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写作资料 > 文章内容

粮食论文范文参考 粮食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粮食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6

粮食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粮食论文范文参考: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因素分析与预测研究
  2. 第二篇粮食论文样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3. 第三篇粮食论文范文模板:基于粮食安全的我国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研究
  4. 第四篇粮食论文范例:基于国内粮食安全的中国粮食进出口战略研究
  5. 第五篇粮食论文范文格式:中国粮食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100篇免费粮食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粮食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粮食论文范文参考: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因素分析与预测研究

粮食作为一种基础产品,其价格的波动和市场运行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粮食价格的调控问题更是国民经济大局的关键.有效把握影响粮食价格波动的各种因素,建立相关模型分析和预测粮食市场价格变化,根据模型结果来调控价格并制定有效措施,不仅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户收入的迫切要求,对于引导粮食市场健康运行、保障粮食产品供求平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对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明确当前对粮食价格研究的已有成果与欠缺;针对国内外研究的不足,从粮食的商品属性、政策属性和金融属性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影响粮食价格的各因素对粮价波动的影响.从粮食的商品属性来看,人口数量、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粮食产量、粮食生产成本以及农户的收益情况这一系列因素均对粮食的供需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导致粮食价格的波动.从粮食的政策属性来看,分述了政府的粮食收购价格、农业资金支出与科技进步情况、消费物价总水平和国家的粮食专储机制在粮价稳定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指明了各因素对于粮食价格不同方向的影响.从粮食的金融属性来看,全球经济状况影响着世界人民整体的收入水平,由此导致大众的消费需求以及食品价格的变动,最终使得粮食价格也随之波动;国际粮食价格和能源价格都是通过传导机制同步带动了国内粮食价格的波动:人民币汇率则由于粮食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易,对粮食的进出口价格造成影响进而波及到国内的粮食价格.并就这三个属性对应的影响因素构建模型来定量地刻划粮食价格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对各模型结果进行实际分析并作出相应的调控建议;最后以模型所得的价格模拟数据为基础,构建了综合模型来预测未来的粮食价格的运行态势.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粮食价格的波动因素及相应的预测问题,论文共分为九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就相关问题所做的研究及文献综述;指明了本文所用的主要方法在该领域里学者所进行的应用程度;并给出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是关于我国粮食价格机制和价格体系的基本理论.对粮食、粮食价格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叙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价格体系;综述了我国粮食价格机制演变的历史轨迹:阐明了粮食价格波动的内涵与特征;介绍了粮食价格波动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章节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关于粮食价格波动态势分析.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价格波动态势;比较分析了粮食成本与粮食价格;对全球粮食价格波动背景下我国的粮食价格的运行、走势及政策进行了剖析;为粮食价格影响因素模型的建立起到了铺垫作用.第四部分是粮食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从粮食的商品属性、政策属性、金融属性三个方面分别对粮食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考察;各因素综合讨论的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价格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只是影响的渠道或方式不尽相同,粮食价格的反复变动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部分的研究为影响因素建模提供了指导作用.第五部分是国内供需框架下粮食价格的局部均衡模型.通过对生产者利润、生产要素、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以及市场均衡情况等进行分析,得到供需平衡下的利润函数方程、要素供应方程、收入与消费方程以及均衡条件方程,由此构成了影响因素方程组,并通过数据的模拟及测算,获得粮食价格的局部均衡模型,对模型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调控措施与建议;由此获得商品属性下粮食价格的第一组拟合数据.第六部分是政策属性下粮食价格的模糊回归模型.阐明了模糊数据回归的具体过程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基于模糊理论的粮食价格的模糊回归建模与分析;由此获得政策属性下粮食价格的第二组拟合数据.第七部分是金融属性下粮食价格的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以全球经济状况、国际粮食价格、能源价格和人民币汇率四项指标作为输入变量,国内粮食价格作为输出变量,采用两种不同方案拟合数据,一是建立变量间的多元动态回归模型;二是根据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构建了变量间的长期均衡方程,作为对协整回归模型的补充,建立了输入输出变量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对模型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调控措施与建议;以这两个模型分别拟合数据得到粮食价格的时间序列拟合值,由此获得金融属性下粮食价格的第三组拟合数据.第八部分是我国粮食价格影响因素的模糊数据时间序列综合模型与预测.首先对粮食价格与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进行了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各因素与粮食价格之间大多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接下来利用模糊数据时间序列的算法与流程对前面得到的价格拟合数据进行预测和分析,以此来量化和分析粮食价格的总体变化趋势.通过与真实值和拟合值的对比,结果表明,拟合值、预测值与真实值在历年所处价格状态上基本保持一致,这说明拟合与预测精度都很高,证明了此种预测方法以及前述的建模方法对粮食价格波动问题的有效性.第九部分是结论和讨论.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与归纳,指出创新与不足.

