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硕士论文 > 文章内容

道德与生活论文范文参考 道德与生活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道德与生活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5

道德与生活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道德与生活论文范文参考:基于生活哲学的公民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2. 第二篇道德与生活论文样文:学校道德教育生活性研究
  3. 第三篇道德与生活论文范文模板:“生活理解”道德教育研究
  4. 第四篇道德与生活论文范例:道德自觉论
  5. 第五篇道德与生活论文范文格式:圣凡一体:礼与生命价值

★100篇关于道德与生活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道德与生活相关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写作提供道德与生活相关优秀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道德与生活论文范文参考:基于生活哲学的公民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公民道德建设提上日程,并受到广泛关注.这种关注是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则直接来源于我国公民道德生活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自2001年9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发表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在公民道德素质、公民的生活场域、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严重阻碍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如何提高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性是当前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的迫切任务.

由于有何种公民观就会有何种公民道德的语义,并进而决定相应的公民道德建设的模式和路径,因此解决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性问题必须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何为公民道德,二是公民道德建设有何路径.第一个问题要求本文必须对公民、公民道德这一从西方舶来的术语进行概念剖析,厘清中西方公民道德的异同点.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依据和路径建构.第二个问题要求对中西方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中西方公民道德建设路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以便提出有效的策略.本文重新解读了中国公民道德的内涵,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路径存在两个向度即自然生成与理性建构,并以此为切入点,从文献梳理归纳、理论综合研究、生活体验三条路径入手展开了展开了对公民道德建设路径的研究.

论文在界定了中国公民道德概念、总结出公民道德建设路径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从自然生成和理性建构两个向度审视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其困境.研究发现,这两个向度中的公民道德建设与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疏离,致使公民道德生活呈现出公民性不足和道德不在场的现象.中国公民道德建设欲走出困境,需要面向现实,以生活为基点,寻求自然生成与理性建构相统一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恰恰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这种需求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直接服务于人类的解放实践,解决“生活”问题中形成的,它足以关照公民道德建设.而公民道德建设的起点、目标、线索这些关涉路径的关键要素都与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理论使命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关照下进行.本文将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的困境、公民的生活场域、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置于生活哲学视域中加以审视和思考,抓住常识、

制度和理性三个影响公民道德建设的关键因素分别对公民的生活场域即日常生活领域、非日常生活领域以及二者融合中的公民道德建设进行了路径架构.

第二篇道德与生活论文样文:学校道德教育生活性研究

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旨在发展人、塑造人、促使人更好地成为人的活动,是提高人的本质规定性的教育,也是最能体现出教育魅力的一项事业.然而,当下的学校道德教育疲软无力有目共睹,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窘境,改革势在必行.

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但在回归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与不足.道德教育到底要回归什么样的生活、怎么回归生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基于目前在理论上的争议与实践上的不足,笔者认为:

道德教育本就是一种生活.探讨道德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不外乎探讨道德教育与社会其他生活及其与整体的生活的关系.构建道德教育的生活性,就是要实现学校道德教育向现实道德生活世界的回归,并在此基础上,将可能的道德生活转化为现实的道德生活,从而构建一个不断发展着的道德生活世界,从而彰显生活的主体性、整体性、实践性和生成性.学校道德教育生活性的前提,是现实的生活世界;其目标是培养具有道德实践力的人;其内容是现实立场与批判精神;其过程是“外塑”与“内生”的协同;其方法是“知行统一”.

生活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传承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十分关注人的道德生活与其他生活之间的联系,从“格物、致知”到“修、齐、治、平”,以塑造理想人格为核心的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在目标、过程、内容、方法等方面都与现实生活须臾不离,重视在日常生活之中实现人格的完善.但随着古代社会的没落,道德教育也日渐流于空泛,道德理想的“乌托邦”色彩造成其与社会生活的日渐疏离.中国道德教育需要扬弃古代儒家教育传统,建构富有时代性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生活性的构建,基于当前道德教育与生活之间的疏离,其生活性被消解.社会转型时期本位价值的真空状态与发达国家社会思潮影响的作用叠加,造成道德教育的现实困境,道德教育不能有效改善人的道德生活,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受到质疑.这就需要重建学校道德教育的生活性,将具有生活性的道德教育作为人的道德培养之基.

构建学校教育的生活性,首先需要做观念层面的反思,从目的观、过程观、和方法论三个方面重构学校教育的生活性内涵.其次要加强道德教育内容的实践性,消解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知识论”弊端,赋予其生活性内涵.第三,创设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生活空间,通过生活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校教育全方位发展提供了生活化空间和条件.第四,搭建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平台,实现学校道德教育同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的紧密结合.

