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职称论文 > 文章内容

地质环境论文范文参考 地质环境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地质环境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7

地质环境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地质环境论文范文参考:北京延庆规划新城工程地质环境与建设适宜性研究
  2. 第二篇地质环境论文样文:生态脆弱区煤炭开采地质环境效应与评价技术研究
  3. 第三篇地质环境论文范文模板:石灰岩矿山地质环境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
  4. 第四篇地质环境论文范例:云南丽江生态地质环境演化过程与趋势研究
  5. 第五篇地质环境论文范文格式:海西区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对策研究

★这是100篇免费优秀与地质环境论文范文相关的资料,为地质环境方面的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地质环境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参考.

第一篇地质环境论文范文参考:北京延庆规划新城工程地质环境与建设适宜性研究

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研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论文依托公益性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北京延庆规划新城前期区域工程地质勘查”,对规划新城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系统研究.全面分析了研究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地震地质等条件,建立了工程地质三维结构模型,重点研究了影响规划新城地质环境质量的软弱粘性土、活动断裂及水库浸没等三个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利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模块对研究区的岩土地基承载力、压缩性等进行了分区评价;基于GIS系统和DPS数据分析软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展开了诸如地基稳定性、场地稳定性、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等系列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基于FLAC3D软件模拟了规划新城范围内构造应力场演化规律,并对断层未来的活动性进行了预测评价.综合上述研究成果,结合延庆新城规划建设条件,进一步研究了地质环境适宜性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性,提出了城市规划修编的合理化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工作,论文得到如下认识:

1)研究区岩土体具有典型的多层、互层结构,总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场地较为稳定,场地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总体较好,适合于规划各类建筑.

2)研究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软弱粘性土、活动断裂及官厅水库浸没.软弱粘性土分布面积广,工程特性差,严重影响了研究区岩土地基的工程能力.研究区构造复杂,北东向主要发育7条断裂,南北向4条断裂.延矾次级盆地北缘断裂(F6)为全新深大活动断层,活动断裂危害大;康庄断裂(F1)为第四纪主要断裂,活动断裂危害小;其余断裂均为第四纪一般断裂,在山区出露段活动断裂危害小,平原区隐伏段一般不考虑其对工程的危害影响.现有库水位条件下官厅水库对规划新城无浸没危害,浸没预测表明库水位达到476m时,则会对规划新城建设区产生浸没危害.

3)区域构造应力场反演分析表明:研究区100年后表层土WE向最大水平位移约2mm、NS向位最大水平位移约3mm;虽然最大位移发生位置均在新城规划区域内,但其位移量小,对新城兴建影响较小.

4)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地质环境工程建设适宜性与新城规划协调性总体较好,适宜于开展大规模新城建设.

第二篇地质环境论文样文:生态脆弱区煤炭开采地质环境效应与评价技术研究

榆神府矿区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过渡地带,该区地表为较厚松散层所覆盖,常年干旱少雨、植被稀疏,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该矿区煤层埋藏浅、开采厚度大、上覆基岩厚度较薄,煤矿开采容易导致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如何实现煤矿生产与生态、地质环境的有效保护的相互统一与协调发展,是西部地质环境脆弱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的重大基础性研究课题.本文在对矿区地质环境现状进行调研、勘探测试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研究区地质环境的地质采矿因素条件,研究了采动对各地质环境因素的影响;运用GIS进行了各因素的空间信息量化管理,并采用支持向量机理论分析方法进行了矿区地质环境采前因素综合评价,对开采后地质环境变化分区进行了预测,提出了生态脆弱区煤炭开采活动地质环境保护技术措施.

主要成果有:

(1)研究发现“水环境恶化”、“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是生态脆弱区浅部煤炭资源开发引发的三类主要地质环境效应;煤炭开采造成上覆水体进入矿井,水量、水位及水质的变异是水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水位的下降产生了土体的盐碱化从而造成土地沙漠化;水环境及土地沙漠化造成浅部生态退化,表土采动变形和破坏加剧产生水土流失.

(2)研究确定了地形地貌、沙层厚度、水位埋深、开采煤层上覆基岩厚度、煤层厚度等是影响研究区地质环境的主要因素.榆神府矿区原生地质环境条件差,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在未开采煤炭时就应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3)基于对各因素现状及采动变化空间分布GIS量化管理,和各因素空间可视化成图的综合地质环境现状GIS多元信息拟合评价技术可以有效分析和预测煤炭开采引起的环境动态变化趋势;探索并研究建立了综合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支持向量机(SVM)非线性预测模型,并将榆神府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分为5类,进行了现状地质环境类型评价分区,预测了煤层开采地质环境变化,给出了预测评价分区图.