通过建立模型,本论文对影响粮食价格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讨论.通过讨论我们看到:在诸粮食价格影响因素中,粮食的需求量、政府收购价格、物价水平、粮食储备粮、国际粮食价格和能源价格与粮价呈正相关状态;而粮食供给量、农业科技投入、全球经济状况以及人民币汇率与粮价为负相关.粮食价格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鉴于以多种不同模型相结合进行综合预测所得到的价格分析及预测结果会更加可靠,本论文通过综合模型对粮价的变化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在模型的范畴内,今明两年的粮食价格是大体稳定的,新一轮的粮食价格上涨预期将于2015年到来.该结果对于政府实施调控策略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本论文有以下三个创新点:第一,以一种新视角、新方法来研究我国粮食价格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将所有影响因素划分为商品属性、政策属性和金融属性三个大类,针对每类的影响因素与粮食价格的关系,选择不同数学手段进行了建模,并通过模型对该属性下粮食价格的走势进行了模拟;第二,建立了粮食价格的大规模综合模型.粮食的商品、政策和金融三个属性在以往的研究中仅仅是一种定性的说明,本文在将各种影响因素归类,逐一建立三个子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模糊数据时间序列综合模型对粮食价格进行整体研究;第三,大规模引入模糊数学方法进行建模.粮食价格领域很多概念具有模糊特征,以往的文献中对于模糊方法仅仅是定性地偶尔提及,本文将模糊回归和模糊数据时间序列的方法定量地引入到粮食价格的分析之中,为该领域的定量化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

综上所述,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相关宏观经济政策,为农业生产者提供生产决策,为其他同类课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和帮助等作用.

第二篇粮食论文样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要立足国内解决吃饭问题,这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城镇的发展和繁荣,也难以支撑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学术界对粮食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粮食安全的制度建设,宏观管理以及微观机制上,亦有学者分别研究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对粮食安全各自的影响.但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这三大进程是需要整体推进,共同协调的.于是从三大进程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粮食安全,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为对象,从粮食安全评价、工业化评价与粮食安全耦合,城镇化评价与粮食安全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与粮食安全以及三大进程与粮食安全的共同关系等多个角度,研究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方法与模式.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以期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研究添砖加瓦、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实践提供参考:

1.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变化趋势的分析与评价.从粮食安全水平的界定入手,概述了二十年来我国的粮食安全总体形势;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了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的得分,为进一步分析提供了数据基础;简述了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制度历史变化和当前特征:分析了未来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诸多挑战,包括资源约束、国际贸易环境、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

2.我国工业化水平的界定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从工业化的界定入手,综合已有研究方法,对我国现阶段的工业化水平进行了衡量,得出了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结论;总体分析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与粮食安全保障的相关关系,并与用耦合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估了工业化和粮食安全的动态演化态势,得出工业化兼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的结论,探讨了工业化进程对粮食供给和消费的不同影响,得出了工业用粮上升和人均粮食消费上升会给粮食安全带来压力,而工业资本下乡对粮食安全则是有利的结论.

3.我国城镇化进程对粮食安全的影响.通过城镇化和粮食安全的耦合分析,发现近二十年来,城镇化的推进在较多的年份抑制了粮食安全的保障,需要进行政策创新;从城镇化与粮食安全影响因素的关联分析发现,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与城镇化之间的影响是显著的;从人口结构变化的分析中,发现了城镇化必然带来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总量的上升;从供给视角的分析中发现,城镇化对粮食生产资源是有威胁性的,而征地行为则对粮食安全的威胁更大.采用了动态博弈分析的模型探讨了城市扩张与粮食安全同时实现的策略.