批判本身并不是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促进个体和学校道德水平整体提升才是研究的价值旨归.首先,需要对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予以梳理,并对相关理论进行前提批判;其次,要对学校道德教育的“生活”立场予以阐释;最后,要对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具体路径展开探索性尝试,并在应然与实然的博弈中做出最佳路径抉择.

本文基于生活向度所持有的人本立场、实践立场和本土立场,对道德教育予以关注,强调学校道德教育整体性建构的重要意义,强调整体性的学校道德教育对培养整体性人的重要意义.

第三篇道德与生活论文范文模板:“生活理解”道德教育研究

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摆脱了物质匮乏的苦恼和社会生活中种种不自由的羁绊,个人价值观也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个人化和个性化的样态,面对此种状态,目前学校道德教育却总的说来效果不佳.要改变这种道德教育状态,关键的是要对现有道德教育理论进行时代的创新,这也是时代对道德教育理论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但是,我们知道,任何理论的创新都必须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原则.因此这就需要从对现有道德教育理论中两个核心概念“道德”、“生活”进行新的阐释,之所以一个新的理论立不起来,就是因为这个理论的核心概念在“原点”上就出现了偏差.其实,对道德概念的阐释不能离开生活中的个人来进行,道德既是于生活中的个人心灵向善的力量,又是这个人道德理智的能力,前者是生活中一个人道德的“本”,而后者则是这个人道德的“末”.因此,培养于生活中个人的“德性”是任何时代道德教育的根本.而关于“生活”的阐释也是离不开个人的活动来进行,生活就是指个人能动地、自主地围绕着自身生存以及生命展开所进行的功能性活动、事件和状态的总和,而且生活总是和个人的存在状态纠结一体的关系.这样,就需要进一步澄清在一个人身上,其道德与其生活之间关系问题.通过对道德与生活关系的学理省思,我们发现,“道德人”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生成,而且生成的生活机理也被揭示出来.基于此,进而从历史的维度和生活机理的向度对道德教育进行了深度审视,进而发现历史上凡是遵循了生活机理的道德教育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通过对道德教育“为什么”、“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的历史追问,寻得到了即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时代道德教育新理论,即称其为“生活理解”道德教育理论.


https://www.mbalunwen.net/gui/78757.html

“生活理解”道德教育是教育者在对“道德人”生成的生活机理有准确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对学生那些关涉道德问题的个人生活面向的价值取向通过对学生个人生活活动的恰当调整,以及运用“生活叙事”故事的讨论来加以正确引导或促使其适宜改变的过程,而对价值取向存在偏差的学生则主要是通过对学生个人生活活动的调整来改善其“情感连接方式”或“习惯意识图式”,进而促使其个人生活面向价值取向上的偏差问题的自我改善.一句话,“生活理解”道德教育主要是教育者透过学生的个人生活活动来给予影响和引导,推动学生于个人生活活动中逐渐生成“道德人”的过程.

“生活理解”道德教育是在对传统侧重美德灌输的客体性道德教育以及现代侧重道德技能训练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批判的基础上,对当代侧重把教育内容和方法“生活化”的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该理论不仅仅把生活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更主要的是把生活提高到道德教育“本体论”的高度.

第四篇道德与生活论文范例:道德自觉论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不仅是行为规范,而且是人类的实践精神,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道德实践是人类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重要活动.道德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道德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道德的源泉,道德体现文化的内在精神.当代中国文化自觉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道德自觉必将成为文化自觉的主旋律.本文以道德自觉为论题,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回应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尤其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吁求;二是拓展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及学科建设之需.论文以中国现时代的社会道德生活为根基,以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为基点,旨在增强当代中国的道德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彰显道德自觉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全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将道德自觉的研究置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哲学、*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及道德心理学等理论视域之中,在分析和综合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基于个体道德自觉的研究,对道德自觉的内涵、本质特征、价值、思想资源、理论基础、生成与发展的机制及规律等基础理论进行全面、系统地阐发,并在此基础上将理论研究的触角转至社会实践领域,以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道德自觉问题为切入点,在实践层面进一步探讨道德自觉培育的现实路径,进而确立道德自觉研究的整体理论框架.