(4)榆神府矿区煤炭资源开发中,不会造成区内所有矿井地质环境加剧恶化;只是在煤炭埋深浅、且富水的地方,开采会加剧环境恶化,这些地方是今后煤炭开发时,重点保护与治理环境的地区.

(5)研究得出:对于榆神府矿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应根据各矿井(区)具体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和对采前采后环境质量的变化评价预测结果合理部署,并提出优化开采顺序、科学选取开采方法和实施“保水采煤”综合技术是实现生态环境脆弱区煤炭资源开采和地质环境保护的技术措施.

该论文有图55幅,表46个,参考文献220篇.

第三篇地质环境论文范文模板:石灰岩矿山地质环境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

矿产资源对我国经济建设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大规模和高强度地开发矿产资源,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2006年之前基本没有对矿山环境问题进行有效防治.目前,我国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的工作刚刚起步,对矿山关闭设计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许多已废弃关闭的矿山由于没有有效地开展地质环境治理和恢复工作,矿区内的环境日益恶化.

为了有效地保护这些废弃老矿区的地质环境,国家于2005年开始立法强制采矿权人对其所有的矿山开采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并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从2009年起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与矿山土地复垦方案编制作为申请采矿权或采矿权延续、年检的前置条件.另外,从2001年起,国家财政投入资金,通过设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对地质灾害隐患严重与危害巨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进行引导性资助;2010年开始加大对2006年之前遗留的矿山老地质环境治理专项经费投入,每年预算达60多亿,并先后部署了历史遗留老矿山环境治理项目、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项目等一系列的治理工程.但上述治理工程项目尚缺乏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的指导.因此,亟待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风险分析与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理论方法.

石灰岩建材矿山在国内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矿山,多分布在灰岩裸露的山区,采矿后的掌子面内常存在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广西凤山县城区石灰岩矿山因其分布、开采方式、诱发的地质环境问题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https://www.mbalunwen.net/lishi/078996.html

论文以废弃石灰岩矿山为例,依托国家财政专项广西凤山县石灰岩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采用资料收集、现场调查和测量、边坡三维影像扫描、红外线扫描、室内岩石与结构面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获取研究所需数据,运用工程地质分析、图解分析、块体理论、刚体极限平衡法、可靠度分析、地质灾害风险分析、建筑结构力学和岩土工程设计理论等基本理论开展了石灰岩矿山地质环境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既对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具有示范作用和重要理论意义,也可指导凤山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实践.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一、石灰岩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成因与分类研究

首先总结了国内外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类方法,然后基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特征与实质,从矿山地质环境风险分析与管理角度,提出了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为突发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渐变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两大类.前者通过破坏概率或可靠度表示其危险性,风险减缓措施必须部署在灾害发生前;后者可通过统计或经验模型确定危险性,风险减缓措施可部署在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前或发展过程中,无需预警或应急等管理措施.

广西凤山县城区周边6处石灰岩矿山内,突发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为落石、崩塌及矿渣堆不稳定斜坡;渐变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包括土地资源占用、生态资源破坏和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分析了石灰岩矿山地质背景,揭示了采矿活动和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了石灰岩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成因和组合模式,进而弄清了石灰岩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灾害效应.

二、石灰岩矿山地质环境风险分析研究

1、矿山地质环境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流程

根据矿山开采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风险评价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流程,整个体系包括五部分:

1)矿山地质地质环境风险分析数据获取

风险分析数据包括地质环境背景数据、已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强度、破坏损失调查、防治工程现状和实施条件的数据.并以凤山废弃石灰岩矿山为例,探索了矿山地质环境风险评价所需主要环境参数获取方法.

2)矿山地质环境危险性分析

突发型地质环境问题危险性分析的核心是建立灾害规模、强度(速度、冲击力等)和发生频率的关系.渐变型地质环境问题危险性分析包括现状危险性和趋势预测两部分,通过历史数据统计或经验模型预测其危险性的发展趋势.

3)矿山地质环境易损性评价

易损性来源于三部分,即人员和建筑等物理实体的脆弱,社会、经济和生态的脆弱,生态和社会经济缺乏恢复能力.在易损评价被归为两类,第一类用于评价潜在人员损失和物理实体的损毁程度;第二类用于评价潜在的社会、生态和环境影响对人类社会的危害程度.