4.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界定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通过回顾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总结了从历史发展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并设计相关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衡量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得出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落后的结论;依据索洛余值法,计算了农业现代化各个要素对粮食安全的贡献,得出了农业科技进步需要继续加强的结论;从粮食供给和消费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得出了农业现代化对与粮食安全既有积极效应,也有不利因素,需要合理引导;从国际视角分析了我国粮食的国际竞争力,指出要继续加强对粮食生产这一弱质产业的保护.


https://www.mbalunwen.net/hqx/85676.html

5.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综合分析.从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内部联系入手,探索作为影响因素的三个进程本身的有机联系,得出了它们之间协同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结论;运用多元回归模型,计算了粮食安全这个因变量与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时作为自变量时的回归关系,其结果较好的印证本研究的假设和前期的理论分析,从数据上证明了工业化对粮食安全的带动作用,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压制作用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滞后;对三个进程和粮食安全进行关系上的两两解析,再综合分析,得到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对粮食安全的整体作用图解;最后,结合一个实证分析案例,针对性的提出了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实现的路径探索.

第三篇粮食论文范文模板:基于粮食安全的我国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研究

粮食安全作为我国战略安全之首,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始终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而粮食储备是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我国虽然粮食连续8年增产,供求基本平衡,但国家粮食安全仍面临严峻的挑战:其一,粮食比较效益下滑,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年轻力壮的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出现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其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耕地和淡水等农业资源的减少,严重制约粮食生产持续发展,一些地方出现耕地用途非农化、农村产业非农化现象;其三,粮食需求刚性增长态势明显,我国口粮消费稳定增长,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增长较快,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压力加大;其四,国际农业市场竞争加剧,农产品贸易环境日趋复杂,石油、粮食和金融三大危机的危害已经传导到国际农产品贸易之中,农产品运输成本提高,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给全球农产品贸易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面对粮食安全的新形势,我们必须站在宏观整体和长远稳定的角度,优化我国粮食储备体系,对国家粮食储备的合理规模、层级、布局以及管理体制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系,有效调控粮食市场和价格,确保国家中长期的粮食安全.本研究是在粮食安全目标下研究我国粮食储备体系优化问题,在理论上是对粮食经济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在实践上是对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和完善的支持和参考,因而研究意义重大.

本研究以与粮食储备相关的主要理论为指导,首先分析了我国粮食安全及粮食安全形势.其次,对我国粮食储备与粮食安全的关系进行剖析,从强化管理的角度对我国粮食储备体系中存在问题和原因进行初步探索.然后,对我国粮食储备与粮食生产、流通的协调问题进行分析,突出粮食储备管理体系在粮食安全中的重要性.再次,用定量的方法对粮食储备与价格、产量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接下来,确定了我国粮食的储备规模和品种结构,并提出了对我国粮食储备的层级和布局进行优化和适当调整的见解及方案.最后,结合国外粮食储备的做法和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政策建议.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论.提出了基于粮食安全的我国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研究这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综述,并阐述了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最后概述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我国粮食安全及粮食安全形势分析.从我国粮食安全的发展历程着手,并对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做出总体判断,并分析了我国粮食安全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我国粮食储备与粮食安全的分析.首先,审视了我国现行的粮食储备状况,然后,阐述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及主要环境条件,接着分别阐述了储备目标、储备规模、储备品种结构和布局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最后,提出了粮食安全目标下我国粮食储备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第四章:我国粮食储备与粮食生产、流通的协调问题分析.首先,分别就粮食储备与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的不协调性的表现及影响进行深入剖析,然后,对粮食储备与粮食生产、流通不协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粮食储备与粮食生产、流通协调的方略思考.

第五章:我国粮食储备运作问题的实证研究.对我国粮食储备变动与粮食价格、产量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我国粮食储备的实际目标以及调控效果不佳的深层次原因.以期有助于粮食储备保障体系的建设,使粮食储备充分发挥作用,为粮食市场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使得我国粮食储备的运作能更有针对性、更及时,从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第六章:我国粮食储备规模的确定.从总量和分品种的角度来确定国家储备粮规模和合理的储备品种结构.利用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的相关历史数据,通过设计不同的模拟方案来测算三大主要粮食品种的储备规模,并对模拟结果进行评价.

