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学位论文 > 文章内容

电影文学教育论文摘要怎么写 电影文学教育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电影文学教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7

电影文学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电影观念的现代建构及其反思
  2. 第二篇摘要范文:身份的认同与重构的焦虑—论严歌苓小说中的身份建构意识
  3. 第三篇电影文学教育论文摘要:语文新课程影视文学作品教学探究
  4. 第四篇电影文学教育论文摘要模板:中学语文影视文学作品教学初探
  5. 第五篇电影文学教育论文摘要怎么写:张爱玲电影剧本研究
  6. 第六篇摘要范文: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批评再解读
  7. 第七篇电影文学教育论文摘要范文:新中国文学新人培养机制研究
  8. 第八篇电影文学教育论文摘要格式:从资源到资本
  9. 第九篇电影文学教育论文摘要:欧美当代科幻教育价值探究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当代电影批评转型及其问题研究

【100篇】免费电影文学教育论文摘要范文,都是免费优秀的相关论文摘要范文,可以做为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写作相关摘要范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电影观念的现代建构及其反思

在漫长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中,1980年代是一个独特的历史阶段.这种独特性体现在它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年代.伴随着这一转折的是一场电影观念的大辩论.它大致经历了以电影的“戏剧性”、电影的“文学性”、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等涉及电影艺术本体的激烈辩论;以广泛译介西方现代电影理论成果、邀请西方电影理论家来华集中授课等“援西入中”形式加速中国电影观念的现代建构;以80年代中后期影戏美学理论的提出、娱乐片讨论、以及“谢晋模式”辩论等几个重要阶段.

伴随着这一场电影观念的大辩论,中国电影出现了举世瞩目的“新浪潮”,并改变了传统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电影创作观念,以及以革命历史题材和革命现实主义题材的主流创作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了90年代由主旋律电影、艺术片和商业片三分天下的中国电影的新格局.这一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在中国电影这一转折过程中,80年代电影观念的辩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的变革走在了电影创作的前面,直接引导和加速促成了这一转变的完成.与当时中国整个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相一致,中国电影界展开了电影观念的全面辩论.从旨在冲破“*”文化专制主义的禁锢、崇尚和回归电影艺术本体的、关于电影的“戏剧性”、“文学性”等的辩论,到全面译介、学习西方现代电影理论资源,完成中国电影学术话语的现代转型,再到面向现代市场与商业的娱乐片讨论和以激进现代性的名义打破传统的“谢晋模式”争鸣,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辩论的主导倾向表现为对于传统电影观念的否定和对于现代电影观念的选择.这些与电影观念转折密切相关的思想碰撞和学术争鸣,让80年代在整个中国电影史中确立了它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今天,我们回顾80年代这一场电影观念大辩论,不但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电影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重温历史,厘清思路,汲取历史的有益资源,反思其偏颇与不足,正可以为我们重新出发找准方向.因此,本文重回80年代中国大陆电影学者关于电影观念辩论的历史现场,重新解读那一特定历史时期涉及中国电影观念的重要文献,在兼顾80年代“现代化”的历史语境和中国电影研究的自身发展逻辑的前提下,在梳理、辨析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辩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文本的基础上,试图厘清80年代电影观念大辩论中的主要焦点、各方立场、历史贡献和不足,以及这些重大电影学术辩论背后所集中呈现的中国电影观念的现代转型特征.

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本文认为:80年代,以现代性为主导的电影观念转型冲破了政治教条对于中国电影创作的刚性束缚,注重电影的艺术本体,客观上推动了以中国第四代、第五代导演为代表的电影艺术探索,形成了80年代中国电影的新浪潮;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电影观念辩论又因过分偏重西方现代电影理论资源,忽视中国传统电影观念中的合理成分,以及中国传统电影观念现代转换的某种可能性,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偏激和狭隘之处.这是今天我们重读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辩论时必须重新审视和反思的.

