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经典论文 > 文章内容

电影影评论文范文参考 电影影评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电影影评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8

电影影评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电影影评论文范文参考:当代中国网络影视评论研究
  2. 第二篇电影影评论文样文: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批评再解读
  3. 第三篇电影影评论文范文模板:传统文脉的延续与现代思想的进入
  4. 第四篇电影影评论文范例: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
  5. 第五篇电影影评论文范文格式:论网络时代中国电影批评场域的主要特征

★100篇免费电影影评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为您写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电影影评论文范文参考:当代中国网络影视评论研究

毫无疑问,网络的出现改变的不只是人们的通讯方式和言说方式,其实改变的是整个的人类社会和我们自己个人的生活.网络不仅是人们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生存和消费方式.在传统媒体的影视评论式微的状况下,网络影视评论近年来异军突起,成为一种十分抢眼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影响着观众的评价标准和影视作品的上座率,甚至直接影响到影视的创作走向和编导、演员的艺术选择.第一,网络影视评论的出现与构成,

网络影视评论是与电影的新时代的到来相辅相成的,其基本风尚也与电影新时代的观众构成、市场机制等紧密相关.就网络影视评论的主体、内容和形式的构成来说,具有不同的区分与功能.形成了专家批评、媒介批评与大众化网络批评三足鼎立的局面.同时,网络影视评论对传统媒体精英化的影视评论的主体地位构成巨大的挑战.第二,网络影视评论的媒介功能与批评生态,

网络影视评论从群体结构、话语方式、风格特征、传播路径等方面都体现出了不同于传统媒体的鲜明特征,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总结和梳理,从而建构一个更为理性、健康和专业化的网络批评生态.

首先,网络影视评论具有特殊的媒介功能与属性.对于网络影视评论来说,其既体现出网络媒体样式所具有的一般网络文化特性,同时,作为大众审美和思想评价方式,也具有自身的社会功能.虽说这种功能不都是正面的.包括全方位的互动性、批评的即时性和时尚性、感受的个人性与思想的民间性、信息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等.

其次,网络影视评论的自媒体属性赋予了每个人同等的话语权利,也使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影视评论家.与此同时,在高度情绪化的社会,这也使网络影视评论出现了普遍的“话语暴力”现象.

再次,网络影视评论作为一种思想评判和艺术鉴赏的表达,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具有独特的生存态势.在内容上,存在着“五多五少”的失衡状态:情绪化宣泄多,理性分析少;具体作品关注多,整体创作关注少;当下作品评论多,历史作品涉及少;导演演员关注多,编剧摄影关注少;文化现象批评多,本体理论研究少.在表现形式上,网络影视评论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传统的文字形式与反传统的风格、个性短小简捷的篇幅与非规范的网络语言、语言的讽喻性与非主流的思想倾向等.特别值得珍视的,是网络影视评论的全媒体特征,即连环画式“图文影评”、拼贴戏仿视频与镜头组接式评论、观众网络问卷、排行榜、打分式评论、做客网站互动对话式评论等新形式的出现.第三,网络影视评论的社会功能及学术影响,

首先,网络时代接受者的广泛性和从众性,使网络影视评论对多数观众具有显著的引导性作用.无论是电影的*和下载观看,网络影视评论的好与坏、电影本身分数的高与低,都能够直接影响网民观众对于一部影视作品的好恶和取舍.网络影视评论对于观众的这种引导功能是逐级扩大的,从个体到群体,从网络里到网络外,如同“蝴蝶效应”一样,层层递进,逐步扩大,很快就形成一种社会时尚.经过许多事实证明,网络影视评论对于作品具有批评与修正的功能.在当下网络盛行的时代,影视评论的网上传播规模已经具有了广泛性和普遍性,网友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对影视作品的优劣进行评价,同时包含对影视作品中的一些错误和漏洞进行批评和修正.