第七章:国家粮食储备的层级和布局.首先探讨了我国粮食储备的不同层级间的利益协调矛盾,包括国家与地方、地方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的的利益协调矛盾.然后,分别对我国粮食储备的区域布局和品种布局层面的问题进行了解析.最后,分析了我国粮食的产销布局.

第八章:国内外粮食储备体制及启示.选择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对其粮食储备管理体制进行比较分析,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相应的启示以有助于我国的储备管理体制建设.

第九章:结论和建议.对本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做出综合和总结,并针对以上提到的我国粮食储备及调控体系中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我国粮食储备功能强化和体系完善的对策建议.

通过研究,本文得到了一系列有益的见解,其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全面系统的研究粮食储备问题.国内外有大量的文献仅仅侧重于粮食储备的某一个或某一些方面,本研究从审视我国粮食安全及粮食安全形势着手,对国家粮食储备规模、层级、布局以及管理体制等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全面系统研究,从系统的、整体的观点来分析和把握粮食储备问题,提出了可供国家进行粮食安全宏观调控和储备运作管理的参考方案;二是定量研究了我国粮食储备运作的目标.大多数学者是从定性的角度分析粮食储备、粮食价格以及产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运用了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粮食价格、产量与储备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粮食储备运作的实际目标是稳定价格波动,而非平抑产量波动;三是构建了我国粮食储备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从审视我国粮食安全及粮食安全形势着手,在认真分析了粮食储备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粮食储备与粮食生产、流通的协调性问题后,在对我国粮食储备运作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粮情,采取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科学确定了我国粮食储备的规模、层级、布局,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优化和完善我国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及运作管理的对策建议,可以说建立了一个规范、系统研究粮食储备问题的分析框架.

第四篇粮食论文范例:基于国内粮食安全的中国粮食进出口战略研究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粮食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坚持“粮食自给为主,进出口调节为辅”的基本方针.充分利用国内资源来提高粮食产量,成为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政策取向.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粮食生产条件和国际贸易环境已发生较大变化.作为保障国内市场供应、调节供求的重要手段,粮食进出口调节作用日趋明显.因此,从国际市场适度进出口粮食可以作为调节国内粮食供求的必要补充.适度进口粮食有利于我国粮食总量平衡,适度出口粮食有利于我国粮食结构性平衡,适度进出口粮食有利于国内粮食价格稳定.

本文首先对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综述,主要包括粮食供给与需求的一般理论,以及粮食安全的内涵和粮食进出口作用等.其次,对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考察,并通过构建中国粮食供需的预测指标体系和模型来分析中国粮食供需的发展趋势.再次,根据比较研究方法,对世界市场粮食的贸易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及预测.在此基础上,设计中国粮食进出口的适度规模及合理的结构体系.基于理论及现状分析的结论,构建基于国际协调、国内政策和效应检测的“三维”粮食进出口的战略保障措施.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主要结论和观点如下:(1)建国60年来,我国的粮食供给与需求在总体上达到了平衡,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吃饭问题可以说是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得到了解决.但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对于粮食的需求不断增长,而粮食产量是不稳定的、波动的,这就使得中国的粮食市场不是在供大于求就是在供小于求的情况中交替前进.(2)未来十年粮食总需求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具体来看,口粮需求延续其下降趋势;饲料粮需求快速增长,已经超越口粮成为粮食需求总量中占比最高的一部分;种子用粮需求总体占比依然较小,保持其稳步下降的态势;工业用粮需求依然快速增长,10年间增长了31.6%,成为各类型粮食需求中增长最快的一类.(3)未来十年粮食供给存在明显波动,呈现明显阶梯式上升趋势.粮食供不足需的局面仍然十分明显,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持续存在.(4)全球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全球粮食供给是有保障的.同时,我国与世界粮食产量波动的相关性较低,表明我国即使出现粮食短缺,世界其它国家的粮食供给依然是充足的.在我国具备充足外汇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对我国实行粮食禁运的可能性较低.因此,我国可以利用充足的外汇储备,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粮食贸易.国际市场可以解决我国的粮食缺口问题,这方面不存在实质性的障碍.(5)我国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立足于国内生产,充分发挥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基本实现粮食自给,适度进口粮食,弥补国内产需缺口,发挥比较优势,拓展出口贸易.(6)为了更好地实施粮食进出口战略,确保国内粮食安全,我国应该加强粮食进出口战略实施的国际协调,制定粮食进出口战略实施的国内政策,进行粮食进出口战略实施的效应检测.

