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网络舆情网络舆的转化作用

主题:网络舆情分析系统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2

简介:适合舆情网络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舆情网络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舆情网络论文范文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论文

目录

  1.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情
  2. 二、网络舆情向网络舆论的转化
  3. 1.,网络舆情期.
  4. 2.,网络舆论期.
  5. 3.,相互作用期.
  6.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江苏睢宁:评十大网络事件 公示舆情分析数据

【摘 要】“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是两个使用频率很高却又极易混淆的概念.实际上二者意义并非相同.二者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在很多研究中存在混用的情况.研究网络舆情与网络舆论的转化及其作用,在当今网络传播日益兴盛的年代,不仅对众声喧哗的网络舆论生态治理有着积极的学术意义,而且对时下的网络政务管理也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区论坛 网络舆情 网络舆论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用户的迅猛增长,对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的研究愈来愈多.虽然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都是指公众意见,但二者究竟是不是同一指向?研究网络舆情与网络舆论的转化及其作用,在当今网络传播日益兴盛的年代,不仅对众声喧哗的网络舆论生态治理有着积极的学术意义,而且对时下的网络政务管理也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情

要厘清网络舆情与网络舆论的概念,必须先认识舆论与舆情的区别与联系.天津社科院的王来华教授最早为舆情做了狭义定义,也较有代表性.“舆情是指民众受*性社会事项刺激而产生的社会政治态度”.它的本质特征是多种不同意见的简单集合.而舆论的定义就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现代舆论学认为,舆论是指社会民众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社会政治态度,它的本质特征是集合化了的公众意见,是单种意见的集合.舆情和舆论的相同点都是公众的政治态度,两者都表现为公众的意见,但舆论强调“共同意见”,而舆情强调“不同意见的集合”.

网络舆情与网络舆论的区别就更加复杂,因为二者都有各种不同但又相近的表述和定义.也正因为二者高度的相似性和关联性,所以非常有必要在理顺前人的研究成果中,从广义和狭义上做个简单界定,搞清楚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网络舆情的定义中从狭义上来界定的主要是王来华教授,“网络舆情主要指网络使用者或者俗称网民的政治态度”.其他狭义定义:“网络舆情就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从广义上看,舆情是由个论文范文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舆情广狭义之分除了主体,主要是在客体上的差别,广义的概念扩展了客体的范围:网络舆情不仅包括“公共社会事务”,“还应该是所有的事件包括个人行为”.网络舆情的本体都是指网民的态度、意见、情绪等.本文从政府网络问政这个角度来界定,就更倾向于王来华教授的狭义定义.

网络舆论从广义上看应该包含了所有网络上的舆论形式,既有公众舆论也有媒体舆论,既包括各类网民的声音,也包含国家或者政府的声音.分析文献可见,研究者对网络舆论的定义大都是从狭义上来表述.“网络舆论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这些定义都是把网民作为舆论主体在网上表达的舆论.从两项比较来看,网络舆论的广狭义之分主要在主体上的不同,即以网民作为主体,还是以所有的人包括国家、媒体作为主体.本文取其狭义定义,把网民作为主体.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可见,不管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如何在主体和客体方面广义狭义界定,但本体却是同一指向,即都是指意见、公众的意见,区别只在“公众共同的意见”和“公众不同意见的集合”.

二、网络舆情向网络舆论的转化

网络舆情向网络舆论的转化其实质是“多种意见的总和”向“有影响力的意见”的转化.从网络舆情研究的对象主体、客体、本体来说,网络舆论的形成是多种合力的结果.这一转化过程非常复杂但时间却又不尽相同:遇到争议大的问题,或者错综复杂的事件,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但在“舆情危机”时期,可能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公众的意见就趋向一致.

这一转化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传统媒体(或其网络版)的介入和网络媒体的报道.从网络舆情的客体公共事务来说,正是这两个因素对公共事务的聚焦和放大,才引起主体网民的意见转化.具体到社区论坛来看,没有传统媒体的介入和网络媒体的转载报道,网民对某一公共事务的意见总是从各自的角度、立场出发,始终是孤立片面各执一词.虽然专家、教授或者权威性机构如某专业学会,都可以“网民”的身份加入到发表意见中来,但所有这些意见终究只能算是“单个意见”.传统媒体以其特有的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凭借其多年累积的权威性,使个人对它更加相信,更容易获得受众的认可,个人的意见才可能趋向一致.而网络媒体的转载,通过对公共事务大规模的传播,才有可能使多样的意见向“有影响力的意见”转化.在一定时期内,当事实披露到一定程度后,都会反映出主流意见,最终形成网络舆论.

有网络舆论的研究者认为,网络舆论的传播模式类似于危机传播,并把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分为:舆论潜伏期、舆论突发期、舆论蔓延期和舆论终结期.笔者从公众意见的角度来把握,根据意见的发展程度,把网民意见分为网络舆情期、网络舆论期和相互作用期.

1.,网络舆情期.

网络舆情期是指多种意见得不到整合形成集合化或者说没有形成影响力的意见,而只是停留在多种意见的简单相加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人意见以自发形式出现,并随着更多网民的参与让更多的意见得到增加,但是意见增加到一定程度,不同的意见进行拉锯式冲突,始终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意见,就慢慢进入沉寂.