其次,网络影视评论作为一种勃兴的大众文化形态,在影视评论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它的出现和兴盛不仅是影视评论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也是新世纪文艺批评中最值得关注的现象.其对中国影视评论基本理论和形式的丰富与发展,提供了新鲜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

其一是平民意识与精英意识融合的时代精神.立场的平民化与理论的简朴化,表达真诚朴实的思想情感和观点鲜明的判断,是网络影视评论带给中国影视评论理论发展的重要启示.网络影评人来自于民间,也表现出一种明确的平民意识.虽说从许多网络影视评论的帖子的内容上看,其思想观点是和精英意识、官方意识并不一致甚至是对立、对抗的,但是,从影视评论的思想发展上看,这又是对后两者的补充,实现了思想文化结构的完整性,促进了中国影视评论理论体系的发展.其二是网络影视评论率真简朴、日常化的文风.文章不矫情做作,不故作高深,快意恩仇,表达畅快淋漓,而这又恰恰是传统影视评论特别是学院派评论所最为欠缺的.网络影视评论短小简洁、活泼多样的文体形式是与大众生活及其表达形式一同发展起来的.这对于影视评论形式的变革与建构具有一定的借鉴功能.从具体的学术价值来说,就是促使文字文本形式的向短小简洁和明白质朴转化.特别是网络影视评论的观众参与和市场调研的互动方式、图像视频评论形式等也进一步丰富了影视评论形式的构成.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坚持这样一种判断:网络影视评论与传统学院派影视批评之间,是一种文化趣味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但不是文化等级上的差异.第四,网络影视评论的批评热点,

首先,对“清宫戏”质疑和批评.“清宫戏”是近年来影视剧创作中一个高烧不退的热点现象.在网络影视评论与主流媒体对其质疑和批判的声音逐渐合流,在喧嚣和复杂中形成集体呐喊和团体逼宫.从对“清宫戏”在史实、服饰、礼俗、制度、姓名、称谓等方面的错误和“穿帮”,进行知识考古和镜头分析式的考察.特别是对于“清宫戏”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和产生的社会影响成为批评的焦点.

其次,对当下热播的“抗日神剧”模式化、荒诞化的批评.网络影视评论把这类剧作归纳和概括出已经形成的一整套叙事规则和成规,其中对“抗日神剧”批判的焦点集中在英雄人物的奇幻化和情节的荒诞离奇上.“抗日神剧”中的英雄人物在行为方式上超越了正常人类的极限,似乎在正常肉身中植入了超常态的力量,类似中国武侠小说中虚构的武侠人物,往往做出令人惊叹的“神奇”行为.

再次,网络批评对于“谍战片”诟病的焦点集中在“谍战片”叙事模式的雷同化和庸俗化上.网络批评将国内“谍战片”与美剧进行比较,对国产“谍战片”对美剧在剧情框架、人物命运、心理分析、美学风格等方面进行模仿、抄袭的弊病进行批判.第五,网络影视评论的三大批评主体评价.

首先,以学院派为主体的传统精英影视批评.由学院派影视批评主导,媒体人影视批评和网络影视批评从属的局面出现了颠覆式转换,学院派影视批评的主导性地位逐渐被网络影视批评所取代,专业知识分子逐渐处于焦虑和失语状态.这种现实情境对以专业影视批评报刊、杂志作为主要批评话语阵地的学院派知识分子形成倒逼态势,为了保持自己批评观念、思想的持续输出,以及维持知识分子话语权的有效性,学院派知识分子不得不或主动或被动的正视网络新媒体对影视批评的全新意义,在镇守传统专业影视批评阵营同时,纷纷在网络空间中重新开辟新的批评阵地,并以网络影视批评作为重建专业影视批评的重要参照,进行一次试探性的精神迁徙和文化挪移,学院派批评家对网络新媒体特征、网络文化特性、网络批评本质的精神体验和思想认知成为学院派网络影视批评生成的重要精神机制.也就是说,学院派网络影视批评并非是简单的批评载体的转换和单纯的批评空间的挪移,而是两种文化体系之间的交流与影响、输入与移植、转化与创造.

其次,影视从业者的批评.在网络影视评论的世界里,导演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荣辱毁誉首先都集中到他们的头上.因此,导演们十分注意在网络上与观众进行交流,把这种交流视为推介自己作品、表达自己影视观念、沟通和征服观众的有效途径.几乎所有的导演都开设博客和微博,注意时时与观众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特别注意用自己的价值观和评价立场来吸引和说服观众.