论题的研究首要的是揭示核心命题的内涵和本质,这是立论的前提和研究的基础.马克思强调“人是主体”,道德自觉的主体是人,道德自觉的落脚点是现实生活中个体人的道德自觉.道德自觉即个体在一定社会的道德意识与道德心理支配下,根据道德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对道德进行自我觉解,并形成自主道德行为的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达到的主体自律、自由自觉的道德境界.因此,道德自觉是个体对道德的自我体认和自觉坚守.本质上讲,道德自觉是个体精神的自律、良心的“道德法庭”和道德自我的净化.它反映了个体道德发展的必然趋势,彰显了人的道德自主性和创造性.道德自觉的特征集中体现为受动性与主动性、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辩证统一.道德自觉与道德文化自觉关系密切,道德自觉是道德文化自觉的核心和表现,道德文化自觉则是道德自觉的灵魂和保障,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道德与生活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道德与生活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2000字自考论文、2500字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道德与生活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道德与生活论文范文题目

道德自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植根于人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中,既有丰厚的思想资源,又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为仁由己”、道家的“自本自根”以及佛家的“我心即佛”等自觉或道德自觉理论,为道德自觉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在西方文化中,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及麦金太尔等思想家们关于道德自觉思想的研究和探讨,又为道德自觉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人的主体性理论、人的自由理论则为道德自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道德自觉是个体的存在方式,其生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具有自身生成与发展的机制与规律.教育、道德文化及社会实践是道德自觉生成与发展的外在社会条件,个体道德意识结构诸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挥作用则构成道德自觉生成与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就道德自觉内在心理机制的逻辑结构而言,道德认知是道德自觉的前提,道德情感是道德自觉的助力,道德意志是道德自觉的保障,道德信念是道德自觉的支柱,道德需要是道德自觉的源泉.在个体道德意识结构诸要素与外在客观环境和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形成道德自觉的行为.道德自觉行为是道德自觉内在心理机制外化的产物,作为道德自觉的外化形态,道德自觉行为有其自身独特的生成发展过程及其表现形式.个体内在道德自觉意识的心理机制和外在道德自觉行为共同构成道德自觉生成与发展的全过程.而在道德自觉生成与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他律阶段到自律阶段,再到自由阶段的过程.三者层级递进,贯穿于道德自觉生成与发展的全过程,由此形成了道德自觉生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道德自觉既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论题,更是一个极具现实感的实践性论题.“问题是时代的口号”(马克思).从世界范围看,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网络信息化使西方价值观念长驱直入,给当代中国民族文化与价值观念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从国内范围看,由于中国社会转型,经济、文化及价值观在融合与碰撞中出现诸多的矛盾与冲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及道德层面的问题日益凸现,道德生活秩序失常,道德信仰危机、诚信缺失、个体德性式微等道德困境已成为制约社会和谐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顽疾.这些道德困境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原因: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多元文化冲突与碰撞、价值理性缺失、去道德化以及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断裂等因素造成人们意义世界的迷失.另一方面,现代道德教育“失真”因而导致其正确方向的迷失.把脉中国当代社会道德自觉问题的症结,反思当代中国道德教育,寻求当代中国道德教育发展的新的生长点,是每个理论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和使命.

道德自觉论题的研究,旨在探寻问题的原因,求解对策方案.当代中国社会道德自觉问题能否得到有效地*,完全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道德自觉的养成与培育.因此,探索当前道德自觉培育的现实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道德自觉的培育应重点突出,统筹兼顾,立足现实,结合实际.一要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奠基道德自觉的主体基础,在个人品德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加强个体的自我道德审度,注重个体德性修养与个体自由道德人格的塑造,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锤炼公民道德自觉品格.二要优化道德教育,激发道德自觉意识,养成道德自觉行为习惯.教育者要遵循道德自觉生成与发展的规律,创新道德教育理念,促进道德教育向人文与生活的回归;大力开展以志愿服务活动、学雷锋活动及道德模范示范教育等道德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及社会三者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道德教育的“合力”,不断优化道德教育环境,化育道德自觉.三要进一步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涵育道德自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引导人们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流价值观占领个体精神的道德高地;加强诚信道德建设,以公务员诚信为范导,以企业家诚信为重点,以青少年诚信为基点,加强各个领域的诚信道德建设,巩固道德自觉.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以先进道德文化涵养道德自觉.四要加强制度建设,为道德自觉提供制度性保障,注重舆论引导,创新宣传教育机制;加强道德调控,健全道德评价制度;加强道德激励,完善道德赏罚制度.培育道德自觉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更新观念、拓展思路,创新方法.才能不断培养公民道德自觉意识,提升道德自觉人格品质,培养道德自觉行为习惯,升华道德自觉境界.