第二篇摘要范文:身份的认同与重构的焦虑—论严歌苓小说中的身份建构意识

本篇论文试图通过对严歌苓个人经历的考察并结合作品研读,来深刻*作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层层焦虑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份构建意识.透过文本以及作家经历来挖掘背后深层次的焦虑情绪和创作心态,再进一步研读作家在异质文化下的边缘书写以及在双重视野下产生的对故国的回望与反思,从而探寻作家在多元文化形态下的身份建构意识.以文本研读和作家经历并行探析的方式,并结合国内外有关有关身份/认同、离散等文学理论以及华文文学、女性主义等方面的研究进行论文研究写作.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从作家的写作意识和心态入手进行分析,凸显他者文化语境以及文化差异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异乡的漂泊经历使得严歌苓对于生命、人生价值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悟,她在小说中对移民生活状态进行了全方位的体察感知,特别是围绕身份焦虑引起的生存境遇、生命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文学叙述.女性作家身份使得严歌苓关注的目光首先聚焦到了海外女性移民身上,严歌苓在小说中用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无一不体现出作家对女性人生命运的深入思考和观照,而作家通过对女性多层面书写构建的女性情感空间,揭示了女性的生命体验和强烈的女性意识,彰显了独特的女性情感价值观念,具有很深的意蕴.除此之外,严歌苓还注意到与女性同样沦为弱势地位的海外华人男性群体,描绘了男性移民在异域面临的身份危机和精神压抑.

第二章主要以作家小说文本分析细读为主,从底层移民生活困境、情感中的痛苦与迷失以及移民在生存空间中的孤独焦虑等几方面对边缘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困境进行深入揭示和表现.从家园故土来到陌生国度,移民们要去适应完全不熟悉的生存环境,这对他们来说充满着各种挑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生存问题,无论是教育程度和技术水平都不高的老一代移民,还是有较高文化知识渴望更好发展的留学生群体,他们都面临着生活的压力,体验着艰难和辛酸.然而,生存上的困苦或许还能忍受,但心灵上的痛苦却让移民陷入了迷失状态,这其中既有情爱的纠葛、亲情的畸变,更有人情的冷漠疏离,甚至连异域的空间当中都充满着陌生和压抑,极度缺乏归属感的海外移民在流动的、不稳定的异域空间中承受着命运的辗转浮沉.

第三章主要以严歌苓在多元视域下创作的国内题材小说为对象,从作家多元文化视域的生成、历史*中的家园批判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作为移民作家,严歌苓在国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在异域深刻的个体体验为其小说创作提供了文学素材,文化身份的转变则使作家具有了开阔的视野和相当的深度,她整合了中西方文化,以跨文化的视域对故国历史进行追寻和思考.家庭的文化氛围 mbAlunWen.net、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勤奋努力以及丰富的生活经历造就了其文学创作的成就,再加上变化的文化身份和生命体验,使得严歌苓形成了多元文化的视域.通过*叙事对故国历史进行*,对家园进行批判,是严歌苓小说中的重要主题,另外,严歌苓对于故国普通人生存境遇和真实人性也进行了深度观照.在异国的土地上,严歌苓一方面感受着西方的文化和文明,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也深深植根于她的内心,她渴望在西方社会获得更多尊重和自由的同时,也希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出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章从作家创作中双语并行的语言追求、多元文化冲击下叙事策略的转换来探讨作家在多元文化形态下的身份建构过程.严歌苓通过跨文化视域对故国进行回望与反思,肯定了母国文化的精华,批判了糟粕,在此基础上,她进一步思索多元文化形态下的身份建构,并不断进行新的努力和尝试.用中文写小说,用英语为好莱坞电影写剧本,严歌苓在作品中交替使用两种语言、两套话语体系,作者的声音通过这两种语言穿越时空与文化,既有母体文化的根基,又有异域的质素,有助于华文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融合.异域全新的文化以及个人生活经历的改变使得严歌苓审视自我与世界的眼光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具体表现在她小说叙事策略的转换上.国内时期的创作已显示出作家对于叙事形式独具匠心的设计,在美国进行了系统化的学习之后,严歌苓越来越多地将一些叙事技巧和形式实验运用到创作当中,而作家的目的并不在于叙事策略的创新和试验,她写作的最终诉求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拓宽自己的文化视域,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作出努力尝试,进而显示出更为成熟的文化观念.

