子就是很好的篮球架了.

   (二)农村学校师资严重缺乏.十六个学校普遍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人数少,一旦有老师生病,其他老师的工作量就会很大,学校的校长也必须有随时代课的准备.很多学校不得不年年请代教.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局面?经济是基础,这是根本的原因.农村生活艰苦,经济跟不上去,老百姓依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靠着那几亩的薄地如何达到小康?经济上不去,与外界的交往就很少,加上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外面的优秀教师怎么来这里任教呢!没有钱怎么去聘请好老师!年复一年,恶性循环,老师越来越少,剩下的老师多是些转正的老"民师",虽然这些教师也很努力的教,但知识结构的老化是不容置疑的事实,长期造成了陈旧死板的教学风格.农村小学基本上不上音,体,美课程,有些孩子竟连一首完整的歌都唱不出来.这正是山区的落后造成的,也是教师老龄化造成的.原平市现有教师5100人,2003年核编4617人.其中,50岁以上的教师1300,占总人数的30%.农村迫切需要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才能让农村中小学教育继续健康地发展,才能真正逐渐减少城市与农村的差别.

   (三)国家统计局调查论文范文调查资料显示,一季度,我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60.3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9.30元,增长22.1%,表现出教育论文范文大幅下降,住房投资快速增长等特点.从今年春季开学起,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仅免除学杂费一项,就可使430多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惠.一季度,我省农民人均学费支出为22.34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4.92元,下降61.0%,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政策的支持加上观念的转变,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基本上村里的适龄儿童都可以上学.但是,还是存在一些现象,如:只要求自己的孩子识字就行,很多小孩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务农,补贴家用了;农村的单亲家庭较多,在这样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也很难在学业上有长期的计划,辍学的现象依然存在.整体来看,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城市相比差别还是比较大的.比如,和城市中小学的班容量总是超标相比,农村中小学的班容量总是显得太少.一个班有二十几个孩子就算很大的班容量了,更多的农村小学一个班就有十个左右的孩子.像中阳史家岗小学全校就只有二十六个学生.

   (四)初来乍到,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农村孩子对外面世界的渴望.支教学生的到来给了山村活力,更让受援学校的学生们欣喜若狂.他们那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充满了对山村以外的世界的向往.

   也正因为我的亲身感受,更让我从心底为学院领导和原平政府领导的这次扶贫支教的决定感到高兴,也为他们的魄力感到振奋.

   二,脚踏实地,教书育人

   (一)迅速了解情况,及时进入角色

   我负责的学生一共四十五个.初次和他们见面时,他们的朝气蓬勃就深深的感染了我.可还是担心从没受过苦的他们能否适应农村生活.两个月过去了,这四十五个学生给了我太多的感动,没有哭鼻子的,没有埋怨的,更没有打退堂鼓的,有的只是欣慰.学生们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尽快适应了农村学校的生活.每次到学校看他们时,总是满脸的笑容.在学校时,这些学生还是孩子,当角色转变后,我看到了巨大的转变.娇生惯养的他们瞬间变成了一个个负责任的老师,看着他们为了学生喜,为了学生愁,为了把课讲解清楚苦思冥想,为了学生的不争气而流泪,曾经的担心化为乌有.

   (二)踏踏实实教书,全心全意育人

   由于农村教师的短缺,四十五个学生都挑起了大梁,在到校的第二天就上岗了.在小学,很多学生都是"包班",一周要上三四十节课.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也为了更多了解学生的代课情况,孟贵寿老师组织所有原平带队教师到各个受援学校听课.每次听完课,我总是要花较长的时间去评课,主动地指出他们的不足,让学生们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表扬他们的优点,让他们树立更强的自信心.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共性.

   1,学生们的态度都很端正,备课认真,上课卖力,都在尽自己的所能把课代好.学生们说,我们都没有把这半年仅仅当作是实习,我们要尽心尽力地教我们的学生,若不下功夫,对不起的是乡亲们的那份心意,更会误了一代人.

   2,受援学校的学生和家长对支教学生都寄予了厚望.学生家长代表紧握支教学生的手,把满心的希望交给了他们;当地学生更是用一种近乎崇拜的心理去接受他们的新老师.学生们对我说,我们感到太多的责任,若不下功夫教,怎能对得起所有的人.

   我也欣喜地看到了学生们的行动.学生之间互相听课,评课时毫不留情,都希望别人给自己提更多宝贵的意见;主动去听当地老师的课,虚心接受前辈经验;不计报酬地给学生们补课;利用课余时间去家访,希望尽快了解学生情况等

   当然,初登讲台的他们还是有很多不足.登上讲台,由于紧张,语速太快,掌握不好上课的整体节奏;心中有很多想讲的知识,可有时很难流畅地讲给学生;在管理学生方面,存在经验的不足.有时面对一年级的小孩子的调皮束手无策等等.

   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实践,他由"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而改"知行"之名为"行知".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这次扶贫顶岗支教就是给了学生一个实践的大好平台,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提高自己.

   三,融入农村教学,初见成效

   两个月时间过去了,我每次到受援学校看望学生,指导讲课时,总能感受到学生们的进步.当地学校努力给学生们创建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学生们也认真地去适应.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忻州师范学院的支教学生就享誉整个原平地区,94个受援学校无不称赞学生们的能力和认真的态度.整个支教活动已初见成效.

   苏龙口地区是我负责的乡镇之一,也是四个乡镇中距城最远的.从原平市到苏龙口镇的路早就坑坑洼洼很难走.原本比较担心分在这个乡镇的十二个学生.可事实否定了我担心,现在这十二个学生在苏龙口地区已"小有名气".

   李微是在西松彰小学的支教学生.她生性活泼热情,一来到这里就开始了自己"轰轰烈烈"的支教生活.在支教学生到来之前,这个学校已多年没有开设音,体,美课程,校园里也鲜有歌声.自从李微来了之后,整个校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你走进校园时,看到的是一张张充满朝气的笑脸,听到的是一首首动人的歌声.这个校园已经被快乐和热情感染了,学生们的眼睛里少了迷茫多了开心.从没见过什么乐器的村里娃,现在居然能熟练的吹奏竖笛了;从没做过广播操的孩子们,也可以整齐的神气的表演最新的第二套广播操了;从没见过音乐

总结: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学生教师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学生教室*啪引用文献:

[1] 学生论文未在教师系统中查重
[2] 知网查重那里教师学生那里怎么登录
[3] 初中化学学生小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初中化学学生小论文标题怎么定
《乒乓球论文参考文献东莞,乒乓球论文参考文献小学》word下载【免费】
学生教室*啪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