同时,本文在归纳总结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力求突破与创新,尤其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本文力争做到适用、精确、新颖.(1)结合现实研究需要,对理论与研究角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本论文从提高及确保中国国内粮食安全水平的现实需要出发,基于粮食供需、粮食进出口及粮食安全的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并结合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粮食安全状况不断改善的宝贵经验,明确提出通过国际市场推进粮食进出口贸易解决国内粮食安全问题.从国际市场适度进出口粮食可以作为调节国内粮食供求的必要补充.(2)对基于国内粮食安全的中国粮食进出口战略的一些具体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总结了一些新现象,提出了一些新观点.通过对粮食安全与粮食进出口关系的机理分析,以及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粮食安全水平不断提升的成功经验,提出通过国际市场解决利用粮食进出口贸易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必要性,强调了通过国际市场解决国内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意义.形成了中国粮食进出口战略的总体思路,创造性地提出2010-2020年中国粮食进出口规模设计与中国粮食进出口结构设计,为未来十年粮食进出口发展指明了方向.(3)创造性地应用了一些数学方法,成功实现了对中国粮食供需对比与趋势分析.本文则采用组合预测模型的方法实现对粮食供给量的预测.组合预测模型比单个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能增强预测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适应未来预测环境变化的能力.同时,作者创造性地将SVM引入到未来粮食产量的预测分析中,并建立一种基于SVM的分析预测模型,求得了未来的预测值.通过文中分析我们发现应用该种方法解决粮食产量预测问题十分有效.

粮食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粮食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2500字大学毕业论文、2500字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1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粮食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粮食论文范文题目

第五篇粮食论文范文格式:中国粮食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粮食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创造了以世界9%左右的耕地、6%左右的淡水,养活占世界20%左右人口的奇迹.虽然中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还不稳固,随着惠农政策边际效应的递减以及中国宏观经济形式的变化,中国粮食生产情况还不容乐观.粮食主产区是中国商品粮生产的核心区域,对确保国家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决定性作用.一旦粮食主产区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主产区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这种变化是自然、经济、科技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粮食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不仅在过去,而且在现在,乃至在未来都会对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巨大影响.

本文从粮食主产区空间格局变迁与粮食安全相结合的视角切入,揭示中国粮食主产区历史演变的特点与原因,探讨粮食主产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工业化进程中基于比较利益的粮农种粮行为选择,探索在粮农收入构成中粮食收入不断下降情况下,农户投资粮食生产的动力机制,为制定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建立粮食主产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本文共分为八章,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第一章为本文的导论.阐明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评述,界定论文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并对本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进行系统阐述.

第二章为中国粮食主产区的演变.从分析中国粮食主产区演变的历史进程入手,概括总结中国粮食主产区空间格局变化的特征,实证研究中国粮食主产区空间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探寻带来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主产区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生产格局和流通格局两个方面.从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迁看,全国粮食生产区域由南方持续向北方转移,由东部、西部逐渐向中部推进,其中东南沿海区粮食生产急剧萎缩,东北区和黄淮海区形成了全国粮食增长中心,粮食主产区的边界明显地呈现出缩小趋势.从中国粮食流通格局变迁看,伴随着粮食调运由计划调拨到市场调节的变化,中国粮食流向流量发生了由南粮北调向北粮南运的转变.中国粮食主产区空间格局的变化表现出显著特点:第一,粮食主产区在空间上相对集中;第二,粮食生产与人口分布的地域分异加剧;第三,粮食主产区向经济滞后区域集中;第四,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空间距离加大.中国粮食主产区空间格局的变化是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而发生的,这种变化的形成包含着复杂而深刻的经济与社会多重原因.第一,种粮比较效益相对低下是粮食主产区萎缩的基本原因;第二,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区域差异性是粮食主产区空间格局变迁的重要原因;第三,人地矛盾是粮食主产区空间格局变迁的客观原因;第四,社会需求拉动是粮食主产区空间格局变迁的市场动因;第五,农业科技进步为粮食主产区空间格局变迁提供了推动力.