第三篇电影文学教育论文摘要:语文新课程影视文学作品教学探究

影视文学是电影文学与电视文学的合称,是新兴的文学样式.影视文学的历史远不及传统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然而,凭借电影、电视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影视文学在一个世纪以来迅猛发展,成为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至于一旦舍弃了影视文学,当代文学便显得残缺不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把语文纳入了文化的层面,但是富有文化含量并且影响人终身发展的影视文学作品教学却成为了语文教育的一个薄弱点,不能不算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育的一个缺憾.因此加强影视文学作品的教学是时*展的需要,影视欣赏的开展将会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提供一个新的生长点.本文试图借鉴现有的影视文学作品教学的研究成果,对初高中语文新课程应重视影视文学作品教学作出较为系统地阐释,分析语文新课程影视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和教学意义,并进一步探讨语文新课程影视文学作品教学的方法.

笔者认为,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像对待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一样,给影视文学剧本以应有的地位.只有我们教学工作者先重视起来,自觉地主动地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的影视文化、影视艺术修养,才能激发学生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兴趣,了解影视文学的基本特点,从中见识人生百态,品尝生活百味,丰富对艺术的感受能力,进一步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本文论述从四个方面展开:

一、语文新课程影视文学作品教学的阐释.实施语文新课程影视文学作品教学的前提是弄清楚影视文学概念的界定,其次要明确新课标对影视文学作品教学的要求.

二、语文新课程影视文学作品教学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中高考不考影视文学的缘故,绝大多数学校教师,往往放弃影视文学作品的教学,即使是教最多也就是安排一两个课时,随意讲解一下,或者让学生去看看电影电视了事.因此,学生到高中毕业了,对影视文学往往还不甚了解.在学生的作文中也难于见到剧本的写作,中高考的考场作文,影视文学这一体裁几乎绝迹.而影视文学已经成为新的文学体裁,理应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更加迫切需要加强影视文学作品教学的探究,语文教材中影视文学作品篇数虽少,但其教学意义甚大,应给予高度重视.

三、语文新课程影视文学作品教材分类与文体特征.把现有的初高中教材归类,概括出主要的文体特征,从特征入手进行影视文学作品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语文新课程影视文学作品教学的方法.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逐步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本体*方法:把握影视文学的构成特质(二)接受理论方法:期待视野与体验对话(三)读写教学方法:影视文学课型设计1、阅读鉴赏课2、写作课.

第四篇电影文学教育论文摘要模板:中学语文影视文学作品教学初探

本论文从中学语文影视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出发,结合影视文学的文体特征及审美特性,对合理有效地进行影视文学作品教学展开了探讨和研究.

本论文首先对影视文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详细说明影视文学与传统文学样式的异同,并重点阐释了影视文学的审美特性,揭示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意义;其次,结合其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出现的教学现状,明确导致种种教学弊病出现的原因在于教师教学中没有把握好影视文学鉴赏的审美关键点;最后,对症下药,以具体的教学案例做示范,结合影视文学的审美特性,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中学语文课堂中影视文学作品的教学要点,试图在教学处理方法上作出一些总结,以期给教师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教学处理和建议,达到对影视文学作品进行合理有效教学的目的.

第五篇电影文学教育论文摘要怎么写:张爱玲电影剧本研究

六十年来被大陆以及海外评论不休的在小说领域制造了“传奇”的张爱玲,在电影剧本原创领域再度制造“传奇”.然而她于这方面曾横卓一个时代的成就却鲜少为世人所知,也鲜少为学者评述,成为张爱玲创作研究的一个盲点或者叫“黑洞”.这个“黑洞”关系到张爱玲做为小说家、也做为电影艺术家;做为悲剧家、也做为喜剧家的重新定位问题.这个论域的开启将拓宽拓深做为一个经典作家、一些经典课题的研讨视界.

本文从张爱玲电影原创剧本的创作数量、剧本搬上银幕的数量、上座率、票房记录、接受群体的反映等多方面,以翔实充分的史实,论证出这一切构成的一个综合指数判断:张爱玲是中国女性电影编剧家中的“*”,是电影剧作家中一个女性先驱者的存在.

第一章是对张爱玲的电影艺术观的梳理与评价.涉及到对中国电影题材要“中国化”的主张,对电影叙事策略的喜剧论主张,对戏剧叙事与接受者之间平衡策略,关于电影细节的见解等,这些主张大致构成了张爱玲的电影艺术观念,虽然不成体系,但是都成为了她进行电影剧本创作的自觉趋求,表现了她电影思想在她电影剧本中的渗透.

