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机制

主题:国际金融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6

简介:关于国际金融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国际金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国际金融论文范文

国际金融学论文

目录

  1. 一、引言及概念
  2. 二、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机制的
  3. 三、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机制:
  4. 四、结论及其对上海的启示
  5. 国际金融学:VEATER维特国际金融交易平台

——理论解释及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单豪杰 马龙官

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界定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概念,接着对对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机制进行了理论评述.在分析金融业的特质性和金融经济史的基础上,结合制度经济学和金融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认为法治制度是内在的核心基础因素.基于证券市场的运行特性,考虑到目前我国法治体系的缺陷和上海金融市场的禀赋条件,提出大力发展证券市场应当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推动力,而证券市场国际化则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突破口.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法治 证券市场国际化

作者单位 申银万国证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中图分类号:F8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10]10-100528-0384

一、引言及概念

在讨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机制之前,我们首先界定一下“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概念,以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个支点.

Kindleberger(1974)认为,金融中心不仅可以平衡私人储蓄和投资以及将金融资本从存款人转向投资者,而且也影响支付和地区之间的存款转移,银行与金融服务中心充当了空间价值转移和交易的媒介与桥梁,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专业化的国际借贷和国家之间支付服务.饶余庆(2004)认为,金融中心是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高度集中、各类金融市场能自由生存和发展、金融活动与交易较任何其他地方更有效率的都市,他还分别从目的论、地理学和历史的角度给出了比较完整的金融中心的定义.总结已有的定义,我们姑且把国际金融中心定义为拥有众多的高度集中的金融机构、能够有效地为国际、区域或全球经济提供全面金融服务、通过资本融通和管理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并有巨大的资本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国际性大都市.它往往是金融决策中心、金融信息中心、金融交易结算中心、融资中心、风险管理中心、金融市场定价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的集合体.在国际金融中心中的伦敦和纽约,可以称得上世界金融中心,而论文范文、香港、新加坡和法兰克福等城市则应当是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在未来10年内,上海的目标是建设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

国际金融学:VEATER维特国际金融交易平台

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来看,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必然会孕育出相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从历史的发展来看,13世纪的威尼斯曾依托于兴旺的国际贸易和对君主的信贷,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17世纪阿姆斯特丹凭借其拥有整个欧洲商业和信息交换中心的优势以及国家强大的经济势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19世纪英国凭借着第一次工业革命获得了飞速的经济发展,伦敦也相应地成为当时世界上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20世纪40年代后,经济重心向美国转移,并成为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国家,纽约凭借着论文范文的地理环境和本国的经济势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经济突飞猛进,论文范文则相应成为了国际金融中心.自1978年的中国经济转型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据报道,今年我国GDP总量有望超越日本,列世界第二位,这样的发展速度和经济规模理应孕育出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中心.实质上,一个国家拥有国际金融中心往往就具有国际货币和资本的控制权以及定价权,所以在当代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非常激烈

二、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机制的

理论解释及其评述

Kingderberg(1974)认为,银行和高度专业化的金融*的集聚,形成了金融服务中心,而金融市场组织中的规模经济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向心力,特别体现在支付体系和交易结算中,而在商业关系中局部化信息、不同时区和有差别的实践是其离心力.他还系统地对西方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发展和形成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特别指出在国际金融中心刚开始萌芽时,某一区域中较小的优势有时可通过一些“小的历史偶然事件”产生,这意味着它们在当时不一定是可识别的优势,所以,发现是什么因素导致一个领先金融中心的出现对于早期的历史研究很重要;Kaufman(2001)则认为,金融中心城市或地区的兴起与衰落,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些地方作为主要商贸中心、交通枢纽、首都和论文范文银行总部所在地点的地位变迁以及战争的影响有关.二战以后,伦敦、纽约、论文范文、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和地区性金融中心地位的变化,都全部或大部分地反映了上述特征,Kaufman还认为,增长强劲的国民经济和具有严格会计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的金融机构以及强大的法律体系,是一个金融中心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Geh-rig(1998)利用市场摩擦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了某些地理上的聚集趋势和分散趋势并存,其影响因素存在着对金融中心形成的向心因素和离心因素.其中,向心因素包括:(1)规模经济;(2)信息溢出效应;(3)市场的流动性.离心因素则是指市场进入成本,政治上的干涉以及地方保护等,这些因素往往造成金融业进入的壁垒,不利于金融中心的形成.Porteous(1995,1999)认为,劳动力市场的外部性、*服务、技术溢出、社会机构及文化因素是金融部门中的聚集经济因子,并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解释金融活动聚集在特定区域的原因,并重点强调了信息流的作用,认为国际金融发展的背后力量大致上可以从信息外生性、信息腹地、不对称信息、国际依附性和路径依赖来解释,通过研究一系列强而有力的计量工具从历史的角度去说明和解释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比如,“信息外在性”和“路径依赖”能有效地解释为何某国际金融中心能长久地在区内维持优势,而“不对称信息”理论和“信息腹地论”则能解释为何国际金融中心会被替代甚或削弱.