4)矿山地质环境风险评估以可接受程度和容忍度作为风险评估的标准,确定风险是否被接受、容忍或者不容忍.

5)矿山地质环境风险管理

包括风险决策、风险控制和执行,风险控制措施包括三类:降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险性的工程措施;降低承灾体易损性和减少灾害后果的软措施;分散灾害后果.

2、突发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风险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

突发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承灾体是建筑物和人群,其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灾前风险评估与灾后损失评估.从建筑物损失角度,以凤山4号石灰岩矿山为例,研究了石灰岩矿山崩塌和落石等突发型地质环境问题产生过程与发展趋势、风险评价的基本流程与方法.

1)石灰岩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

基于对矿山地质环境背景资料的系统收集,重点对开采掌子面、废石堆、矿渣堆和废弃矿业建筑进行了详细调查;采用了地形测量、现场调查、激光扫描、红外线探测和岩石物理力学试验等调查方法,以及块体理论、刚体极限平衡、可靠度分析方法、数值模拟等分析理论与方法,获取了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与结构面数据;然后进行了掌子面矿山地质环境分区.

地质环境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地质环境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3000字本科毕业论文、3000字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地质环境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地质环境论文范文选题

2)危险性分析

(1)落石危险性分析

应用块体理论确定了落石的结构和失稳模式,然后根据滑动面物理力学特性,确定了工程开挖面上所有关键块体.具体分析过程是:块体理论→几何分析→除去稳定块体→找出工程作用力和自重作用力下可能失稳块体→据滑动面的剪切强度确定关键块体→赤平投影与矢量分析→确定失稳模式、落石体积,表明凤山4号石灰岩矿除Ⅱ区、Ⅷ区外均有落石灾害.

利用结构面的规模(迹长)函数,分析了不同规模落石的出现概率,表明凤山4号石灰岩矿Ⅰ区、Ⅲ区、Ⅴ区、Ⅵ区、Ⅶ落石出现概率各不相同,Ⅳ区落石概率较高.

采用验算点法计算了块体的可靠度指标及破坏概率,通过可靠度和破坏概率表示落石的危险性,得到凤山4号石灰岩矿Ⅰ、Ⅲ、Ⅴ、Ⅶ区危险性值分别为0.53、0.004、0.279、0.5.

采用RockFall软件模拟了落石强度,得到落石水平位置、速度分布、弹跳高度等,并用于下一步易损性研究.

(2)崩塌危险性分析

凤山4号石灰岩矿山崩塌主要集中在Ⅱ区,存在错落式崩塌和倾倒式崩塌两种破坏模式,分别建立了两者的可靠度计算模型进行分析,通过可靠度和破坏概率标识崩塌体的危险性.错落式崩塌的体积为3695m3,在1/3、1/2和2/3饱水条件下,破坏概率分别为0.571、0.618和0.864.倾倒式崩塌体积4682m3,三个饱水条件下的破坏概率为0.28、0.728和1.00,崩塌体危险性极高.

3)易损性分析

建筑物的易损性程度(值)与突变型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灾害强度和结构损伤有关.在分析落石和崩塌等造成建筑物的易损性时,考虑了落石灾害强度的具体参数,如速度、能量和轨迹等,落石和建筑结构的相互作用和结构响应.建筑物结构响应与落石作用强度和作用位置密切相关,它们直接决定了建筑物主要承重构件的初始伤害和整体稳定性.通过落石和崩塌对建筑物的结构损伤的量化、使用相对维修成本表示经济损失计算确定易损性.

落石对建筑物易损性评价计算方法有四个步骤:

(1)碰撞可能性分析

落石与建筑物发生碰撞共有40种不同碰撞的独立方案,计算了各方案中建筑物承重柱发生碰撞的概率.

(2)单个结构构件对落石响应

单个结构构件对落石响应与落石和结构有关,如质量、速度、作用区域、刚度、荷载、碰撞几何特征等;根据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线性剪切破坏模型,计算了落石撞毁1根、2根、3根或更多根柱子的初始能量,最后得到了落石碰撞柱子损毁特征曲线.

(3)建筑连续倒塌分析

通过落石对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撞击模式分析,采用SAP2000建立模型进行分析建筑物承重结构破坏后发生连续倒塌的可能性与损毁程度.