第二章从文化分析角度,对张爱玲电影剧本中的人物镜像构建进行了论析,论证了她在中国电影人物形象的经典性贡献:一是特立独行的中产阶级人物形象;二是叛逆性的女性人物镜像;三是香港多元文化都市众生相等.这三类独步一时的经典镜像书写,在中国电影人物画廊中具有类型化或典型化意义.

第三章从艺术分析角度,对张爱玲电影剧本叙事策略的论析:一是叙事策略之转换,她从小说到电影的悲喜剧的换位;二是香港浮世绘中的中国风俗喜剧叙事:三是她所构建的“惊险电影”式喜剧叙事结构;四是她独特的“好莱坞”式中国版叙事策略;五是她的倒金字塔设置——“最优戏剧编码”的自觉述求:六是她干净简单美的“白描式”电影叙事.她的电影叙事完成了张爱玲一个优秀的喜剧艺术家的转换,奠定了中国电影叙事的风俗喜剧艺术的基础.

第四章从电影技巧上对张爱玲电影剧本的戏剧结构进行了论证分析:一是论述了用“标准电影剧本格式”书写电影,诸如“三段式结构模式”,路标式的主题牵引动作,以饱满的冲突实现戏剧张力,以凡人的性格贯穿故事等;二是论述她坚持“电影剧本系统”的元素效应,如开端结局设置的“凤头”“豹尾”效应;情节点设置的“钩住”效应;场面设置的“信息”效应等.这些电影专业技巧的娴熟使用,体现了张爱玲之于电影创作的才气与禀赋,也成为了她作为电影剧作家获得时代与大众认可的必要原因.

本文力求将中国电影整体发展做为论述的大背景,深入结合电影艺术、电影技术理论,从纵向横向多种角度,从文化分析到艺术分析,运用文本解读、比较研究方法,为张爱玲研究开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第六篇摘要范文: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批评再解读

本论文题为“1930年代左翼电影批评再解读”,研究对象为“1930年代左翼电影批评”.之所以定位在“再解读”,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再解读”是重新解读的意思.左翼电影批评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曾经有过的一种文化现象,从生成的当时就为学界所关注、构成研究对象,立足于21世纪的当下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新研究、继续研究的意味.第二层“再解读”是重审的意思.“左翼电影文化运动”和“左翼电影批评”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曾经是一个臧否不已的事件,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经受的时代、社会、文化影响非常鲜明,评价游移不定.电影史对这段历史也有过多种表述.因此,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站在今天的思想高度重评电影史,再解读其价值意义(正面的和负面的).第三层“再解读”,就是在新的文艺思潮和新的批评语境中,努力以新的思想高度和新的研究方法来阐释左翼电影文化运动,特别是左翼电影批评,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电影批评理论体系.

本文首先分析了1930年*生的左翼电影文化运动的主客观因素,探寻左翼电影批评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左翼电影批评不是孤立的文艺现象,而是有其国际大背景和国内特定的社会历史、文艺思潮构成的语境.“左翼电影文化运动”首先是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当头的必然产物;其次是中国*谋求文化领导权的政治需要;再其次是左翼知识分子实现社会革命理想的一次艺术实践.因此,本文认为尽管“左翼电影文化运动”有一些过激偏向,但即使是“去意识形态化”批评也无法否认“左翼电影文化运动”的历史合理性.这对于政治与艺术关系的认识,对全面发展中国电影文化现状的思考都是有重要参考意义.

左翼电影批评作为中国电影理论建设的先导,是在世界性的无产阶级文艺思想影响下逐步发展的.整理和分析左翼电影批评的理论资源,阐述中国左翼电影批评的思想内涵和理论支撑.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左翼文艺理论以及左翼电影理论批评的翻译和引进等实践中寻找左翼电影创作和批评的思想来源.先宏观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从世界左翼文艺思潮对中国左翼文艺思想形成的冲击,进而引入世界范围内的“左翼电影”思潮的相关资料,如苏联以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理论,日本左派电影史论家岩崎昶等的电影理论与实践,以及对鲁迅对岩崎昶电影的翻译与批评等重要文献并加以解读.从中可见,左翼电影批评也是有一定的思想理论准备的,体现了中国电影领域“初级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实践.