香港学者饶余庆(1997)对此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他通过长期对香港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了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经验.赵晓斌等( 2002)将信息腹地理论引用到地理经济学领域来分析中国金融的发展.吴景平(2005)从多维的角度对上世纪上海二三十年代作为近代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市场状况进行了细致分析.在国内也有许多学者涉猎这方面的研究,例如王力和黄育华(2004)、黄解宇和杨再斌(2006)和上财金融中心(2008)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同时还有许多学者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某一个方面也进行了论述,例如,张幼文(2003)和潘英丽(2003)等.

在梳理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试图系统解释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学者有饶余庆、冯德连等和薛波等.饶余庆(1997)从供求的角度解释了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框架.冯德连(2004)提出了一个轮式模型,认为历史因素、城市因素和供求因素形成了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推动力,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形成拉力,并强调了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薛波(2009)则是一个路径依赖和蝴蝶效应相互作用的分析思路.通过对这三个分析框架的分析,我们认为第一个分析框架是基于一般的供求关系,即本国和跨国金融机构以及本国与外国居民、企业和政府对金融服务项目与产品、城市设施与方便等供给的需求.这样的分析框架虽然具有一般性,却不能挖掘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动力机制和原因.第二个分析框架主要是对影响因素的归类研究,其逻辑分析的层次并没有很好地理清.第三个分析框架借助路径依赖和蝴蝶效应形象地说明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过程,重点分析了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经济政治事件对金融中心发展的影响,特别对伦敦、纽约和论文范文进行了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这三项研究并没有给出一个符合当代经济特征的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机制.

三、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机制:

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等诸多因素,许多研究从竞争力的角度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要素进行研究,其方法主要是设计一套指标体系对金融中心的发展状况进行量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伦敦金融城和论文范文.道琼斯的评价指标体系.

事实上,这两个评价指标只是列出了各个金融中心的具体情况,或者说只涉及了金融中心本身,而没有把其内部指标体系的逻辑关系讲清楚,因而对如何建设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借鉴作用有限.就像诺斯在分析经济发展的时候所指出的一样,劳动力、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等讲的是经济增长本身,而没有说明增长的原因.对于国际金融中心而言,一系列的指标不过是描述了其本身,并没有从逻辑层面上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这正是研究国际金融中心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在分析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机制的时候,必须抽象出重要的变量进行层次分析,因此,我们首先有必要思考一下金融业的特性.金融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不同,制造业市场上交易的内容是看得见的商品,比如衣服、家电等,各个环节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种产品市场的发展对于法制架构和信息架构的要求相对较低.服务业在更大程度上是“契约密集型产业”,即服务业的生产和交易涉及到更为密集和复杂的契约安排,其内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特别是金融业,它本质上就是金融契约合同的运行(支付条件),交易各方所能掌握的信息很少,如果没有一个维护契约执行的好环境,就会增大人们从事这种高端服务业交易的风险,人们的交易意愿自然会下降,所以制度的长远价值就在于缓解此类问题.金融的制度基础主要体现在法治和政府规模,法治主要体现在对产权的保护和契约的执行,同时也体现在对政府行为的约束.政府规模即体现在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程度,体现在对金融企业的所有权以及税收水平等方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独立的司法体系和合意的政府行为及政策对金融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在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中也证实了这个问题.例如,法律体系主要分为普通法和大陆法系,施莱弗等人(2008)分别于1997,2002和2004年基于150个国家的法律起源进行了系列的经验研究,结果显示(1)普通法系的国家对投资者的保护比大陆法系的国家更为严格,金融发展的状况变得更好;(2)普通法系的国家拥有更少的政府所有权和监管,这使腐败更少,劳动市场运行更好,地下经济活动更少;(3)普通法系国家拥有更简单的法律程序和更独立的司法体系,因而产权更安全,合同执行的效率变得更高.这项很有创意的研究为我们研究国际金融中心和证券市场发展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启示,也就是说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所依赖的制度基础非常重要.从国际金融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发现,属于普通法系的伦敦、纽约、香港和新加坡等城市的金融发展状况相对好一些,而且具有可持续性.属于大陆法系的金融中心主要是论文范文、法兰克福和巴黎等城市,这些金融中心相对弱一些.虽然人才和基础设施等硬件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必要条件,但如果有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这些重要的因素是可以内生出来的.