再次,网络影评在中国电影批评场域中逐渐汇集成一支充满生命力和鲜活力的批评群体,在网络技术、影视营销、商业利益、市场运作等多种要素的合力推动下迅速成长和崛起,并逐渐分割了中国电影批评的话语权,使中国电影批评呈现出专业影评、媒体人影评和网络影评三分天下的局面.

最后,作为一种伴随着网络技术而生的网络影视评论,今后随着网络技术和影视艺术的发展,将会走向何方、走到哪一步,其前景都是难以估量的.也许,我们今天讨论的这些内容,很快就会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但是我们的努力仍然会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当然,这些预想和努力是在一种正常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mbAlunWen.net的前提下,才是有意义的.

第二篇电影影评论文样文: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批评再解读

本论文题为“1930年代左翼电影批评再解读”,研究对象为“1930年代左翼电影批评”.之所以定位在“再解读”,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再解读”是重新解读的意思.左翼电影批评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曾经有过的一种文化现象,从生成的当时就为学界所关注、构成研究对象,立足于21世纪的当下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新研究、继续研究的意味.第二层“再解读”是重审的意思.“左翼电影文化运动”和“左翼电影批评”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曾经是一个臧否不已的事件,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经受的时代、社会、文化影响非常鲜明,评价游移不定.电影史对这段历史也有过多种表述.因此,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站在今天的思想高度重评电影史,再解读其价值意义(正面的和负面的).第三层“再解读”,就是在新的文艺思潮和新的批评语境中,努力以新的思想高度和新的研究方法来阐释左翼电影文化运动,特别是左翼电影批评,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电影批评理论体系.

本文首先分析了1930年*生的左翼电影文化运动的主客观因素,探寻左翼电影批评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左翼电影批评不是孤立的文艺现象,而是有其国际大背景和国内特定的社会历史、文艺思潮构成的语境.“左翼电影文化运动”首先是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当头的必然产物;其次是中国*谋求文化领导权的政治需要;再其次是左翼知识分子实现社会革命理想的一次艺术实践.因此,本文认为尽管“左翼电影文化运动”有一些过激偏向,但即使是“去意识形态化”批评也无法否认“左翼电影文化运动”的历史合理性.这对于政治与艺术关系的认识,对全面发展中国电影文化现状的思考都是有重要参考意义.

左翼电影批评作为中国电影理论建设的先导,是在世界性的无产阶级文艺思想影响下逐步发展的.整理和分析左翼电影批评的理论资源,阐述中国左翼电影批评的思想内涵和理论支撑.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左翼文艺理论以及左翼电影理论批评的翻译和引进等实践中寻找左翼电影创作和批评的思想来源.先宏观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从世界左翼文艺思潮对中国左翼文艺思想形成的冲击,进而引入世界范围内的“左翼电影”思潮的相关资料,如苏联以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理论,日本左派电影史论家岩崎昶等的电影理论与实践,以及对鲁迅对岩崎昶电影的翻译与批评等重要文献并加以解读.从中可见,左翼电影批评也是有一定的思想理论准备的,体现了中国电影领域“初级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实践.

电影影评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电影影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2000字学位论文、8000字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电影影评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电影影评论文范文选题

左翼电影批评的主体是“左翼影评人”.作为一个“亚政治文化”群体,在左翼电影文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左翼影评人在“电影小组”和“影评小组”的领导下,带着非常明确的政治目的和革命姿态从事电影创作评论工作.他们的政治身份都是*员、革命战士.他们手中的笔杆、开麦拉就是他们的武器.但是,在当时的政治生态结构中,他们公开的社会身份却都不是以政治面目出现,而是作家、艺术家、文化人.这既表明了他们的社会合法地位,又方便他们从事公开的或隐蔽的政治斗争.“左翼影评人”每一个成员都可谓30年代左翼电影文化运动中的红色战士,影评斗士,特别是夏衍、郑伯奇、王尘无、石凌鹤、司徒慧敏等等.他们在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中是集领导者、组织者、创作者、影评人于一身的主将.左翼影评正因为他们的身体力行,他们的浴血奋战才更加辉煌.他们的业绩也就是左翼影评的历史记录.左翼影评的运行特点是,始终坚持党对电影文化的领导;以社会电影观和“武器论”思想指导影评工作;利用大报副刊和现代电影杂志为园地,以合法身份制造强大的反文化围剿攻势;集体合议与独自为战相结合的写作方式,坚持“有片必评”、“有错必纠”、“美片必批”等原则.