(4)建筑结构损伤指数计算

计算了40种不同碰撞的独立方案的建筑结构损伤指数,并建立了建筑结构损伤等级划分标准.继而考虑落石碰撞位置、每种方案发生的概率和产生损伤的相对维修成本RRC,建立了不同体积落石和到达建筑物速度组成的建筑物易损性评价矩阵.

凤山石灰岩4号矿山中1.00m3直径落石当速度小于4m/s时建筑物易损性为0.01,4-6m/s对应的易损性为0.09,6-7.5m/s对应的易损性为0.17,8m/s对应的易损性为0.33.1.00m3直径落石当速度小于1.5m/s时建筑物易损性为0.01,3-8m/s的易损性为0.53.直径为4m落石,当速度大于1m/s时,建筑物完全破坏,易损性为1.0.

4)风险评价

突发型地质环境问题的风险表征为地质环境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这个事故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或危害之积;如果一个实际的矿山地质环境往往存在多个相对独立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则这个地质环境环境的风险为各个地质环境问题风险之叠加,可采用指数模型求和.据此计算了掌子面各个区域落石风险、崩塌风险与建筑物风险.结果表明:1#建筑物风险值为0.188,来自于落石作用造成的损坏,风险水平最高;2#建筑物风险值为0.042,来自于落石和崩塌的综合作用,风险程度处于中等水平;3#建筑物的风险值为0.002,主要来自于落石,风险程度处于低水平.

3、渐变型地质环境问题风险分析

渐变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承载体是环境与生态,其风险评估主要在地质环境问题存在后、其作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论文从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及可恢复性角度,探讨了废弃矿山渐变型地质环境问题风险评价的技术方法.其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土地资源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生态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

1)渐变型地质环境问题危险性评价

渐变型地质环境问题危险性是对现状条件下危险性和某段时间t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需要回答的问题是:现状条件地质环境问题的分布范围、影响程度,以及某段时间t内各问题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的变化过程.据此建立了5类不同适用范围与影响因素下的演化模型来预测短期内各地质环境问题的危险性,危险性的发生概率为1.

2)渐变型地质环境问题易损性评价

渐变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易损性主要指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的脆弱性,以及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可恢复性进行评价.

对于单个矿山,某个渐变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易损性指在其作用下,时间t内社会、生态和环境的易损值,是社会影响、生态破坏与损失、环境破坏与损失的函数,可以用易损性函数来表达.

(1)土地资源破坏的易损性

提出了土地资源破坏的易损性由土地资源破坏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指数、土地恢复的可行性指数决定,其社会影响指数通过影响的人口数量表示;恢复的可行性指数根据农牧用地和建筑用地的不同,前者采用环境敏感地区指数模型,后者采用不同功能建筑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模型.并建立了凤山4号石灰岩矿山的土地资源破坏的易损性等级标准,计算了各区的土地资源破坏的易损性.

(2)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的易损性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的易损性通过破坏强度、社会经济影响及恢复可行性指数三个评价指标确定.破坏强度由破坏面积、地形破坏程度和采矿前后地貌景观的对比的3个参数确定;社会经济影响包括矿山所在区位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2个参数;恢复可行性指数包括矿山类型、露采边坡高度、视觉缓冲区和政策法规4个指标.分4个易损性等级建立了矿山破坏地形地貌破坏易损性等级评价标准.

(3)生态环境破坏的易损性

生态资源破坏的易损性由自然环境指标、地境指标、生物多样性指标、生态系统动态平衡指标、生态景观指标和生态恢复案例指标6大类指标组成.

(4)环境污染的易损性计算

环境污染的易损性以评价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风险为目标.

3)渐变型地质环境问题风险评估

渐变型地质环境问题危险性可预测,所以发生的概率为1,即风险性等于易损性.对于渐变型地质环境问题的风险评估,分两步进行.

(1)单个渐变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风险评估

土地资源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生态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四类渐变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风险可分别作为一项风险评估参数,对其进行单个渐变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风险评估.

(2)多个渐变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组合的风险性综合评估

采用敏感性模型和综合指数模型,在确定各地质环境问题对总风险的影响权重后,通过线性指数模型计算综合风险.

(3)凤山4号石灰岩矿山渐变型矿山地质环境风险评价

根据凤山4号石灰岩矿山的地形地貌、所处区位及相关政策等资料,得出该矿山地形地貌破坏易损性等级评价结果,为3.46,属于高风险.