在分析了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关注政府的金融政策,金融政策是相对短期的政策法规,相对容易变化和变通,主要包括相关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公司及个人的赋税政策、金融人才的相关配套政策等.事实上,不管是一个国家的发展还是金融体系的发展,在法律制度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政府的政策导向显得非常重要,尤其在当代,金融中心的竞争已比19世纪前来的更加激烈,各个国家和地区鉴于金融中心的重要性,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情况下,都极力促进金融中心的集聚与形成.在这样一种激烈竞争的格局当中,金融中心所在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政策就变得很重要,这些政策主要围绕金融业准人程度、税收政策和监管程度等一系列措施.有利的金融政策往往会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和创新成本,进而影响到金融机构的进驻.在上述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金融中心的横向比较,还是自身的纵向比较,宽松的金融政策都会加强和促进中心的发展.应当说,有效的金融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原有制度的不足,它在促进中心发展的同时,也能为制度的改革留有空间和时间.

除了法律制度和金融政策之外,我们发现,有重要影响的国际金融中心都是本国央行的所在地,不管是伦敦、纽约还是论文范文、香港、法兰克福、新加坡、巴黎和孟买等地都是如此,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远东国际金融中心上海也是如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要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金融中心,央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金融中心也是金融信息聚集和扩散中心.一般把信息划分为“标准化信息”和“非标准化信息”.值得指出的是,虽然电子信息技术使金融系统的信息地理区位弱化,但市场信息的地理差异和时滞对金融活动来说依然明显,如果金融机构靠近信息源,它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就相对容易一些,特别是非标准化的信息更是如此.从短期来看,金融市场充满了投机活动,而靠近央行和相关监管机构的金融企业可以凭借其获取信息的优势获得更大的收益.一般来说,论文范文银行具有三项主要职能,这就是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对金融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和提供支付清算服务.由于央行所在地具有先天政策和监管的信息优势,因此往往会吸引大批金融机构聚集过来,这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无疑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强大的开放经济和地理区位对金融中心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金融中心的形成需要足够的经济规模和腹地,因为只有繁荣和广阔的经济腹地才能够有较大规模的交易主体,而且金融中心的国际化程度越高,其辐射的经济区域就越广,聚集的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就越多,例如新加坡虽然国家很小,但其国际化程度高,是东南亚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香港则不但有东亚地区同时还有大陆华南地区的经济腹地;其次,金融中心在形成之前往往是航运和贸易中心,具有先天的地理优势,伦敦、纽约、论文范文、香港和新加坡都是先有了航运贸易中心的条件后再发展为金融中心的;再次,在较短时期内金融的需求和交易规模是相对稳定的,但如果是多个金融中心同时交易无疑会稀释彼此的金融规模.伦敦与纽约相差五个时区,伦敦与论文范文相差九个时区,但论文范文与新加坡、香港和上海仅差一个时区,同时处于亚洲的东半部,从这个角度来看,本区域内的几个金融中心存在相对激烈的竞争.

此外,我们注意到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悉尼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工作语言均为英语,由于英语为世界通用的工作交流语言,因此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国家和地区,在金融国际化方面占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在这方面,上海与论文范文一样都没有好的英语环境,无形中增加了交易成本,因此,我们认为语言优势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一个辅助条件.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城市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制度建设、金融政策、央行所在地、强大的开放经济腹地即区位和时区等都成为制约和促进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语言则是一个辅助因素,而制度建设特别是法治建设最为重要.由于不同的城市所具有的禀赋特征是不一样的,这些因素既有促进其发展的向心力,也可能由于其不足而形成离心力,进而左右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进程.

从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历史模式来看,良好的产权保护和有效维护契约执行的法治体系是一个核心基础因素.从已有的著名国际金融中心来看,普通法体系下的金融中心发展得更为成功,这体现为它们的法律体系比大陆法更为论文范文,这项研究也被施莱弗等人的系统研究所证实.如果说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基础因素来自法治等因素,那么从我国的现实状况来看,中国的司法体系从历史传统上就不是独立的司法体系.从历史的角度看,从唐朝(618年)开始直到1911年的清朝结束,我国一直是一个论文范文集权的国家(陈志武,2009),这与英国等国家的分权体制完全不同,中国的法律传统强调行政处罚和刑事制度,缺少民事责任和程序法的规范.近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与以往的朝代没有大的变化,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司法体系被政府控制,没有有效的独立司法体系.虽然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法律体系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体现在199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及其他的一些商业和民事法律,但司法体系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差距依然很大.