左翼电影批评史上的论争和文化领导权的争夺.左翼电影批评的理论建构主要是在论争中实现.论争集中体现在“软性电影”与“硬性电影”问题的论争,以及对形式主义、趣味主义、对好莱坞电影的态度等的争论中.论争双方是以黄嘉谟、刘呐鸥、江兼霞、穆时英为代表的“软性论者”,以夏衍、王尘无、唐纳、鲁思等“左翼影评人”为代表的“硬性论者”.论争的实质是争夺文化领导权和电影批评的话语权,而争论的过程正是中国电影革命话语初次确立、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基础建构的过程.论争中也暴露了“左翼影评人”的极端性和电影艺术理论的匮乏,在电影观念上的陈旧性、机械论、二元论的思想偏向,以及审美缺失等问题.而“软性论者”在论争中不顾当时的国族斗争需要,一味强调唯美主义电影观,娱乐电影观和趣味电影观,偏向也很明显.但是,“软性论者”对建立中国电影本体批评具有潜在的理论贡献.

左翼电影批评坚持现实主义批评原则,体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回到历史现场,我们看到“左翼影评人”所坚持的是社会学思想指导下的电影观念和理论批评原则.“武器论”是左翼电影特别强调的社会电影观念,和革命电影论.正如同当事人(冒)舒湮所说:“首先,当年左翼电影的最值得称道的也是最珍贵之处,在它的战斗性.”“现实主义是左翼电影的革命传统.”左翼电影批评的“宣言书”是:“如其有毒害的,揭发它”;“如其有良好的教育的,宣扬它”;“社会的背景,摄制的目的,一切要解剖它”.所以,左翼影评是以反帝反封建反资本主义文化侵略为目标,以“真实论”为基准,以社会学分析为主要方法,形成了左翼批评的“一内容,二倾向,三形式”的范式.抵抗政治的吁求与阶级意识的确立,民族共同体想象与社群共同体整合,底层解放的呐喊与苦难叙事模式形成了左翼电影创作和批评的内部结构.左翼电影批评始终坚持的是革命现实主义的批评原则.它的批评思路是政治文化与电影艺术的紧密结合.它体现的批评风格是抗敌的、阶级的、民族的、战斗的.

反思和总结左翼电影批评的历史贡献及思想局限.左翼影评在贯彻电影的社会学思想,运用电影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和话语方式,参与了民族国家共同体想象的无产阶级文化运动,在推动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历史性的转型上具有重要贡献.左翼电影和电影批评所建立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是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当然,也要充分看到*倾向的表现及其对中国电影观念和电影文化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左翼影评人的主要问题是过分强调电影的社会功能,而忽略了电影的本体特性;在争夺革命话语权的过程中表现出情绪偏激,宁左勿右,理论偏颇,审美缺失,思维教条,方法简单.实际上从新中国电影批评,如对电影《武训传》、《林家铺子》、《早春二月》等的政治批判中,我们也同样看到了以政治批判代替文艺批评,不尊重艺术规律和特性,以强权代替*的做法.这些做法不能完全归咎于左翼批评的错误,但是,至少延伸了极端化、教条主义、机械论的思想流脉.及至“*”全盘否定“30年代文艺”等的文化大批判,都可以找到左翼批评极端化的源头.所以,树立科学的电影观念和批评理念,广开言路,发扬*,开展正常的电影创作和批评,对于推动中国电影多元化发展,建设一个和谐的文化生态景观极为重要.