左翼电影批评的主体是“左翼影评人”.作为一个“亚政治文化”群体,在左翼电影文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左翼影评人在“电影小组”和“影评小组”的领导下,带着非常明确的政治目的和革命姿态从事电影创作评论工作.他们的政治身份都是*员、革命战士.他们手中的笔杆、开麦拉就是他们的武器.但是,在当时的政治生态结构中,他们公开的社会身份却都不是以政治面目出现,而是作家、艺术家、文化人.这既表明了他们的社会合法地位,又方便他们从事公开的或隐蔽的政治斗争.“左翼影评人”每一个成员都可谓30年代左翼电影文化运动中的红色战士,影评斗士,特别是夏衍、郑伯奇、王尘无、石凌鹤、司徒慧敏等等.他们在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中是集领导者、组织者、创作者、影评人于一身的主将.左翼影评正因为他们的身体力行,他们的浴血奋战才更加辉煌.他们的业绩也就是左翼影评的历史记录.左翼影评的运行特点是,始终坚持党对电影文化的领导;以社会电影观和“武器论”思想指导影评工作;利用大报副刊和现代电影杂志为园地,以合法身份制造强大的反文化围剿攻势;集体合议与独自为战相结合的写作方式,坚持“有片必评”、“有错必纠”、“美片必批”等原则.

左翼电影批评史上的论争和文化领导权的争夺.左翼电影批评的理论建构主要是在论争中实现.论争集中体现在“软性电影”与“硬性电影”问题的论争,以及对形式主义、趣味主义、对好莱坞电影的态度等的争论中.论争双方是以黄嘉谟、刘呐鸥、江兼霞、穆时英为代表的“软性论者”,以夏衍、王尘无、唐纳、鲁思等“左翼影评人”为代表的“硬性论者”.论争的实质是争夺文化领导权和电影批评的话语权,而争论的过程正是中国电影革命话语初次确立、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基础建构的过程.论争中也暴露了“左翼影评人”的极端性和电影艺术理论的匮乏,在电影观念上的陈旧性、机械论、二元论的思想偏向,以及审美缺失等问题.而“软性论者”在论争中不顾当时的国族斗争需要,一味强调唯美主义电影观,娱乐电影观和趣味电影观,偏向也很明显.但是,“软性论者”对建立中国电影本体批评具有潜在的理论贡献.

左翼电影批评坚持现实主义批评原则,体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回到历史现场,我们看到“左翼影评人”所坚持的是社会学思想指导下的电影观念和理论批评原则.“武器论”是左翼电影特别强调的社会电影观念,和革命电影论.正如同当事人(冒)舒湮所说:“首先,当年左翼电影的最值得称道的也是最珍贵之处,在它的战斗性.”“现实主义是左翼电影的革命传统.”左翼电影批评的“宣言书”是:“如其有毒害的,揭发它”;“如其有良好的教育的,宣扬它”;“社会的背景,摄制的目的,一切要解剖它”.所以,左翼影评是以反帝反封建反资本主义文化侵略为目标,以“真实论”为基准,以社会学分析为主要方法,形成了左翼批评的“一内容,二倾向,三形式”的范式.抵抗政治的吁求与阶级意识的确立,民族共同体想象与社群共同体整合,底层解放的呐喊与苦难叙事模式形成了左翼电影创作和批评的内部结构.左翼电影批评始终坚持的是革命现实主义的批评原则.它的批评思路是政治文化与电影艺术的紧密结合.它体现的批评风格是抗敌的、阶级的、民族的、战斗的.

反思和总结左翼电影批评的历史贡献及思想局限.左翼影评在贯彻电影的社会学思想,运用电影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和话语方式,参与了民族国家共同体想象的无产阶级文化运动,在推动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历史性的转型上具有重要贡献.左翼电影和电影批评所建立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是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当然,也要充分看到*倾向的表现及其对中国电影观念和电影文化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左翼影评人的主要问题是过分强调电影的社会功能,而忽略了电影的本体特性;在争夺革命话语权的过程中表现出情绪偏激,宁左勿右,理论偏颇,审美缺失,思维教条,方法简单.实际上从新中国电影批评,如对电影《武训传》、《林家铺子》、《早春二月》等的政治批判中,我们也同样看到了以政治批判代替文艺批评,不尊重艺术规律和特性,以强权代替*的做法.这些做法不能完全归咎于左翼批评的错误,但是,至少延伸了极端化、教条主义、机械论的思想流脉.及至“*”全盘否定“30年代文艺”等的文化大批判,都可以找到左翼批评极端化的源头.所以,树立科学的电影观念和批评理念,广开言路,发扬*,开展正常的电影创作和批评,对于推动中国电影多元化发展,建设一个和谐的文化生态景观极为重要.