总之,道德自觉是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现实走向,是文化自觉的灵魂和驱动力.它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倡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关键所在,是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的根基.培育道德自觉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实践议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五篇道德与生活论文范文格式:圣凡一体:礼与生命价值

生命价值是个宗教性问题,因此本文也可称为“农民宗教”研究.与圣经-先知型宗教信仰不同,中国农民在道德生活中获得生命价值的超越体验,即神圣价值内在于历史经验,世俗生活包含了“终极关怀”.

与当代新儒家从经典文本入手解读中国文化“内在超越性”精神的方法不同,作为一项社会学研究,本文是在较为的广泛的农村调研基础上对农民道德生活实践所做的经验理解.农民“圣凡一体”的道德生活方式,体现了“道德替代宗教”的中国人文主义传统.农民的道德生活具备宗教性,“非神论的宗教性”体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中国文化特性.

“礼”是沟通社会、自我与心灵的文化符号,“礼”表现出历史经验性,又具有超历史经验的价值.由“礼”所塑造的“社群”生活、自我人格与心灵体验皆具有超越其历史经验形态的神圣价值.这体现在农民身上则表现为,“礼”即家庭制度和家庭规范所构建的“人-家庭”结构,在“宗”的*理念参与下,具备了超越社会学范畴的宗教性.即,农民参与家庭生活而实现人际性自我,农民担负家庭*责任的过程便为其道德生命舒展,农民依托于自然肉体而完成道德生命历程,便实现其生命价值.

“礼”既是规范家庭人际关系的社会*,也是建立“我-宗”结构的生命*.生命*赋予个体生命价值,奠定家庭人伦的价值基础,是家庭制度的合法性来源.“礼”的最重要特征是否定“原子式”个人,家庭亲密关系排斥个体性、私人性自然情感表达,家庭人伦为自然关系的*化.“非个人主义”的社会学特征恰恰是传统农民德性*生活的实践基础,而这与崇尚个人自主性的现代自由主义*观相冲突.在现代语境下,礼的生命*维度被忽视,传统“礼法”成为*革命的对象.

以现代自由主义理念为参照的近代以来的政治社会革命对传统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进行改造,礼的二维一体性造成了变革突破政治社会学范畴,演变成为“宗教革命”.或者说,改造农民道德生活的传统社会学形式,便是在瓦解农民的生命*理念.

农民的道德理念转化为“人伦日常之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政治、文化和经济等多重力量的作用下,农民道德生活的两项重要社会学基础逐步瓦解,一是传统家庭制度,二是乡土熟人社会.这是与意识形态层面上的*理念变迁同等重要的.

经历过家庭*革命和乡土熟人社会变迁之后,中国逐步产生出“个体化”的社会结构,即传统社会组织超个体的实体性结构被打破,一切社会组织都可以化约为独立个体的结构形态.被改造后的农民道德生活,在理念上崇尚个体自主性,在实践中通过立法保护个人“权利”.新的道德生活正接近实现人的社会自由.

在没有上帝的中国语境下,纯粹社会自由带来了生命价值衰落的困境.或者说,自由主义*观只能解决社会自由问题,而不能满足传统生命*被摧毁后的价值失落问题.对于农民而言,“我-宗”的生命*体系随着传统“人-家庭”的社会结构瓦解后,新的婚姻家庭生活变成纯粹世俗事物的堆积,婚姻家庭本身丧失价值基础.中国“宗教革命”具体表现为家庭生活的世俗化,这对于自古以家庭为“终极关怀”对象的中国农民而言是致命的.所谓的“私人生活”和“公共政治生活”都属凡俗社会性范畴的事物,并不满足农民的宗教性需求.

自新文化运动算起,经过近百年的努力,社会自由的目标正逐步实现,而生命价值层面的心灵自由问题随着传统文化符号的神圣性衰落正日益严重.因此,未来的中国社会建设不仅要着眼于社会性层次,更重要的是解决宗教性层次的问题.从逻辑上讲,最关键的一点是重新向文化符号注入神圣价值内涵.

这篇道德与生活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道德与生活引用文献:

[1] 比较好写的道德与生活论文题目 道德与生活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道德与生活论文参考文献集 道德与生活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3] 道德与生活论文提纲格式模板 道德与生活论文提纲怎样写
《道德与生活论文范文参考 道德与生活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道德与生活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