https://www.mbalunwen.net/jiazhi/79514.html

第三篇电影影评论文范文模板:传统文脉的延续与现代思想的进入

1930年代的左翼电影批评体现了以中国*为领导的左翼影评人对中国现代之路的探求.其中,强烈的革命诉求是其政治理想的直接体现,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思想是理论基础.但是,构筑左翼影评人精神内涵和批评话语的大多数概念仍然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等现代思想对电影现象进行评判之时,使左翼电影批评呈现出一个重要特点,即传统文脉与现代思想的融汇.本文主要探究左翼电影批评中现代思想怎样在传统文脉的延续和交汇中生存和发展的.

论文分为四部分:一,左翼电影批评中现代革命观的建立.左翼电影批评的“革命”诉求继承了中国传统革命思想中的“暴力”因子,延续了自清朝中叶以来士大夫/知识分子阶层对中国未来之路的探索.左翼影评人以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为思考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诉求,与国民政府的革命诉求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其中,女性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受害者和承受者.因此,提倡女性革命就成了左翼电影批评中“反封建”革命诉求的重要表现.在解决“妇女解放”这个“五四”遗留问题时,左翼电影批评提出将女性问题与整个社会问题联系起来解决的主张.“革命”成了女性解放自身的唯一出路.但在革命言说的过程中,女性的性别身份又逐渐模糊,消解于“革命”话语的宏大语汇之中.二,在对电影功能的认定上,左翼立场表现出对传统文脉中教化功能的强调.左翼电影批评以“反帝反封建”革命诉求为核心价值的左翼话语,经由1910年代的“中西文化论争”、1920年代末的“中国性质问题”论争、1930年代与“软性论”的论争等,逐渐确立起来.其中传统文艺观中的“文以载道”思想是左翼批评取得话语权的传统思想资源.在左翼话语的电影功能论中,通过电影教育大众、开启民智、启发群众革命意识是电影的重要使命,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传统文脉结合的产物,它所赋予“群众”的革命性和政治上的优先权对中国电影未来的走向形成巨大影响.左翼话语规训对象主要是电影从业者,面对左翼话语“反帝反封建”革命诉求的规训,电影从业者予以积极地回应.但是,由于过分强调电影作品的革命性,有些左翼电影批评忽视了客观环境对创作的制约.电影从业者在这个向度上则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三,左翼电影批评理论建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传统文艺观的融合.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批评一个突出的功绩就是对电影批评理论的自觉建构.在对批评理论进行建构时,左翼电影批评主要从三个向度上思考: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批评标准、对电影批评功能的强调、对影评人素养的要求等.其间,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中国传统文艺观中的“言、象、意”等实现了融合.但是,从具体的批评实践来看,在批评文本和批评理论之间存在明显的裂隙,根本原因在于左翼电影批评实践过于重视对电影作品主题内涵的强调,因而呈现出“重内容而轻形式”的特征.四、电影本体批评中传统与现代的遭遇.虽则在电影批评的过程中,1930年代的左翼电影批评体现出“重内容轻形式”的特点.但是电影作为一门现代艺术呈现出来的特征使得左翼影评人不得不关注电影的技术问题.这一时期的左翼电影批评也试图从本体的角度对电影作品、电影现象进行讨论.在批评的过程中,导演、剧本以及有声电影成为左翼影评人集中探讨的三个角度.在对导演、剧本、电影中的声音进行研究之时,中国传统文艺观中的“文如其人”、“以情动人”、“意境”说等思想成为电影批评重要的理论支撑,并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的现实主义理论实现了融合.