第七篇电影文学教育论文摘要范文:新中国文学新人培养机制研究

本论文以鲁迅文学院为研究对象,以历史研究的严谨态度,打通文学和历史研究的界限,借鉴创意写作的研究思路,运用文化领导权、文学生产等理论方法,从共和国意识形态和文学制度设计、文学研究所创办溯源、文学研究所的建立和发展、不同办学时期新人培养的情况、新人培养的方法和途径、鲁院文学新人培养的成效与影响等六个方面系统考察了鲁迅文学院六十年来的办学情况,阐释了其作为文艺界的“黄埔军校”的重要意义和“文艺党校”的历史局限.以此,一方面可以厘清新中国新人培养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能多多少少地管窥到创意写作在中国的文学实践.鲁迅文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50年10月的*文学研究所,至今已经走过了64年的历程.文研所的创办,既立*土传统——老解放区的办学经验,又借鉴于友邦——苏联的办学模式,体现了当时文艺界对新老解放区的传统以及苏联模式取舍整合的尝试与实践.它的创办,充分体现出新政权对文学新人培养的重视.文学学校的建立不仅仅是文学任务,也是政治任务.鲁迅文学院新人培养分为三个时期,即*文学研究所时期、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时期和鲁迅文学院时期.从考察可以得知,这三个时期的培养情况总体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方式方法上有所区别.同样,鲁院在不同办学时期对文学新人的培养方式和途径也有所区别,比如八十年代以办进修班为主,辅之以与高校联合办学,九十年代延续八十年代的思路,以举办进修班和文学创作专业班为主,到了新世纪则创造性地开办了高研班,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鲁院在文学新人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新中国的文坛淬炼输送了一大批共和国作家.从1950年*文学研究所创办到现在,鲁迅文学院已经举办了近百期各种类型的文学创作班.半个多世纪来,鲁迅文学院对于中国当代作家队伍的建设产生了显著而又直接的影响,为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当代文学重要奖项的获奖者中,曾在鲁迅文学院学习过的学员也占有显著的比重.鲁院办学的成功,还有另外一个标志,就是各地对鲁院办学模式的模仿与复制,纷纷建立了作协文学院.在此基础上,鲁院牵头成立了全国文学院院长联席会议,并在鲁院建立了常设办事机构联席会秘书处,这可以看作是鲁院对全国文学院的一个整合,以此为标志,一个遍布全国各地的“大鲁院”格局已经形成.就鲁院初期的办学模式而言,很大程度上毫无疑问是苏联模式的拷贝.但在进入新时期以后,在文学新人培养方面,鲁院已经摆脱了苏联的影响,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种新的文学新人培养机制已经形成.鲁院新人培养的未来趋势必将吸收包括创意写作理论在内的各种理论方法,努力拓展学历教育渠道,引入包括创意写作工坊在内的各种作家训练方法.

第八篇电影文学教育论文摘要格式:从资源到资本

动漫艺术跨越国界、种族、民族、职业、性别和年龄,是一门世界通行的视听艺术,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大众娱乐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动漫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早期国产动漫因鲜明的民族风格而在世界动漫艺术之林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学派”,成绩斐然、活力四射,而如今的国产动漫辉煌不再.全球化语境下,在甚嚣尘上的美、日等外来动漫的冲击下,国产动漫内外交困,背弃了立身之本和生存之基——民间文学传统,患上了严重的“失忆症”和“失语症”,丧失话语权力,陷入发展困境.更有甚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反而成了他者的嫁衣裳,《木兰》、《功夫熊猫》及其续集等洋动漫出口转内销,赚取中国巨额的经济利益、掠夺中国文化资源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不说,在意识形态方面,对我们的青少年代的审美情趣、价值理想、思想观念等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国产动漫沦落到如此尴尬、颜面无存的境地,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它舍本逐末,背弃了民间文学传统,对现成的丰饶的民间文学资源整合创新不够,没有正确处理好本土化、国际化、审美化、现代化、人文化、产业化之间的关系.