凤山4号石灰岩矿山生态资源破坏风险评价的指标选择五个方面,按照1-4级直接打分,分别代表易损性由低到高:自然环境条件分值为2、地境指标的分值为4、生态系统动态平衡指标分值为4、生态景观指标分值为4、生态恢复案例分值为3.综合确定该矿山生态资源破坏的易损性等级为4,生态恢复的可能性低,属于生态资源破坏高风险区.

将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风险评价结果、生态资源破坏结果按敏感因子+指数模型进行综合,得出该矿山为渐变型地质环境问题高风险区.评价结果表明不宜单纯考虑生态恢复措施,应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三、废弃石灰岩矿山地质环境风险管理研究

建立了实现矿山地质环境风险管理多目标决策树,总结了矿山地质环境风险控制工程的组成,研究了如何从风险控制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选择治理工程.并以广西凤山废弃石灰岩采石场为例,完成了矿山地质环境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实践.

1、矿山地质环境风险管理方法研究

矿山地质环境风险管理包括风险决策、制定风险控制计划(确定风险控制手段)和执行计划(监督管理).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风险管理多目标决策的3个主要步骤,3个一级目标与7个二级目标,评判准则,降低突发型地质环境问题发生概率、减少突发型地质环境问题后果、改善地质环境降低渐变型地质环境问题的影响、调整矿区社会经济结构等4个方面主要措施.

分析了突发型地质环境问题与渐变型地质环境问题风险管理的主要特征.提出矿山地质环境风险控制是综合应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四方面手段进行降低风险的过程.

2、矿山地质环境风险控制技术方案选择——以凤山石灰岩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为例

指出了矿山地质环境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包括制定与各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相适应的技术标准、规范和章程,并在矿山地质环境勘查、监测和治理恢复工作中贯彻执行,从而有效地减轻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是矿山地质环境风险管理的重要方面,属于风险控制中的技术手段.也往往是在经济、行政法律等风险控制手段之后的最终控制手段,也是投入最多、难度最大的控制手段,其成效主要取决于工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复杂多样,且危害性大,治理工程涉及个

第四篇地质环境论文范例:云南丽江生态地质环境演化过程与趋势研究

本文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以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及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综合运用野外调研、GIS、数理模型分析、文献分析对比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交叉的研究方法,对云南丽江地区生态地质环境演化过程与趋势进行了重点分析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1)从地球系统科学、环境地质学的角度讨论了生态地质环境研究的兴起以及主要研究内容,界定了生态地质环境的内涵.从地质构造、气候、水资源、植被与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子系统等方面分析了丽江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特征.

(2)研究了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隆升对丽江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演化过程及环境效应.通过对丽江拉市海湖泊沉积物磁化率等环境指标研究,近2000aBP以来丽江气候环境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阶段Ⅰ(2000~1480aBP)气候偏暖干,阶段Ⅱ(1480~890aBP)气候较冷湿,阶段Ⅲ(890~450aBP)气候较暖干,存在明显冷湿波动,阶段Ⅳ(450~130aBP)气候冷湿,阶段Ⅴ(130aBP以来)气候向偏暖干发展,存在冷湿波动.磁化率指标总体上呈明显上升趋势,反映拉市海流域近2000aBP以来人类活动的环境响应不断加强.第四纪以来丽江气候与植被演替显示出冷湿—暖干气候组合,代表着西南季风区气候演化的区域性特点.与第三纪以来的构造抬升相对应,滇西北金沙江水系的形成经历了上新世末期以前的外流水系阶段、上新世末期—早更新世早期的内陆河水系阶段以及早更新世晚期的现代水系发育与金沙江河谷形成阶段.探讨了长江第一湾及虎跳峡形成的“新构造”模式,认为长江第一湾及虎跳峡的形成是在第四纪多期新构造运动,导致生态地质环境变异,并叠加多期冰川作用的结果.

(3)重点研究了近现代丽江生态地质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丽江大研古城生活污染导致丽江盆地地下水和漾弓江水污染加剧,盆地现有水资源仅可满足丽江城市近期和中期发展需要,而对远期保障率不高.暖干气候变化、过度抽取地下水以及水源地生态环境退化导致地下水位动态不稳定,对拉市海调水依赖性增强,古城景观水质下降和水量不足影响世界遗产地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玉龙雪山冰川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显著的响应,表现为冰川消融量增加、冰舌位置后退、冰川面积减小、雪线上升等特征.山坡地质灾害、特殊类土及地震是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强降水及城市工程扰动是地质灾害发育的两个最直接因素.森林资源低位消耗、城市建设扰动及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加速了丽江盆地周缘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恶化趋势.利用区域产业结构的总体生态环境影响指数(ⅢSNE),研究了丽江地区1992~2006年产业结构变化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自1992年以来丽江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总体上是可持续的.