第三章为中国粮食主产区差异分析.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目前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综合评价.其次,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分别从粮食生产能力和商品化程度两个方面对粮食主产区的内部差异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粮食主产区内部各省(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呈现出梯度特征,其中江苏、山东、辽宁和河北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粮食主产区平均水平,其它9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粮食主产区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其粮食商品化程度并不高.值得关注的是四川、湖北两省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低.粮食商品化程度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其粮食产量波动系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倍以上,说明我国主要的商品粮输出省份粮食生产的稳定性极差.

第四章为中国粮食主产区发展面临的问题.目前,中国粮食主产区发展主要面临着粮食主产区利益流失、区域经济发展滞后、粮食流通体系不顺畅、土地经营规模狭小粮农种粮行为的工业化“效应”凸显等问题.

第五章为工业化进程中农户种粮行为实证分析.结合研究目的,参考已有研究成果,根据实地调研情况,首先运用VAR模型以浙江省为例分析工业化进程中农户的“轻粮”行为.其次运用Logistic模型以吉林省为例分析工业化进程中粮食主产区农户种粮意愿的影响因素.最后在上述分析基础上选用固定效应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对粮食主产区农户收入与其农业生产性投资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并据此对未来种粮行为进行预期.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农户而言,相对收益的变化是影响种粮行为的重要因素且对农户种粮行为具有负效应,即在工业化充分发展的条件下,随着土地外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农民种粮积极性将明显下降.对于处于工业化中前期阶段的农户而言,种粮决策者的年龄、种粮决策者的受教育程度、粮食价格、农资价格、种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粮食补贴政策等因素都会对农户种粮行为产生影响.其中种粮决策者的年龄、粮食价格、种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和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种粮行为产生正向影响,种粮决策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农资价格对农户种粮行为产生负向影响.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农户还是处于工业化中前期阶段的农户,相对收益的变化对其种粮行为均有重要影响.通过预测得出:当粮食主产区农户第一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下降到1/5时,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占其总支出的比重只有1/10左右,说明在这一“时刻”,农民不再关心土地的收益甚至会发生弃耕行为.

第六章为中国粮食主产区支持政策.粮食主产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因此有必要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政策进行回顾、梳理和评价,提出调整与优化粮食主产区支持政策的措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国家围绕生产要素、生产主体和产品市场从资源保障、物质装备、科技支撑、生产经营、收入支持、风险抗御、加工转化和市场调控等方面搭建起了粮食主产区支持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现阶段,粮食主产区支持政策体系无论在政策内涵上,抑或是在外延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和发展.政策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与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相比,仍存在政策补贴标准偏低,支持力度不够;政策利益主体多元化,执行成本较高;政策功能不强,支持体系不健全;配套政策不利于调动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政策忽视了粮食主产区经济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为了促进粮食生产长远稳定发展,构建国家粮食安全长效机制,必须建立稳定而长效的粮食主产区支持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扩大政策支持范围,转变政策支持方式.

第七章为中国粮食主产区发展预期.要实现粮食主产区的健康发展,必须结合粮食主产区发展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科学确定粮食主产区的战略定位,制定粮食主产区的发展目标,明确粮食主产区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为此必须要强化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要素基础,不断加强自然基础要素,增加人工投入要素,提升效率要素等.

第八章为本文的结论与建议部分.在对论文研究结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粮食主产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本论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分析国家、地方政府、农民经济利益及其行为相互影响关系,从多视角探讨粮食主产区变迁问题.从综合经济实力、粮食生产能力、粮食商品化程度等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目前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内部差异进行分析,以期对未来粮食主产区的发展定位提供理论依据.以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民兼业化程度的提高,粮食生产的商品意义和收入意义越来越淡化,粮食主产区农民会演化成较严重的“轻粮”行为为背景,探讨未来如何调动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从学术价值、理论意义看,这是基于新的视角关于粮食主产区确保粮食安全研究的理论探索.从实践意义看,本论文对巩固和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粮食主产区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关于粮食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参考文献.

粮食引用文献:

[1] 关于粮食经济的论文选题 粮食经济论文标题怎样定
[2] 容易写的粮食论文题目 粮食论文题目哪个好
[3] 粮食经济英文参考文献 粮食经济外文文献怎么找
《粮食论文范文参考 粮食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粮食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