考察中外动漫艺术发展史可以清楚看到,民间文学与动漫艺术有着不解之缘.民间文学资源是各国动漫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美国和日本等动漫强国开掘创新民间文学资源(本土的和域外的),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早期国产动漫注重民族文化资源的运用与创新,因此被誉为“中国学派”.然而,当下的国产动漫迷失了民间文学传统,导致民族化的失忆、国际化的失语.振兴国产动漫,实现困境中的突围,应以内容为王,重塑民间文学传统.民间文学资源召唤着国产动漫艺术,它具有多重价值和功能:作为政治资源坚守动漫艺术民间立场、作为经济资源创造动漫艺术商业价值、作为文化资源彰显动漫艺术本土身份、作为教育资源传扬动漫艺术民族精神、作为艺术资源激发动漫艺术文化创意、作为娱乐资源提升动漫艺术喜剧品格.当下,国产动漫艺术整合创新民间文学资源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必然,有着可能性、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国产动漫在民间文学资源的表层形式方面,除了借鉴吸收民间文学资源多元化、多样性的民间艺术和民间叙事两方面的艺术形式之外,更重要的也是更能出彩的,是对民间文学资源的深层次内涵即幻想性的诗性思维、民族性的民俗传统、普适性的道德情操、大众化的民间立场、模式化的叙事范型、娱乐化的喜剧精神的整合创新.国产动漫在对民间文学形与神全方位的整合创新过程中,应以现代化的本土化为根基,以审美化的人文化为旨归,以国际化的产业化为方向,将民族特色与国际视野兼顾并重、情感艺术与技术理*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惟其如此,才能打造文艺精品,弘扬民族精神,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彰显民族身份,捍卫文化安全,抗击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创造经济效益,产生社会效应,推动创意文化产业经济;开启儿童智慧,重视寓教于乐,培育国民创造想象能力.这样,造福于人类社会,自立于世界动漫艺术之林.

将民间文学与动漫艺术这两门综合性艺术结合起来进行应用性研究,是个新的探索和开掘.本文主要以民间文学为出发点和观照点,审视民间文学与动漫艺术共有的特质和契合点,研究在全球化语境下民间文学与动漫艺术的互动关系,以期借用动漫艺术这一高新技术、表现方式、艺术手段和大众传播媒介,实现民间文学资源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创造性转换,在实践层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提供借鉴经验;另一方面,为动漫艺术的现*展和整合创新指明前进方向和根本出路,提供理论指导.在微观操作层面,国产动漫艺术走民族化发展道路的口号,虽然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究竟怎么整合创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只有笼而统之的宏观叙述,不见具体化操作指南.本文着力解决动漫艺术如何对民间文学这种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借鉴融合、开掘创新的问题,这对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实践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也是一种实践探索.同时,在民间文学本体研究层面,重中了民间文学的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这对学界过分倚重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而漠视了民间文学作为文学的本质属性,起到一定的反拨和启示作用.

第九篇电影文学教育论文摘要:欧美当代科幻教育价值探究

科幻文学的教育价值及意义一直是学术领域颇具争议的话题之一,近年随着其体裁形式由小说向电影、多媒体形式的转变,以及其在社会公众文化中的影响力急剧提升,深入探究科幻文学的当代教育价值尤显重要.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呈现了当代欧美各国高校开设科幻课程的实践情况,包括其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方法、课程影响力及代表性案例等,梳理了当前欧美科幻教育应用价值相关实证研究现状,分析了其研究内容的变化趋势、研究方法的利弊以及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和实践意义.最后,揭示了科幻作为一种特殊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应用于(科学)教育的重要教育意义.