(4)从演化动力、演化过程及环境效应等方面探讨了第四纪以来丽江生态地质环境演化机制.地质构造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是生态地质环境演变的主要驱动力.第四纪以来,受青藏高原强烈隆起的影响,丽江生态地质环境演化经历了第三纪末至更新世早期、更新世中期、晚更新世以来以及全新世以来四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丽江生态地质环境格局.暖干气候变化和丽江社会经济发展是未来50~100年丽江生态地质环境演化的主要驱动力.

界定了生态地质环境的“脆弱性”及“脆弱性评价”的内涵,并以地质构造、岩性、海拔高度、地形坡度、植被覆盖类型及覆盖率、土壤类型、水资源、地质灾害、人类活动影响及环境质量等10个评价因子构建了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的方法,进行了丽江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及脆弱性分区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丽江地区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较高,玉龙雪山现代冰川区及丽江盆地是生态地质环境高脆弱区,各生态脆弱区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并指出了各脆弱区主要影响因素及环境效应.

(5)利用野外调查、文献综述、模型分析以及历史对比等方法探讨了未来50年丽江生态地质环境演化趋势.到2050年,丽江增温1.6℃(相对1990s),人类活动成为增温的主要因素,而降水波动明显,先增后减,2030年以后呈加速减少趋势,到2050年约减少10%左右,枯水年概率增加.暖干气候导致玉龙雪山冰川融水在2020~2050左右将经历先增后减的状态,漾弓江地表径流和盆地地下水补给增加,但2050年后雪山融水逐年减少将严重威胁丽江城市水资源安全.运用DRASTIC评价方法对丽江盆地地下水评价表明,丽江盆地地下水脆弱性高,盆地边缘的岩溶水以及孔隙水易受污染.水污染加剧以及景观水质和水量不足影响丽江城市水安全,并提出丽江盆地边缘的岩溶大泉及盆地中部冰水堆积的砂砾石层中的孔隙潜水及承压水可作为丽江城市应急地下水源地.

利用玉龙雪山区气候监测数据,运用冰川物质平衡模型分析了白水1号冰川ELA演化.到2050年温度上升1.6℃,白水1号冰川相对物质平衡将达到-1430mm水当量,ELA将上升166m至5000m左右,冰川积累区面积从0.713 km~2减小到0.155km~2左右,冰川面积将约减小到现在面积的22%左右.

综合分析了未来丽江山地灾害演变趋势,气候波动、地震活动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三方面是制约山地灾害发育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目前丽江山地灾害恶化的趋势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逆转,2005年、2020年、2030年左右是灾害比较活跃的年份,且自2000年开始,山地灾害又将进入一个12年左右波动周期的上升阶段.未来滇西北7级以上大地震可能转移到近SN向强震带上,丽江地区所在的中甸—大理地震带7级地震的重现期为72年左右,未来50~70年强震活动处于较低水平.而虎跳峡区地质构造运动和区域地震活动性的活跃性,是诱发水库地震的高概率因素.运用概率分析法,分析了未来虎跳峡“一库八级”水电开发诱发水库地震的可能性,推测水库诱发地震的震级在里氏2.3~4.7级左右.未来50年丽江山地灾害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20世纪80~90年代平均水平的6~8倍左右,达到年均2~3亿元左右.

丽江土地覆被类型变化主要表现在森林面积的减少和森林向草地转移速率将加快.在经济主导性和自然主导性原因为主导因子作用下,林地比例减少速率达0.66%/a,草地比例增加速率达0.59%/a.土壤侵蚀量到2050年将增加1.59倍,水土流失面积将翻倍扩大.而相关政策性因素的有效实施,将使土地覆被面积变化速率减缓,尤其是森林转化为草地的速度将明显降低,森林面积增加,草地面积增加的幅度减缓,将有效缓解生态环境退化趋势.

以旅游业和水电开发为主的支柱产业发展将成为丽江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2001年以来丽江人均生态承载力不断降低,必须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关系.虎跳峡“一库八级”水电站工程在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影响金沙江上游生态环境和原著民的生活.