单豪杰等(2007)对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历史、理论和经验研究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对制度的分类和阶段性进行了有创新的论述.事实上,在制度层面的研究关键是划分制度的内涵和分层,以及划分制度分析的阶段性,否则,从长期的历史角度看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循环论中,也就是说找出一个合理的时间起点,对处理二者之间的内生性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关于法治和金融中心的建设也存在这样的逻辑关系.从宏观层面的法治来看,它的发展确实是比较缓慢的,特别是地方法院经常受制于地方政府,所以这种意义的法治发展需要很长的时间,但从法治功能的内涵来理解,其视野就广阔了一些.我们把它界定为5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政府的廉洁程度、政府的治理效率、对产权的保护程度、法律制定的质量和执行效率特别是维护契约合同的执行等.这五个方面的发展虽然改变起来比较缓慢,却不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说,法治因素不是一个O或1的界值点,而是处于0~1分布上的一个值,仅从完全的独立司法去理解,就显得不够科学,法治制度我们可以称为“缓慢演进的制度”.事实上,我们的金融政策,例如金融自由化等方面的政策、人才配套政策、税收政策等是可以比较迅速变化和变通的,这些政策,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迅速变迁的制度”.

以国际经验来看,英美等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法律经验存在许多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所以在金融市场繁荣发展的同时,一系列法律亟待建立和完善起来,用法律的武器为金融市场发展护驾.如果我们回顾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这种作用是确实发生的.既然我们没有建立起金融发展的良好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发展,那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推动,当然这种推动不可避免地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也正是从这个角度上有些学者认为,上海如果不在司法体系上取得突破,是不可能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但我们对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依然持有乐观的态度,在中国如果要解决这些背后的基础问题,在一个强大的政府之下,往往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法律案例和条文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金融领域的法治要求范围相对要小很多,由于中国是经济分权式的体制模式,地方政府往往在制度和政策方面拥有较大的创新空间,因而很多经济领域的法律制度可以在宪法的框架下进行创新,金融政策更可以灵活创新.

但值得指出的是,金融市场中的证券市场有着特殊的运行特征,因为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能够形成一个有效的利益群体,他们在利益上往往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和认同感,而且在该市场交易中,投资者遭受因违背公平、公正交易所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可以明确量化的,并可以被立即发现.这很容易让投资者迅速地达成一致,期间所发生的一连串事件也会受新闻媒体关注和报道,这会对政府法律体系的制定产生很大的压力和推动力,同时也会对法律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市场不景气或需要稳定的时候,监管层往往会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进行处罚,同时也会逐渐推动证券民事诉讼法的建立和发展,这种作用机制虽然是缓慢的,但对法治建设而言是长期有效的.这个观点与马克思经济学的观点是相一致的,也正如Coffee(2001)所认为的那样,在经济和市场发展的初始阶段,应该是制度的建构阶段,发现问题并挑战旧制度,当经济发展之后法律的变革就随后发生了.我们认为这种方式的成本虽然很高,但也是在当前体制下处理利益集团博弈的一个次优选择,而加快这一进程的有效路径便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通过积极引入外力作用,在制度上逐渐接轨国际,加强上海金融市场的法治建设.

总之,金融制度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内在决定性因素,金融政策在促进其发展中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央行及监管部门的所在地、经济区位、时区、英语环境和强大繁荣的经济腹地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外在支撑条件.如果我们按照这个理论框架,根据表1和表2的数据可以发现,法治和金融政策均不占优势的论文范文,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在最近一些年显著下降,这里固然有其经济状况的原因,但更大程度上制度和政策的缺陷才是导致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下滑的因素.新加坡在法治制度的基础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香港则在金融政策方面富有竞争力.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印度和中国在法治和金融政策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劣势.因此,在基于我们的分析框架上,上海等城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问题是法治和金融政策,表现在经济自由指数中的政府廉洁、政府规模、产权、金融自由和投资自由、货币自由等方面都存在非常明显的劣势,我们认为,这些方面正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该重点关注的地方.

四、结论及其对上海的启示

我们力图通过历史和国际比较的分析方法,结合金融业的特质性,运用制度经济学和金融地理学的基础理论,探索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有效路径,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制度建设对金融中心的发展至关重要.