第四篇电影影评论文范例: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既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同时也加速了文化全球化进程.在全球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传播新秩序下,好莱坞电影与中国的关系越来越成为人文科学研究的热点.文章以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境况及其产生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从历时的角度梳理好莱坞电影文化的中国传播境遇,从共时的角度分析好莱坞电影文化在中国传播霸权的取得,及其对中国电影乃至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受众接受心理的影响,探究好莱坞电影文化与中国电影文化的互动.命题的核心在于指出好莱坞电影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借助资本、技术、权力和规则与惯例的力量,直接或间接地呈现了美国文化、美国经验.文章通过分析好莱坞拍摄的中国题材的电影与中美合拍电影中同样运用好莱坞生产、发行、放映、营销的操作模式,结果却失败的案例发现,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认同(主体身份)的建构,主体身份的缺失或认同的分裂都会导致电影传播的失败.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在对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中审视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寻找适合中国电影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产业在跨文化传播的正确思想、路径与方法,树立正确的电影跨文化传播观.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战后最为巨大变化,新自由主义思想主导下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逐渐形成的消费社会使经济发展成为带有霸权性的话语和控制力量.中国经济的开放与高速增长、文化自身的运作,都仿佛突然将我们置入了一个文化的“新空间”之中.这一时期,文化产业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支柱产业.电影成为各国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与阵地,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之间的关系变得极为复杂与密切.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传播这一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中国电影与电影文化、中国大众的经济与文化甚至政治生活方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开放的中国为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文章基于对进口分账好莱坞电影的类型与主题的定量分析,回答“中国人引进了哪些类型与主题的电影,中国观众对哪些主题与题材更感兴趣”基于内容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回答“好莱坞电影都传播了怎样的文化”.研究发现好莱坞主流电影创作、电影文本中美国精神、美国消费主义文化、娱乐主义文化是中国进口的好莱坞影片所携带的主要内容.好莱坞电影以个人英雄主义、自由主义等来阐释“美国信念”、“美国梦”,积极的“美国梦”的表达成为全球商业电影的模仿对象.好莱坞电影传播的第二大内容贯穿在“美国梦”的表达中,那就是娱乐主义精神,通过娱乐主义传递出美国文化和“美国梦”.好莱坞电影中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促发了电影的大规模的全球需求,消费文化对中国电影与电影文化和日常观影行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好莱坞电影尤其是分账片,在中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主要策略是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赢利为目的的传播制度,并且通过电影文化传播渠道中的各种影响力量与权力,有力地维护了现有的传播结构.正是电影传播与国家政治、资本、市场、技术控制以及传播结构中的规则与惯例等变量,决定了好莱坞电影文化传播的意识形态导向与传播美国主流文化价值的方向性,并保证了全球传播的主导地位.

好莱坞电影的全球传播商业上与文化上的成功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极好的经验借鉴,但并不是所有的好莱坞生产制作的电影都能取得跨文化传播的良好效果,而这正是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面临的问题.在研究我们发现,好莱坞拍摄的中国题材的电影以及部分与中国合拍电影,其中国受众接受情况非常惨淡,重要原因在于文化认同的缺失.文章选择中美合拍的“中国的好莱坞”电影《面纱》为个案,通过对媒体报道与网络上时光网具体影评的受众比较分析发现,《面纱》在北美市场上被以东方奇观或者东方景观所接受,在中国被中产阶级抛弃,直接原因是文化认同的缺失.电影文化传播要取得成功,除了电影建立完善的电影传播有形机制之外,最基本的是要实现受众的文化认同与满足受众的文化期待.

通过对好莱坞电影文化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内容、主要渠道、以及传播过程中的不同权力因素的考量和受众接受的个案分析,揭示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电影要取得市场上的成功不仅仅是依靠资金、技术、甚至不是人才,而必须在内容上取胜,而内容的表达最终还是依靠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双重诉求的实现.中国电影文化传播是全球电影文化传播体系的组成部分,中国电影文化要在世界传播体系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就要超越民族主义框架,要积极吸收融合不同文化,树立国际视野,拓宽传播渠道,确立中国电影的主流文化传播价值观,在电影传播过程中,实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第五篇电影影评论文范文格式:论网络时代中国电影批评场域的主要特征

网络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兴电影批评空间,使得中国电影批评场域从话语方式、文本特征、身份建构到批评语境、批评主体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试图并采用媒介批评和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布迪厄的场域概念为核心,对这种变化进行系统的学理阐释.