增强适应能力,减少脆弱性是丽江地区未来实现人一地和谐的必然选择.加强生态地质环境建设、协调人地关系是丽江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而保护丽江盆地水资源环境以及玉龙雪山冰川资源环境、协调旅游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实现丽江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五篇地质环境论文范文格式:海西区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对策研究

地质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以及从事各类活动的场所和资源的提供者,它是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城市地域系统作为人类活动最为密集的区域,是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极为强烈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稳步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据专家预测,2050年中国将有75%的城市居住人口,城市化率将达50%以上.在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突显.一方面,任何城市均建立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之中,地质环境问题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有45%的城市位于地震烈度为Ⅶ度和Ⅶ度以上地震区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险象环生,地面沉降、塌陷、地裂缝灾害分布广泛,地下水污染层出不穷.各类地质环境问题单一或耦合的发生,造成城市居民伤亡或经济损失,严重制约着城市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发展不断“扰动”地质环境.城市化进程中工程建设、地下空间开发、道路建设、矿山开采等,在给人类社会创造辉煌文明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在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突显的形势下,开展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对策研究极为迫切和重要.然而,由于地质环境问题种类繁多,城市发展涵盖的内容亦极广,使得对二者相互作用与对策的研究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其涉及地质学、地理学、灾害学、城市规划学等多学科内容,是典型的交叉学科课题.当前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系统完成此问题的研究.研究者们更多的是某一学科视角,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地质学家侧重分析地质灾害的机理和地质环境评价;地理学家从区域尺度的地质资源利用和地质环境保护入手,协调人地关系;灾害学家将地质灾害作为灾害系统的一部分加以研究:规划学家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提出针对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规划建议.这种多学科视角的研究恰恰反映了该课题的多学科交叉性、广泛关注性、前沿性和综合性.安全科学是以系统理论为基础,以人类免受外界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为看问题的角度,以实现安全保障条件为着眼点的一个独立的综合学科.它涉及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具有高度综合和跨学科的性质.这与此课题多学科交叉性、综合性相契合.此外,对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对策进行研究,探究其深层次哲学背景,则归结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系统大安全观.基于此,论文立足于安全科学,既不孤立研究城市发展也不孤立研究地质环境问题,而是以安全科学视角,对二者交叉和结合的领域开展综合研究.以一个具体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安全科学视角,开展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对策研究,还没有案例可以借鉴.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对此课题进行综合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1)如何进行城市地质环境问题的多灾种综合研究.当前针对某一研究区的地质环境问题,往往分灾种进行,单灾种评估结果为各自不同的目的服务,成果资料零散,缺乏对区域范围内地质环境问题的综合考虑,更未对各灾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考量,无法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综合充分的地质工作建议:(2)如何进行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相互作用的系统性研究.当前对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相互作用的探讨以零散的定性分析为主.从哪些方面系统分析地质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没有统一的学术定论,同理,从哪些方面梳理城市发展对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的诱因亦缺乏系统分析.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可将与此相关的研究分为三个层次:宏观、中观、微观.宏观层次主要是区域人地关系的研究,该层次往往选取流域、省域为研究范围,以人口、资源、经济等宏观指标进行量化,对城市范围而言,此层次的研究尺度过广;微观层次的研究则是针对具体地质环境问题进行详细的专业研究,如滑坡机理研究等,此层次的研究尺度过细而无法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相结合;中观层次的研究则主要是城市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研究,该层次的研究与城市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然而由于当前缺乏专业间的相互沟通,城市决策者和规划者难以理解地质工作者所提供的各种地质信息,而地质工作者对城市发展和规划工作不了解,不能把地质信息有效地转化为规划所用.因此,从中观层次研究二者“交叉领域”,系统分析地质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各要素的影响;系统分析城市发展对地质环境问题的诱导;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二者相互作用指标体系及模型,是综合研究的发展趋势.(3)如何开展基于地质环境问题的城市功能区划.当前对城市范围内地质环境问题的减避,往往在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或建设用地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功能布局层面的城市规划建议.如何在城市功能布局已定的情况下,将多种地质环境问题与多种城市用地类型有效结合,实现以城市用地单元为基础的地质环境问题风险评估,使规划者和决策者快速识别规划用地的综合风险,是中观层次的研究所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论文以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区)的典型沿海城市泉州市为例,首次从安全科学视角,开展此课题的研究.