并不是所有的网络舆情都能转化成网络舆论.从社区论坛来看,每天的新帖成百上千,但真正发展到舆论阶段的社会事务寥寥无几.这或者由于社会管理者对网络舆情中的公共事务的及时处理和应对,改变了民众的态度,民众的意见保留,直到下一次类似事件发生时才又“旧事重提”,网络舆情自动平息;或者舆情中的公共事务引发的观点片面极端引不起共鸣,刺激不起更大的反映.如有的网帖点击量特别大但跟帖数又寥寥无几,或者也可以理解为舆情研究中常讲的“潜形舆情”,网民虽有某种意见,但只藏于心中或者自己的观念中,有可能是公众的意见,但不是公开的意见.

有些社会热点要么民众已经司空见惯不愿意响应,要么由于种种原因,传统媒体集体失语,最终导致舆论文范文件销声匿迹.还有些舆情热点始终没有意见领袖站出来,没有出现一呼百应的局面,很快就会被新的热点所取代.

2.,网络舆论期.

网络舆论期是指经过舆情期的酝酿、发酵,多种意见最终形成一种合意或者有影响力的意见,网络舆情就可能转化成网络舆论.从网络舆论的形成情况来看,它的发展基本上是这样一种模式:公共事务刺激意见的出现一各种意见叠加累积一意见逐步整合转化为有影响力的意见.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江苏睢宁:评十大网络事件 公示舆情分析数据

在这个阶段,随着对公共事务“围观和评头论足”的网民不断增多,多种意见正在不断地累积、增加,多种情绪也在升温,这时候或者由于网民爆料,或者传统媒体(或其网络版)的记者已经感受到网络舆情特有的新闻价值,以其专业性的敏锐嗅觉捕捉到网络世界的异动:介入进来进行采访.传统媒体电视、报纸、通讯社的各种报道如跟踪报道、专题报道接踵而至,很快又流传回网络世界,随即各大网络媒体开始密集频繁地转载,发挥着传播中的“管道”功能和集纳功能.现实社会舆论的形成有一个关键性因素:社会精英或者“舆论领袖”.网民不断地获得事件的最新进展情况,于是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意见,这个时候,西方舆论研究中常常提及的”沉默的螺旋”效应就开始发挥作用,即一方意见越来越大声疾呼,其他意见越来越沉默下去.(网络舆论的复杂之处在于它除了受网络世界的影响,网民还受网络以外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而调整自己的意见,又通过网络重新表现出来.)但网络舆论又不同于现实社会的情况,它基本消除了单一的人际传播模式的影响,直接进入“多对多”的博弈.网民受个人之间的影响较小,每一个人都可以参阅所有其他人的意见而调整自己的意见,从而加快了网络舆论形成的速度.

2011年广西贺州发生过一起不大不小的网络谣言:“尸油煮粉”.从这起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网络舆情是如何转化为网络舆论的.事情起源于本地论坛的一则网帖,贺州本地的某米粉店用尸油煮粉一公共事务引起刺激性意见出现:网民议论纷纷,诸如猜疑、愤怒、谴责等各种意见发出;人民网跟进报道,采访谣言中提及到的涉事单位广西政法委一网络媒体转载-随即电视台、通讯社等更多传统媒体开始对各个相关部门采访,如米粉店、食药局、火葬场,叠加各方意见进行辟谣、澄清一网络媒体又进行大规模转载:意见领袖出现.最终公众对公共性事务形成一种有影响力的意见:“尸油煮粉?实质是一起网络谣言.

3.,相互作用期.

相互作用期是网络舆论中有影响力的意见又生成网络舆情中更多的意见.当网络舆情转化为网络舆论,进入到相互作用期,局面就更加复杂.

有可能此次讨论到此结束,一致的意见已经形成,网民又被网络上新的热点吸引转移.也可能此次舆论形成对其他相关公共事务的关注,反过来催生新的网络舆情,从而有可能再次转化为网络舆论.而最大的可能是网络舆论进入到社会舆论的层面,引发社会民众更大范围的讨论.此时不仅有民众的声音,国家或者政府也不可能再沉默.各种作用最终的结果是形成民意,即社会舆论中正确和公正的意见被广大群众推崇和追随,代表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因为此过程太过复杂,也不是本文所要论述的重点,就不做进一步阐述.

在贺州“尸油煮粉”事件宣告结束后,网络谣言引发民众上升到道德层面的思考,有网民开始讨论网民上网的自律问题,也有网民开始讨论食品的安全问题,还有法律的监管问题等等.网络上各种谣言的传播,加上其他各种公共事务的刺激,人们又重新开始讨论起网络实名制的可行性.此时不论是作为公众还是作为论文范文对网络实名制的意见,都会刺激人们进行新的思考.

结论:认识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的转化,其重要意义在于发现和应对这个过程的影响或后果.鉴于网络舆情的“原生态”性和可监测性,如何认识网络舆情或者说网络民众在社会政治态度上的合理性,是对社会管理者智慧的考验. 而当一种积极健康的网络舆情转化为网络舆论后,它对社会管理者的影响会成倍增加,从而增强决策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只有科学地通过舆论引导来调控网络舆情,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创新与进步.

(广西贺州市委宣传部)

总结:此文是一篇舆情网络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引用文献:

[1] 网络舆情论文范文 网络舆情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8000字
[2] 网络舆情论文范文 网络舆情方面有关硕士论文范文2000字
[3] 网络舆情论文范文 网络舆情有关论文如何写8000字
《网络舆情网络舆的转化作用》word下载【免费】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