从话语形式来看,网络语言的兴起更新了日常语言的符号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全面渗透到了电影批评话语中,对电影批评的话语形式造成了颠覆性的影响.从文本特征来看,语言暴力成为网络时代中国电影批评的突出症候,在网络空间里,语言暴力还受到群体极化和哄客现象的催化,并延续了中国电影批评史中的政治索隐路线,生产出大量政治索隐式的暴力影评.网络时代的中国电影批评既有公开语本的属性也有隐秘语本的属性,其中网络电影批评突出的呈现出隐秘语本的属性,通过隐秘语本,批评主体得以宣泄出“想象性报复”.反讽成为网络时代电影批评文本的公共修辞语态,具体表现为恶搞式反讽、敏感词反讽、负责的反讽三种形式,其中,具有积极意义的负责的反讽应当得到倡导.在网络时代的电影批评话语中,身份认同成为集中凸显的主体焦虑.首先是网络全球化时代言语主体均遭遇到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在本土的电影批评语境中,此一问题又具体的表现为文化民族主义与雪耻型民族主义两大话语脉络.其次是市场化时代的中产想象,批评主体籍此完成对自身在商品社会中的身份确证,在批评话语中则突出的表现为“小资”和“布波族”情调.最后,随着社会思想分化的加剧,新左派和自由主义的对立态势也波及到了电影批评中,同一电影文本也常常被这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话语策略所操持,并产制出基于各自立场的截然不同的文本释义,批评主体通过这一过程完成了自身意识形态身份的确立,不过,随之而来的庸俗自由主义不良倾向也在批评话语中大量出现.

消费主义成为网络时代中国电影批评显著的语言环境,此时,电影批评不可避免的被纳入到电影营销的环节中去,并为受众大量提供视觉图像消费.其次,时尚—流行文化消费成为网络时代电影批评消费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当下的电影批评话语中,沉积着大量供时尚消费的流行文化元素,造就了电影批评中的趣味形式.在网络时代,过度消费的粉丝(迷)文化也成为电影批评话语的生产驱力之一,粉丝(迷)文化展现出强大的批评话语生产力,并与电影工业间保持着复杂的对抗、共谋关系,同时,同人、腐女批评在本土的粉丝(迷)批评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生产出海量的同人、腐女式批评话语.

网络时代的批评主体变迁也直接影响了批评场域的形塑.由于青年在网民和电影观众中的主体地位,使得网络时代的中国电影批评带有浓厚的青年文化特质,同时,“文艺青年”成为了批评场域中醒目的话语表征.随着“迷影一代”的集体登场,迷影爱好者生产的迷影话语在批评场域中迅速崛起,迷影话语专业性与激情兼备,成为了平衡专业电影批评和其他电影批评的“屋脊”话语.随着“蓝色理论”时代的到来,学术体制内的专业电影批评工具不断涌现,专业电影批评繁荣一时,以观众反应批评、生态批评和媒介批评为主要代表,但随着启蒙姿态的丧失,以及互联网新媒体所造成的话语权转移,知识分子亦出现了专业电影批评“无人倾听”的失语焦虑,就此,知识分子展开了系统的反思,重新审视了网络时代知识分子影评的功能和作用.同时,许多专业知识分子向网络知识分子靠拢,并出现了媒体知识分子的态势.

互联网对全球电影批评场域都有剧烈的冲击,中国电影批评场域的“游戏规则”业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话语结构来看,权力话语、知识话语、网络—民间话语成为了批评场域中最主要的话语类型,其中权力话语的位置比较稳定,知识话语渐趋边缘,网络—民间话语主流化的势头明显.同时,电影批评场域亦受到了权力场域和经济场域的双重挤压,难以保证自主性.批评主体作为场域内的行动者,展开了激烈的资本争夺,为适应新的场域规则,不断调试着自身的惯习特别是话语惯习.

本文是一篇电影影评论文范文,可作为选题参考.

电影影评引用文献:

[1] 电影影评论文选题推荐 电影影评专业论文题目怎么拟
[2] 电影影评期刊文章参考文献 哪里有电影影评参考文献
[3] 电影影评论文大纲格式 电影影评论文大纲怎样写
《电影影评论文范文参考 电影影评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电影影评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