在充分收集和整理研究区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区内多种地质环境问题的综合危险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作用研究,提出地质环境问题减避对策.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和结论:(1)通过总结国内外地质学、地理学、灾害学、城市规划学中涉及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相互作用与对策的研究内容,对不同学科研究的侧重点、研究尺度、优缺点进行了总结,阐述了安全科学的研究角度和着眼点,为此课题安全科学视角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进行了研究区城市发展情况、地质环境问题的调查,查明了区内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种类和分布特征.实地调研并搜集整理了大量基础资料,分为研究区城市发展资料(包括城市各类用地情况;公共服务设施、生命线工程、大型公共交通设施等城市建设情况;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和地质环境资料(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资料、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通过文献分析、地面调查、样品采集分析等,查明了研究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有地震、崩塌、滑坡、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水土流失,分析了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分布特征,并运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属性编辑和成图.(3)开展了基于多灾种耦合的地质环境问题综合危险性区划研究.对沿海城市多灾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梳理和分类,在单灾种分级的基础上建立基于触发关系的多灾种耦合危险性评估模型.将此模型应用于研究区地震、崩塌、滑坡、暴雨、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等多灾种危险性区划中,首先采用指标权重法进行单灾种危险性分级,确定各灾种的初始危险性指数,绘制初始图件;然后依据建立的耦合模型对存在相互作用灾种的初始危险指数进行修正,得到耦合后的危险性图件;最后采用“最大值”法得到多种地质环境问题的综合危险性图.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处理多灾种耦合上具有可行性和可拓性,且便于结合GIS技术进行实现,评估结果能够反映不同地质环境问题受不同灾种耦合的危险性,符合泉州市实际情况.(4)开展了区内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相互作用的定性研究,厘清了区内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作用情况,并为定量研究奠定基础.针对各类地质环境问题的特点,采用GIS空间叠加、统计分析、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手段,从地质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发展对地质环境问题的诱导二方面,对二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梳理.将区内地质环境问题分为地震、崩滑流、地面沉塌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和海岸侵蚀共5大类,对此5大类地质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反之,从城市工程建设、矿山开采、工农业生产、围海养殖及建设等4方面对地质环境问题的诱导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这种从安全科学角度,以一个具体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区内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相互作用进行定性梳理的方法,改善了传统的定性分析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的不足,有利于决策者综合掌握区内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相互作用的实际.(5)开展了区内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相互作用的定量研究.阐明了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相互作用建模所需解决的问题,构建了概念模型示意图;尝试采用典型性相关性分析进行定量建模,分析了此方法的适用性及缺陷性;针对研究区地质环境问题、城市发展等多重信息不确定性,提出了应用盲数理论进行二者相互作用建模的半定量方法,即借助专家经验将地质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作用程度转化为盲信息,构建盲数矩阵,确定各指标的影响系数,计算未确知测度,求解相互作用程度.通过泉州实例研究,验证了盲数方法的可行性,确定了研究区各类地质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程度,以及城市发展对各类地质环境问题的诱导程度.(6)开展了基于地质环境问题的城市功能区划研究,提出了规划层面的减避对策.在宏观层次,以地质环境问题的调查和评价为依据,编制了基于地质环境问题的城市功能区划图,提出了基于地质环境问题的功能布局建议;在中观层次,为充分考虑不同地质环境问题对不同城市用地类型的影响,以城市用地类型表征易损性,通过风险矩阵法将多灾种耦合危险性与城市用地类型易损性有效结合,进行了研究区基于地质环境问题的城市用地风险评估,获取的风险评估结果可以帮助决策者和城市规划者快速识别规划用地的综合风险,提出的用地规划策略和风险管理对策更具针对性.(7)开展了区内重大地质环境事故条件下的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应急物资调配等关键问题研究.针对重大地质环境事故应急避难场选址问题,从有效性、可达性、安全性方面选取可容纳避难人口数、开放空间比、与医院最近距离、与消防点最近距离、与断层最近距离5个指标构建了应急避难场所选址评价的指标体系,结合GIS技术,应用多目标加权灰靶决策模型,对13个待选避难场所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得到了各待选场所的综合测度,并据此提出了选址建议.针对区内重大地质环境事故应急物资调配问题,结合GIS技术,选取主要应急避难场所和医院为需求点,将供应点分为固定和流动两类,对固定物资供应点和流动物资供应点到需求点的全局分配方案、各需求点最优及次佳分配方案、各供应点分配方案进行了求解和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应急物资调配建议.

这是一篇与地质环境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

地质环境引用文献:

[1] 地质环境相关论文选题 地质环境论文题目如何取
[2] 最新地质环境参考文献 地质环境论文参考文献数量是多少
[3] 地质环境论文大纲格式模板 地质环境论文大纲怎么写
《地质环境论文范文参考 地质环境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地质环境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