从资源禀赋条件来看,上海有着强大的经济腹地和时区位置是其促进金融中心建设的向心力,但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上海乃至中国的金融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在司法体系的独立性和金融法律体系完善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这对金融中心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力;其次,央行及其他三会的所在地都不在上海,这对金融中心的建设也形成了重要的阻力,央行虽然在上海建立了二部,业务量增长比较快,但决策权依旧在北京,这项层面的制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很难解决的;再次,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严重滞后,这也制约了外汇市场、债券市场等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资本账户还没有自由化,也影响了投资者和融资者的国际化程度,从目前来看,这两项改革虽然有所启动,但都不是在短期内所能解决的.若从长期来看,随着经济实力的加强和条件的成熟,或许会逐步得到解决.因此,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应该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和条件约束,结合金融市场的特质规律,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分别实施不同的发展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认为,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就必须在制度和政策上努力,这也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所在.问题的关键是制度与政策如何进行改革创新和发展,根据我们对法治制度和金融政策的概括范畴,在制度层面主要是对政府行为的约束和激励,这需要政府层面的积极改革和相应法律制度的制定,应当说这是一个较大的系统工程,进展的速度可能比较缓慢一些.在政策方面,可以根据具体的业务进展进行,在推出一项业务之前首先要进行论证,借鉴成熟市场的具体状况,制定严密的规章条文和监管措施.例如,外汇市场管制问题、外资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开放问题、税收政策问题、人才引进的配套问题、国内金融机构及其市场化问题等等.

在上海的金融市场中,证券市场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发展证券市场最有助于金融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这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其次,现代经济发展也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而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恰好能满足这种需要;再次,现代金融的发展是以金融创新为核心的,而金融创新主要是以证券市场创新为龙头,因此,发展证券市场带动其他市场的发展是当前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新的思路,它能够带动法律制度、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面对当前的约束,上海证券市场的发展应该要以国际化作为当前的重要内容.从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来看,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一个金融中心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推进证券市场国际化便是当前一项较好的战略选择,这也是促进制度完善和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需要指出的是,从历史经验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化充满了曲折,发生了多次金融危机.东亚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告诉我们,证券市场国际化必须在相关条件相对成熟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同时还要关注本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否则快速的国际化往往导致非常严重的金融危机.而最近发端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则说明了国际化还存在全球性的系统风险,因此我们国家的证券市场国际化必须以自己的实际情况作为基础前提.针对上海证券市场的现状,找出合适的路径安排和制度设计,积极稳妥地推进证券市场国际化便是一个很好的战略选择,问题的关键是处理好收益和风险的平衡,在政策执行上主要是处理好速度和次序问题.目前已经推行的QFII和QDII等业务便是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重要步骤,正在筹备的国际板块也是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一项重要举措,而目前正在进行的台北、香港和上海ETF的相互挂牌,则是交易所之间区域国际化的重要一步.这些措施的实行会在很大程度上推进资本项目管制的放松和人民币的国际化等,进而推动整个金融中心业务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施莱弗等,不同法律起源的经济后果[J].比较,2008(36).

[2] 陈志武,金融的逻辑[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9.

[3] 黄解宇,杨再斌.金融聚集论: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与实践解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 冯德连,葛文静,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理论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6).

[5] 潘英丽.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一金融机构的空间聚集[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 (1).

[6] 饶余庆,香港一国际金融中心[M].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97.

[7]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2007中国金融发展报告——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专题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8] 单豪杰,沈坤荣,制度与增长:理论解释及中国的经验[J].南开经济研究,2007(5).

[9] 王力,黄育华.国际金融中心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0] 吴景平.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变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1] 薛波,国际金融中心的理论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12] 张幼文.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经验教训——世界若干案例的启示.社会科学,2003 (1)

[13]赵晓斌等,信息流和“不对称信息”是金融与服务中心发展的决定因素:中国案例[J].经济地理,2002(4).

[14] Gehrig,T. Cities and the geography of financial centers. Center for F.conomic Policy Research[R].Discussion Paper No. 1894. Washington, DC,1998.

[15] Kindleberger,C.P.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Centers:A Study in Comparative Economic History[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4.

[16] Kaufman. Emerging Economies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J].Review of Pacific Basin Financial Markets and Policies. 2001,4(4):65-377.

[17] Porteous,D.J.The Ceography of Finance: Spatial Dimensions of Intermediarv Beh论文范文iour[M],Aldershot: Avebury,England, 1995.

[18] Porteous,D.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centres: Location, information extemalities and path dependence[R].In: Martin R ed. Money and the Space Economy. Wiley, Chichester,1999:95-114.

(责任编辑:段锡平)

总结:本文关于国际金融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国际金融学引用文献:

[1] 最新国际金融专业论文选题参考 国际金融专业论文标题怎样定
[2] 国际金融专业论文选题 国际金融论文标题如何定
[3] 国际金融专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国际金融专业论文参考文献哪里找
《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机制》word下载【免费】
国际金融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