第十篇摘要范文:当代电影批评转型及其问题研究

新时期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发展,我国电影业也朝着商业化方向转型发展,人们的电影观念变得更加多元,因而电影批评也自觉或被迫地做出调整和转型.新时期以来的电影批评,经历了三次转型:由政治批评向艺术批评的转型、由艺术批评向文化批评的转型、由文化批评向产业批评的转型.本文主要描述和分析新时期以来的电影批评转型发展进程,进而对当代电影批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第一章着重探讨政治批评向艺术批评的转型及其问题.70年代末80年代初,社会变革发展和文艺政策的调整,为电影批评从政治批评向艺术批评的转型提供了条件.这一转型首先从电影与政治关系的反思开始,推进到对电影本体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实践批评层面则表现为电影观念、批评观念、批评话语、批评依据的理论资源、批评对象等各方面的变化.使电影回归艺术领域,使电影批评成为分析、解读电影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的手段,帮助电影艺术家总结创作经验和认识艺术规律,帮助电影观众更好地欣赏、理解电影,是这次转型的重要成果.其中暴露出的问题是电影本体观念不够普及,对电影的票房价值存在片面化的理解,以及未能更好地消除政治批评的干扰.第二章着重探讨艺术批评向文化批评的转型及其问题.文化批评的兴起是80年代中期的文化热潮、西方现代电影理论的引进以及新一代电影批评工作者的崛起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电影批评向文化批评的转型在文化学、文化批判、文化启蒙及文化分析等四个向度上展开.文化批评开启了对电影进行批评分析的新角度和新思路,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如文化批评的接受问题及与电影创作实践的脱节,批评西化带来的批评语境错位问题等.第三章着重探讨文化批评向产业批评的转型及其问题.中国加入WTO给电影业带来的挑战,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电影产业发展的推进,以及商业大片拍摄热潮带动的国产片市场回暖,为电影批评向产业批评的转型提供了契机.在电影观念层面,转型主要体现为电影作品观向电影产品观的改变以及电影发行观念向电影营销观念的改变.在批评观念层面,则体现为批评标准、批评方法和批评对象的改变.产业批评以票房高低为电影价值的主要衡量标准,引进了定量分析法、调查法等,与市场营销学、产业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结合,分析电影市场、产业经营与运作、电影院线及影院建设等.转型带来的问题主要是电影批评的学科边界遭遇了挑战,以及产业标准与其他批评标准的协调问题等.第四章对第一次转型中关于电影本体、电影特性问题的认识进行梳理,侧重于对电影批评理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如对戏剧及戏剧式电影结构认识上的误区,对戏剧化的不同理解,电影与文学的关系,电影文学、电影剧本的特性、作用及门类归属问题,对巴赞长镜头理论及照相本体论的误解,将蒙太奇理论与长镜头理论的人为对立等.第五章则选取电影批评转型中的典型症候问题,即对商业电影的批评,侧重于对电影批评实践中的问题的探讨.社会学批评、艺术批评和文化批评三种批评范式,对商业电影的批评都存在问题.在社会学批评中,主要是意识形态分歧、民族主义立场以及不符合实际的道德批判对商业电影的干扰.在艺术批评中,真实性与虚假性、类型化与创新的矛盾一直纠缠着对商业电影的批评.在文化批评中,则存在矫枉过正、以偏概全,以及对商业电影的商业属性和“媚俗”性的错位批判.第六章意在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电影批评,试图从电影批评学的层面,对如何正确认识与评价电影批评的学术价值、宣传价值、自我表达及交流价值,以及学院批评、媒体影评和网络影评三种电影批评形态进行探讨,是对电影批评学科建设的思考.学术价值虽然事实上已经成为学院批评的主要价值,但学界对这一价值的研究却很薄弱.学界对电影批评的宣传价值一直存在较大争议.自我表达及交流价值长期受到忽视,没有得到应有的研究,学界对其评价还存在一定的分歧.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对学院批评、媒体影评和网络影评的价值认定及其存在的合法性.当下中国电影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刚刚起步,能力和经验都还很缺乏,差强人意是正常的.批评界应该对电影产业多一份宽容、理解,少一些苛责、冷嘲,多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少一些空洞的批判.批评者应当把电影批评场域当作一个平等交往和自由对话的公共领域,着力促成具有积极、建设性意义的公众舆论的形成,营造有利于电影业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舆论氛围,最终促成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电影文学教育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电影文学教育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5000字专科论文、2000字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电影文学教育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电影文学教育论文摘要范文选题

https://www.mbalunwen.net/yuzhou/59619.html

本文关于电影文学教育论文摘要范文,可以做为相关参考文献.

电影文学教育引用文献:

[1] 电影文学教育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电影文学教育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2] 电影文学教育论文提纲样本模板 电影文学教育论文大纲怎么写
[3] 电影文学教育论文摘要怎么写 电影文学教育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电影文学教育论文摘要怎么写 电影文学教育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电影文学教育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